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后,党的方针紧随时代变化和需求,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思想,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和谐是 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 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 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人、人与 社会这几方面的关系,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有力支撑。所谓“和谐文化”,就是指 一个文化体系自身的内容及各种形式、各个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积极互动的, 同时,这一文化体系与它的经济基础、政治导向和生态环境之间也是和谐一致、 积极互动的。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 和各家各派之中,彰显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为调节人 的心态、人际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为今天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 供了无尽的历史智慧和现实思考。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 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武术文化 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能培养人民遵守社会公德, 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公民追求和谐的自觉意识,凝聚精神力量,为 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对于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多样化,随之也带 来了思想接受和选择的多样化。全球化的影响,使我国文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一 元与多元”、“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在当前社会背景中,我们 必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积极引导作用,利用武术文化的先进性将中国传统文 化与当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梗两者和谐共处,达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要求。 武术文化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要靠教育。然而当前我国武术教育采取的是以 吸纳西方教育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传 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中不断被蚕食和同化,逐渐萎缩。受教学模式主导, 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倾向严重,在教学中注重对武术技艺的传授,忽略了武术 理论与武术文化的教授。武术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缺失,不仅使武术文化在构 建和谐社会中应有的教育作用无法发挥,而且还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武术功能的多元化转型
武术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成熟,经历了 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武术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多种文化形态相互 渗透交融,并随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的变化发生着根本性的演变,其 多元化的功能取向也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可以说,武术运动发展完善的过程就 是武术功能演变的全过程。
武术功能不仅取决于武术本身的特点,还取决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 的需要,所以武术的功能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依托于特定的历史 发展时期,武术的功能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转型趋势。
(一)社会转型期武术的发展
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形势的稳定,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 继承和提高,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国家体 委和中国武术协会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 针,使武术作为运动项目朝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前进。并按照武术 运动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价值,全面规划了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武术运 动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使武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 长足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社会转型期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武术发展经历了继承、创新、 成熟的曲折过程:
浏览4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