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顾名思义就是武术道德,按传统的说法就是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实质上,武 德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它不仅是个人意志的选择,而且还包含了习武者在整个武术社会活 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秩序的规范要求。并且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才能决定其品 格的高低,武德也只有在社会共识的秩序规范中,才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说武德应当是 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始终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用武、 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
“尚武崇德”是习武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精神是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习武者
按它修养身心,规范举止,品评善恶。尚武是崇德的反映,崇德是尚武的前提。其最终目的是 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那么习武者就要按照:“武德高、武旨正、武纪严、武风良、武礼 谦、武志坚、武当勤、武仪端、武境美”的武德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尊师重道,善待他 人。做到不轻师、不忘义、不逞斗、不欺人、不酗酒、不赌博、不吸烟、不戏色、不炫耀、不无理。 潜心修练,真正把“尚武崇德”的精神贯穿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一、 尊师重教,虚心求学
中华武术十分注重尊师重教,在技艺的传授上非常重视师承、师法、师训的传教。一旦入 门拜师就要严格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古训。故尊师志当首要,若无尊师之德岂能担 当他人之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中华传统师德之一。身教重于言教,老师授业能否被学生 认可,讲解示范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苦练的精神,取决于教师对太极拳事业的忠诚和武 德的修养以及拳技的精湛。教师的形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身为教练员尊师重教不 可忘也。其二,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诚恳好学,不耻下问,不骄 不躁,虚心求教才能学艺有成。
二、 严格武德,谨慎择徒
武林技术倘若落入不轨之徒手中,极有可能会以武为本为非作歹,危害社会,所以在武林 界无论哪一个拳种门派都把择徒作为严格武德的第一个关口,“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 明德”。不少武林典籍上都写有“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有的还更具体地规定了 10种人不 传:“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人无恒者不传;不知珍贵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 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市井人不传;拳脚不行的不传”。为什么这样谨慎呢?唯恐玷 污武德!所以没有合适的传人,“宁可不传,也不轻传”。例如,梅花拳对入门者需经过三道关: 拜师、文理、拳棒,一般要经过三年考察才能决定是否入门。
三、 除恶扬善,重义轻利
武林历来视不讲武德者、视豪门恶棍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为除恶扬善各门派均有相应的要 求,诸如“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济危扶倾,忍辱度世”;“为人正直,见不平之事,遂挺身而
孔于在《论语•宪问》中说:“仁者必有勇”,讲明了“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如果是一个具 有“仁心”的人,他便能疾恶如仇,向一切邪恶的人和事进行无畏的斗争。孟子对孔子的“仁勇” 思想又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与“敌一人”的匪夫“小勇”。提倡“大勇”,反 对“小勇”。因而历代武林都以“大勇”为追求目标,而以“小勇”为戒。
重义轻利是武林所推崇的武德信念。“义”即正义,它比忠、孝、节的范畴和施用对象更广 泛和深刻,几乎包括了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行为标准。“利”即泛指利益、名利等自 我功利性的表现。武林重义轻利,为“御恶扬善、扶贫助弱”赴汤滔火在所不辞,为国家为民族 舍生捐躯义无反顾。
四、勤学苦练,贵在得法
修练武艺是件非常艰辛的苦事。习武不仅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还要苦其心志。一方面 要经受拳打脚踢的磨炼,另一方面要甘于寂寞,操守武德,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而且自身品德 的修养直接影响着习武能否“登堂入室”,学得武艺的真谛。因此各拳派都提倡“内外兼修”。 “内”,即内修武德;“外”,即外修武功。武德与武功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习武固然要勤学苦练,但“习武贵在得法”,如果一味的埋头苦练,“徒尚拳脚”不动脑筋,就 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走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死胡同。
第五章武术与现代科学管窥
第一节 武术项目的心理特点
武术的套路成千上万,技击击法也千变万化、技理深邃,要高质量地完成一套武术竞赛套 路或者自如运用某种击法,没有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的协调性和准确性是不可能实现 的。套路和对抗的各类动作要做到手、眼、身法、步和识、胆、气、劲、神的内外结合,均需要在动 作的方向、幅度、速度、劲力和时间上恰到好处,达到心、意、气、力、形的高度统一;系统地从事 武术训练.能发展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提高完成各类动作的精确估量。
武术运动随着其功能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武学艺术。运动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这有 助于深刻地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和领会动作的要领,摆脱机械模仿的弊端,创造性地提高运动 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武术套路中的自选项目(如自选拳、械等),其组合和编排 更需要运动员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创造能力,扬长避短、展示优势,使各种自选套路 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因此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教练要积极培养运动员的思维活动,发展运动 员丰富的想象能力。
武术运动员经常伴有鲜明的情绪体验,在武术教学训练中,由于学习的目的、组织教学形 式、内容难度要求、运动负荷大小以及当时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状态的不同,均可产生不同的情 绪体验及其复杂的情绪变化。这种“体验”和“变化”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的好坏。由于武术高 难动作的成功可使人精神振奋,产生增力的情感;由于“演练状态”中武术意识的充实、得到赞 扬或表扬,也可能引起愉快的情感,这些情感有利于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疲劳状态下的训练 或者技术动作改进不大、套路演练失误较多等常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严重地影响训练效 果。实践表明:只有加强目的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正确组织训练内容,有节奏地控制运动负 荷,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才能促进健康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武术训练是艰苦的,这里不仅表现在套路动作之多所造成的记忆上的困难,也反映在完成 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上,因此,要求武术运动员必须具备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克 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武术运动记忆很重要,这是与武术项目的种类之多相关联的,要掌握武术各类动作,只有 在正确识记各种动作、了解动作的基本要素及其技击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记忆从教 练讲解示范初步形成表象开始,经过实践模仿,随着练习次数的累积,动作表象逐渐清晰,记忆 范围也随之扩大,这时,记忆动作不仅是路线的掌握,而且深化到对动作劲道、节奏、精神、风格 的理解和体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才能获得,运动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没有 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实现的。
据有关研究获悉,演练一套自选长拳,运动员血乳酸值达127mg%,心率均值为185.5次
mm,其负荷强度是较大的。因此,采用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培养运动员克服因身体不适带来 的消极情绪显得特别重要。
武术运动员在使用器械时,必须具备“器械感”,这是一种专门化的心理品质。优秀武术运 动员对器械的长短、轻重、运行过程中的速率和劲道均有精确的反应能力,能够做到内外合一、 身械协调,使动作达到“升华”完美的境界,这种心理因素是长期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也会因其 间断而消失。
形成准确而清晰的时间和空间知觉对武术运动员也很重要。在完成各类武术套路中(包 括对练),运动员完成各类动作必须凭借视觉、动觉来辨别自身在场地上空间位置和准备移动 的方向,从而调节动作幅度和步法;要判断本身动作的节奏,有赖于运动员精确的时间知觉,它 们是各种分析器,特别是视觉、动觉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总之,通过武术训练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发展记忆,培养勇敢顽强的优秀品 质,改变心血管、呼吸和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和稳定性,同时能高度发展运动员的视觉、肌肉运 动感觉、时间和空间知觉的分化、动作想象、思维能力和积极的增力情感。
一、 长拳类型套路的“形”与“神”的统一
“形”泛指姿势、方法、力法、节奏,即动作的外部特征。“神”指武术意识,即内在意识与感 性。外观最佳规格动作与内境气质的协调统一,表现出长拳类型套路中各种动作独特的技击 内涵,使武术的风格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必须培养武术运动员在意识控制下,把以肌 肉运动感觉为主的心理因素和人的情绪情感联系起来的心理品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自主 神经的控制能力,做到外部表现与内心体验高度完美的统一。
二、 太极拳的意念与动作的结合
太极拳与长拳类型套路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意念引导动作。它不要求像长拳类型套路练 习中的强烈兴奋的情绪状态,而是要求排除杂念,以意生力,在注意力集中到气息吞吐、贯注丹 田的基础上.“先以心使身”而后“从心”,使内(意念)与外(动作)融为一体。要做到意念和动作 的有机结合,从姿势上要“自然伸展,中正安舒”,为放松准备条件;从精神上要“内宜沉稳、神情 内敛”,为排除杂念创造良好的内环境;从动作上要“缓、柔、圆、连”,为“绵里裹针”的遒劲准备 适宜的肌肉运动感觉;从气息上要“细长深匀”,使弛、张有度的动作充实鼓荡。这种别具一格 的练功特点,对调整人体植物神经的功能,改变生理活动的亢进状态,促进肌肉运动感觉、时间 和空间知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武术中对抗性项目的心理分析
(一)对练的心理特点与分析
武术中对练不是真打实摔,而是根据技击动作的特点、规则要求,在特定时间、空间内所组 成的假设性的实战演练,分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和器械对练等多种。
对练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既要求注意力的强度要适当,也要求注意力的稳定性持 续相对的时间。集中注意力与对练运动员双方的思想作风、技术熟练程度、体力好坏、演练经 验等均有紧密的关系。教练员应在训练计划中有意识安排集中注意力的各种专门练习,掌握 排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对练套路的节奏非常强烈,这种节奏是特定攻防动作本质的反映,因此,运动双方在演练 中对整套的节奏感应非常清晰,只要一人稍有疏忽,或慢或快,就要影响全局,造成中断或受 伤,这在武术对练中是累见不鲜的。
武术对练的“节奏感”包涵外象的动静快慢、起伏转折、刚柔遒劲、内境的情感韵律。人类 是借助于感觉来感知不同事物的属性而认识事物的,掌握武术动作也不例外。在教学训练中 应运用合理的指令(包括讲解、示范、指挥的口令、语言的提示、强化等)和各种限制手段及方法 使运动员去感知动作的速率达到自动化程度。运动员富有节奏的演练,能给人以轻松自如的 感觉,从假设性实践中领略技击的真谛,得到“逼真感”的享受。
对练对运动员动作的幅度、力度、距离间度及其上卜高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均要靠 知觉来判断,长期的规格训练,能充分发展深度知觉的心理品质。
从教学特点看,运动员的反应属于简单反应。简单反应过程的潜伏期只有感觉、联想、运 动三个阶段。反应的刺激物是早已熟悉的,回答的动作也已规定,根本不需要预先估量对方意 图和可能性而选择应急的应答反应,故潜伏期短、反应快;对练中反应的“动力特点”特别明显, 要求运动员对完成该动作肌肉用力大小的能量消耗有一个清晰的表象,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消 耗完成各种强度负荷的练习。优秀武术运动员能在保证对练动作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 减少能量消耗。
对练是双方共同协调进行的演练,需要各方对动作应答的方向、部位、时间、距离、力量、速 度和演练的情感达到高度的统一,形成稳定“动力定型”,只有配合默契,熟练而准确的互相协 同进行,才能使对练表演逼真感人,具有真正的渲染效果。
(二)散打技能的心理分析
散打是武术对抗性项目之一,是双方在特定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徒手实战搏斗的一种运 动形式,与假设性对练在动作上虽有联系,在心理特点上却存在本质的区别。
- 散打运动反应的特点和表现
散打属复杂动作反应,对抗双方事先在不清楚实际上会发生什么刺激、应答用何种动作, 加上对垒本身技术、战术的巧妙多变的运用均出现在一瞬间,所以,从其特点看是复杂反应,类 似于拳击、摔跤、击剑等项目,这种反应较之简单反应潜伏期要长,反应速度要慢。
教学过程的心理结构有预备期、中心期、结束期。鉴于预备期中的运动中枢兴奋状态不 一,造成运动双方预备期的时间长短、快慢有所区别,利用这一特点,先发制人往往会取得战局 的某些主动权。
双方在等待进攻信号或准备应答的间歇或者相持时,主要通过视觉来观察、分析、判断对 方的意图,对可能出现的进攻作必要的应答准备,一旦交手,感触和听觉也将投入反应活动。 因此,散手刺激的信号是复合的,刺激的强度也因对方力度、幅频的变化而有强弱,极易造成知 觉反应上的错觉。
复杂反应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应答动作的迟缓性,然而经过长时间系统的训练可缩短其潜 伏期。根据选择反应的不同阶段可以相互联系的特点,了解对手的技、战术意图和擅长具有重 要意义,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训练强化某种攻防刺激的应答动作,使之形成动力定型,或 者找出规律性(即共性)的攻防精髓,使这些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从而使复杂反应的潜伏期几 乎接近于简单反应的时间,争取对垒的胜利。
影响反应时间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注意力集中时的方向性的正确选择,视野辨别范围和视 觉反应的速度,运动肌肉所处的良好状态、情绪的自控能力及基体能、技能、智能等。有利战机 的捕捉,是多种能力综合反映的结果,反应的时间和速度在其市起着重要作用。
散打运动员的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是攻防格斗中心理活动的外观表现,它主要是通过眼神、外形动作反应出来的良 好的精神状态首先是心理上的优势感,即凡与对手交锋,均要充满战胜对手的信心和勇气,要 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敢打敢拼,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每一位散打习练者首先应具备的心理 品质。
六合八法拳法对精神状态的要求可归纳为:“有象求无象”。意思是说与对手交锋要视敌 为懦夫,视己之不能为能,方能在整个格斗过程中有信心。我是强者,对手是弱者,攻防格斗中 便能敢字当头,勇于取胜。俗语说:“两军相遇勇者胜”。勇就是精神状态的充实,也就是胆略 胆识,有的叫士气,也是这个意思。精神状态的振作,必然会带来行动上的主动,反应上的敏 捷,方法上的多变,战略上的正确,战术上的合理,最终战胜对手。
攻防格斗中的控制能力也是必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控制能力首先表现在情绪稳定上。遇 强手要镇静,气息要平衡,以腹式呼吸来稳定胸廓的起伏,面部表情要严肃、自然,这就是武术 中提出的“内示稳沉,外视安逸”的精神要求。其次,凡遇对手切忌盲动,要能“烈”、能“平”。此 种应变的精神状态大致分:敌狂我颠,敌狡我奸,敌假畏、我假寒,处处观察局势,用精神上的无 形力量为技术上的交锋作充分的准备。
激烈攻防中的“处若虚无”也很重要。要正确对待优势和劣势,镇定暂时性的胜利和失利, 能“虚无自在”,悠然自得,达到“体处虚无得自然”的思想境界,从容对敌,以不变应万变,不计 •招一式之得失,把实看成虚,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人体各部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精神状态、心理作用是主宰气力发挥的先导,是与战术原 则密切吻合的,“体不合心,手忙脚乱;心不言意,招架忙乱”。六合中的“精神”、八法中的“眼”,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切战术和技术发挥的基础。其训练内容有脸部的喜、怒、悲、愁……等七 情和眼睛的注、睨、瞟、斜等专门训练;有稳定内部情绪状态(包括紧张、恐惧)的自我控制练习; 有激发情感的诱导练习……攻防格斗中的精神状态既取决于技击格斗技艺的高低而存在,又 是超出技击格斗技艺范畴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素质,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
散打运动思维活动的特点和积极的增力情感
实战对抗战术思维非常重要,它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需要紧张性和注意力的 分配能迅速转移。在瞬间万变的搏击中,要掌握对抗的主动权,就得运筹自己的战术意图,并 根据临战中的变化迅速实施正确的对策,付之以行动。这种思维的全过程时间极短,具有敏 捷、灵活与速动的特点。
技击对抗能使运动员产生鲜明的情绪状态。剧烈紧张抗衡的本身(包括对抗练习和实 践),出于胜负的压力和某种训练目的,运动员必然会产生与此相适应的情绪状态,诸如训练对
抗中的优势和劣势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等。由于正确地估计了对方的实力,习练者充满 必胜的信心,精力充沛、情绪兴奋的增力情感鲜明,表现出“运动狂热”的情绪体验。相反,如果 夸大了对手的力量和技艺,就会出现体力、技术、战术不适应的状况,而引起恐惧、拘束、缺乏信 心等不良心理,产生消极、厌倦的减力情感。有时由于毫无根据的自信,错误的判断又会使积 极情感转化为消极情感,造成对抗局面的被动。总之散打对抗中情况是复杂的,影响运动员的 情感状态变化的因素很多,教练要对运动员个性特点作科学的心理诊断和调节,训练中要从培 养意志品质入手进行专门的引导,使运动员学会正确分析、判断对手实力的方法,养成研究对 策的良好习惯,做好对抗前的心理准备,激发起获胜的积极情感。对于在实践中突发事件引起 的不良情绪,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肌肉紧张度和与此相应的神经的兴奋来调节情绪,这样在危 险的关头也会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三)太极推手的心理分析
推手是太极拳类的对抗练习,分对打套路和对抗比试二种,是不同于散打形式的又一独特 的对抗项目。推手对抗比试是二人各自运用太极拳特有的棚、掘、挤、按、采、捌、肘、靠的击法, 将对方重心移动或击出圈外的练习运动。该运动主要通过肌肉感觉来判断劲道,因此,肌肉运 动感觉的能力起着很大作用,这种感觉能使运动员感受到对手动作的细小特点,感觉肌肉力量 消耗的程度和性质,并测出对手战术意图,了解对手所采用的技术动作的真、假、虚、实。因此. 系统从事这项运动能大大促进肌肉的活动敏感性,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彼不动、 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境地。
第二节武术运动与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 运动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在武术研究中的含义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运动生物化学是 研究运动对机体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和物质代谢特点以及能量转变和运动能力关系的一门 科学。
中华武术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搏技理论、完整的锻炼体系和神奇的健身与攻防效果以及其 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受到国人与外国广大武术爱好者和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武术的发 展对武术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人们已不满足于仅对武术技艺进行传习和探讨,而是希 望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思维角度,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武术、认识武术,特别是武术运动 对人体机能的影响。运用生理生化的手段与方法,对武术运动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为 武术教学、训练、竞赛和修身养生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对建立武术专业理论的科学体系,有着 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 武术运动对人体生理生化的影响
近几年来,广大武术工作者、科研人员以极大的紧迫感提出了强化武术科学研究问题,而 且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一篇篇有价值、有创见的学术论文纷至沓来,深刻地 揭示了武术运动这民族文化奇葩的神秘功能。现根据近年来的科研成果摘录如下。
(一) 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反应的快慢决定于反射时的长短,反射时的长短决定于兴奋在中枢内通过突触的次 数。武术运动中的“以意导动”、“以意运气,以气运身”随着动作意守丹田、意到五梢、意存丹 田、意布五梢……如此循环往复不绝,对神经系统是极好的锻炼,更使神经兴奋性增高,应变能 力加强。
脑是人体中功能最为复杂的器官,其耗能特别多。脑一天的能量消耗占整个人体一天消 耗量的1/8〜1/6,然而脑自身的能源贮备是很少的,其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血液供给。武术 运动中的-些内功拳种能使气血充沛活跃,使分布在脑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增强脑部血液循 环量,从而加强了脑细胞的供能条件,使脑更健康。
(二) 武术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武术运动有张有弛,动静结合,是一种极好的有氧运动,因此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作用。 在武术锻炼中,使人心情放松,消除各种杂念;对心脏心肌的收缩力、心搏容量、血压调节等方 面起到了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使心肌储备能力明显增加。经常练习,可以使心肌代偿能力明 显提高,心肌收缩力、心搏出量、血管弹性增加,肺顺应性和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心血管系统对 全身各系统的血氧供应明显增加。
(三) 武术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肌力的大小决定于以下五个因素:①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②肌肉中纤维的数量;③肌肉 收缩前后的初长度;④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⑤肌肉对骨胳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在运动 训练影响下肌纤维类型数量是不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则是肌纤维的质量。长拳套路和散打运 动对提高肌力、加强肌肉工作能力的机理与其他竞技运动基本相似,而气功及太极拳之类拳种 对提高肌肉工作能力更有其独特的功效。气功及太极拳运动保证了对肌肉的营养和氧气供 给,使肌肉始终处于有氧代谢之中,神经的适度兴奋状态,能促进肌纤维兴奋性增高,参加运动 的肌纤维数量也相应增多,因而肌力也必然增大。
武术运动在提高骨骼肌的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对骨骼的结构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在对老 年人骨骼研究中发现,太极拳对延缓骨质疏松及脊椎压缩性变形均有较好的效果。
(四) 武术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武术运动要求有规律地进行呼吸,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密切配合,由此产生出诸多的呼吸方 法。这些呼吸方法能有效改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使肺活量增加,肺泡通气面积增加。在长 拳的演练中,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密切配合,何种动作配以何种呼吸方法是非常讲究的。例如, 做跳跃动作和由低势动作到高势动作时,要运用“提气法”;做高势或低势的静力性动作时,运 用“托气法”;在刚脆的活动性动作出现时,换成“聚气法”;当由高动作进入低动作时,应运用 “沉气法”等。但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进行变化时,始终保持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基 础上进行的。若长期有意识地注意呼吸机能的锻炼,会对心肺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有规律 进行武术锻炼的人平均肺活量高于普通人,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明显较常人少。
(五) 武术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由于武术运动对意念和呼吸的要求,练功之时也就非常重视意守丹田和进行腹式呼吸,这 就比其他运动项目更能刺激植物性神经系统,从而通过神经间接地影响到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有资料显示,太极拳对人的要体——甲状腺轴和垂体—性腺轴都有良好的影响,同时也 对肾上腺的分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术运动对于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是全面的,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武术对于维持内 环境理化因素的恒定,加强酶的活性以及改善消化、排泄等系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武术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在武术运动中,对武术技术动作进行解剖学研究与分析是进行科学化教学训练的有效手 段般进行解剖学分析主要是分析人体在完成武术动作过程中各部位环节之间的机械运动 规律,即分析骨、关节、肌肉的活动状态,通常分为五步。
(一) 确定要分析的动作名称
如:《燕式平衡的运动解剖学分析》
(二) 描绘身体姿势和动作要领
以燕式平衡为例:①预备式:两脚并步站立,两手握拳屈肘抱于腰际,挺胸立腰,目视前方; ②右腿屈膝提起,两拳变掌在身前交叉,掌心向内;③两掌向两侧直臂分开平举,同时上体前 俯,右腿向后蹬伸成燕式平衡。动作要领:两腿伸直,后举腿要高于头水平部位,腿面绷平,上 体前俯,略高于水平部位,挺胸抬头。
(三) 划分动作阶段
在划分动作阶段时,应根据动作的运动环节和发力顺序来进行划分。以燕式平衡为例可 分为:预备式、过渡式、定型式三个阶段。
(四) 分析各阶段的运动状况
这一步是进行解剖学分析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①分别指出各 阶段各环节在相应关节处的运动;②说明各环节受力状况和原动肌动作名称及固定点;③说明 肌肉工作属于静、动力性的工作性质;④分析原动肌和杠杆类型,包括重力、力矩、速度等。
(五) 小结与讨论
对所分析的技术动作作简要说明与评价。
提出完成该动作的协同肌名称。
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这些肌肉力量的辅助练习。
从解剖学的角度分析易犯错误与改进的办法。
第四节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
一、 运动生物力学在武术研究中的意义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武术套路和散打两种形式。无论是何种拳系或散打,都是在自身的内 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完成的,都必须遵循力学运动的客观规律。在套路运动中,动、静、起、落、 站、立、转、折、缓、快、轻、重,对人体的力量、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同时,又必须遵循运动 生物力学的规律。所谓“劲力顺达”、“起于腿、发于腰、传于肩、催于肘、达于手”,正是运用力学 原理的具体体现。在散打运动中,无论是直拳、摆拳,蹬腿、侧踹,还是在搂抱过程中的快摔动 作,均要求支撑腿蹬地产生一个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腰部,迅速传递到手或脚,力达对方。在 快摔中,还要借力,所谓“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以快打慢"、“以巧胜拙”、“引进 落空,,等散打的真知灼见,无不充分反映力学原理在散打中的运用。因此,努力学习和掌握一- 定的生物力学知识,在武术学习、教学、训练和科研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浏览2,0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