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人体周身约52个单穴,309个双穴和50个经 华 外奇穴,练习者如果要想全部认清、摸熟是不太可能的,而且 醉 也没有这个必要。原因一个是太过于复杂,不容易掌握;二是 塞 大多数穴位的作用基本相同。因此,武林前辈仅从武术搏击的 专业角度出发,根据其位置、作用的不同,精心筛选出较有实 用价值的108个要害穴道,其中又以软麻、昏眠、晕厥和死亡 四种受力后的不同程度分标出36个要害大穴(俗称“三十六 死穴”)和72个实用搏击从穴。

点穴术理论深奥,技术复杂,十分难练,但一旦成功,则 凌厉异常、万分凶狠。因此,强调名师择徒,因材施教是学习 点穴术的重要因素,切记。

点穴术的练习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了解穴位感念

人体穴位非常丰富,要想认准穴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此,我们只有先从全面了解经络走向及经络各自所含的穴位 去一步步逐渐认识。

(一)十二正经

人体内有心、肝、脾、肺、肾、心包六个脏,有胆、胃、 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腑,共计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 都有它所属的一条经,共十二条,这十二条上下纵横、通达表 里的“干线”就叫正经。正经的名称,都是用所属的脏腑来命 名的,如心经、肝经、胆经、胃经等。按中医的“阴阳学说” 来讲,六脏都是属阴的:肺、脾为太阴;心、肾为少阴;肝、 心包为厥阴。六腑都是属阳的:小肠、膀胱为太阳;胆、三焦 为少阳;胃、大肠为阳明。六脏所属阴经的循行路线,都在四 肢的内侧面(阴面),六腑所属的阳经的循行路线,都在四肢 的外侧面(阳面)。同时,由于阴阳经脉分布在四肢,所以循 行在上肢的叫手经,就是手三阴、手三阳经;循行在下肢的叫 足,就是足三阴、足三阳经。这样合起来共为十二经,所以也 叫十二经脉。图片8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可以分为四类:

(1)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 心经。这三条经脉都是从胸部沿着上肢的阴面,走向手指端。

(2)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 小肠经。这三条经脉都是从手指沿着上肢的阳面,走向头部。

(3)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 胱经。这三条经脉都是从头部经过胸背,沿着下肢的前面、外 侧面和后面,走向足趾。

(4)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 经。这三条经脉都是从足趾沿着下肢的内侧面,走向胸腹部。

(二)奇经八脉图片2 图片5

奇经和正经不同。因为十二经脉与内脏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叫正经。奇经只是交叉贯串在十二经脉之间,通过十二经 脉与内脏发生间接关系,是正经以外的经脉。为了与十二经脉 相区别,所以叫做奇经。

奇经八脉是指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跻、阳跻 的总称。在这八条奇经中,只有任、督二脉直行在人体的前后 正中,而且各有专属的穴位,其他六条奇经,都依附在十二经 脉之间,没有本经的专穴。所以在针灸学上,任、督二脉比较

重要,可以与十二经脉并列,合称为十四经。

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运行的一些特殊通路。它总的功能是

华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如果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就由奇经八 醉 脉把多的气血蓄存起来。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的时候,再由奇 塞经八脉来给以补充。

督脉循行于脊背正中,十二经中的手足阳经都和督脉交 会,因此督脉有统帅诸阳经的作用,所以也叫邛日脉之海”。

任脉行在胸腹正中,足三阴经在脐下部都和任脉交会,因 之任脉有总任阴经的作用,所以也叫“阴脉之海”。

冲脉起于胞中,行在胸腹部挟脐两侧的足少阴督经上行, 与任、督二脉关系密切,在人体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又叫“经 络之海”。

带脉在胁下,绕行于腰身一周如束带,有总束诸经纵行的 作用。

“维”有维系的意思。阳维脉起于足跟,出外踝并足少阳 等经上行以联系诸阳经;阴维起于小腿内侧,随足太阴等经脉 上行以联系诸阴经。

“斯”脉有轻健矫捷的意思。阳跻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 阳上行;阴跻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上行,二者有使肢体运 动矫捷的作用。

二、记穴位

在知道了穴位的来源后,就要找到这些穴道的位置,了 解它们的作用。如果找不到穴位或是位置不准确,就乱点一 气,不但徒劳无益,而且还有可能伤到自己,更谈不到克、伤 对方了。

点穴术是以中医经络学为基础的,了解了经络的走向、穴 位所属的经络后还要认清它们的位置并熟记在心。习练者可以 通过穴位挂图或是在自己身上寻找位置,通过点按的亲身感 觉,体会穴位是否正确,然后,逐渐和合作者相互点按,最终 达到隔着衣服,随着对方口中念到的穴位名称迅速、准确地向 对方身上轻击点打。在此基础上,由慢到快寻找机会进行点 击,久而久之,则熟能生巧。

(一)三十六重穴

(1) 印堂穴:别名眉中,位于两眉正中间,属经外奇穴。 重伤此穴能使人三叉神经痉挛、眩晕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 金针指、剑指及凤眼拳、透骨拳等各种突起的坚硬部位。使用 时,也可兼打额中、丝竹空、神庭等诸穴。

(2) 人中穴:别名水沟,位于鼻柱下唇沟上段三分之一, 近鼻中隔处,属督脉。重伤此穴能使人血气阻滞产生昏迷及致 伤残。点打此穴宜用金针指或剑指。在使用中亦可兼打年寿、 立命、承浆等诸穴。

(3) 廉泉穴:别名本池,位于前颈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 方凹陷处,属任脉。重伤此穴能使人失音难语,吞咽阻滞及致 伤残。点打此穴宜用金针指、剑指或凤眼拳之类手法。在使用 中亦可兼打人迎、水突、气舍等穴位。

⑷天牖穴:别名天听,位于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 缘,天容与天柱平行线二分之一处,发际边,属手少阳三焦 经。重伤此穴能使人耳聋、头晕、颈痛麻痹。点打此穴宜用各 种指法、鹤嘴手、透骨拳或勾尖等。在使用中亦可兼打天容、 天窗、扶突等穴位。

(5)太阳穴:别名当容,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眉棱骨

后一寸处凹陷中,属经外奇穴。太阳穴属三十六死穴之一,极 为重要。重伤此穴能使人昏迷、致命。点打此穴宜用凤眼拳、 华 肘尖或鹤嘴手等。在使用时亦可兼打耳门、下关、颊车等穴位。 醉 (6)百会穴:别名泥丸宫,位于二颅顶节中间,矢状逢合 家 中央,距后发际七寸,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属督脉。百会穴属 人体之重穴,重伤此穴能使人昏残、致命。点打此穴宜用鹤嘴 手或凤眼拳、肘尖、脚跟等。

(7) 哑门穴:别名舌横,位于第一、第二颈椎间,项后入 发际五分凹陷处,属督脉。重伤此穴能使人头痛昏迷及致伤 残。点打此穴宜用鹤嘴手、剑指等指法。

(8) 脑户穴:别名西风。位于外后头结节之直上,风府穴 直上一寸五分,属督脉。重伤此穴能使人头痛颈疼、眩晕死 残。点打此穴宜用鹤嘴手、瓦楞拳或肘尖部位。在使用中亦可 兼打强间、风府、后顶等重穴。

(9) 天柱穴:夹项后发际,哑门旁一寸三分,当项后发际 内斜方肌之外侧,属足太阳膀胱经。重伤此穴能使人颈项气血 阻滞,头痛昏晕。点打此穴亦可采用点打脑户穴手法,亦可在 实用时点打对方的玉枕、翳风、太阳穴等穴位。

(10) 风池穴:位于脖后正中入发际一寸处,再外开约一 寸五分,正当脖后大筋(斜方肌)两旁头发边内的凹窝中,属 足少阳胆经。重伤此穴能使人颈项巨痛、头晕昏迷。点打此穴 可采用点打脑户穴手法打击,亦可用此手法点打脑空、窍阴、 完骨等穴位。

(11) 肩井穴:位于肩上,从大椎(第七颈椎下)到肩膀 头高的突起(即锁骨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属足少阳胆经。重 伤此穴能使人肩背酸麻、疼痛无力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凤 眼拳、金针指或鹰爪手等技法。

天突穴:别名玉户,位于胸骨上窝正中,结喉颈凹 陷处,属任脉。重伤此穴能使人呼吸困难、巨咳、呕逆及致伤 残。点打此穴宜用金针指、剑指等手法直接攻击。

膻中穴:别名上气海,位于胸骨体中央,二乳头中 间,属任脉。膻中穴为三十六致命大穴之一,是致残、致死的 重要穴位。点打此穴宜用鹤嘴手、凤眼拳、肘尖等突出坚硬的 部位寻逢点打,亦可用此手法兼打华盖、紫宫、玉堂等穴位。

鸠尾穴:别名神府,位于胸骨剑突尖直下,腹正中 线脐上七寸处,属任脉。重伤此穴能使人心痛、咳逆、精经失 常及致残亡。点打此穴宜用手法比较广泛,凡是指、拳尖、 肘、膝、脚尖等突起的硬部均可打击。

巨厥穴:别名心募,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属任脉。重伤此穴能使人横膈膜痉挛,胸、肋巨痛及致残亡。 点打此穴手法类同鸠尾穴,在实用中亦可兼打对方的幽门、中 脂、建里等穴位。

神厥穴:别名气舍,位于脐窝正中央,属行脉。重 点此穴能使人腹部膨胀、巨痛及致残之。点打此穴宜用金针 指、金刚指一类手法,兼打肓俞、天枢、商曲等穴位。

气海穴:别名丹田,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 分处,属任脉。重伤此穴能使人气滞、血阻,闭切经脉及致残 亡。点打此穴宜用金针指、金刚指一类手法,兼打阴交、外陵 诸穴。

膺窗穴:位于胸前第三肋间,乳头直上,玉堂穴旁开 四寸,属足阳明胃经。重伤此穴能使人心脏气血失调,及致残 亡。点打此穴宜用剑指、金刚指手法,兼打灵虚、神藏、屋翳。

乳根穴:别名薛息,位于乳中直下,第五肋间隙中, 属足阳明胃经。重点此穴能使人噎膈、巨痛、肋间神经失调及

致伤残。点打此穴手法与膺窗穴类同。并可兼打乳中、神封、 中天溪诸穴。

华 (20)期门穴:别名肝募,位于乳中线上,乳头下二肋, 醉 当第六肋间隙中,属足厥阴肝经。重点此穴能使人食伤、腹 彖 满、呕吐、胸肋巨痛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各种指尖坚硬部 位,兼打不容、日月诸穴。

(21) 章门穴:别名脾募,位于第十一肋骨前端下际(脐 上二寸,再旁开六寸处),属足厥阴肝经。重伤此穴能使人食 伤、腰肋巨痛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指尖、拳尖及肘、膝、 脚尖等各种凡是突起的坚硬部位,兼打大横、太工诸穴。

(22) 京门穴:别名肾募,位于侧腹部,第十二肋骨游离 端下际,属足少阳胆经。重伤此穴能使人腰肋巨痛、泄胀及致 伤残。点打此穴手法与章门类同,兼打血府。

(23) 关元穴:别名血室,位于腹下部正中央,中极穴上 一寸,脐下三寸处,属任脉。关元穴乃人体生殖、泌尿之重 穴,重伤致命,轻击伤残。点打此穴可采用指、拳、肘、膝等 各种突起坚硬部位。

(24) 中极穴:别名膀胱募,位于耻骨弓上方膀胱部白线 中,曲骨穴上一寸,脐下四寸处,属任脉。若重伤此穴,能使 人小便失禁、便血、阴伤、脐下绞痛及致伤残。点打此穴手法 类同关元穴。

(25) 石门穴:别名三焦募,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下二 寸处,属任脉。重击此穴能使人小便失禁,阳伤及致残亡。点 打此穴手法类同中极穴,并可兼打大巨、气穴、横骨等穴。

(26) 厥阴俞穴:别名厥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 五分,属足太阳膀胱经。重伤此穴能使胸肋巨痛,肩部气血凝 滞,心痛、咳呕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金针指或鹤嘴拳手法。

(27) 心俞穴:别名背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旁 开一寸五分,属足太阳膀胱经。重伤此穴能使人心脏巨痛,神 经失常、吐血、咳逆及致残亡。点打此穴宜用手法与厥阴俞类 同,并可兼打灵台、神道、天宗等穴位。

(28) 肝俞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筋缩旁开一寸五分, 属足太阳膀胱经。重伤此穴能使人胸、肋、背巨痛,吐血及致 伤残,点打此穴手法类同心俞穴手法。并兼打魂门、至阳、甲 枢等穴位。

(29) 肾俞穴:别名高盖,位于第十四椎下旁开一寸五分, 属足太阳膀胱经。重伤此穴能使人阴部大伤,腰神经巨痛,小 便失禁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手法与肝俞穴类同,并可兼打 命门、悬枢、志室等穴位。

(30) 会阴穴:别名鬼藏,位于前阴后、后阴前二阴正中 部位,属督任二脉交接处。会阴穴属传统致命三十六大穴中的 重要穴位之一,重击致命,轻则伤残。点打此穴,宜用指、 拳、脚尖等部位。

(31) 环跳穴:别名环谷,位于大腿部外侧,大转子前上 部,属足少阳胆经。重伤此穴能使人腰及下肢剧烈疼痛、酸 麻,失去活动能力。点打此穴宜用鹤嘴拳、凤眼拳及肘、膝、 脚尖等部位。

(32) 悬钟穴:别名绝骨,位于小腿外侧下部,阳铺穴下 一寸,外踝上三寸,属足少阳胆经。重击此穴能使人下肢神经 酸麻、巨痛、胸肋腿胀痛。点打此穴宜用脚尖、肘尖、拳尖等 部位。在实用时,亦可用此手法点打阳陵、承山、委中等。

(33) 三交穴:别名太阴,位于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属足太阳脾经。重击此穴能使人下肢神经巨痛,麻痹及致伤 残。点打此穴宜用手法类同悬钟穴。在实用时,亦可用此手法

攻击阴陵泉、膝关、筑宾等穴位。

申 (34)血海穴:别名百虫窝,屈膝,醵骨内上缘上二寸, 华 当股骨内上踝上缘两横指股内肌的隆起上,属足太阴脾经。重 醉 伤此穴能使人股内酸痛,关节失控,麻痹及致伤残。点打此穴 彖 宜用手法类同三阴交手法。

(35) 列缺穴:别名童玄,位于概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一寸五分(两虎口交叉,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属手太 阴肺经。重点此穴能使人手肘酸麻无力、巨痛、头痛、面神经 痉挛麻痹及致伤残。点打此穴宜用指或拳突部位或鹰爪手等手 法,配合动作刁、拿、锁、扣等。

(36) 曲池穴:别名鬼巨,位于肘窝横纹头的外端,屈肘 时,肘横纹外端凹陷处,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踝之中点。属手阳 明大肠经。重伤此穴能使人上肢不遂,肘臂神经巨痛或麻痹及致 伤残。点打手法宜用尖硬部位碰击,或是点、按、抓、掐等。在 使用时,一般的抓指动作均配合外掐曲池穴,内掐少海穴。

上述36穴,按古拳谱记载原为“致命三十六穴”,号称 “死穴”。其实,所谓“死穴”,只不过是人们的刻意渲染和过 分夸张而已。由于历代武术家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缺乏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之过于神秘化。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 否认这36个穴位都是要害部位,格斗时一旦中招,虽不至于 受击必死,但其致人伤、残、晕、麻等的实际作用却是行之有 效的。因此,拳家讲究,不是原则性的紧要关头切勿击之。

(二)测穴位法


  1. 根据人体自然标志取穴法


这种取穴法,既易记,又简便,在实际训练中最为多 用。如两眉的正中取印堂穴;两手拇指、食指交叉,食指尖 到达之处,即两筋骨中(梯骨茎突凹陷处)取列缺穴;两乳 头连线的正中间取膻中穴;对准肚脐背后脊柱上取命门穴; 屈肘成直角,肘关节内侧横纹头处取少海穴;两手自然下 垂,中指尖端达大腿外侧处取风市穴;低头时最突出的是第 七颈椎棘突,第七颈椎下,即第一胸椎上取大椎穴;第二胸 椎上取陶道穴等。这种以指寸法取穴位是根据各人身高、胖 瘦标准来测量穴位的简单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其受限 制性较大,准确性相对较低,作为一种测量方法,仅作简单 介绍。

(1) 中指同身寸法:是本人中指尖和大拇指尖连接起来成 环状,从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侧面两端横纹尖之间的距离折作 为一寸,名为同身寸。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四肢部取穴和背 部做横量尺寸的标准。

(2) 拇指同身寸法:以拇指第一节的宽度为一寸。适用于 四肢取穴。

(3) 横指法:以本人手指的宽度作为取穴尺度。如食指 一横指为一寸;食指、中指相并为二寸;食指、中指、无名 指和小指相并,四个指头第二指关节总的宽度为三寸,又叫 一夫法。

  1. 骨度分寸折量法


骨度分寸折量法也叫骨度法。是将人体各个部位相隔的距 离,规定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折成若干等分,每一等分作为 一寸。这种方法不论男女老幼或高矮肥瘦,一律按照这个标准 来折算,取穴比较准确。

常用骨度分寸折量表
















































































起止点单位说明
前头发边际至后面头发边际12用在头部、前额及后颈
前面头发边际至眉心(印堂穴)3部。若前面头发边际不明,可 自眉心量至后面头发边际作15
后面头发边际至第七颈椎棘突3
两前发角之间9寸;右后血头友边际小明,口」 自前面头发边际量至第七颈椎 棘突作15寸;前后头发边际 均不明,可自眉心量至第七颈 椎棘突作18寸
两乳头之间8胸腹部横量取穴,根据两
胸骨体下缘至脐中8乳头之间距离折量。胸部直寸
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5一般以肋骨间隙为取穴根据,
腋窝横纹至十一肋12每一肋骨大约折作1.6寸
肩胛骨内上缘至正中线3背部直寸以脊椎间隙为取 穴根据
腋前横纹至肘横纹9用在上臂内外侧
肘横纹至腕横纹12用在前臂内外侧
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19同用于下肢前、夕卜、后侧
膝中至外踝尖16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骤上缘18同用于下肢内侧
胫骨内侧醍下缘至内踝尖13

(三)气血运行歌诀

按子午流注学说,人体好比是一个小天地,分布于周身的 穴位如星辰遍布于太空;经络贯通全身,按一定路线和时间使 气血内通脏腑、外达四肢,犹如江河水流行于大地之间,循环 无端,周而复始。《点穴秘诀•伤穴治法合刊》(梅占春)认 为,经络气血的运行是随干支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的盛衰 开合的。穴位合闭时,气血正值衰竭,如此时击之,则能乱人 真气,阻隔气血。因此,强调点穴时首先要分清时间(指正经 上的穴道)。若时间不到,气血的“血头”未运行至此,虽然 点中,亦无太大效果;若时间已过,血头已运行过了此关,再 点此穴,也只会有惊无伤,起不到阻塞气血的作用。分时间的 学问十分深奥,实非几时之功。只有刻苦、专心地长期练习, 形成本能的感觉反应,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1. 血头行走穴歌诀


周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

遇时遇穴若伤损,一七不治命要休。 子时走在心窝穴,丑时需向涌泉求。 井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平巳风头。 午时却与中脱会,左右命宫分在未。 风尾属申封门酉,丹肾俱为戌时位。 六宫直等亥时来,不教乱缚斯为贵。又曰

天门晕在地,尾子不还乡。

两肋丢开手,腰眼笑杀人。 太阳并脑后,悠忽命归阴。 断梁无接骨,脐下急身亡。

  1. 十二时辰气血所注之穴及流注歌诀


子时注人中,丑时注天庭。

寅时注齐空,卯时注大杼。 申时注丹田,酉时注四海。 戌时注下阴,亥时注涌泉。 辰时注太阳,巳时注上仓。 午时注脉腕,末时注七坎。

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膀 胱申注酉肾注,戌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会穴歌

彖 腑会中脱,脏会章门,筋会阳陵,髓会绝骨,

血会膈俞,骨会大序,脉会太渊,气会颤中。

  1. 五脏募穴歌


中府肺之募,巨厥心募栓,期门肝募然, 章门脾募关,京门为肾募,五募主命弦。

  1. 12个时辰代表的时间表









































地支
时间(点)23 ~11~33~55~77~99~11
地支
时间(点)11 ~ 1313-1515-1717-1919 〜2121-23

三、练打穴

(一)打穴手型与作用

点打穴位的手法,除了运用一指禅、剑指、端杯手、瓦楞 拳等专业点打穴位的手型、手法以外,判官笔、点穴厥、峨嵋 刺等也是实战搏击中专门攻击穴位的专用器械。本章节主要介 绍徒手点打穴位的技法。

  1. 凤眼拳


【手型】即手的无名指、中指和小指内屈,食指向内屈成 勾,向外突出,拇指向内封压在中指屈眼上,五指握紧,用食 指突出的部分点击对方要害部位。

【用途】凤眼拳主要用于点击对方的头面正、侧部位和胸、 肋、背等正、侧部位诸穴。如印堂、太阳、膻中、期门、风池 以及心俞、命门等表皮较浅的诸穴位。

  1. 鹤嘴拳


【手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先后内屈,中指向外 凸形突出,拇指向内封压住中指末节,五指再尽力握紧,用突 出的中指凸出点击对方要害的穴位。

【用途】鹤嘴拳主要用于点击对方头部、胸、肋和背部等 骨缝较小或是骨连接处等部位诸穴。如印堂、人中、膻中、中 脱、身柱和命门等。

  1. 金针指


【手型】中指伸直,拇指和食指并紧附于中指的第一、二 节横纹内侧,无名指和小指内屈,形如鸡嘴,用中指指尖点刺 对方的肉脂稍厚的薄弱或要害穴位。

【用途】金针指主要适用于点刺对方全身的岐骨凹陷处, 如印堂、列缺、阳陵泉以及腹部的中腕、气海等诸穴。

  1. 金针指


【手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内屈,拇指内扣,紧压食指 和无名指,适用于点刺的穴位与上稍同。

【用途】金针指主要适用于点刺人身孔眼和软组织处的诸 穴,如眼、鼻孔、天突、耳道、鸠尾、中胱、脐眼、天枢、气 海等穴。

中 5.剑指

华 【手型】食指、中指伸直并紧,其余三指内屈,拇指扣压

醉 在无名指末节上,适用方法与上稍同。

彖 【用途】剑指主要适用于点插对方的眼、鼻、腋下、肋间

和软组织诸穴。如双眼、双鼻孔、腋下、巨厥和诸肋间穴位等。

  1. 瓦楞拳


【手型】食、中、无名指和小指内屈,四指末节紧扣掌内, 不能超过手掌第一道横纹,拇指封压食指孔眼,使手型如瓦楞 形,用拳楞点打对方。

【用途】此拳主要适用于点打人体周身筋肉稍厚以及大骨 缝的要害部位。如膻中、乳根、肝俞、膈俞、风市、肩井、肩 骤等。

  1. 肘尖


前臂内屈,形成肘尖,主要用于点打对方的胸、腹、肋、 背等肌脂较为丰厚的穴位及要害穴位。

  1. 脚尖


足法点穴即踢法。踢足时足面绷平,主要用于点踢对方 腹、肋、后腰及脐、胯等软肉部位。

(二)功力练习

点击功

点柔质物。初练时,宜在较柔软的物体上练,如海绵 包皮人、包海绵木桩等。具体练法是:持金针指或金刚指等指 法缓缓点击,每日1~2次,每次300-500 To 3个月后,可 逐渐加重指的劲力,其点法由缓变猛,每日1~2次,每次 500-1000 To练5个月后,自感点指有劲而手指不痛时,可 改为点练较硬的木板,如杉木板、椿木板等。

(2) 点硬物。经过一段苦练点柔质物之后,指端、指节逐 渐坚实,可以开始练习点硬物了。练习方法与上基本相同,唯 以点刺平滑坚硬的石头时,一定要掌握点劲由轻到重、次数由 少增多、循序渐进的原则。练习时若感到指头痛疼或肿胀,可 以酌情减力、减时、减次数。但切记不要终止练功。练至两个 月后,痛苦亦能日渐轻微。此时可换较为粗糙但无芒角的坚硬 石头。这样,每天不少于300下,苦练3年定可获良效。

(3) 点沙人。沙人中填入散沙,外裹一寸余厚的压缩海 绵,使整个沙人的构造贴近于真人的皮质,约与真人高低相 仿,上标经络和穴位。然后以各种手型、手法,以活步自由点 插,每天点插1000余次。苦练1年,倒出散沙,填入小石粒, 再练功1年;改填入铁砂;再练1年后,去掉铁砂,换成铁 屑。有此三年苦练,大功可告小成。

练习点沙人之功,约过3年,可以双人或多人配合练习。 功成后以肉指点打石块、板砖等硬物便可应手而断,若是点打 人身,则能应指洞穿。因此,对习练者的武德的教育是十分重 要的。

  1. 练顶劲


运一臂之全力,贯注于指端顶紧硬物,利用身体倾斜的重 力,练习手指的顶劲。顶劲的练法仍由软到硬,先运气贯力, 再运力指物,距离由近到远,直至倒立,然后再运气击空练

习,久而久之,功击力倍增。

初练时也可以先戴指帽,以后逐渐去掉。

3.练抓劲

彖 抓劲即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并用抓点制人的功法。其法是

以食指为中心的重力,大拇指和中指先抓后点,辅助食指去点 抓制人的方法,练习时手如鹰嘴状,形如圆锥,锐如枪矛,由 轻至重抓、摄、抛练石笋、铁球等。

此功苦练成功,出手抓住对方要害部位,弹指用力,可将 对方触处抓烂。初练时,可配合中药方药熬汁洗手,以消炎去 淤,增强功力(可借鉴排打功方药)。

如何看书有学武术

看书自学武术是通过了解、摹习、充实、整练四个步骤, 依照武术书籍文字、图解、提示、注解等内容,来学会武术技 术,获得武术知识,掌握练武、用武的方法,启迪武德精神和 行为的一个过程。

一、 了解阶段

看书自学武术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花费精力大而进展 较慢,且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效果亦不太明显。为了克服以 上不良现象,看书学武时一定要先静下心来,从全面了解清楚 套路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着手,再从书本上仔细观看武术技 术动作,按照武术图解的描述和文字解说相印证,达到明理懂 意,继而再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就容易多了。因此,了解武术套 路的风格、特点,学习了解武术图解的基本知识、基本动作和 主要运动组合,掌握常用术语是自学武术的关键。

二、 摹习阶段

摹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一招一式地练,不能急功

近利、贪多图快。要看清是左手还是右手,是左足还是右足发 个 生位移;再看清位移的方向和路线,把图像和动态线看清楚后

再仔细分析文字解说。看文字解说的目的主要是印证肢体位移 醉 的动作路线和行进方位及具体动作定位;行进过程中肢体自身

有无旋转动作,肢体有无方向性变化;有变向者,要记准变向 的方位。等以上关键问题看清楚后,再按照图解顺序进行摹 习。如果动作过于复杂,可以先摹习上肢和下肢动作;也可先 摹习左侧肢体或右侧肢体动作;待各部位动作单独摹习熟练以 后,再串联为完整动作。自己模拟动作时,为了提醒自己动作 顺序或是要领注解,也可将文字解说制成录音,随口令进行演 练。同时,还应注意由前一图至下一图是否是一个完整动作。 凡一个完整动作被分解为几个图者,应在单个动作熟练后,统 一连贯起来,一气呵成地完成,中间不能有自身原因的停顿。 就这样由单个动作、组合动作逐渐串通,形成段落。

三、 充实阶段

技术动作的模拟,只是从外在形象上的接触,如果想要注 入动作的灵魂和精髓,还需自学有关拳意、拳理,理解动作的 内在含义,以理论指导实践,使动作规格符合所学拳术的技法 原理,体现该拳术的攻防特点、劲力特点、节奏特点和风格特 点。正确方法是阅读有关专著,查阅同类文献资料,逐步积累 知识,加深认识。

四、 整练阶段

在已基本上完成了单势、组合、分段训练,掌握了基本动 作规格,并能够顺利完成高难度动作,能较好地处理动作节 奏,表达武术意识后,就要进行整套动作的练习。全套武术 套路的练习,目的是把握动作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方法;掌握 全套动作的行进路线和整体布局;体会拳术的节奏处理和拳 术风格,最终达到能够出色发挥已获技能和体能,以及层次 分明地一气呵成练完套路的能力,使拳术内赋神韵、外达形 态,动作流畅,神形兼备,使武术套路的固有风格与特点充 分体现出来。

如何掌握文字叙述的嫌序

武术书籍的文字叙述主要是为动作图片服务的。一般的文 字叙述重点放在动作要领、方向、路线、位置以及拳理和攻防 实用等方面。武术动作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常在一瞬 间要求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动作一气呵成,但动作表述 落实到文字上,却不可能“同时完成”,因此,只能分别叙述。 一般叙述方法有两种,一是从下至上叙述法,即先叙述下肢、 躯体的动作,然后再叙述上肢及头、眼的动作,其间常用“同 时”两字来连接,说明上、下肢的同时运动。在动作与动作成 组合衔接的描述中,通常采用“承上”表示动作的贯串顺序。 这种叙述法,因其符合武术动作上下结合、协调一致的基本运 动规律,所以最为常用。二是按序叙述法,即先叙述肢体的先 动部位。这种叙述法比较少用,多在叙述先后顺序更为细腻的 动作时采用。在实际描述中,一般采用此法与从下至上叙述法 附 配合为宜。本书涉及到的拳、械叙述方法就是以从下至上叙述 < 法为主,以按序叙述法为辅的文字描述方法。

浏览1,5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