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化使然,循序发展
据史料文字记载,古猿在距今约300万年至约20万年左 右的旧石器早期,只能制造和使用简单、粗陋的石器以及利用 和保存天然火种;而到了距今约20万年至约1万年左右的旧 石器中后期,他们则已经能生产出相当精致而又尖锐的先进石 制器械,并发明人工钻木取火等先进技术。为什么呢?因为他 们在不断地进化,他们能在劳动的实践过程中不停地总结和创 新,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提高,所以,以同样 的道理引申,当他们最初由发现自然界里可以通过自然发酵成 酒(自然果酒)的现象而受启发,到逐渐掌握利用自然现象再 有意识加工成酒(猿酒或猴儿酒)的劳动实践,其本身也是在 不断的进化过程中探索与发展的经验积累。
依此发展规律引申,当他们继续进化到距今约五六千年的 侬 黄帝时期时,聪明、勤劳、勇于创新的华夏先民们应该是可以 在“猿酒”或“猴儿酒”的酿制基础上,发明研创出人工粮食 章 制酒的。
- 富裕的粮食是人工酿酒的基础保障
所谓“人工酿酒”,本意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利用五谷杂粮,
通过加工、酿制,从而形成的粮食酒。利用粮食酿酒的先决条 小 件,就是必须得有富裕的粮食作物作为生产基础。众所周知, 中国的农业生产早在距今约六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就已 醉 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程度。
彖 据生物学与考古学家考证表明,在我国湖南曾挖掘出了一
万多年前人工栽培的水稻堆积层;在河南省郑县东关庙底沟人 们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左右) 的华夏先民种植的“麦子”;在浙江余姚发现了大量的属于河 姆渡文化时期(距今6800年左右)的人工水稻堆积层以及河 北武安出土的属仰韶文化时期的粟米等等,这些宝贵的资料有 力地证明了我国粮食资源发展的先期性和多样化。
农作物的大量收入,为人工酿酒提供了物质保障。
另外据考证发现,在大汶口文化(据今约6300-4400年) 时期的遗址中,挖掘出的大量古代瓷器中有三分之一的器具是 专用酒器和酒具。这说明当时的酿酒业在酿制、饮用和储存方 面,均已达到了相当专业的水平。同时也足以证明生活在距今 五六千年左右的黄帝时期,已经完全具备了利用五谷杂粮酿制 人工酒的条件。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 特定条件下的酿酒原因
在农业发展的初期,粮食丰收后的储藏应是当时困扰原始 先民的头等大事。设想,由于自然现象和自身储存不善的多种 因素,经常会导致大量的储备粮食发生发芽、霉变等现象,这 样便产生了天然曲药,发生霉变的粮食再经雨浸、日晒等过 程,随即发酵成液体。这恐怕也就是无意识自然发酵成粮食酒 的主要起因之一。
人们在当时没有更妥当的办法继续大量储藏粮食的前提 下,结果可能有两种办法,一是顺其自然,被动地等待自酿或 废弃;二是积极主动产生大胆设想,根据以往所了解的自然酿 酒的方法,利用已经霉变的农作物大胆地加以探索性研究,逐 渐摸索出人工酿制粮食酒的新工艺。抑或是人们在粮食作物相 当富裕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开发研制粮食酒,调整食品物 质结构,丰富物质生活。
关于黄帝时期酿酒论的记载很多,其中《黄帝内经》尤 为仔细。
成书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年间的医学古籍《黄帝内经•素 问》卷十四《汤液醪醴论》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问答。“……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 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单从这段对话的内容分析, 说明黄帝时期人们不但已经掌握了利用稻米酿酒的技术,而且 酿制方法也相当讲究。例如,“必以稻米,炊之稻薪” “此得 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黄帝内经•素问》)。诚然,岐伯寥寥数语,就以相当专业的 角度和水准阐明了酿酒过程中对选料、用火等的基本工序、要 求和相关理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利用稻米酿酒的技术已有了 严格的要求和统一的标准。
至于《黄帝内经》这部古医书,虽然我们目前已经基本 认证其系后人托名之作,但书中撰写的广博的医理和行之有效 第 的良方是许多古代医学名家的劳动结晶却不容置疑,如果仅在 芝 人工酿酒的时间上考证,笔者认为如非科研,不妨见仁见智。 章
黄帝是一位千古称颂、万古流芳的人文始祖。相传在他统 治的时代后期,社会稳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他率领广大人 箴
民群众除大力发展农业和以礼仪教化万民以外,还事必躬亲,流 或亲自参与了舟车、文字、医学、纺织以及音律算术等多项领
域的发明创造,为华夏民族奠定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中基础。
华 在这种与时创新、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影响感召下,人们
醉 各个搞发明、人人争创造,他们通过认真分析和总结以往先民 皋 们不同的酿酒经验及方法,再加以革新创造,最终发明出利用 谷物发酵成酒的先进工艺,是完全可信的,至少笔者深以为 然。
(二)仪狄作酒醪
“仪狄作酒”的记载,最早见于秦代吕不韦《吕氏春秋》, 此后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酒”条中,也记载了 “古者 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的文字。此后亦有蜀汉 学者以“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古史考》)的观点认 为,仪狄就是酒的发明人。
关于仪狄其人,有人说他是夏禹的臣子,是专管帝王伙食 的官员;有说她是禹的女儿;还有的人说其是夏禹女儿的侍 女、手下等。自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年代久远且无文字 记载,其出身皆为传说无可考证。但唯一能够达成共识的,就 是此人能酿制出质地醇美的酒醪。
仪狄是夏王朝初期杰出的酿酒大师已无可非议,但说其 “始作酒醪”(《世本》)的说法却并不确切。依据有二:一是 此书成书的年代与作者不详,而且,原书约在宋代就已丢失, 所有线索均无可考证;二是酿酒方法的发明创造应该是群策群 力、集思广益,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由无意识开发出来 的。就像电影《红高粱》片段中描写的那样,一缸本来已经 酿好的高粱酒,由于一个无知儿童偷偷撒进了一泡尿,意外地 却使一缸普通的高粱酒发生了 “质”的变化,酒质意外地更加 醇美、芬芳。俗话说“意外的发生,常能改变一种事物的本 质”。酿酒亦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书上说仪狄始作的是 “酒醪”,酒醪即是今称的“酒糟”,也就是“米酒”。按照这种 说法,仪狄创造的应该是米酒,亦或可以说此人创造的是在黄 帝时期酿制的稻米酒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或精益求精的换代产 品,即质地醇美的新型“米酒”。
由于其可能是创造性地加以改良和推广,使当时流行于社 会上的其他同类产品明显逊色不少,所以其新型米酒一经推 出,便“佳酿四海扬名,其人倍受尊敬”,遂千古流传、万世 留芳。
至于说“醴酪”,则是一种用畜乳发酵酿制成的酒。其时 间更早于粮食酿酒(大致可以追溯到距今八九千年左右)
(三)杜康造秫酒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 行》),昔日孟德公一曲长歌,使杜康及杜康酒家喻户晓、千 年飘香。不但使杜康成为美酒的代名词,而且,人们也把杜康 推崇到了祖师爷的神位。
那么,杜康究竟是何许人也?
1.杜康其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古者,少康作其帚、秫 芝 酒。少康即杜康,卒葬长垣(注:即今河南长垣县城东南。长 J 垣县系全国著名的防腐蚀之都,厨师之乡,起重机械之乡)。”
众所周知,少康系夏王朝的第五位中兴之主。据记载,少康在 源 即位之前,曾有一段流亡的避难生活。大致是当少康逃至舜的 后代有虞氏部落时,曾被其任用为“庖正”,即专门负责管理 俺 厨房膳食工作的官员。当时餐厅附近有一棵参天大树,由于 树龄较长,中部早已枯朽。食宿时间一长,树洞内便被人们 华 长期倒满了残汤剩饭。谁知历经春夏,上边虽然污秽难闻, 醉 而下边渗漏出的液体却是清澈香浓、甘美异常。这个现象被 豢 杜康发现后大受启发,遂在以后的生活中勤加揣摩,最终创 造出美酒。民间有许多版本讲述其在流亡过程中“意外”酿 酒的故事。
对于这种解释,历代许多大家均不能苟同,也可以说是众 说纷纭、各抒己见。论点一,少康是不是杜康?据《客家姓 序》记载说:“周朝建制以后,封商代豕韦氏于杜地(即今 西安附近),后裔于宣王时称杜伯。后误遭屠戮,子弟避难,杜 国灭。散族遂称杜姓以隐。”按照这种解释,公元前2000年左 右的少康和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杜姓康者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人 (至少从姓序和年代上是可以这样定论的)。论点二,少康不可 能是始作酒者?杜康是不是少康,我们暂且不论,反过来说, 即便他们是同一个人(即少康),那也绝不可能是酒的始作人。 因为少康是夏王朝的第五位中兴君主,而他的前辈“启”和 “太康”,都是因酒后失政而失去江山的。试想,其后辈人未 生,酒未造,他的前辈哪里有酒可饮?论点三,杜康究竟是何 时、何地人?关于记载杜康身世的资料文献众说不一、各不 相同。例如,有说他或“黄帝时人”(《文选》);有说或 “为汉时人”(《博物志》);或“为东周人”(《酒谱》)等, 以及“湖北宜城县人”考(《续验鸾录》)、“河南汝阳人”考 (《汝阳县志》)、“陕西白水人”考(《白水县志》)等等,更 是扑朔迷离、莫衷一是。无怪前世有“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 今多言其始造酒也”(《事物记原》)的疑惑和感慨。
杜康究竟是何时、何地人,于何时、何地酿制的美酒,因 非研讨,我们暂且不用去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我们只要承认 杜康是三国时期以前(以曹操论杜康酒为例)的、非常著名的 酿酒大师就行了。
2,杜康作秫酒
“少康作秫酒”,是对少康酿酒品种的肯定。如果按《说 文解字》中明确提出的少康即是杜康的话,那么其做的也应 是“秫酒”。"秫”,即“高粱”,按照此种解释,杜康应该是 位高粱酒的创始人。众所周知,远古时期的五谷里边没有高 粱,高粱是粮食作物中继稻、黍、稷、麦、豆五谷之后在时间 上要晚出现的粮食品种,由于其里面含有一种叫“单丁”的、 能够散发香味的特殊物质,所以能够使酒液在色、香、味等各 方面都优于其他米类产品。杜康或许就是由于发现并合理利用 了这种物质,才使他的酒液及其他本人的名声鹊起、名垂千 古,被奉为酒神。
如今杜康河、杜康沟、杜康村、杜康泉、杜康庙等等以杜 康命名的遗址、遗迹遍布全国各地,“杜康”已成为中国知名 品牌,成为独具特色的传统酒文化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酿酒历史的传承链,即 远古自然界的自然酒——古猿人酿制的果酒——公元前三千 多年前黄帝时期人工创造的粮食酒——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夏 或 朝仪狄改良的米酒——杜康发明创造的新品高粱酒等。通过¥ 这条传承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历史的进步,时光的推* 移,人类的进化,华夏历代先民们由受自然现象的启发到经过 智者们的研究创新、修正完善、精益求精,最终发明创造出千 源 古繁畅、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酒文化。
“萌创酒类是偶然的,人工酿酒是必然的”。综观这么一项
复杂、浩大的历史创举,事实上是不可熊由某一个朝代的某一 中 个人来完成的,它应该说是历朝历代劳动人民实践积累的结晶
华 和人类智慧升华的结果。
醉拳 第二节酒的持续发展与醉舞•的形成
一、酒的持续发展
“若作酒醴,尔惟曲药”《尚书•说命篇》。如果说人们把 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4000年前)至夏朝初 期(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两千多年间作为中国酿造时期 的“启蒙期”的话,那么,从此以后酿酒业就算逐渐进入了 “成长期”、“成熟期”以至“昌盛期”。
殷商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原酿酒技术的基础上又发明创 造出了用曲药酿酒的新工艺。曲药酿酒的发明创造,是中华民 族酿造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殷墟考古证明,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劳动 人民就已经掌握了 “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可以用麦芽或谷 芽制曲酿酒了,开创了酿酒业的新纪元。到了周朝(公元前 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不但酿酒技术更加精进,而且从形 式上发展成为具有专业规模的独立手工业作坊。特别是周朝建 立初期,朝廷鉴于历史教训和便于管理,专门设立了 “大酋”、 ,,酒人”等管理、监督酿酒的官员。针对制作工艺流程有了统 一的、严格的管理和要求。据《礼记》记载:制作良醇必备 “秫稻必齐、曲药必时、湛炽必絮、水泉必香、陶品必良、火 齐必得”等标准。这证明当时从稻、麦等原料的选择到渍料、 蒸煮、用水、火候掌握以及装载的器具等都达到了相当专业的 水平。同时,政府对王侯将相、庶民百姓等一切子民何时饮 酒,饮酒的标准、方法、人数,饮酒不当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控 制的方法(所谓“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 湎”等)等都作了严格而详细的说明,并明文规定“以律为 戒,以法为准”(《尚书•酒浩》《乡饮酒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酿酒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人们不但已经发明了药曲酿酒技术,而且还发现酒与药的结合 对于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于是便在酒曲、酒液中加 入植物药材,酿造出了集医疗、保健、养生于一体的“药酒” (《齐民要术》)。此后,由于“干酵母”和“红曲霉”等新兴 制酒原料和工艺的相继出现,使我国的酿酒业得到了空前发 展,进入了成熟以后的繁荣阶段。
如今,尽管酒的种类很多,但根据制作方法和工艺技术的 不同,大致可归纳为:利用谷物、薯类及农作物杂粮中淀粉和 糖的发酵,再行蒸馅的蒸馆酒;利用水果汁中的糖分自然发酵 制作的发酵酒和以蒸偶酒或食用酒精为主原料,再添加水、 糖、食用色素、食用香料等配制而成的配制酒三大类。仅以乙 醇为主,配合适量杂醇油、甲醇、醛类、酯类及有机酸等成分 就繁衍出了味道醇厚、营养丰富的黄酒,消渴解暑、滋补佳品 的米酒,补心健脑、益体养颜的葡萄酒,活血通脉、提神增食 第 的烧酒,利尿开胃、消暑和肝的啤酒以及十全大补、调治双兼 _ 的药酒,色泽艳丽的露酒等等。品种琳琅满目,风味各异,甘 孝 醇浓郁,异彩纷呈。
总之,随着酒的问世、普及和发展,它的食用、药用、经 源 济、文化、国防价值被证实利用。品种用途、制作技巧、工艺 流 原理相继专籍成书。例如公元前3世纪出版的《神农食经》
: 公元533-544年的《齐民要术》,唐刘恂的《岭表异录》
中 宋代的《北山酒经》等,逐渐形成了体系完整的、独具特色 华 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学科之 酒文化。
醉 随着历史的发展,酒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愈来愈密切,上至
彖 真龙天子、王公贵族,下至兵丁将士、庶民百姓,几乎都和酒 结下了不解之缘。有酒必有嗜者,饮酒过量就会醉,醉酒后的 跌跌冲冲、东倒西歪、前俯后仰、失去常态的举手投足的形态 就为“醉舞”的醉形、醉态的形态形成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二、醉舞的形成
“醉舞”,是酒与“武舞”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独具中国 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一种融醉形、醉态与武术、舞蹈等诸 项艺术有机结合的“武体”形式。“醉舞”以“筋骨柔”为特 点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西周末年(《今壁事类》)。秦汉时期 为宫廷的主要娱乐主体,隋唐后期则成为流传于民间并十分盛 行的大众娱乐项目。
醉舞在当时的几个朝代是非常普及的舞蹈之一,但其创作 根源,已不可考。根据推论,远古时期,原始先民在“鸯鸟攫 老弱,猛兽食颛民”(《韩非子•五蠹》)的弱肉强食的险恶环 境中,逐渐积累起生存、自卫、搏杀的经验。每逢祭祀或狩猎 收获的大型庆祝活动中,人们或“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 咏”,或“予击石拊石”(《尚书•皋陶谟》),手拍石鼓,奏起 音乐,跳起舞蹈,举手蹈足之间相互交流并演练搏杀时的技 能,这种既宣泄情感又能锻炼肢体的“武舞”在《商书•伊 训》及《礼记•月令》中均有记载。这种武舞在长期的发展 演变过程中,通过与酒的有机结合和创新,使之艺术升华,逐 渐形成别具一格的“另类舞蹈”。“酒助舞兴、舞壮酒威”,酒 与武舞在和谐、美妙地融合在一体的那一瞬间,人们创造性地 发明出了举世瞩目、远源流长且独树一帜的“醉舞”。
随着时间的推移,醉舞的表演由原来简单的动作模仿,慢 慢发展成为有一定动作规律、演练模式和丰富剧情的艺术。由 于其内容、难度逐渐加大,对演练者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就越 来越高,所以,表演者只有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艺术和武术基 本功以及醉体形态的训练,提高体美的和谐形象和演练技巧, 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欣赏需要,体现艺术美感。
自古“武” “舞”是分不开的,与健身强体的目的也是一 致的。所以,醉舞与武术的结合,最终发展成为醉拳,也就自 然而然、顺理成章了。正如剑术套路演化成为剑舞一样,其道 理是相通的。只不过一个是由“舞”而为“武”,一个是由 “武”而为“舞",顺序不同罢了。
第三节 醉八仙与仙人的传说
醉八仙拳,俗称醉酒拳或醉拳,此拳种是极赋中国传统文 化特色的武术套路,属象形拳术的一种,是中华武术宝库里的_ 枝奇葩异花。醉八仙拳术传说是根据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道 教的汉钟离(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蓝 5 采和、张果老和铁拐李八位仙人醉酒后的醉形、醉态为基础,巧w 妙地贯穿、糅合了传统武术中的身法、拳法、腿法以及跌、扑、 滚、翻等技术、技巧动作,构成的独具风格和特点的拳术套路。 源
目前武林中以八仙醉酒题材的套路大致分为俗家醉八仙 拳、道家醉八仙拳和释家醉八仙拳三种。本书内容以少林醉拳 德
为基础,应属释家醉八仙拳范畴。
中 从外表形象看,醉八仙拳演练起来东扯西牵、飘飘悠悠、
华 前俯后仰、左摇右晃,把醉汉的醉形、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醉 惟妙惟肖;但从内在实质上讲,则突出了 “形醉意不醉,身醉 缪、 心不醉,藏拳法于醉形,含杀机于跌扑”的风格与特点。一招一 式既赋含形体运动艺术,又突出丰富多彩的实战技击意义;强调 “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方,乘其不备,战而胜之”。由于其形象逼 真、动作滑稽、体用兼备,非常贴近大众生活,因此,醉八仙拳 无论是从套路和器械的表演,还是从实战技击角度出发,无一不 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的优秀拳术套路之一。
一、醉八仙拳探源
(一)道教八仙
道教“八仙”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可谓妇孺皆知、脍炙人 口,对“八仙过海”“狗咬吕洞宾”等精彩传说每每皆可朗朗 上口,滔滔不绝。但对其人物名称、出处的由来,在流传初期 却众说纷纭、各不相同,颇有争议。
据《通俗编》中引《王算州集•题八仙图后》云:“八 仙者,钟离、李、吕、张、蓝、韩、曹、何也。不知其何所由 起,亦不知其画所由始。余所见仙迹及图史亦详矣,凡元(元 朝)以前无一笔。而近如冷起敬、吴伟、杜堇,稍有名者,亦 未尝及之。或庸妄画工,合委巷丛俚之谈,以是八公者,老则 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 则何,为各据一端,作滑稽观耶?八公可考其七,独李公者, 诸方外稗官皆不载,唯闻之乩。”《庄岳委谈》《通志》均 有八仙图,又有《八仙传》。注:唐江积撰:“则此目自唐时 已有之。然或他有其人,未必是钟、吕之傅。元人庆寿词有 钟、吕、二韩等,知今世所绘八仙,起于元世。”按:沈炯林 屋馆碑“淮南八仙之图、瀚乡九井之记”,所云八仙,即八公 也。但元人杂剧如马致远《岳阳楼》、范子安《竹叶》、谷子 敬《城南柳》等,虽皆举称仙者八人,与世俗所绘符其七, 唯无何仙姑,有余仙翁殊耳。《茶香室丛钞》卷十四曰:明 人有《四洋记》一书,载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事。中有八仙, 一汉钟离、二吕洞宾、三李铁拐、四风僧寿、五蓝采和、六元 壶子、七曹国舅、八韩湘子,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另有风僧 寿、元壶子。而《集说诠真》中则记载:世所传八仙,宋以 前未之闻也,其起于元乎?委巷丛谈,遂成故事。八仙即汉钟 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李 元中,而无铁拐李之说。
其他记载,如《通考全书》载汉钟离等八仙中,无李元 中,而有铁拐李;《续文献通考》载汉钟离等八仙中,无李元 中、张果老、何仙姑,而有铁拐李、风僧哥、玄壶子;明《列 仙全传》则载无张果老,而有刘海蟾等等。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八仙故事的起源由于受地 域、时间上的差别和影响,在创作和宣传过程中造成因各本私 意、矜奇附会而出现了名目迥异、众说纷纭的现象。以此为焦 点的争论一直持续到明朝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一书 第 的横空出世为止,方确定为以上八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 _ 流传至今。 章
据传说,早期醉八仙的拳术动作就是根据以上八位仙人的
醉形、醉态为蓝本创编而成的。但这也仅限于是传说,因为所 源 谓的仙人形迹凡人又怎么能够看到过呢?而所谓的蓝本,只不
沆 过是人们的想象而已。
道家“八仙”,其事迹大多见于唐、宋书籍,少数则记载 中 于元、明文学作品或杂剧中。但唐、宋时期绝无集此八人而合 华 称八仙者。据《该余丛书》卷三十四《八仙条》:“胡应麟谓 醉 八仙之说大概起于元世。因王重阳道教盛行,以钟离为正阳、 彖 洞宾为纯阳、何仙姑为纯阳弟子,因而辗转附会,遂成此名 目。故当不诬也。”
(二) 蜀中八仙
蜀中八仙,即俗世中蜀地的八位名士。例如,《太平广 记》引《野人闲话》云:西蜀道士张素卿,神仙中人也。蜀 主生日,或收得素卿画八仙真形八幅以献。孟昶观赏久之,赐 物甚厚。八仙者,李已、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 八百、范长寿、葛永。黄氏《茅亭客话》及《图画见闻志》 俱如此说。诚然,这八位历史名人虽为繁衍民族文化,传承华 夏精粹而备受世人青睐,但在集八仙名称以幽默、诙谐、寓意 深长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方面则较钟离八仙犹有不及,况且 据考证张素卿之八仙更无与武术有关的记载,特别是与醉拳的 起源和发展没有任何关联的文字记载。
(三) 饮中八仙
“饮中八仙”是出自唐代大诗人、史称“诗圣”的杜甫在 《饮中八仙歌》中提起的八位历史名人。
歌诀曰: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锈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豪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诗中或两句或三句或四句,用如椽之大笔,挥洒自 如、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名士、书 法家贺知章、李白、崔宗之、张旭、李适之、王进、苏晋及焦 遂等八人的醉形、醉态。其中无论是“骑马似乘船”也好,还 是“皎如玉树临风前”也好,更不论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 称臣是酒中仙”也好,同是醉酒,而人人各具情态,性格迥 异,且都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仙气”。这些潇洒飘逸的形 态描写为醉舞或醉拳的形态形成提供了生动的形象素材,是完 全有可能的。所以传统醉八仙拳中有以“饮中八仙”命名的动 作名称。但据考证,“饮中八仙”中除李白善剑外,其他人和 武术都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更没有看到他们演练过拳术的记 载。因此,可以说“饮中八仙”和醉八仙拳的起源并没有直接 关系。值得关注的是,李白可能没有直接创造醉拳,但李白在 第 酒与武术方面的完美结合之下的肢体形态,是否会让其他有心 7 人借鉴呢?所谓“一切发明创造之初的心理萌动,皆来自于 章 心灵的瞬间感应”。诚然,在醉八仙拳萌发伊始,其癫狂跌 僚 扑、潇洒飘逸的醉形、醉态,既是另类武术题材的新生事物, 又具有较高艺术的欣赏价值,但这一切都有可能是有心人的 院 无意而借,有心而为的。
第四节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和醉摹形成的探充
一、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酒是神水,它能使人超凡脱俗、激情豪迈;酒是魔水, 它能使人沉迷堕落、招灾惹祸;酒像善变的催化剂,欢乐时 它能助兴,愤怒时它能壮胆,悲伤时它能消愁;酒像锋利的 双刃剑,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好与坏,皆因一念而铸 千古。

酒能成事,亦能败事。
酒自一问世,便渗透和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酒是风雅文化,酒 在与其他文化长时间的结合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其他文化, 影响了其他文化,同时也改变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原有风格,如 此一来,就逐渐又形成了诸多别具风格和特色的另类文化。例 如,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之精神的产物。当酒与诗结下 不解之缘时,当无数文人墨客倾倒于酒樽之下时,李白“人生 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 问青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屈原“举世皆 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等脍炙人口的千古不朽之篇便 悠然而出,名标青史……
当酒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时,当王羲之、张旭、米芾、赵 孟顺等名家大师与酒形成莫逆之时,“酒酣兴发、激情荡漾、 思绪如海、笔走龙蛇”,从而诞生了诸如《兰亭序》等许许多 多价值极高的传世佳作,令万人敬仰……
当酒与音律歌赋结下不解之缘时,当酒与汉高祖刘邦、枭 雄曹孟德结为知己时,《大风歌》《短歌行》等等亦歌亦 舞、执戟高歌、言志抒情的铿锵歌赋,荡气回肠,千古传诵、 万古流芳……
当酒与美术绘画结下不解之缘时,当酒与吴道子、陈容、 唐伯虎、刘酒等国手大家如影相随时,酒成了兴奋剂、酒成了 创作源,酒激发了他们无限的创作灵感,使其将毕生积聚的 智慧上升到了饱和。一幅幅旷世佳作才引人如痴如醉、心旷 神怡……
当酒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时,当酒与傅青主、黄飞鸿等等 武林高手情趣相投、相伴终生时,中华武林界便诞生了情趣高 雅、脍炙人口的醉拳、醉剑、醉枪、醉刀、醉棍等另类的国术 精粹……
“无酒无以成熟文人墨客之癫狂,无酒无以彰显武林高手 之豪放”。诚然,当酒与武术、当酒与武林高手亲密融合在一 起的时候,真正实质意义上的醉拳便诞生了。
二、醉八仙拳形成的探究
众所周知,现在人们已经了解了醉拳是一种诙谐幽默潇
洒飘逸的武术表演形式,但这种大众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武术运动形式究竟为何人所创呢?据现有资料显示,人们基本已, 把醉拳的历史源头直指明末清初的医武名家一一傅山,认定他可能就是醉拳的始作俑者之一 源
傅山,字青主。号公它,生于公元1602年,卒于1684 像 年,山西阳曲(即今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陲
医学家、武术家,他武医精湛、游历广泛、济世仗义、侠名远 中 播。同时也是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素有 华 “义士”盛誉的江湖豪侠。其生平,极少见于正史记载,甚至 醉 连专门记载地方历史陈迹的县志、府志,也只寥寥数语。但是 彖其流誉以及影响,却是相当深广。
浏览1,8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