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第一节传统武术的定义与特征





一、传统武术的定义



传统武术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世界公认的 中国符号。传统武术的发展,伴随和见证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进程。因此, 发展和弘扬传统武术,具有振兴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关于传统武术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学者周伟良先生认为,传统武术是农 耕文明的产物,是一种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它以练习套路、 招式、功法为主,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 温力先生认为,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竞技武术随之出现。由于竞 技武术与民间流传的武术区分越来越大,人们便将在民间流传的武术称为传统 武术。范国平先生认为,传统武术是一种集修身养性、防身自卫、娱乐审美为 一体的,富有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的身体活动。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以技击的训练为核心内容,以掌握攻防技击为主要活动目标,体用兼备,打练 结合。单锡文先生认为,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 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间武术各流派技术的总称。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 础,以功法、套路、格斗为内容,以健身、防身、养生为主体价值3



尽管学者们对传统武术的界说各不同,但是大体都包含以下内容:



传洗式木文化铐承与发展斫先



(1)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2 )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3)以技击练习为主要内容。



学者们关于传统武术定义的解释,有益于提高和深化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 识。为了揭示出传统武术的内在品质,并为本文阐释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 供有力的逻辑起点,在此将传统武术定义为:传统武术是以农耕文明为诞生背景, 以民间习武群落为主要依托(直至现在),以“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 自成体系”的拳种为基本单位的各种武术门派的总称。



二、传统武术的特征



(一) 农耕文明的社会根基,活动领域固定



通过对传统武术定义的理解,可对传统武术的产生背景和活动领域加以明 确,这有利于在研究中把传统武术和非传统武术明确区分开来。农耕文明是传 统武术的产生背景,中国广大的民间习武群落皆为传统武术的活动领域。



(二) 以拳种作为传统武术构成的最基本单位



传统武术是由不同的门派和流派拳种所组成的文化集合体,每一个传统武 术门派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拳种谱系。如陈式太极拳徒手拳术可分为老架(一路、 二路)和新架(一路、二路);传统武术器械主要包含到、枪、棍等;少林拳派 主要套路有少林罗汉拳、心意拳、少林十三抓、少林疯魔棍等。



(三) 流动性:传统武术的时间特质



传统并非是在过去就已经凝结成型的一种实体,而是流动于过去、现在、 未来这整个时间中的一种过程。传统是尚未被规定的东西,是永远处在制作、 创造之中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半成品,未来是其真正的落脚点。因此,传统 不应被认为是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而应被看作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东西,它包 含了未来的人、事、思想、精神、心理、意识、文化等未来的一切。传统武术 也应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个还正在继续发展、完善的事物,而不 是一个有稳定的静态结构所组成已经定型了的事物。



传统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传统武术的流动性是传



统武术发展在时间之轴上所具有的特质。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武术得以 延续至今且从未中断的秘密就在于,每一代武术人都从自己的时代情景出发, 去承传先辈们遗留的传统武术,并用自己的理解来把握其中的意义,进而形成 了传统武术世代绵绵不断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主要依托于每一 代武术人用自己去和传统武术的“视域”进行融合,从而把握传统武术的“真义”。 这种融合了武术人见解的“视域”具有一种流动性。换句话说,传统武术在时 间之轴上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每一时代的武术人理解活动,这种理解活动与“视 域”相互融合,内含一定的“合理偏见”。



加达默尔认为,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视域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它是双方在 时间中用理解进行交流的场所。理解者和解释者的任务就是通过扩大自己的视 域来与对方的视域相互融合,形成一种“视域融合”。“视域融合”是由历史 和现在、客体与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的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它具有历时性 和共时性。正如不存在历史视域,也根本没有孤立的现在视域一样,理解也并 不是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



在传统的支配下,“视域融合”时有发生,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在这里总 是不断地结合成某种更富有生气的有效的东西,而一般来说它们彼此之间没有 明确的区别。因此,当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一种从过去走进当代,并且具有 能够向未来继续延伸的传统武术文化。从传统武术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当代 传统武术的出场形态是一种相对的静止,它一边在融合视域中回顾与反思历史 中的传统武术文化,一边不断地在流动中寻找未来的前进方向。可以说,传统 武术文化的过去孕育了今天的转型,同时,经历了现代转型的传统武术文化也 因继承了传统武术文化的过去而得以延续。可见,流动性蕴含在每一时代的武 术人理解活动之中,正是这些理解活动使传统武术文化“活”在当下的同时, 具有不断地向未来延伸的、展开的可能性,从而使传统武术流动起来,形成传 统武术的“传统”。



由此可见,流动性是传统武术的能动创造过程,即对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 的传统武术文化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某种富有时代生命力的传统武术 文化创造。



(四)开放性:传统武术的空间特质



传统武术的开放性是传统武术在每一时代空间发展上所具有的特质。它是



指传统武术发展立足于时代底版,通过积极地同时代各种文化进行精神对话, 将其中精华的部分融入自身当中。传统武术通过这一路径,具有时代精神的穿 越“历史间距”和跨越“空间间距”。为推进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传统武术 还需不断地进行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



传统武术想要寻求发展,就必须在保证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反映社 会存在的需求,遵循社会规律,明确社会前进趋势。但是,现实生活中,传统 武术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时候会表现出并非一致的“镜像”。当传统武 术文化的发展能够与时俱进时,传统武术文化往往能够同当时代各种文化精神 对话,吸收其中的精华,并通过内在的创造性文化转化,引领传统武术不断创 新发展;但是,当传统武术文化的某些文化观念失去了合理性的时候,即使社 会存在发生变化,传统武术本身具有十分稳定的结构使得它还是能够成功地抑 制内在的批判性和怀疑性的新文化因素产生或生长,这导致了传统武术文化中 一些建立在旧的社会存在基础上的观念文化形态并没有随着旧社会的消失而消 亡,即表现出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镜像”。江湖义气、江湖规矩、门派之争 等具有封建主义性质的文化糟粕,以及某些被过度渲染、甚至神化了的门派武 功等,都严重地阻碍了传统武术发展,使其发展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想要 解决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不一致的问题,只能靠一种外来的新文化模 式或文化精神冲击,在经过强制性的内部批判之后,使传统武术文化被批判或 改造的文化要素与新来的文化精神整合,从而构成能够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新 的文化精神。



不论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是否同步,传统武术都需要积极地同时 代各种文化精神对话,通过将各种文化中的精华转化为自身新的文化要素的方 法,来提升自身的时代生命力并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太极拳的出现就是传统 武术汲取太极阴阳学说的典范。王宗岳曾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拳融合 了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的对立统一的拳法。形意拳也将五行学说纳人自 己的理论体系,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解释形意拳五种拳法的相生相克: 劈拳属金,钻拳属水,炮拳属火,横拳属土,崩拳属木。五拳相生即崩拳生炮拳, 炮拳生横拳,横拳生劈拳,劈拳生钻拳,钻拳生崩拳;五拳相克即劈拳克崩拳, 崩拳克横拳,横拳克钻拳,钻拳克炮拳,炮拳克劈拳。为世人所熟悉的少林派 武术,也是中国传统武术同其他文化对话、交流、融合的典型范例。少林派武



术最??起源于素有“武以寺名,寺因武显”之称的少林寺。少林派武术深受佛 教禅宗的影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西域高僧跋陀在此传教, 后来达摩在此基础h,广收门徒,传授禅宗,最终使其成为佛教禅宗祖庭。在 这些禅宗弟子中不乏身怀绝技的武术家,也就是所谓的武僧。武僧们自觉或不 自觉地就将佛教禅宗的学理纳入武术中,构成了“拳禅合一”。少林寺武僧妙 兴大师《人祖门少林派性功罗汉拳诀》中的“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脚似醉汉。 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白化,熟极自神”,最能表 明少林武术与禅宗之间的关系。禅宗讲究“顿悟成佛”,主张“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少林武术中讲究“悟性”,主张“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总之, 少林武术在与禅宗的对话过程中,逐渐将禅理渗透到武术中,以禅理指导武术 训练,以禅理和宗教形式编排、命名各种动作和拳术套路。禅理与武术的紧密 结合,使少林派武术形成了“禅中有拳”“拳中有禅”“拳禅合一”的独具一 格的武术境界。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的开放性使其主动的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被动地接 受外在的文化精神冲击,并进而主动或被动的拋弃一些不适合时代需求的文化 要素;同时,开放性还使得传统武术主动地将自身的文化要素同新时代所需要 的文化要素、文化精神进行整合,形成传统武术一种新的适合时代需要的文化 精神,从而维持传统武术的当时代在场性。



(五)传统武术具有不断超越的内在品质



传统武术不断超越的内在品质,是以传统武术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为基础, 并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传统武术的每一个时代发展都以前一个时代的 发展作为“历史前提”。即每一个时代的武术人要在继承前代传统武术的基础 上,为后一代武术人创造新的“历史前提”。因此,就每一个时代具体的传统 武术形成而言,从武术先辈们哪里继承下来的传统武术文化成果,以及反映自 身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是“历史前提”的两个基本来源。这要求武术人 既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要求去理解、优选武术前辈们遗传下来的传统武术文化, 又要在继承传统武术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去反映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 和发展要求。在这两者互动中形成当时代的传统武术文化在场形态。为了使传 统武术能够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不断地超越,





浏览4,3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