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当前国内外摔跤技术发展的趋势
当前国内外摔跤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四个特点:一是向安全 实效方向发展;二是适应比赛规则的变化;三是绝招技术不断 变化;四是比赛取胜的技、战术多样化。
- 向安全实效方向发展。随着摔跤比赛时间的缩短,要 求比赛时进攻速度加快,搏斗更加激烈,因此,要求使用的进 攻技术简捷实效。如,自由跤站立摔时各种抱腿技术、古典跤 站立摔时插捧搂抱转移类技术,都具有正面进攻、不转体、不 主动失重心和安全实效的特点。
- 适应比赛规则的变化。摔跤比赛规则最重要的变化, 就是要求比赛激烈精彩、勇猛顽强,对消极处罚得严厉。这就 要求运动员比赛时积极主动、勇猛顽强,站立和跪撑技术并 重,不能顾此失彼。
- 绝招技术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由跤缠 腿技术是跪撑的主要得分技术,古典跤抱提过胸摔是主要得分 技术,后期两跤的主要得分技术就变成后抱腰滚桥翻技术了。 自从摔跤比赛规则限制使用后抱腰滚桥翻技术后,古典跤出现 了后抱腰抱提过胸摔技术,自由跤出现了交叉握小腿翻技术。
- 比赛取胜的技、战术多样化。自摔跤比赛规则规定比 赛时间缩短,比赛向激烈、精彩方向发展后,比赛取胜的技术 和战术向多样性发展。也就是说,比赛规则规定的取胜方法, 都是技、战术安排时考虑的对象,如取3分获胜、取1分获胜 等。
- 2摔跤的主要技术及其训练
- 摔跤的主要技术。摔跤的技术很多,据前苏联摔跤专 家统计共有380多种。这些技术,都是根据当时的比赛规则、 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场地器材的改善后发明创造出来的,在当 时都能得分,本无主次之分。随着社会的进步、摔跤运动员运 动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适应摔跤运动进入市场经济的需要, 迫使摔跤比赛规则改变,使有些技术在比赛时使用率低,得分 的机会少,就暂时不使用了,而经济实效高、得分率高、不被 反攻的技术就脱颖而出,如跪撑缠腿接滚桥翻技术,自由跤的 各种抱腿摔技术,古典跤站立摔的插捧、搂抱转移类技术,以 及跪撑的提抱接滚桥翻技术6总之,随着规则的不断修改,摔 跤技术也随着发展变化。
- 摔跤主要技术的训练顺序与手段。在摔跤主要技术的 训练中,首先要学会摔跤主要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要点,就 是如何抱住、抱紧、抱严、摔倒得分,不被反攻失分,不让对 方逃脱。因此,首先要练好如何抱住对方的要害部位,如古典 跤抱折技术、自由跤抱单腿技术;其次要练好抱住后如何摔倒 得分的技术,遇到对方防守反攻时如何抱紧抱严后变化用力方 向的技术。开始练习时可分着练,在基本掌握之后再进行完整 的技术训练,从配合、半对抗练习到对抗练习。分练是指练习 主要技术的某一环节,合练是指练习完整的技术。主要的训练 手段是配合练习、半对抗技术练习、对抗技术练习、实战技术
练习等。通过上述练习逐步形成绝招技术,以便在比赛中得 分。
- 3摔跤组合技术的概念和组合技术图解
- 3. 1摔跤组合技术的概念
所谓摔跤组合技术,就是摔跤运动员在对抗练习中,双方 使用进攻、防守、反攻技术时出现的技术变化形式。这些技术 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只改变用力方向不改变抱握的部位,如古 典跤抱腰折变过胸摔技术;另一种是从一个技术动作变化成另 一个技术动作,如自由跤抱单腿摔,由于对方防守可变成抱双 腿摔技术。比赛时使用组合技术的意图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变 化,另一种是被动变化。第一种变化是前一个技术为下一个技 术服务,就是说前一个技术带有欺骗性,是为使用下一个技术 做准备,使用下一个技术才是真的,如后倒背变抱腿摔技术。 对方防住第一个技术就变化使用第二个技术,如自由跤骑缠变 反抱大腿翻技术。
组合技术是优秀摔跤运动员和高水平摔跤运动员必须掌握 的技术,练好组合技术可以提高运动成绩。摔跤运动是斗智斗 勇的格斗性项目,比赛时使用技术需要具有欺骗性,目的是战 胜对方,组合技术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组合技术是在单个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单个技术的 变化或变种,所以只有在练好单个技术的基础上才能练习组合 技术和练好组合技术。
- 3. 2摔跤组合技术图解
摔跤的组合技术很多,运动员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掌握技 术的情况逐步完善自己的组合技术。下面以图解的形式介绍几

摔跤运动训练方法 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8.1重复训练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1. 1童复训练法的基本原理
- 重复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重复训练法是一种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数据的情 况下,按照既定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练习间的间歇时间能使 肌体基本恢复的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 为: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运动 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学习、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 通过稳定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肌体尽快产生较高的机能 适应,有利于发展和提高摔跤运动员的运动素质;通过不同类 型的重复训练,可分别使摔跤运动员的磷酸肌酸系统(ATP - CP)、乳酸能系统(LA)、混合代谢系统(ATP-CP. LA)的供能 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重复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短时重复训练法、中时重 复训练法、长时重复训练法三种类型。其中,短时重复训练法 的特点是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短,通常在15秒之内,负荷强 度最大,通常以摔跤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比赛强 度)为限,间歇时间充分,各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基本相
同。练习的目的是,重点发展摔跤运动员磷酸肌酸系统的供能 ;能力、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爆发力。中时重复训练法的特点是每 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稍长,通常在1分钟之内,负荷强度与负荷 时间的关系呈负相关性,负荷强度的安排,通常以略低于或等 于摔跤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比赛强度)为限,间歇 j时间充分,各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随着练习组数的增多而延 :长。练习的目的是,重点发展摔跤运动员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 :力,以及乳酸能系统供能状态下的肌肉收缩的速度耐力和力量 i耐力。长时重复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通 |常在1~5分钟之间,负荷强度与负荷时间的关系呈负相关 I性,负荷强度的安排,通常以略低于或等于摔跤运动员本人所 i能承受的最大强度(比赛强度)为限,间歇时间充分,练习组数 不多。练习的目的是,重点发展摔跤运动员乳酸能代谢系统和 ;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的能力。
- 1. 2 RL训练法的实政•应用
! i.短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 短时重复训练法不仅适用于发展摔跤运动员体能因素中的
1动作速度、加速度和最大力量、爆发力素质因子,而且适用于 !提高摔跤运动员技能因素中各种基本技术主要环节构成因素的 :物理强度。实践中,属于摔跤运动短时重复训练法的练习手段 摔j包括:30米起跑、矮子步跑、5米往返移动、抓举杠铃、引体 跤!向上等体能性练习,以及抱摔假人、反抱腰提、夹颈背摔等技 气;能性练习。
巧: 2.中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中时重复训练法不仅适用于发展摔跤运动员体能因素中乳 酸能供能状态下的耐力素质,而且适用于提高摔跤运动员在该 供能状态下各种基本技术运用的能力。实践中,中时重复训练 ;法的练习手段有很多,如400米跑、1分钟跳绳、1分钟抓举 杠铃等体能性练习,以及各种持续1分钟的抱摔假人、反抱腰 提、夹颈背摔等单个或组合技术的技能性练习。
- 长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长时重复训练法不仅适用于发展摔跤运动员体能因素中有 氧与无氧混合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素质,而且适用于提高摔 跤运动员在该供能状态下各种基本技术合理运用的能力。实践 中,属于摔跤运动长时重复训练法的练习手段包括:1500米 跑、3分钟跳绳、背人跑等体能性练习,以及各种单个摔跤技 术或若干技术组成的组合技术的技能性练习。
- 1. 3 M复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 保持预定的负荷强度
每次(组)练习都要保持预定的负荷强度。强度的确定通常 应以摔跤运动员本人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强度为限,重复组数 的确定,应以摔跤运动员能够按照预定强度进行练习,并不致 使动作出现明显错误为基本条件。
- 保证充分的间歇时间
由于重复训练法的负荷强度大,因此,为了保证练习质 量,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应确保充分,待肌体已基本恢复 时,再进行下次(组)练习。间歇时间一般为练习时间的2~3 倍,心率应降至每分钟100次以下,甚至更低,以便肌体充分 恢复。短时重复训练法的间歇方式应以肌肉按摩为主,中、长 时重复训练法的间歇方式应以肌肉按摩和深度呼吸为主。
- 提高训练的积极效益
长时重复训练法由于反复练习同一动作或组合动作(技 术),摔跤运动员极易产生单调乏味的情绪,甚至容易导致疲 劳。因此,除应强化训练目的、任务外,还应采用其他训练方 法和手段穿插进行训练,如游戏训练法等。通过提高摔跤运动 员练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运动训练效益的目的。
- 2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2. 1间歇训练法的热本原缰
-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这是一种对练习动作结构、运动负荷强度和间歇时间具有 严格的要求,以使肌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 练习方法。由此可见,间歇训练法受五种因素制约,即受每次 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重复的次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 强度、每次(组)练习的间歇时间和间歇时休息方式的影响。实 验发现:如果将运动中的负荷强度定在每分钟心率为160 ~ 180次之间、间歇过程中心率每分钟降至120 - 140次时,即 刻进行下组练习,对加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脏形态和提高肌体 载氧能力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提高某些运动项目的成绩具 有显著的效果。间歇训练法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为:通过严格 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极大的增强,以 满足激烈对抗运动项目和1 ~ 5分钟的周期性运动项目的输氧 需要;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肌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 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并使之具有能迅速进入适宜的 应激准备状态的能力,以适应比赛强度变化的需要;通过不同 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乳酸能系统(LA)的供能能力、混合代 谢系统(ATP—CP、LA)的供能能力、乳酸能系统与有氧代谢 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和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 高;通过多次的重复技术动作,并在较高负荷强度、较长负荷 时间及严格间歇时间的条件下,有利于摔跤运动员在激烈对抗 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 荷心率的刺激,可使肌体耐酸能力得到提高,以延长摔跤运动 员在较高运动强度的情况下,持续进行运动的能力。
-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极强性间歇训练 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其中,极强性间 歇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通常在20 ~ 40秒钟之内;负荷强度控制在心率指标为每分钟180次左 右,以接近摔跤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比赛强度)为 限;间歇时间极不充分,并以心率降至每分钟120次左右作为 下次(组)练习开始时间的依据。应用此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重 点发展摔跤运动员磷酸肌酸系统与乳酸能系统的混合供能能 力,以及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同时提高这种供能状态下技 术动作的稳定性及实效性。强化性间歇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 练习的负荷时间稍长,通常在40 - 90秒钟或90 ~ 180秒钟之 内;负荷强度控制在心率指标为每分钟170次左右,负荷强度 通常以略低于专项比赛时摔跤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 (比赛强度)为限;间歇时间较不充分,以心率降至每分钟120 次左右作为下次(组)练习开始时间的依据。
- 2. 2间歇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 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极强性间歇训练法不仅适用于发展摔跤运动员体能因素中 磷酸肌酸、乳酸能系统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而 且适用于提高摔跤运动员在该供能状态下各种基本技术和组合 技术运用的能力。实践中,属于摔跤运动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 练习手段很多,例如200米的间歇跑、30秒钟的间歇跳绳、 80米的间歇性矮子步跑等体能性练习,以及各种持续30秒钟 左右的间歇性抱摔假人、反抱腰提、夹颈背摔等单个或组合技 术的技能性练习,都是此类方法的练习手段。
-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适用于摔跤运动训练的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可分为两种类
型:第一种适用于动作负荷强度较高,持续时间大约为40~ 90秒钟的体能和技能的训练;第二种适用于动作负荷强度次 高,持续时间大约为90 ~ 180秒钟的体能与技能的训练。第一 种强化性间歇训练法,注重发展的是一局比赛中某段时间内能 否承受或发挥若干回合高强度的激烈攻防对抗的能力;第二种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注重发展的是两局比赛中能否连续承受或 发挥若干回合高强度的激烈攻防对抗的能力,以及提高体力在 比赛局间的恢复能力。强化性间歇训练法的练习手段往往是由 多种技术组成的组合练习,或者某种单个技术的练习,或者由 某种力量耐力素质或速度耐力素质的练习所组成,例如各种抱 摔假人动作的组合练习、各种抱提真人动作的组合练习、各种 抱滚动作的组合练习、400米间歇跑、1分钟的间歇性跳绳练 习,都可设计成强化性间歇训练法的练习手段。
- 发展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发展性间歇训练法是提高摔跤运动员承受极强性和强化性 训练法中负荷强度的间接方法。其特点是:一组练习的负荷时 间约为5 * 10分钟,负荷强度平均心率约为160次/分,间歇 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钟120次为开始下组练习时间的依据。这 种方法对于提高摔跤运动员内脏器官的功能和有氧工作强度是 很有意义的。显然,摔跤运动员肌体内该方面能力的提高,将 为有效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和机能奠定基础。实践中,摔跤运动 员采用发展性间歇训练法的练习手段可以是1500米跑、400 米游泳等,其他手段只要符合这种方法的特点均可视为发展性 间歇训练法的具体应用。值得提出的是,练习的过程不能中 断,队员人数过多时应采用相应的组织形式进行训练。
- 2. 3间歇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 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
由于摔跤运动项目的技术种类繁多,队员级别和人数较 多,负荷性质变化较大,因此,课中采用间歇训练法实施训练 的难度较大。但是,由于间歇训练法对于摔跤运动具有独特的 训练价值,所以教练员应努力掌握此法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 其中,精心组织练习过程、合理搭配练习手段、科学配置队员 组数、防止人为中断练习和适当调整间歇方式,是应用间歇训 练法的关键。
- 确保一定的适应过程
每种间歇训练的方案确定之后,要在一定时间内使摔跤运 动员进行适应,再通过变换各因素参数,确定新的方案。值得 注意的是,每种间歇训练的方案在执行一段时期之后,应给予 及时总结。
- 加强必要的医务监督
由于间歇训练对摔跤运动员肌体带来的负荷刺激较大,对 肌体承受负荷强度的要求较高,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求 摔跤运动员具有一定的训练基础,并注意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加 强运动医务监督。
- 掌握科学的间歇时间
科学地控制训练过程中的间歇时间,是体现间歇训练法主 要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间歇时间掌握得合 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着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负荷量以及练习 组数的安排,同时也直接影响着练习的质量。因此,采用间歇 训练法时,应按照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法,合理控制间歇时间 和间歇方式。
- 3持续训练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3. 1给续训练法的基本原理
- 持续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这是一种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和练习过程不中断 的练习方法。持续训练法是为了重点发展有氧代谢水平而提出 的。这种方法十分强调一次负荷运动的持续时间应该长于其他 方法一次负荷运动的持续时间,强度适中,心率平均负荷指标 应在每分钟130- 165次之间。这是因为,肌体植物性器官的 功能惰性较大,约需开始运动3分钟以后才能发挥出最高功能 水平。因此,为了提高肌体植物性器官的功能水平和有氧工作 能力,一次负荷运动的持续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 以持续延长9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 地发展有氧代谢水平及工作能力。就运动负荷安排特点而言, 持续训练法与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相比,最明显的不同之 处就是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长。持续训练法的主要功能集 中体现为:持续训练对强化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 作的条件反射具有独特的功能,有利于使该类技术动作形成技 巧化;可使肌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 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 能能力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 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 持续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竞技运动的特点及训练的基本目的,持续训练法可分 三种基本类型,即短时持续训练法、中时持续训练法和长时持 续训练法。其中,短时持续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持续练习的 负荷时间约为10分钟左右;平均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 指标为165次左右;间歇时间充分,但练习组数不多。此方法 是持续训练法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应用此方法练习的主要目 的,是发展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无氧与有氧混合供能的能力,提 高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强度。中时持续训练法的特点是:每 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稍长,通常在10-30分钟之间;平均 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指标为160次左右。应用此方法练 习的主要目的是,重点发展摔跤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的工作能 力。长时持续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较 长,通常在30分钟以上;负荷强度较低,负荷强度控制在每 分钟心率指标为150次左右。应用此方法的练习目的是重点发 展摔跤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使摔跤运动员能够稳 定地发展有氧代谢工作状态的适应能力。
- 3. 2持续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 短时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短时持续训练法在摔跤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显著。 具体地讲,采用此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可以通过提高摔跤运动 员有氧工作强度,为提高运动员无氧代谢以及无氧与有氧混合 供能下的工作能力奠定基础,为提高运动员的抗练能力创造条 件。从理论上讲,只要符合短时持续训练法的应用特点,即 “一次持续负荷时间约为io分钟,平均负荷强度控制在心率 为165次/分”的练习,均可视为短时持续训练法的练习。实 践中,短时持续训练法的练习可以进行若干组的运用。显然, 短时持续训练法的练习手段,既不像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 那样十分强调反复多组练习的运用,也不像中时持续训练法和 长时持续训练法那样只强调一组练习的安排。短时持续训练法 练习手段的安排,除了要求负荷时间和负荷强度必须满足此法 的特点外,练习的组数可以安排2 ~3组,组间的间歇时间也 比较充分。实践中,短时持续训练法的手段很多,例如3000 米跑、10分钟一对一对抗练习、10分钟一对三对抗练习等, 都是此法的手段。
- 中时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中时持续训练法在摔跤运动项目中应用具有一定意义。通 常,中时持续训练法主要应用于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中一般耐
力素质的发展。采用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摔跤运 动员有氧代谢水平,为提高运动员无氧代谢以及无氧与有氧混 合代谢水平奠定基础。实践中,中时持续训练法有两种典型的 练习形式,即匀速持续训练和变速持续训练形式。其中,匀速 持续训练是一种典型的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为己任的 训练方法。它的应用特点是:运动强度相对较低,负荷强度变 化较小,运动速度相对均匀,运动过程不中断,练习动作相对 稳定,负荷强度一般在心率指标为每分钟160次左右,人体能 量消耗较小。变速持续训练是一种强制性的以发展有氧与无氧. 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为己任的训练方法。它的应用特点是: 运动强度相对较高,负荷强度变化较大,运动速度变化较多, 运动过程不中断,练习动作相对变化,心率负荷强度一般在 150-170次/分,人体能量消耗相对较大。摔跤运动员的12 分钟跑、5000米跑等练习,都是中时持续训练法的具体应 用。
- 长时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长时持续训练法在摔跤运动项目中应用的意义不能忽视。 通常,长时持续训练法主要应用于摔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具 体地讲,主要应用于调整期后体能恢复的训练、控制体重的训 练、冲酸训练后的清除乳酸训练,以及发展一般耐力素质的训 练。由此可见,长时持续训练法的作用十分重要。长时持续训 练法在摔跤运动中的应用特点是:一次持续负荷的练习时间通 常在30分钟以上,负荷强度平均心率150次/分左右。实践 中,长时持续训练法具有三种典型练习形式,即匀速持续训 练、变速持续训练和法特莱克训练形式。其中,长时持续训练 法中的匀速持续训练、变速持续训练形式与中时持续训练法的 主要不同之处是:负荷强度相对更低,负荷时间相对更长,训 练场所变更较多。至于法特菜克训练形式,是一种以发展有氧 代谢系统为主、适当发展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为 己任的耐力训练方法。其应用特点是:训练环境并不稳定,运 动路线并不明确;负荷时间较长,运动速度的快、慢变化不具 有明显的节奏性,但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运动过程始终不断, 负荷强度呈现高、低交错,心率指标为140 - 160次/分上下 波动,心理感受相对轻松。如果是以降体重为目的训练,则可 以穿上降重服进行跑步练习,负荷强度控制在150次/分左右 即可。总之,应用长时持续训练法于摔跤运动训练中,应着眼 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清除体内乳酸、控制体重和发 展一般耐力的目的。
- 3. 2持瘗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 选择合理的方法类型
持续训练法的三种类型对于发展能量代谢系统具有不同的 功能。一般认为,短时持续训练法对于提高无氧与有氧混合代 谢的工作强度具有积极作用,中时持续训练法对于提高有氧与 无氧代谢的混合供能能力有积极作用,长时持续训练法对于提 高有氧代谢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采用持续训练法时, 根据摔跤运动员的需要,科学地选择适当的持续训练方法及其 手段进行训练,是取得训练效益的前提条件。
- 采用适宜的方法配置
持续训练法的三种类型对于发展摔跤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 具有不同的作用。如果出于提高摔跤运动员抗练能力的考虑, 可以采用短时持续训练法;如果出于发展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 混合供能能力的考虑,可以采用中时持续训练法;如果出于提 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清除体内乳酸、控制体重和发展一般 耐力的目的,可以采用长时持续训练法。需要明确指出的是, 对于摔跤运动来讲,过多地采用持续训练法及其手段进行训 练,将会起到消极作用。持续训练法及其手段通常作为其他训
练方法的辅助法进行配置,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训练效益 的积极作用。
- 制定严密的实施方案
持续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时间相对较长,加之摔跤运动技术 种类较多、参与练习的队员较多、人为中止练习的现象较多, 因此,组织难度较大,运用不好则会失去持续训练法的功能。 因此,摔跤教练员应在训练之前认真制定严密的实施方案,以 确保每名摔跤运动员都能够有序地、持续地进行技能、体能的
训练。
- 掌握辩证的负荷关系
掌握辩证的负荷关系是实现持续训练法目的的关键所在。 通常,负荷时间较长,负荷强度相对就低;负荷时间较短,负 荷强度相对就高。但是,由于持续训练法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发 展耐力素质,因此,了解和掌握摔跤运动员最大有氧代谢能力 下的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无氧代谢能力下的无氧工作强度,是 发展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关键。惟有如此,才能在总体上提 高摔跤运动员的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 实施必要的营养补充
通常,持续训练法的应用往往会造成摔跤运动员体能消耗 过大,甚至会使肌体丧失部分微量元素,进而影响下面的训练 质量。因此,采用持续训练法进行训练完毕之后,应及时进行 必要的营养补充,以确保肌体尽快恢复,并为第二天的训练作 好机能准备。
- 4变换训练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4. 1变换训练法的原理
- 变换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这是一种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实施变换,以 提高摔跤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积极性、趣味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 方法。变换训练法是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 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战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 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灵活性的一般特性而提出的。变换 训练法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为: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肌体 各机能产生与摔跤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使之具 有能够迅速进入比赛状态的应激能力,以及承受专项比赛时不 同运动负荷刺激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摔跤运动员 多种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 发展,从而使之具有实际比赛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各类技术以及 实际应用的灵活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形式,可使摔跤运动员在 不同训练形式的作用下,高质量、高数量、高效率地完成某一 训练内容和任务。
- 变换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变换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负荷变换训练 法、内容变换训练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法。其中,负荷变换训练 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变换负荷性质,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运 动机能;通过变换负荷强度,可以发展某一运动机能的运动强 度;通过变换负荷量,可以发展某一运动机能的持久能力。另 外,通过变换负荷参数,可以促使ATP-CP供能形式、 ATP-CP与LA混合供能形式、乳酸能供能形式、乳酸能与有 氧代谢混合供能形式、有氧代谢供能形式五种能量供应形式产 生积极性的变化,进而在功能和结构上产生与比赛实际相符的 训练适应。内容变换训练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变换技术练 习,可以提高不同技术应用的操作技巧;通过变换素质练习, 可以发展不同肢体部位的运动机能;通过变换战术练习,可以 增强不同战术应用的应变能力。另外,通过变换动作练习,可
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技能储备程度,以便在比赛中创造性地发挥 各种潜在的运动能力。形式变换训练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变 换方位、设备、线路和场地等形式因素,使同一训练任务在适 宜的不同训练形式下得以较高质量地完成。
- 4. 2变换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负荷变换训练法是摔跤运动训练中最常用的训练方法之 -O在摔跤运动中,负荷变换训练法不仅能用于体能训练,也 能运用于技能训练。负荷变化训练法的应用不仅体现在不同负 荷等级的变换训练上,而且体现在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度不同的 搭配形式上。一般认为,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度的搭配形式主要 有如下四种:
- 强度不变、量度恒定的搭配形式。这种负荷因素搭配 形式的应用目的,主要是使肌体某一运动机能或运动素质产生 适应,或者是使某项摔跤技术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
- 强度恒定、量度变化的搭配形式。这种负荷因素搭配 形式的应用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量度发展肌体某一运动机能 或巩固、提高某项摔跤技术水平,或者通过减少量度以便肌体 恢复。
- 强度变化、量度恒定的搭配形式。这种负荷因素搭配 形式的应用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强度发展肌体某一运动机能 或某项摔跤技术的动作强度,或者通过减少强度以便肌体恢复 或者掌握某种技能。
- 强度变化、量度变化的搭配形式。这种负荷因素搭配 形式的应用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强度、减少量度以提高某一 运动机能或摔跤技术的动作强度,或者通过减少强度、提高量 度以发展肌体某一运动机能或熟练某项摔跤技术。
- 2内容变换训练法的应用
内容变换训练法也是摔跤运动广泛应用的一种训练方法。 内容变换训练法应用于摔跤运动技能训练中的精髓之处是,将 各种抱、提、拉、扳、滚的摔跤技术变异性地组合在一起进行 训练。它与重复、间歇、持续训练法中的组合练习最大的不同 之处是:内容变换训练法对各种技术的组合练习是以变异结构 的方式连接,而重复、间歇、持续训练法中对各个技术的组合 练习是以固定结构的方式连接。显然,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对于 提高技术运用的应变性和战术选择的合理性更具有功效。此法 不仅适用于高水平摔跤运动的技术训练,而且更适用于高水平 摔跤运动的战术训练。它在摔跤运动训练中的特点是:技术动 作变换较多、负荷性质变化较大、训练内容变换较广、战术意 识体现较强,从而使运动训练的内容变换符合实际比赛变化的 需要,训练内容的变换节奏适应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变化的基 本规律,训练内容的变化种类适合运动技术和战术的应用要求。
形式变换训练法是摔跤运动广泛采用的训练方法之一。高 水平摔跤教练员采用形式变换训练法时,通常通过变换训练环 境、训练气氛、训练场地、训练时间和训练对手等方法进行训 练。例如:开放训练场馆,请人参观训练;偶尔在晚上开灯训 练;走向基层进行训练等方式,都是形式变换训练的手段。通 过变换训练形式,可以促使运动员产生新的刺激,唤起新的应 激反应,从而激发起较高的训练情绪,进而促使神经系统处于 良好的准备状态;可以促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激发 较高的训练热情,调动心理上的能量;可以促使运动员对特定 时间的比赛日程产生适应,并防止因时差原因致使比赛失常的 现象发生;可以防止由于训练气氛过于单调,影响训练质量。 显然,适时地采用形式变换训练法对于提高训练质量是颇有莓
处的
- 4. 3变换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 搭配不同的变换方法
摔跤运动的教练员应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的具体任务和存在 的主要问题,有目的地变换训练内容、负荷及形式。一般来 说,初级训练阶段,应以降低负荷强度为主,以巩固技术动作 为目的;专项提高阶段,在不断提高运动负荷的前提下,应逐 渐通过变换训练内容和形式,以适应专项比赛的需要;高级训 练阶段,则应在适应不断变换训练内容和形式的条件下,通过 加大运动强度进行训练。
- 制定明确的变换方案
在运动训练中,应从专项比赛的实际出发,确定运动负 荷、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变换的基本方案及其参数,以便使变 换训练法的应用效果更符合实际比赛的需要。变换训练法的各 类变换参数一般应在训练计划中预先确定,也可根据练习时的 具体情况临时变更。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变换的目的都 要明确,变换的任务都要具体,切不可随心所欲。
- 辩证认识各变换方法
变换训练法的三种类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实践 中,训练内容的变换往往伴随着运动负荷的变换,训练形式的 变换往往伴随着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的变换,而运动负荷的变 换又会引起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的改变。因此,采用变换训练 法时,既应侧重运用某一变换训练法,又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变 换训练法的运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变换训 练法的功能。
浏览1,7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