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人体周身约52个单穴,309个双穴和50个经 华 外奇穴,练习者如果要想全部认清、摸熟是不太可能的,而且 醉 也没有这个必要。原因一个是太过于复杂,不容易掌握;二是 塞 大多数穴位的作用基本相同。因此,武林前辈仅从武术搏击的 专业角度出发,根据其位置、作用的不同,精心筛选出较有实 用价值的108个要害穴道,其中又以软麻、昏眠、晕厥和死亡 四种受力后的不同程度分标出36个要害大穴(俗称“三十六 死穴”)和72个实用搏击从穴。
点穴术理论深奥,技术复杂,十分难练,但一旦成功,则 凌厉异常、万分凶狠。因此,强调名师择徒,因材施教是学习 点穴术的重要因素,切记。
点穴术的练习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了解穴位感念
人体穴位非常丰富,要想认准穴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此,我们只有先从全面了解经络走向及经络各自所含的穴位 去一步步逐渐认识。
(一)十二正经
人体内有心、肝、脾、肺、肾、心包六个脏,有胆、胃、 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腑,共计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 都有它所属的一条经,共十二条,这十二条上下纵横、通达表 里的“干线”就叫正经。正经的名称,都是用所属的脏腑来命 名的,如心经、肝经、胆经、胃经等。按中医的“阴阳学说” 来讲,六脏都是属阴的:肺、脾为太阴;心、肾为少阴;肝、 心包为厥阴。六腑都是属阳的:小肠、膀胱为太阳;胆、三焦 为少阳;胃、大肠为阳明。六脏所属阴经的循行路线,都在四 肢的内侧面(阴面),六腑所属的阳经的循行路线,都在四肢 的外侧面(阳面)。同时,由于阴阳经脉分布在四肢,所以循 行在上肢的叫手经,就是手三阴、手三阳经;循行在下肢的叫 足,就是足三阴、足三阳经。这样合起来共为十二经,所以也 叫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可以分为四类:
(1)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 心经。这三条经脉都是从胸部沿着上肢的阴面,走向手指端。
(2)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 小肠经。这三条经脉都是从手指沿着上肢的阳面,走向头部。
(3)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 胱经。这三条经脉都是从头部经过胸背,沿着下肢的前面、外 侧面和后面,走向足趾。
(4)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 经。这三条经脉都是从足趾沿着下肢的内侧面,走向胸腹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和正经不同。因为十二经脉与内脏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叫正经。奇经只是交叉贯串在十二经脉之间,通过十二经 脉与内脏发生间接关系,是正经以外的经脉。为了与十二经脉 相区别,所以叫做奇经。
奇经八脉是指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跻、阳跻 的总称。在这八条奇经中,只有任、督二脉直行在人体的前后 正中,而且各有专属的穴位,其他六条奇经,都依附在十二经 脉之间,没有本经的专穴。所以在针灸学上,任、督二脉比较
重要,可以与十二经脉并列,合称为十四经。
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运行的一些特殊通路。它总的功能是
华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如果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就由奇经八 醉 脉把多的气血蓄存起来。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的时候,再由奇 塞经八脉来给以补充。
督脉循行于脊背正中,十二经中的手足阳经都和督脉交 会,因此督脉有统帅诸阳经的作用,所以也叫邛日脉之海”。
任脉行在胸腹正中,足三阴经在脐下部都和任脉交会,因 之任脉有总任阴经的作用,所以也叫“阴脉之海”。
冲脉起于胞中,行在胸腹部挟脐两侧的足少阴督经上行, 与任、督二脉关系密切,在人体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又叫“经 络之海”。
带脉在胁下,绕行于腰身一周如束带,有总束诸经纵行的 作用。
“维”有维系的意思。阳维脉起于足跟,出外踝并足少阳 等经上行以联系诸阳经;阴维起于小腿内侧,随足太阴等经脉 上行以联系诸阴经。
“斯”脉有轻健矫捷的意思。阳跻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 阳上行;阴跻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上行,二者有使肢体运 动矫捷的作用。
二、记穴位
在知道了穴位的来源后,就要找到这些穴道的位置,了 解它们的作用。如果找不到穴位或是位置不准确,就乱点一 气,不但徒劳无益,而且还有可能伤到自己,更谈不到克、伤 对方了。
点穴术是以中医经络学为基础的,了解了经络的走向、穴 位所属的经络后还要认清它们的位置并熟记在心。习练者可以 通过穴位挂图或是在自己身上寻找位置,通过点按的亲身感 觉,体会穴位是否正确,然后,逐渐和合作者相互点按,最终 达到隔着衣服,随着对方口中念到的穴位名称迅速、准确地向 对方身上轻击点打。在此基础上,由慢到快寻找机会进行点 击,久而久之,则熟能生巧。
(一)三十六重穴
(1) 印堂穴:别名眉中,位于两眉正中间,属经外奇穴。 重伤此穴能使人三叉神经痉挛、眩晕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 金针指、剑指及凤眼拳、透骨拳等各种突起的坚硬部位。使用 时,也可兼打额中、丝竹空、神庭等诸穴。
(2) 人中穴:别名水沟,位于鼻柱下唇沟上段三分之一, 近鼻中隔处,属督脉。重伤此穴能使人血气阻滞产生昏迷及致 伤残。点打此穴宜用金针指或剑指。在使用中亦可兼打年寿、 立命、承浆等诸穴。
(3) 廉泉穴:别名本池,位于前颈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 方凹陷处,属任脉。重伤此穴能使人失音难语,吞咽阻滞及致 伤残。点打此穴宜用金针指、剑指或凤眼拳之类手法。在使用 中亦可兼打人迎、水突、气舍等穴位。
⑷天牖穴:别名天听,位于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 缘,天容与天柱平行线二分之一处,发际边,属手少阳三焦 经。重伤此穴能使人耳聋、头晕、颈痛麻痹。点打此穴宜用各 种指法、鹤嘴手、透骨拳或勾尖等。在使用中亦可兼打天容、 天窗、扶突等穴位。
(5)太阳穴:别名当容,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眉棱骨
后一寸处凹陷中,属经外奇穴。太阳穴属三十六死穴之一,极 为重要。重伤此穴能使人昏迷、致命。点打此穴宜用凤眼拳、 华 肘尖或鹤嘴手等。在使用时亦可兼打耳门、下关、颊车等穴位。 醉 (6)百会穴:别名泥丸宫,位于二颅顶节中间,矢状逢合 家 中央,距后发际七寸,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属督脉。百会穴属 人体之重穴,重伤此穴能使人昏残、致命。点打此穴宜用鹤嘴 手或凤眼拳、肘尖、脚跟等。
(7) 哑门穴:别名舌横,位于第一、第二颈椎间,项后入 发际五分凹陷处,属督脉。重伤此穴能使人头痛昏迷及致伤 残。点打此穴宜用鹤嘴手、剑指等指法。
(8) 脑户穴:别名西风。位于外后头结节之直上,风府穴 直上一寸五分,属督脉。重伤此穴能使人头痛颈疼、眩晕死 残。点打此穴宜用鹤嘴手、瓦楞拳或肘尖部位。在使用中亦可 兼打强间、风府、后顶等重穴。
(9) 天柱穴:夹项后发际,哑门旁一寸三分,当项后发际 内斜方肌之外侧,属足太阳膀胱经。重伤此穴能使人颈项气血 阻滞,头痛昏晕。点打此穴亦可采用点打脑户穴手法,亦可在 实用时点打对方的玉枕、翳风、太阳穴等穴位。
(10) 风池穴:位于脖后正中入发际一寸处,再外开约一 寸五分,正当脖后大筋(斜方肌)两旁头发边内的凹窝中,属 足少阳胆经。重伤此穴能使人颈项巨痛、头晕昏迷。点打此穴 可采用点打脑户穴手法打击,亦可用此手法点打脑空、窍阴、 完骨等穴位。
(11) 肩井穴:位于肩上,从大椎(第七颈椎下)到肩膀 头高的突起(即锁骨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属足少阳胆经。重 伤此穴能使人肩背酸麻、疼痛无力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凤 眼拳、金针指或鹰爪手等技法。
天突穴:别名玉户,位于胸骨上窝正中,结喉颈凹 陷处,属任脉。重伤此穴能使人呼吸困难、巨咳、呕逆及致伤 残。点打此穴宜用金针指、剑指等手法直接攻击。
膻中穴:别名上气海,位于胸骨体中央,二乳头中 间,属任脉。膻中穴为三十六致命大穴之一,是致残、致死的 重要穴位。点打此穴宜用鹤嘴手、凤眼拳、肘尖等突出坚硬的 部位寻逢点打,亦可用此手法兼打华盖、紫宫、玉堂等穴位。
鸠尾穴:别名神府,位于胸骨剑突尖直下,腹正中 线脐上七寸处,属任脉。重伤此穴能使人心痛、咳逆、精经失 常及致残亡。点打此穴宜用手法比较广泛,凡是指、拳尖、 肘、膝、脚尖等突起的硬部均可打击。
巨厥穴:别名心募,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属任脉。重伤此穴能使人横膈膜痉挛,胸、肋巨痛及致残亡。 点打此穴手法类同鸠尾穴,在实用中亦可兼打对方的幽门、中 脂、建里等穴位。
神厥穴:别名气舍,位于脐窝正中央,属行脉。重 点此穴能使人腹部膨胀、巨痛及致残之。点打此穴宜用金针 指、金刚指一类手法,兼打肓俞、天枢、商曲等穴位。
气海穴:别名丹田,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 分处,属任脉。重伤此穴能使人气滞、血阻,闭切经脉及致残 亡。点打此穴宜用金针指、金刚指一类手法,兼打阴交、外陵 诸穴。
膺窗穴:位于胸前第三肋间,乳头直上,玉堂穴旁开 四寸,属足阳明胃经。重伤此穴能使人心脏气血失调,及致残 亡。点打此穴宜用剑指、金刚指手法,兼打灵虚、神藏、屋翳。
乳根穴:别名薛息,位于乳中直下,第五肋间隙中, 属足阳明胃经。重点此穴能使人噎膈、巨痛、肋间神经失调及
致伤残。点打此穴手法与膺窗穴类同。并可兼打乳中、神封、 中天溪诸穴。
华 (20)期门穴:别名肝募,位于乳中线上,乳头下二肋, 醉 当第六肋间隙中,属足厥阴肝经。重点此穴能使人食伤、腹 彖 满、呕吐、胸肋巨痛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各种指尖坚硬部 位,兼打不容、日月诸穴。
(21) 章门穴:别名脾募,位于第十一肋骨前端下际(脐 上二寸,再旁开六寸处),属足厥阴肝经。重伤此穴能使人食 伤、腰肋巨痛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指尖、拳尖及肘、膝、 脚尖等各种凡是突起的坚硬部位,兼打大横、太工诸穴。
(22) 京门穴:别名肾募,位于侧腹部,第十二肋骨游离 端下际,属足少阳胆经。重伤此穴能使人腰肋巨痛、泄胀及致 伤残。点打此穴手法与章门类同,兼打血府。
(23) 关元穴:别名血室,位于腹下部正中央,中极穴上 一寸,脐下三寸处,属任脉。关元穴乃人体生殖、泌尿之重 穴,重伤致命,轻击伤残。点打此穴可采用指、拳、肘、膝等 各种突起坚硬部位。
(24) 中极穴:别名膀胱募,位于耻骨弓上方膀胱部白线 中,曲骨穴上一寸,脐下四寸处,属任脉。若重伤此穴,能使 人小便失禁、便血、阴伤、脐下绞痛及致伤残。点打此穴手法 类同关元穴。
(25) 石门穴:别名三焦募,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下二 寸处,属任脉。重击此穴能使人小便失禁,阳伤及致残亡。点 打此穴手法类同中极穴,并可兼打大巨、气穴、横骨等穴。
(26) 厥阴俞穴:别名厥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 五分,属足太阳膀胱经。重伤此穴能使胸肋巨痛,肩部气血凝 滞,心痛、咳呕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金针指或鹤嘴拳手法。
(27) 心俞穴:别名背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旁 开一寸五分,属足太阳膀胱经。重伤此穴能使人心脏巨痛,神 经失常、吐血、咳逆及致残亡。点打此穴宜用手法与厥阴俞类 同,并可兼打灵台、神道、天宗等穴位。
(28) 肝俞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筋缩旁开一寸五分, 属足太阳膀胱经。重伤此穴能使人胸、肋、背巨痛,吐血及致 伤残,点打此穴手法类同心俞穴手法。并兼打魂门、至阳、甲 枢等穴位。
(29) 肾俞穴:别名高盖,位于第十四椎下旁开一寸五分, 属足太阳膀胱经。重伤此穴能使人阴部大伤,腰神经巨痛,小 便失禁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手法与肝俞穴类同,并可兼打 命门、悬枢、志室等穴位。
(30) 会阴穴:别名鬼藏,位于前阴后、后阴前二阴正中 部位,属督任二脉交接处。会阴穴属传统致命三十六大穴中的 重要穴位之一,重击致命,轻则伤残。点打此穴,宜用指、 拳、脚尖等部位。
(31) 环跳穴:别名环谷,位于大腿部外侧,大转子前上 部,属足少阳胆经。重伤此穴能使人腰及下肢剧烈疼痛、酸 麻,失去活动能力。点打此穴宜用鹤嘴拳、凤眼拳及肘、膝、 脚尖等部位。
(32) 悬钟穴:别名绝骨,位于小腿外侧下部,阳铺穴下 一寸,外踝上三寸,属足少阳胆经。重击此穴能使人下肢神经 酸麻、巨痛、胸肋腿胀痛。点打此穴宜用脚尖、肘尖、拳尖等 部位。在实用时,亦可用此手法点打阳陵、承山、委中等。
(33) 三交穴:别名太阴,位于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属足太阳脾经。重击此穴能使人下肢神经巨痛,麻痹及致伤 残。点打此穴宜用手法类同悬钟穴。在实用时,亦可用此手法
攻击阴陵泉、膝关、筑宾等穴位。
申 (34)血海穴:别名百虫窝,屈膝,醵骨内上缘上二寸, 华 当股骨内上踝上缘两横指股内肌的隆起上,属足太阴脾经。重 醉 伤此穴能使人股内酸痛,关节失控,麻痹及致伤残。点打此穴 彖 宜用手法类同三阴交手法。
(35) 列缺穴:别名童玄,位于概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一寸五分(两虎口交叉,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属手太 阴肺经。重点此穴能使人手肘酸麻无力、巨痛、头痛、面神经 痉挛麻痹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指或拳突部位或鹰爪手等手 法,配合动作刁、拿、锁、扣等。
(36) 曲池穴:别名鬼巨,位于肘窝横纹头的外端,屈肘 时,肘横纹外端凹陷处,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踝之中点。属手阳 明大肠经。重伤此穴能使人上肢不遂,肘臂神经巨痛或麻痹及致 伤残。点打手法宜用尖硬部位碰击,或是点、按、抓、掐等。在 使用时,一般的抓指动作均配合外掐曲池穴,内掐少海穴。
上述36穴,按古拳谱记载原为“致命三十六穴”,号称 “死穴”。其实,所谓“死穴”,只不过是人们的刻意渲染和过 分夸张而已。由于历代武术家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缺乏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之过于神秘化。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 否认这36个穴位都是要害部位,格斗时一旦中招,虽不至于 受击必死,但其致人伤、残、晕、麻等的实际作用却是行之有 效的。因此,拳家讲究,不是原则性的紧要关头切勿击之。
(二)测穴位法
起止点 | 单位寸 | 说明 |
前头发边际至后面头发边际 | 12 | 用在头部、前额及后颈 |
前面头发边际至眉心(印堂穴) | 3 | 部。若前面头发边际不明,可 自眉心量至后面头发边际作15 |
后面头发边际至第七颈椎棘突 | 3 | |
两前发角之间 | 9 | 寸;右后血头友边际小明,口」 自前面头发边际量至第七颈椎 棘突作15寸;前后头发边际 均不明,可自眉心量至第七颈 椎棘突作18寸 |
两乳头之间 | 8 | 胸腹部横量取穴,根据两 |
胸骨体下缘至脐中 | 8 | 乳头之间距离折量。胸部直寸 |
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 | 5 | 一般以肋骨间隙为取穴根据, |
腋窝横纹至十一肋 | 12 | 每一肋骨大约折作1.6寸 |
肩胛骨内上缘至正中线 | 3 | 背部直寸以脊椎间隙为取 穴根据 |
腋前横纹至肘横纹 | 9 | 用在上臂内外侧 |
肘横纹至腕横纹 | 12 | 用在前臂内外侧 |
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 | 19 | 同用于下肢前、夕卜、后侧 |
膝中至外踝尖 | 16 | |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骤上缘 | 18 | 同用于下肢内侧 |
胫骨内侧醍下缘至内踝尖 | 13 |
地支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时间(点) | 23 ~1 | 1~3 | 3~5 | 5~7 | 7~9 | 9~11 |
地支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时间(点) | 11 ~ 13 | 13-15 | 15-17 | 17-19 | 19 〜21 | 21-23 |
浏览1,5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