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浑元武术”作为当代武术的一个流派发展到现在,在东西方文化相 互交融、文化多元化竞争的今天,有必要把自己的武术文化展现给世界。
2010年在“中华浑元武术门”隆重庆祝其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刊印了《中 华浑元武术汇编》一书,主要介绍了浑元武术的内容、特点、套路动作名称 等。2012年又在北京体育出版社出版了《浑元武踪——张希贵先生从武六十年 掠影》大型画册,系统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 “浑元武术”的形成和发 展,受到本门志士和读者的好评,为了进一步全面地、系统地、比较完整地介 绍“中华浑元武术”的内涵和文化体系,将“中华浑元武术”展示给全球武术 爱好者,让世人共享,我们决定以《中华浑元武术丛书》的形式陆续出版。本 丛书力求将浑元武术的理论特点、精品套路、技击方法及健身养生内涵等等,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后学者研习、借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近几年,许多相关人士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恢复国学,发扬优秀的传 统武术,提倡武术的实战应用,倡议武术要打练结合,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 术并行发展等口号,在神州大地反响很大,回响频频,海内外人士积极回应。 “中华浑元武术”的套路和内容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科 学思想精神指导下,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以“养生、 健身、观赏、实用、竞技”为特点,融现代科学、生物力学机理与中国传统哲 总 学、易医学、武学为一体,是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武术,也是当今传统武术的 ] 精品。因此,推广“中华浑元武术”完全符合当今武术发展的需要,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浑元武术”的每个套路继承了传统武术的精华,是传统武术套路 之集锦。“浑元武术”的每个套路都具有代表性,是综合各流派之精华而成。
例如“浑元形意拳”,它融合了山西、河北、北京及东北地区等全国各式形意
拳之精彩动作,有机地组编而成;再如“浑元散手拳”,是吸取了长拳、短拳、 戳脚、翻子拳、通臂拳、劈挂拳、形意拳、螳螂拳等的部分精华技击动作组合 而成。其他太极、八卦及器械等无不如此,由于套路编排合理、内容丰富,加 之演练之精妙,突显其健身性、观赏性、实用性、科学性,可以说是承前启 后、继往开来、非常优秀的武学作品。
《中华浑元武术丛书》的编撰和出版工作,几经酝酿磋商,抱着很大的想 法和希望开始了组稿工作。由于工作量大,一个人完成需费很多时日,故约请 了本门内和武术领域的个别专家、学者承担了部分章节的撰写任务。为了保证 作品质量,尊重各位作者,规定了谁写的作品谁署名,文责自负,以保障丛书 能尽快面世,以馈读者。
中华武术是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自卫、生活实践和社会斗争中凝 练而成的一种攻防格斗技术,在近代发展成为一种传统民间体育项目。
中国武术的发展,由于地域的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同拳种和流派,各种不 同拳种、不同流派的繁衍,大都是冠以道、医、佛、儒、释的传统思想文化为 载体,并融汇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凝练而成的。
过去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都围绕着“内家”和“外家”两大派系而诞生了 多个拳种,在民间中流行。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武艺融入军队, 由于军队里流行着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武艺活动,又使以实战为内容的武术得 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从而使武术发展成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民族体 育项目。当今传统“武艺”活动仍在很大范围内作为练兵习武的方式在军营里 盛行,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军队中的“武艺”活动一直得到延续。
作为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武术在明清以后,出现了相当繁杂的种类 和项目,并且逐渐形成许多不同流派,标志着传统武术在这一时期的盛行。这 一时期除武术套路迅速发展以外,还流行着许多与武术相关的健身活动,主要 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另外,还有很多简单且易于推广的健身器材及 方法,流行在乡间、田野,如:石锁、石担、皮条、杠子等。
民国时期,有识之士提出了 “拳艺者,体育之最上乘也”,渐知拳术为之 国魂,主张将武术用作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1914年当时的教育部非常提倡 武术,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时武技”。至此,我国传统武术正式被列为 学校课程,这一时期,受“尚武”教育的影响,人们大多视武术为一种实用技 术,重在自卫应敌。因此,这一时期国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自然就着眼 于具有实用功能的武术了。
1840年以后,西方体育进入中国,是中国武术由原来的“校场斗狠”的生 死搏斗,进化为西方体育的竞赛活动,开创了武术竞赛的新局面。中国武术传 入海外是古已有之的事情,全世界承认“中国武术有强身健体、攻防实用、艺 术欣赏三大价值”。对于武术的认识从“攻防格斗”到“健身养生”的观念转 变,标志着中国武术按照现代体育的要求去认识武术的健身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武术运动全面系统科学化发展,创造了前所 未有的机遇和环境,为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发展创造了 “普及、提高”的良好 环境,使武术逐渐地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以及向竞赛规定套路的方向发展。
武术作为一项独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向全世界全面推广已逐步付诸实 践,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武术已经进化发展成为一种世界人民 喜闻乐见的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运动。从武术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到武术文化理 念的更新,“现代武术” “竞技武术”带来了商业及利益欲望的明显变化,这 与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感悟” “修炼” “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形成相碰撞 的形势。
中国武术进入21世纪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摧残和阵痛后衰而复 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武术”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 息的生命线。在当前国家教体部门提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和散打实战武术并 行推广,是一个良好的决策;尤其是提倡武术六进(进军营、进学校、进社 区、进乡镇、进机关、进企业),规定在全国重点开展的七个体育项目中,除 苫 足球外,武术被列为第二位重点开展项目,将武术提到应有的高度,是中华传 序 统武术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预示着今后的中国传统武术活动必将在我国各 个领域蓬勃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这就是我们发起整理出版《中华浑元武术 丛书》的基本理念和原动力。
丛书冠以“中华浑元武术”,是因为它是中华武术的一部分,“浑元武术” 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我们推出有时代特点的“浑元武术”是为承前启后、继 往开来,弘扬中华武术之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之精神,使奥妙无穷、源远 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传播于海内外,为全世界人民健康服务,让中 国武术被全球人们所喜爱,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精神0
余对于文化问题绝非内行里手,亦不愿意妄自菲薄,通过武术工作的实 践,看到了一些东西,想到了一些问题,于是也就写了一些书籍,拍摄了几张 光盘,组织了一些比赛,在不同的座谈会上也发过几次言,在一些体育大学也 讲过武术课,得到的回应多是肯定的,连一些国外学者也不例外,这些理所当 然地增强了余进一步探讨武术的信心。
我们过去谈论武术,往往就事论事,就武术谈武术,看不到中国武术的全 貌,看不到武术文化的真谛,经过多年的思考实践,才知道武术万法不离其 宗,拳法虽殊,其理如一;都是以呼吸配合姿势,通过四肢屈伸、开合而运 动。学中国传统武术,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逐渐会达到豁然。中华民族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很多项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始于宫廷,有的来自民 间。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以武艺衍生武术文化,可分为军事、健 身、实战、养生、气功等几大类,每一类中又分出许多具体的类别来,如武术 的拳类又分为长拳、短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螳螂拳、华拳、查拳、 象形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大红拳、小洪拳、少林拳、地躺拳、迷踪 拳、咏春拳等等,然而拳非一家,各擅其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行 而相资,日月互补,则能相得益彰。虽然武术中许多拳路大不相同,但动作大 同小异,其运动规律是一致的,这些都应该认为是有机的整体思维方式。这与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完全一致,也与 “大象之阴阳太极图”这一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中特定的文化相符合。
这一篇所谓的总序,只是个人之见。但余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究其文化思 想,必须把它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大框架内。武术是“集内外功之融合”,发扬 传承武术之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使武术成为一种真知,被世人所接纳,为人 类的身心健康服务。写此丛书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从武六十多年来的经历、 经验,尤其是博采众长创编的一些武术套路贡献给社会,献给热爱武术运动的
人们,使他们在学习中少走点弯路,多一些捷径。尽快掌握比较好的、优秀的 武术内容,为中华传统武术的进一步传承发展做点铺垫。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有130多个拳种,而且各成体系,即使是武术专业工 作者,或是特别好学好练者,一个人穷尽一生精力也难以精通掌握多个门派的 功法和套路。余一生从事武术活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执教于山西省体工队 武术队,任总教练,从事专业训练二十多年,使余有机会接触国内老一辈武术 名家高手,经过虚心求教后受益匪浅。后来又在民间武术社团活动中工作了四 十多年,从事武术挖掘整理、技术培训、走访座谈、专题研讨、组织国内外传 统武术竞赛活动等等,因而吸取了不少“营养”,丰富了自身的武术素材。今 虽年逾古稀,不忍湮没所学,故与同学商量,整理所得,留给后学,以志传承 永续。
这次《中华浑元武术丛书》的出版,得益于弟子山东郛城县武协主席、中 国浑元门传人张平同志的大力支持,倡导与组织;得益于武术名家河津浑元门 传人买正虎先生等的策划和编撰;还有北京浑元门弟子郑建平先生的辛勤编 撰、电脑制作;以及弟子孙绪、李来生、张高生等人的协助编写、摄像、绘 图、校稿,余在此一并表示最真挚的感谢,希望丛书能够顺利完成,若能对社 会略有裨益,则深感荣幸。希望我们的目的能够达到,是为序。
浏览1,0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