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武术运动蓬勃发 展,普及到城乡并已走向世界,武术科研形势喜人,武术技术的规 范化和理论的科学化日趋完善。 首先,建立了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武术工作的开展。 1949年10月政务院批准筹备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其预备 会提出要开展武术运动。1950年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 术工作座谈会,把武术提到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1952年,国家 体委成立后,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并设为民族形式体育。体育研 究会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继承和推广工作。1955 年,国家体委在运动司下设武术科,专门负责武术的相关工作。之 后,又将武术科升为武术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对武术的方针、政 策,武术的普及、推广和组织竞赛等工作,并指导各地开展群众性 武术活动。1958年9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从组织上保证了武术工作的开 展。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以后,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相 继成立了武术馆或武术院,不少地、市、县成立了武术协会。基层 的武术馆(校)和辅导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有12 000多个相关机构。.为了适应国内外武术发展的需要, 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武术运动的普及.、 提高及向外推广起了规范指导作用。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促进武术活动向群众性发 展。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 大会使武术步人了体育竞赛领域。1958年制定颁布的《武术竞赛 规则》使竞赛走向正规化。现在武术竞赛既有正规的全国武术锦 标赛,如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全国武
究,又有应用理论研究,大大促进了武术的理论化和科学化。自 1981年以来,先后创办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 武》、《少林与太极》、《武魂》、《搏击》、《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这些 刊物对武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经验交流、信息传播起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与此同时,出版了大量的武术教材和专著,如《中国武术 史》、《中国武术拳械录》、《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武术学概论》、 《中国查拳》、《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散手》、《太极拳运动》、《全 国武术训练教材》等,这些武术著作的出版是武术趋于成熟和完善 的标志。
最后,重视武术教育,加速人才培养。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 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了重视。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第 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把武术作为重要内容之
一。1961年出版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把武术作为民 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会同教育 部门,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加了武术内容的试点工 作,先后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江西等一些中、小学进行了试 点。30多年来,中小学武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通高校的 武术教育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且从20世纪 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成立了武术协会或武术学会,组织师生开展 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比赛和学术研究,使高校武术教学从单一的课 堂教学走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武术教育途径,有力地 推动了普通高校武术活动的开展。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 成的一个运动项目。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并不断发展,是由于 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 陶冶性情的需要,在遇到压迫或强暴时则成为御强抗暴、抵外侮 的手段。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欺凌和迫害的普通
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 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并成为被世界 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
第二节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武术技术是武术套路的重要内容,是技击健身与传统表演艺 术发展的核心。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根据攻守进退、动 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称 为“套路运动'同时又有另一说法:武术套路是为了便于记忆、流 传、演习,把搏击之精华以一定的形式贯串组织成套,并以艺术形 式展现的体育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 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 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 律化、艺术化。
武术体育化后,它的健身与竞技功能获得了空前的发挥。武 术的技击性被寓于体育之中,就套路而言,是以演练的形式来提高 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技能,进行功力和技巧等方面的较量。同时 从健身和审美的角度、动作的幅度和要求来看,虽与实用的技击有 一些距离,但仍不失原意,既保留了技击特性,,又符合体育竞技与 健身的需要,仍然体现了武术的体育特征。
一、鮮明的民族攻防技击特牲
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特性是它的本质特性。套路运动是中 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 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相比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 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接贯串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术交流大会,全国青少年“武术杯”比赛;也有赞助性的“武术之乡” 武术比赛,民间武术馆、社及各种形式的武术节武术比赛等;还有 国际性、区域性的武术筛标赛、邀请赛等。此外,企事业单位或基 层的武术比赛也十分活跃。这些比赛有力地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 展,大大地促进了群众性武术活动。
再次,深人开展学术研究,促使武术科学化。为了加强武术科 研工作的领导,1980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87年6 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成立。随后,其他省、自 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学会。各种类型的基层研究会、研 究所也逐渐建立,形成了一支科研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科研的 深人发展。近几年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武术学分会联合举办了 10余次大型学术活动,其中全国性武术学 术研究会3次,国际性武术学术报告会、交流会4次,先后选编了 《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论文选》、《武术科学探秘》、《第一届世界 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论文选编》等。近年来,地方性学术活动也 十分活跃。1986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武术协会主办了全国性 “中国武术理论研讨会”;1987年,福建省武术协会召开了“首届武 术学术研讨会”;1990年至1993年,甘肃省武术协会、甘肃省体育 科学研究所连续举办了“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首届崆峒派武术 学术研讨会”、“首届麦积山武术学术研讨会”,举办了 3次全国性 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并选编出版了《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武术 科学的研究》论文集;湖南省武术学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召开了 两次学术研讨会;江苏省武术学会于1991年召开了首届武术论文 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武术科学研究的领域和途 径,对武术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哲学基础、生物学原理、技术原 理、养生思想等进行了多视角、多侧面的探讨,既有纵深发展的单 学科研究,又有相关学科交叉融汇的横向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百姓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进而促进了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并使 我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发 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 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 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了解的使者。
浏览7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