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后,党的方针紧随时代变化和需求,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思想,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和谐是 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20052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 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 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人、人与 社会这几方面的关系,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有力支撑。所谓“和谐文化”,就是指 一个文化体系自身的内容及各种形式、各个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积极互动的, 同时,这一文化体系与它的经济基础、政治导向和生态环境之间也是和谐一致、 积极互动的。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 和各家各派之中,彰显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为调节人 的心态、人际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为今天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 供了无尽的历史智慧和现实思考。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 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武术文化 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能培养人民遵守社会公德, 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公民追求和谐的自觉意识,凝聚精神力量,为 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对于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多样化,随之也带 来了思想接受和选择的多样化。全球化的影响,使我国文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一 元与多元”、“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在当前社会背景中,我们 必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积极引导作用,利用武术文化的先进性将中国传统文 化与当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梗两者和谐共处,达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要求。 武术文化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要靠教育。然而当前我国武术教育采取的是以 吸纳西方教育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传 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中不断被蚕食和同化,逐渐萎缩。受教学模式主导, 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倾向严重,在教学中注重对武术技艺的传授,忽略了武术 理论与武术文化的教授。武术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缺失,不仅使武术文化在构 建和谐社会中应有的教育作用无法发挥,而且还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武术功能的多元化转型

武术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成熟,经历了 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武术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多种文化形态相互 渗透交融,并随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的变化发生着根本性的演变,其 多元化的功能取向也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可以说,武术运动发展完善的过程就 是武术功能演变的全过程。

武术功能不仅取决于武术本身的特点,还取决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 的需要,所以武术的功能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依托于特定的历史 发展时期,武术的功能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转型趋势。

(一)社会转型期武术的发展

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形势的稳定,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 继承和提高,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国家体 委和中国武术协会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 针,使武术作为运动项目朝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前进。并按照武术 运动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价值,全面规划了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武术运 动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使武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 长足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社会转型期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武术发展经历了继承、创新、 成熟的曲折过程:


  1. 确立方向,拓宽视野


1982年召开了新中国成立来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订了武术工作 发展方针、政策,颁发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纪要》,为武术发展确立了纲领, 也为武术运动开展国际交流、走向世界奏响了凯歌。此后,武术以独特的姿态, 登上了国际竞技比赛的舞台。

  1. 挖掘整理,拯救遗产


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自1983-1986 年间,动员了全国近8000余人,耗资数百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普查和 挖掘整理工作。共收集有关文献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丰富了武 术文物资料库,为弘扬武术文化和促进武术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改革制度,开拓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我国先后修订武术竞赛规则8次,达到了国际 体育竞赛的基本要求;同时,制订并实施了团体或个人锦标赛和多层次观摩交 流大会体制,实行了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和段位制。散打也经整理 列入了竞赛体制,使武术竞赛形式更为完善。在制度完善的同时,进一步规范 了武术技术,打破门户和流派的界限,进行动作的创新,使武术技术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注重武术的国际交流,武术代表团先后访问过五大 洲多个国家,为宣传发展武术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 国开始有计划地对外推广武术,并成立国际间和洲际间的武术联合会。通过一 系列努力,目前武术已成为亚运会正式项目,2008年奥运会时,武术作为特殊 项目被列入,成为国际体坛的竞技项目之一。

  1. 开发文化,发展经济


武术在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构 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开发武术文化,有利于武术形成自身的体系,有利于更 深层地认识和展示武术的功能价值,把武术推向世界、造福于全人类。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武术理论界己充分认识到强化武术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武术理 论研究成果颇丰,已发表近万篇相关论文。同时,武术的健身、修身、教育、 娱乐、经济等多功能价值也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其经济开发价值。于是,相继 衍生出许多集文化、经贸与一体的武术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武术服务于 经济建设的巨大潜力,例如“少林武术文化节”、“武当武术文化节”等。

社会转型期,中国武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武术社会功能向多面 性发展;二、武术技术(器械与徒手)向多样化发展;三、武术意识向自觉性、 理论性发展。由此,中国武术开始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武术功能的多元化

武术功能,从定义上说,是凝结在武术发展运动中的精神产物和物质产品 对社会进步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总和,是武术存在、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武术功 能具有双重性特点,即显现的功能和潜在的功能。根据其特点,武术功能随着 历史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改变,特别是进入社会转型期,武术的功能出现了多样 化的趋势,不仅有军事功能、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竞技功能、观赏功能等社 会功能,还产生了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可以说,武术功能从技术到 组织、从形式到思想,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呈现出了向多元化转型的 趋势。

浏览4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