武术技法原理包括:源于攻防,借助形体;意、气、力、形, 内外合一;相互转化;身体平正,动作对称;手、眼、身法、步 协调一致;伸缩自然,形成攻敌之势;内外合一,以气催力。


  1. 源于攻防,借助形体:是武术技法的根本原理。不同的 器械或身体的某个部位,会产生不同的攻击技法。如兵械中的 戈、矛、枪等尖锐之形形成刺扎技法;刀剑等的利刃面形成劈、 削、斩、抹技法;钩形形成钩法;手能完成重击劈扣、插、砍、 拍、按等;足能完成踢、弹、踹等。法依攻防就是采取什么样 的对敌策略,就得依靠攻防,即在实战中找规律,充分利用形 体所存潜力。因此在对敌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运用形 体得当,攻防得法,才能爆发有力,才能制服敌人,使自己立 于不败之地。



  1. 意气力形,内外合一:是武术技法的总体要求。对人体 来说,将意、气、劲等无形的东西视为内,而外则指肢体身躯 的动态及静态;对整个宇宙来说,人体为内,人体外的万物为 外。武术技法既要求达到人体的内外合一,又要达到宇宙间的 物我合一。人体的内外合一指意气劲形的合一,就是人的意念 导向,气的运行,发劲方向与外在的躯体动作协调一致,达到 意到气随,气催力发,力到形展。如此合一,则劲大且专,可 以说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人体中的各个器官协同动作与外 形和谐,就达到人体的内外合一。宇宙间的物我合一,就是人 体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要做到与整个宇宙血脉相通、息息相 关,从宇宙中吸取能量为我所用,达到我在宇宙中,宇宙在我 中,宇我合一,能量为我所用的境界。

  2. 相互转化:是武术的辩证技法原理,就是指事物矛盾双 方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相反相成就是指矛盾双方 相互依赖,反向相求就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用动和静的关系 来说,相反相成法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s反向相求法就是 以静为动,以动为静。在攻防中,相反相成法就是攻中有防,防 中有攻;反向相求法是以攻为守,以守为攻•在劲力刚柔中,相 反相成指“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七反向相求就是 “刚柔互易武术技法中常采用“阴阳互根”、“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作为阴阳两者的“相反相成,反向相求”的方法。 太极拳行拳动作中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及退即是进 等是这一方法的实际运用。


4-身体平正,动作对称:是武术运动静态的基本动作要求。 要求身体正直,含胸拔背,头向上顶,全身下垂,就是重心下 降,提高稳定度,要求身体符合正常的生理弯曲,不能故作姿 367 态。对马步来说,要求头正体直似坐非坐,两腿膝关节弯成直 角,两臀与地平行,两脚尖内扣,重心尽量下移,提高平衡稳 定,同时上身头上顶,颔内收,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形成以 不变应万变的姿势。

动作对称符合静态的对称美,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讲 究协调对称,有上下、前后、左右对称及全身成一整体的姿态。 如太极拳中的左右云手、左右单鞭及太极拳技法称之为“前去 之中必有后撑”等。太极拳行拳具有一定规律,即欲上先下,欲 左先右,欲进先退等,这样行拳觉得包容了整个空间,给人以 完整的对称感且不拖泥带水。现在的太极拳表演就是利用它的 美学特征,观看时觉得左右对称,上下一致,前后协调,看似 静,又在动,静得有规律,动得有节奏,看似柔,实是寓刚于 其中,确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对静姿的要求愈高,则在 实战中其他动作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才更能使己以静待动,以 不变应万变,才能更有把握制胜于他人。

  1. 手、眼、身体、步协调一致:是肢体运动过程的基本技 法要求。在运动中首先要求重心相对稳定以便于动作迅变,再 接做其他动作,既出击有力且准、狠,又使自己不至于因不稳 而遭不测或失去重心。以马步来说,若马步扎得稳固,则出拳 可给对方以重击,而对方触及自己时不至于摔倒。在武术技法 中有梢领根定之说,“梢”指进攻招法中用于攻击的身体部位, “根”指能够使身体稳固的身体部位。梢、根的区分都是相对的, 是据其实战的用途来分的,就是实战中只有脚踏实地,如扎根 一般,在梢出击时则有威力。中节顺随,中节也是相对的,指 在出击时用作连接梢与根之间的身体部位。如在右弓步左冲拳 中,梢领指的是头上顶,显得挺拔耸立,有精神,左拳用劲对 368


准目标,指引动作方向;根,两脚踏实,十趾用力抓地,右脚 在前,左脚在后,使重心落于两脚之间,加强稳定性,中节腰 向右转,左肩、左肘随左拳出击,这近乎同时完成。在做出击 动作时,借助于腰劲,则威力更大,腰动则肢动,在拧腰的瞬 间出拳,足踢。在转体时,要运用好转轴,这就要上体始终保 持自然,不要因为身体转动而破坏肢体的自然,或失去攻防能 力,这都是武术所禁忌的。要体现武术的整体性,用太极拳名 家陈鑫的话说:“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动,势非不侔,而劲 归一。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 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 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 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 欤!”

  1. 伸缩自然,形成攻敌之势;内外合一,以气催力:是武 术运动中发力的技法原理。伸缩自然是指蓄力与发力,缩是指 放松,伸是指进攻。出拳前自然屈臂使肌群放松,调整姿势,找 准攻击的最佳方向。屈臂有利于拉长距离,增加攻击能力,同 时配合呼吸,气注丹田,发劲时呼气,用意识引领丹田之气。一 是用于加强身体的稳定,二是贯气于梢,同时迅速出击,则产 生寸劲的无比威力。如弓步出掌,将意念引丹田气注入腿部,提 高稳固性,同时贯气于掌根,迅速用掌根击向对方,借气打人, 威力非同寻常。武术技法原理是普遍性原理,而各种拳种又有自己的特殊 性,当然也是在遵循普遍性原理基础上的特殊性、创新性。这 里仅以太极拳的技法规律为例,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七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规律包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 而动,轴轮互转;缓慢柔圆,息细匀长;意领身随,形息自然。

    上悬下沉,中节舒松:是太极拳姿势的身型技法。太极拳 本身要求放松,只有放松了,才能较好发挥太极拳效力。上悬 下沉似是矛盾,其实头上领,给人以挺拔感,顿觉精神百倍,好 像被吊起一样。下沉则是躯体似有加重之感,意在脚踏实地,提 高稳定度。这样上悬下沉有利于全身关节放松,肌肉放松,便 于灵活机动。若上悬下也悬则会使躯体不稳,有欲飘之感,极 易被人击倒;若上沉下也沉,则会使躯体活动发滞,不能自由 运用,会觉动作艰难。而上悬下沉既能提高稳定度,又能使之 自由发挥。同时这儿的上下不仅仅指头足,而是具有相对性。下 沉也不仅指下盘扎得稳固,就拿胳膊来说,在太极拳起式中要 求沉肩、坠肘、塌腕,此时手指上悬,而手指和腕之间部分只 有塌腕了才能放松,塌腕就是下沉。只有做到上悬下沉了,中 节躯体才自然放松、舒展、活动灵活,这样才能动作潇洒,行 拳流畅,攻防得心应手。

    中定而动,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态运动的基本技法。中 定中的定不是指静止不动或固定,而是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中 定,顾名思义指沿中而定,即身体的主要部分保持不歪不斜的 中正状态,上身保持正直,重心不能时高时低,而是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在动步时身体不能过于前倾,而是根据情况将重心 按一定速度移到前脚,重心则要基本上在一平面内运动。待后 脚落定后,若成弓步,则重心应落于两腿之间;若成虚步,重 心应落在后腿上。在运动中不要用力过猛,免致重心前移,使 身体失去平衡。在平时练习时应注意严格动作标准,掌握适当 的运动速度,注意身体歪斜毛病的纠正,体会发劲时的无过适 370

    中,懂得意气配合的巧妙,这样就能较好地达到中定而动的要 求。在太极拳运动中,肢体配合异常重要,这不仅是美观的表 现,而且是发力是否有力量的标志;一般以腰为轴,出拳、足 踢时,腰先动,将腰力传于手足,借腰旋提供速度、力量,也 提高出拳、足踢的长度。俗话说:“一寸短,一寸险,一寸长, 一寸强。”因此在太极拳运动中腰的地位十分重要,腰动全身动, 腰静全身静。

    缓慢柔圆,息细匀长:是太极拳意气形神统一的基本技法。 太极拳要求动作柔、缓、沉、匀,在练习时速度不要太快,要 注意节奏,当然也不是愈慢愈好,慢到什么程度,因人而异。只 要练习时不觉得有意放慢或加快速度,不觉得动作迟滞,不产 生憋气则为宜。在练习时,要结合呼吸,达到练气的目的,由 于太极拳节奏缓慢的特点,呼吸一定要与之相适应,应细长均 匀,使动作的伸缩和呼吸相配合。比如出拳时可吸气,收拳时 可呼气,将其推广,即舒展动作可吸气,收缩动作可呼气。太 极拳动作的圆形、弧形不仅增强美感,而且还使人产生莫测感, 即与之交战时,不知对手什么时候出拳,出击时的着力点在何 处,似乎在对手的任何一个薄弱地方随时出击,增强了动作的 隐蔽性和攻击的准确率。

    意领身随,形息自然:是太极拳动作的意念调节技法,在 运动时,呼吸与动作相配合、自然协调,做到以意领气,以气 带形,意到气到,气到形舒,达到意气劲形完美和谐的统一。俗 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只注重于发展外表的强壮 而没有内功作基础,也只是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货色。太极 高手外表沉稳,内怀深功,内功造诣都很高,他们就不仅注重 外在强壮,还注重练气。其实外壮与内壮是相互促进、互为因

    果的。内功好,外在动作坚实有力,很易练成强壮外表;而外 壮有利于经络运行,气血畅通,又加快了内功练成。因此应注 意以意为主导,形息互引,做到内壮、外壮、内外相谐,才能 出真功夫。

浏览6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