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当今武术存在的问题
综观武术近几十年来的演化,武术依存的实体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即武术套路与武术散 打。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武术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与功能可以简约归纳为健身益寿、娱乐欣赏 以及攻防技击三方面内容。火器时代的到来以及文明时代的进步对武术的三个核心价值又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冷兵器时代比较,先前不受世人重视的武术健身和娱乐欣赏价值越发闪 烁出耀眼光芒,而一贯被世人奉为武术精髓的攻防技击价值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 武术发展的前进车轮并没有迎合时代发展的道路,尽管在宏观层面上武术专家视武术为一种 文化现象,但事实仍将武术禁锢在一个微小的体育范畴之中,将武术仅仅局限于一项民族传统 体育项目。华夏民族文化瑰宝的表达方式在事实面前已显露凄凉。因此,国人对武术的失望 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 武术具有健身益寿价值,但适合范围较窄,且缺乏理论支撑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有益于人体健康是毫无疑问的。《吕氏春秋•尽数》中有“流 水不腐,户枢不蠹”之说,适宜的运动而不挑战极限自然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武术也极为是 然。国人对武术的健身价值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倾向,试图通过修炼武功达到强壮筋骨之效,尤 其中老年人对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情有独钟,他们将太极拳视为神丹妙药,爱不释手。太极拳的 健身益寿价值已在世界范围内站稳脚跟,但稍稍细心观察,我们便可发现,太极拳作为健身手 段具有人群的局限性,它受到了年龄限制,仅仅适合于中老年人习练,对于青少年而言,武术在 挖掘其潜在的健康价值中却寥寥无几。这并不令我们诧异,武术套路有一百多个拳种,太极拳 只是其中的一隅而已,但就这一隅却让我们迷茫,偌大的武术套路竟找不出与时代接轨的、适 合青少年用于健身的,像太极拳一样得到世界认可的其他拳种。在学校的业余锻炼中、在社区 的晨练中、在体育娱乐场所中,青少年的习武身影已经难寻了,唯一能够在武术馆、校中寻找 的,却显示出了另类景象。“武术学校多以传授传统武术为主,理应为传统武术的发展作出贡 献,但其现状决定它很难做到这一点。”(栗胜夫等《我国武术学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在健 身理论方面,它在人们心中是神秘的,然神秘来源于无知,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武术专家和 学者缺乏深入挖掘其蕴涵丰富的健身机理,在图书商场里,我们看到的多数有关武术的书籍都 是从技术或技击理论来阐述,很少见于从健康的视角来撰写。
(二) 武术具有娱乐欣赏价值,但在套路竞技比赛中,观众寥若晨星
“原始社会,我国先民的战舞不仅是武术击刺的演练,也还有武艺表演而达到宣扬武威的 作用。”(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武术史》)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将武术套路用于娱乐欣赏的媒 介逐渐增加起来,对娱乐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不仅要求武术套路要有感官的 形式美,而且还要有内容的意蕴美,人们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在感悟武术独特的表现技击性 的意境美的同时,达到娱乐欣赏之目的。在大型娱乐表演中,武术套路正是满足了现代人的需 求,在舞台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由于它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此娱乐价值似乎被行内人忽略在 武术范围之外。用于竞技比赛的武术套路占据武术的龙头地位,然而竞技比赛并没有充分展 现武术的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它的直接目标是比赛而不是娱乐。数字化时代并没有迎来武 术套路娱乐表演形式的几多变化,武术的尴尬也就越发凸显出来,综观各种武术套路比赛现 场,有比赛无观众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尽管如此,比赛依然在为评判而比赛,人们仍然在 难度动作中寻求武术套路的出路,投在观众视野中的依然是“断裂”的武术套路,生硬的难度动 作。不仅观众看之无味,且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也不免有乏味、生硬、“断裂”之感。遗憾之中 的遗憾,在武术套路竞技赛场中,独放异彩,博得众多观众欣赏与喜爱的“武打式”的对练项目 并没有成为主流项目。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武打式”对练项目遭受如此冷落的境遇,就武术 而言,无论对于竞技比赛,还是对于娱乐表演都是一种巨大的无形损失。
(三) 武术具有技击价值,在竞赛场中缺乏''章法",在实际搏斗中缺乏应用性
当今武术的攻防格斗体现的并非是你死我活的境地,它应该是一种经过加工过的“艺术 化”的搏打。然而,人们心目中的武术价值与现实中武术自身的形象产生了强大的落差,武术 神秘变幻的绝技几乎无人亲眼所见,而多是来自于道听途说。在人们心目中,武术内在真正魅 力模型(影视中的经过艺术夸张的武打格斗形象)一直没有与现实中亲眼所见的真实存在相吻 合。现实中,竞技比赛的散打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格斗技击的心理需求,在散打比赛中,我们 所看到的恰是与其他各民族别无两样的,人类共有的格斗技能对抗,并没有真正用上中国传统 武术的拳法。在实际的搏斗中,人们也很少运用“武术招式”来击打对方,这就不得不使人们对 当今武术的“能力”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到目前为止,从全国大范围的挖掘整理工作以及当今 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武术家的亲身经历都没有证实武术那种“神秘”的存在。我国著名的武术 家蔡龙云教授,在上海体育学院作的关于《我的体育人生》的报告中指出,他在上海打擂台时, 用拳击倒对手的瞬间,他并没有意识到要用哪个门派的拳法来击打对方,只不过是根据时机和 特殊的情景无意识支配肢体的一种本能反应。此外,《中国体育报》撰文报道:“为充分提高实 战技能,柔道首次成为北京市公安局警务技能大比武的比赛项目。”(曹或《柔道进入警务大比 武》)大比武办公室主任认为:“柔道进入大比武是增强干警体质的需要,更是实战的需要。”(曹 或《北京警察为何学柔道》)在现实面前,武术的实用价值值得我们警醒,这不得不令武术界人 士深思。
(四)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艺术与评判的主观性
由于武术套路内倾性艺术表现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不拘一格,加上各自理解程度不一,使 观众、演练者、裁判常常处于不易沟通的状态。而且在武术竞赛中,对精神、协调、风格等方面 的评判,多以主观意向、经验判断为主。因此对套路的演练技术评定的量化,是需要深入讨论 的课题。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从形式逐渐向奥林匹克靠拢,尤其在竞赛评判的操作上已趋于 规范化,但受传统武术套路内倾性因素的制约,在演练水平的评分习惯上,仍以“估分”为主,另 外精神、节奏、风格等方面表现力的评分本身比较复杂,因此也需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研究。 具体划分层次,把握尺度,仔细推敲,力求使演练水平的评分量化,使评判中有据可依,有法执 行,进而提高科学规范性。
五、未来武术生存与发展之路
(一)发展武术的人文精神和技击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一个过程。武术的兴盛 也必然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粗糙转为细腻,由外在到内化。武术的内在本质是蕴涵技击性,而 技击性并不针对实用技击术。但在人们心目中,武术的重心应当是实际应用的技击术,武术套 路被认为是花拳绣腿,不实用。词语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实用”•词在数字化时代的武术语境中,强调的不仅是武术的技击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人文精 神。它体现的是“儒、道、释”思想影响下的一种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火器时代,交战双方的 肉搏战已经不是主流战场。武术的本质如果一味强调实用格斗的特性,那么在文明社会中,我 们将看不到它的存在市场(至少没有竞争力)。数字化时代,人们追求人文精神是在寻找人的 真正本性,它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最为“纯朴”的感悟。这种感悟体现在武术中正是来自于对人 体本体能力的-种玩味,劲法的运用与自我体验的一种艺术升华,而并非是那种野蛮象征的搏 打厮杀。这种自然的“纯朴”正是当今人们追求人文精神的表征,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 化时代,武术存在的本质,更是武术得以生存繁衍的支柱。
在饱受文明的“禁锢”和激烈的竞争中,摆脱一切束缚,亲近自然,摆脱原始野性,是文明人 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摆脱应是在文明规范之下的一种社会行为,体育正是满足了文明与野 蛮交织在一起的社会需求,它将“野蛮”文明化。武术的那种战争式的搏打厮杀,是野蛮的原始 形象的再现,它必须转化自身的形式,将搏打厮杀进行“艺术化”的包装,使其在满足文明人类 的野性需求之时,体现武术文明的文化艺术价值。这也正是儒、道、释思想影响下的华夏民族 对自身存在追求的一种境地,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尚武崇德的“儒雅”风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数字化时代,武术发展的市场就在这里。大力发展武术的艺术性,使武术的艺术特性通过其 表现技击性体现出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将武术打造成富有健身益寿、娱乐欣赏、攻防技击价 值的文化精品。其具体操作路径有三:第一,武术以艺术化的形式体现适合于各类人群的健身 益寿之价值,使人们将武术当做一种文化,在有兴致的体练与对抗的玩味中体验到武术的延年 益寿之功效。第二,通过武术的艺术化包装,强化其娱乐欣赏价值,将武术套路打造成东方文 化艺术精品。加大对武术竞赛套路中最为吸引观众的“武打式”对练项目的研发,将其栩栩如 生,活泼而又逼真的武打形象塑造成为武术套路代表作品。同时,进一步开发非武术竞赛套路 的娱乐性表演活动。由于它不拘泥于规则的限制,而且又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较之竞赛 套路更受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通过多种媒介进一步拓展散打比赛的立体式卖点(醉翁 之意),使散打比赛成为人们娱乐的另一交织点。第三,通过对武术技击的抽象与概括,使武术 的技击方法能够在体育的舞台中,艺术性地展现具有武术特色的人类技击原本能力。这是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社会中,人类文明对武术提出的主流要求。将武术从一般的角斗引 入到高雅的“艺术”殿堂,才是武术提升自身地位与完善自身发展的康庄大道。如果仅仅停留 在一般的角斗上,仅仅局限于搏打厮杀,那么,武术依然不可能成为一种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 具有典雅性的、饱含人文精神的文化艺术精品,武术将永远都是野蛮的再现,而不能步入文明 的行列。若要将武术打造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品,武术走“儒雅”之路,实为必然。
(二) 合理取舍,完善竞赛制度
凭借北京申奥成功之契机,将竞技武术套路推进世界体育之林,使中华武术的文明财富与 全人类共享.是当代武术工作者的使命。然而几千年来,武术众多流派衍生出的不同形式技术 风格.训练目标、功能的多样性,蕴涵传统文化的特性,使武术的发展与外推受到极大的影响, 是不言而喻的。
精选武术套路进入奥运显然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如何取舍。理性与武术广博的整体内 容,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对立在于局部与整体不可两全,我们在迈进奥林匹克之途 中,必须转化许多我们原已形成的技术与传统;统一在于局部与整体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部 分的生命基础,部分必须依托整体而存在,而整体存在的价值可以通过部分来体现。由此可以 进一步认识到,武术进入奥运会深远的意义在于“以点带面”,武术套路庞大的技术与理论系统 中那些无法进入奥运会的部分,始终是竞技武术套路的根本源泉.是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无法 比拟的深厚行力的底蕴,因而我们要在发展竞技武术套路的同时,做好继承保护工作。具体实 践中必须进•步完善竞赛制度,建立多形式、较高层次的武术传统项目竞赛的体制,开展民间 传统武术文体交流活动和锦标赛制形式的传统项目比赛。前者的目的在于交流普及,后者的 目的在于规范提高,并与高水平竞技专业赛制适度结合,使竞赛与传统项目互为促进。例如, 设置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年度排行榜,将全国武术传统套路项目锦标赛列为正式比赛的积分 项目.在世界性竞赛中发展“世界武术传统项目锦标赛”,“国际武术传统单项赛”等。
如前所述,在当代,武术套路运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一种升华、扬弃的过程。武术套 路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保留自己的风格,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独特性,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 融合现代文化的有益成分。中华武术,尤其是竞技武术套路即将进入奥运会,既是武术套路自 身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也是东西方体育文化走向融合的必然,又是武术套路 原有传统特征在现代历史时期的发扬与升华,是延续武术套路生命活力的必然途径。
(三) 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 我国虽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 教育很难不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 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有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 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 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 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 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 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 等等。
(四) 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
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 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
(五) 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
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 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 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打、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 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 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 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
(六) 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 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 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 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
第二节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与奥林匹克运动
竞技武术走向奥运.已成为一项国策。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归根到底是一个中西方文化 的问题,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自鸦片战争以来便拉开了序幕,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中国,也 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时期。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为引进先进的西方文化铺平了道路,中国的 近代体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从相互排斥转向相互交流。武术也在 20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以后,从重个人修炼,重经验和功利,向群体训练、理性的体 育方向转化,开始了碰撞之后的第一次交融,并成为一种历史的趋势。
就竞技武术的发展道路而言,新中国确立武术为体育运动项目之后,在继承传统、发扬民 族体育的前提下,大胆参照、吸取了体操的竞技方法,于1959年出台了第一本武术竞技规则, 自此揭开了中西体育交融,发展竞技武术的新篇章。自那以来,人们不懈地探索追求,使武术 在曲折发展中不断前进。20世纪70年代末掀起的思想解放浪潮,为武术走向世界带来了契 机。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民间交流,另一方面是竞技武术一步步走近奥林匹克。从历 史的观点看,它是中西方体育在碰撞中的又一次交融。
当然,中国武术就它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意蕴,堪称一个东方体 育大系,可以与西方崛起的奥林匹克媲美。
然而,面对现实,奥林匹克已为世界所接受,它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和平与友谊等方面发 挥了巨大作用,其地位是无法替代的。目前奥运会中还没有一项是中国自己推进的项目。武 术的进入,对树立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武术走进 奥运会是双向交流的互补。未来的奥运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而是高层上的融合。在 这种人类进步的趋势中,武术走向奥运的国策是明智的、正确的。
不可避免,武术在走向奥运的历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遭遇到的矛盾和碰撞是必 然的。诸如武术丰富多彩,却又庞杂纷繁,缺乏西方竞技中技术明确规范的一面;它追求的整 体气韵和诗情画意,与西方竞技中注重动作的追求不相吻合,如此等等。既要交融就免不了碰 撞,既要进入就必须付出,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竞技武术是武术一翼,与传统武术有区别。它既要保留武术本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又要 切入奥运,符合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和法则。这正是1959年以来武术运动曲折、徘徊的根源, 探索和争论的焦点。
1996年出台的武术竞赛新规则,显然在健全竞赛机制,增强技术区分度,提高评判准确性 等方面,又向奥林匹克运动贴近一步。
一、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
(一)庞杂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 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 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 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 数。甚至有些同•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 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 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 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功法。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 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 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套路,千姿百态的各 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 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 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 只流传丁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 武术是以个体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 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 习惯于浑然-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 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 会集市等场所欢庆娱乐,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 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二) 内倾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套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 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 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 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 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 “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 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 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 “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术与其他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的。 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 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套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 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 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 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 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 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中华武术的 民族特色之所在。
(三) 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 《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 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杀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 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军比武,直至近代的 “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 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 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 莒拿军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 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 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 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 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 出现”。对于武术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 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 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 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 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 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 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 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 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 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 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 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 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 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 “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 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 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娱乐、走向竞艺。
(四)艺术性
武术的艺术性表现在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度衬托。在套路的演练中,必须是动迅静定, 起伏转折.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艺术性作为武术特质是构成整体性的一部分,但又不可过 丁追求艺术性,否则竞技性就向竞艺性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形式多样的套路 艺术化的尺度,即套路编排内容与结构的处理,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舍“花架子”而取“神采气 韵”,保持武术以攻防技击性为要旨的本质特征。涉及对武术套路的艺术得分的评判,是难点 之一。新规则讨论稿中,关于对编排艺术性评分要求方面未有较客观的评定标准,因此有必要 对武术套路艺术性技术做范围界定,例如,套路编排的内容必须有技击意义。武术艺术表演水 平评定标准应更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统一尺度。
浏览9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