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功不仅在我国备受重视,在国际武坛同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攻击武器。日 本人把手掌边缘叫做“手刀”,也即是中国武术称为掌沿。不论空手道还是合气 道,打击歹徒时,多数以“手刀”劈击。手刀的应用包括“砍掌” “劈掌” “削 掌”等,不过日本人将其统称为“手刀”。“手刀”在空手道中以进攻为主,我 们从日本武术高手的公开表演中,或是在影视上看到他们的打斗,多数是用手刀 劈击歹徒的后脑、脖颈,杀伤力很强。韩国的跆拳道在断砖碎木时,也以手刀为 主。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人也热衷于练习铁砂掌,而且其铁砂掌功夫并不比中国 差。在很多国际武术活动中,日本人都会表演用手刀砍断几十厘米厚的冰块或十 几块青砖的项目。铁砂掌是独步武林的秘门绝技,功成后随意一击即可开砖碎石。用铁砂掌阴 劲破坏歹徒的脑部或内脏,甚至取敌性命,尤其是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能确 保一招制敌。
掌法是格斗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宁挨几拳,不挨一掌。”就是说 以掌攻击与以拳法攻击相比,掌法具有更大的杀伤力。武林先贤也因此创造了铁 砂掌,在中国武术中,大部分门派都使用掌法,不论是外家拳或是内家拳大都用 掌多于用拳。像太极、八卦、形意、鹰爪,都有砍掌、劈掌、削掌的练习和使用。
中华武林自古保守之风、门户之见甚重,精此艺者秘不传人。因而铁砂掌 的威力及其修炼方法世人难得一见。很多年来,此绝学一直给人以神秘感,以
讹传讹者颇众。少林秘本《易筋经》(清嘉庆木刻版)有“练手余功” 一节, 是最早练铁砂掌之文字记载。其文云:“行功之后,余力练手,其法常以热水, 频频汤洗,初温次热,最后大热,自掌到腕,皆令周遍汤毕,不用擦干,即乘 热摆撒其掌,以至自干,摆撒之际,以意努气,至于指尖,是生力之法。又以 黑绿二豆,拌置斗中,以手擦豆,不计其数,一取汤洗,和其血气,一取二豆, 能去火毒,一其磨砺,坚其皮肤。如此功久,则所积之气,行至于手,而力充 矣。其皮肤筋膜、两坚着骨,不软不硬,如不用时,常与人无异。用时注意一努, 坚如铁石,以之御物,莫能当此,盖此力自骨中生出……”但其神秘而难学, 非有名师真传不可。
相比较而言,空手道、跆拳道等外国武术的掌功修炼方法比较简单,掌功 高手比比皆是。被誉为“极真空手道之父”的日本武道家大山倍达,十分精通 铁砂掌。1953年他在美国表演了一场人与野牛的决斗。格斗中,他用掌硬生生 地将牛角砍断,最后将公牛击毙。1955年2月,在南美洲举行的一次世界各种 武技综合性大比武中,大山倍达应邀为在场的观众做了铁砂掌功表演,一掌削 断了啤酒瓶的瓶颈。当时瓶子是放在一张桌子上,周围没有任何依靠,大山掌 锋过后,瓶颈当即折断,而瓶体却原封不动地留在原处,令在场的许多武术家 折服。大山倍达在他的英文版《空手道》一书里介绍了铁砂掌功的训练方法。 他介绍的方法是:备一木箱细沙,用掌连续砍击,将掌侧练到坚硬,再换成粗沙, 也以此法训练.最后又换成铁砂,如此训练。经过长时间的苦练,就具备了如 此功力,此后,被世人奉为金科玉律。事实上,大山倍达介绍的这种方法在中 国武术中十分普通,称不上什么新奇,还没有中国其他门派铁砂掌练法先进, 且费时费力,蛮力苦练。这种方法在一般中国武术书籍中早已屡见不鲜,但为 何别人的掌法威力与大山倍达的掌法威力相差甚远呢?主要是这类书介绍过于 简单,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没有按照他的方法进行研修,因而此类书得不 到一般人的信任,怕出危险。对铁砂掌究竟是什么功夫、是否可以开砖碎石等 问题人们往往存有疑惑。不过因为顾汝章曾经公开表演过的缘故,才引起了一 般人的注意。
民国17年(1928年),顾汝章曾经在广州模范戏院公开表演铁砂掌,他面
对叠起的10块火砖,一掌拍碎,使得观众瞠目结舌,掌声雷动。同年某日,顾 汝章在广州西瓜园与一匹曾经受过特殊训练的“神马”较技,结果顾汝章在众目 睽睽之下一掌拍中马脊,使其倒地身亡。
民国19年( 1930年),江苏省国术馆训育处处长金一明在其专著《练功秘诀》 中披露了铁砂掌的练功方法。1950年,螳螂拳名师黄汉勋,著有一本《螳螂拳 阐秘》,内有一段关于铁砂掌的问题,他把师傅罗光玉传授的铁砂掌的训练方法 进行详细的介绍,还把祖师升霄道人所传的洗手药方公示于世,使从前认为神秘 的铁砂掌,首次系统全面地披露于众。武术爱好者看了之后,才明白铁砂掌的训 练方法和《少林内功秘诀》里介绍的方法比较相似,对于铁砂掌的练功方法更是 关注,只是大多数人都认定铁砂掌是很难练成的。过了几年,香港北少林顾汝章 纪念同学会首次公开传授“顾汝章嫡传百日速成铁砂掌”,并开设了高级弟子班, 首次将百日速成铁砂掌秘法披露于众。
有一位侨居英国的学员,也参加了铁砂掌的习练,一次在自卫时,竟一掌打 断了一位英国人的肋骨,且致其断骨插入肺部而死亡。此后铁砂掌才真正引起外 国人的重视,纷纷加入到习练者的行列。由于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顾汝章门徒 又于20世纪80年代在海外举办了 “铁砂掌百日速成班”,将近10万人经过刻 苦训练,都获得了成功。
美国的肯坡空壬道
肯坡空手道由美国黑带殿堂中的传奇人物埃德蒙•帕克尔开发。埃德 蒙•帕克尔是一名纯正的夏威夷人,曾向传奇人物威廉姆•凯斯•考学习肯 坡功夫,威廉姆•凯斯•考曾跟随他父亲和杰姆斯•姆•米特斯学习武艺。 在1930年,米特斯将肯坡柔术介绍给夏威夷岛的人。大约在60年以前,这 些最流行的技艺,是由肯坡空手道专家埃德蒙•帕克尔从夏威夷岛带到美国 大陆的。
埃德蒙•帕克尔的肯坡空手道“版本”是最折衷和最实用的。他弃除了华而 不实的训练形式或技术武器。在当今的社会中,它的确是自身防卫系统,他的技 术动作精简实用,其有效性是经过生死关头的检验的,而且适合人们的需要。全 部的基本肯坡要素已经系统化、类别化并逐渐被爱好者掌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 喜爱。
肯坡空手道基本要素分为8个类别:步法、格挡、躲闪、拳击、攻击、手指 技术、膝击、脚技法。此系统可进一步再分为三个大部分:基本训练(包括形式)、 自身防卫训练、自由风格的训练(分为竞赛和街巷训练,前者可进一步分为接触 式和全接触式)。美国肯坡空手道包含训练形式,但它们不支持类似传统的套路。
美国肯坡空手道有154个基本技术,这些技术是通过三个阶段来传授的:第 一阶段是观念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有的训练都要根据一种特殊的顺序来完 成。第二阶段是“如果遇到此种状况应该如何处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
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对手以腿法踢击我而不是像在拳谱中说的直拳时,我应 该怎么办? ”通过问题的解答与技术训练,学生就能够学会了如何选择适当的技 术。第三阶段是简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会思考结果以及怎么办的问题, 而是根据陪练的招式自动地安排和设计自己的攻防。并能立即从被动状态转入到 积极状态,适时合理地捕捉有利战机回击对手,保护自己。

美国肯坡空手道到了更高一层的阶段就被称为次四级。次四级得名于埃德 蒙•帕克尔基本肯坡体系中四种距离的简述。第一距离是双方在格斗范围之外, 第二距离是双方移至格斗范围之内,第三距离是接触渗透,第四距离是接触操纵。 一位技艺精湛的肯坡空手道学员通过学习从属于第四距离下的各门课程,可以提 高格斗能力。
美国肯坡空手道是基本手击系统,习练者大量利用徒手攻击。事实上,每种 类型的开、闭手攻击还要结合一系列的控制和躲闪技术。另一方面,踢击在美国 肯坡空手道武艺中应用较少,当目标处于低处时实施此技术,双脚也被用于大量 的削刮和扫踢等运动中。
埃德蒙•帕克尔描述他的技术为“字母”或“ABC”运动。组合这些技术 成为“词’动作,再组合这些“词”成为“句子”动作,从而使习练者建立自 己的全能技。肯坡空手道习练者的目的是吸取精华,不断发展运动“词汇” 这些组合被设计者按预先考虑的方式先后出现。与传统的空手道不同,传统空 手道重视格挡的使用,而肯坡空手道习练者则利用快速有效的攻击、踢击和扫 挡来制服对手。
肯坡空手道技法简单易学,效果突出,学员无须拥有武术基础,也可以很快 掌握,适合于孩子、年轻人、老人甚至伤残人士。
“肯坡空手道,以其戳眼技术、踢裆技术及其他这一类的技术而闻名,”格 斗专家特•维•夏曼说,“在我们研究混合式格斗术之前,肯坡空手道的技术体 系中就有一些并不太’光明磊落’的反关节技术以及’卸骨’技术。”虽然这些 技术能大大地提高成年人的打斗能力,但是,在训练孩子时,就应该降低技术的 攻击性使之变得更加温和。
“成年班与少儿班也有其共同之处,那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都是提高受训者
的生存能力以及教给他们获得成功、纪律性和尊重别人的方法。”黑带七段杰夫•斯 比克曼说,“我们已经创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技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应对 现实生活中可能面对的一切。”
肯坡空手道在武术界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门武术在创立之初就考虑到要不 断容纳新的技术,不断改进训练方法。自从埃德蒙•帕克尔1990年去世以后, 杰夫•斯比克曼为肯坡空手道的创新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改变肯坡空 手道地面缠斗技术的空缺,杰夫•斯比克曼对肯坡空手道进行了改革,杰夫•斯 比克曼开始求助于他的高徒特蕾维•夏曼。特蕾维•夏曼不仅仅是一位肯坡空手 道的狂热者,而且也是位武术裁判以及混合格斗术(MMA)的格斗士。杰夫•斯 比克曼说:“现实激发了我和夏曼先生要为肯坡空手道创造新的技术以解决这种 问题的决心。”改革后的肯坡空手道是建立在许多武术体系的技术基础之上的。 不论在格斗过程中你是背部着地还是骑在对手身上或者正在进行站立式格斗,这 一武术体系都非常适用。
柔术是一项久经考验的古典武术,发源于日本。柔术包括有广泛的锁定、 夹紧及勒绞技术,适于自卫防身.所以,很多国家的自卫术培训班以柔术为他 们徒手格斗训练的基础。柔术的柔顺多变性使它符合自卫术的要求:远距离的 踢打,近距离的擒摔以及针对身体压点的攻击,都具有防身的实用性。如今, 此项格斗技术是一项很受外国“武迷”欢迎的打斗术。在美国,此项格斗术的 积极传播者当首推享有“美国柔术之父”的威利•杰依。许多年来,威利•杰 依更致力于柔术的改革和创新。威利•杰依强调说:“现在,许多柔术教练教 授的大都是传统的柔术,无法与激烈的街头巷战或今天开展的自由搏击比赛结 合起来。我在教授柔术时,是把柔术的基础知识糅进我的教学中来,使之更加 切近于街头打斗。” |
传统的柔术中并没有对头部和躯干的众多打击动作。其原因是它起源于中世 纪,那时侯柔术主要是用于格斗操练,而当时敌兵都有盔甲和头盔,只有敌手的 四肢还暴露在外边,成为可打击的目标,也正是这个原因,柔术着重于擒锁和对 肢体各结合处的打击 美国式柔术是一门综合的格斗术,这一体系中的击打、摔 击、揪扭往往相辅相成,更可合成为一种有杀伤力的攻击。
美国式柔术实践者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基本方法把击打和揪扭融合起来
(1)在使用揪扭技术来锁定目标时,柔术武师可以抓住对手的一只手臂或 两只手臂,然后用膝盖、头、手击打对手,或者可以实施某一杠杆原理的技巧把
对手锁定在原地。

在柔术的“刺杀”技术中,进攻者突然抓住对手的手腕,准确地掌握好时机, 这个动作使对手固定在一个由他自己的双脚和下垂的胳膊构成的三角形中,接着 攻击者用掌沿猛劈对手的颈部。
(2)在对手的防御体系中打开缺口。具体方法是:进攻者挡住对手持械的 手臂,用指节拳猛击对手的腹部,利用对手防御时露出的空当,运用单肩膀摔击 术转身把对手摔倒在地。
(3 )美国式柔术的第三种把揪扭与击打融合起来的方法是以击打完成摔 击,不同于现代体育中那种纯粹、安全的技巧,这种摔击本身往往是一种击打或 是融合了击打的动作,结果是将对手摔倒在地上。
在柔术的另一技术中,进攻者以脚踢击对手小腿肌顶部的神经中枢。这种 击打最低限度可导致对手小腿出现麻痹、痉挛、疼痛难忍,使其站立不稳。如 踢中对手膝关节,可将对手当场踢倒,使对手关节受到损伤,使其失去再战能力, 并且可立即制服对手。如踢对手腿部成功,定会给对手带来剧痛,从而使对手 瞬间丧失战斗力。这种击打最典型的用法是攻击对手的前腿,目的是使其站立 不稳,通常要连续攻击才能奏效。如果你击中前腿,使其失去平衡,再续以其 他招式;后腿扫踢的攻击目标通常是对手的大腿部位,阻断对大腿的血液供应。 这种击打甚至可以使对手的膝关节脱臼,使他跌倒,在此时还可以用手攻击对 手的咽喉。
(4)美国式柔术实践者融合揪扭和击打技巧的第四种方法是使用“两用动 作”,也就是说,将拳击与拉拽动作相结合。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柔术阻挡动作 都不仅仅是阻挡技巧,只要一有机会,柔术武师用于阻挡的胳膊就会转动、拉拽, 把对手击打过来的手脚锁住,破坏对手的平衡,使他难以站立或者用他的力量来 控制及反击他。
在美国,虽然各种社会治安机制体系健全,国家在不断地增加警力,加大对 暴力犯罪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对各类暴力犯罪案件有所遏制,但警察的数量是 有限的,而暴力犯罪发生时基本上都是在警察无法行使权力的地点和时间,随时 发生在社会成员身上的暴力犯罪侵害是难以避免的。“911”之后,为了更好 地在广大普通民众,尤其是诸如学生和妇女等弱势群体中普及防身自卫技能,美 国黑带殿堂中的传奇人物本德利将自己天才的创造力同其几十年的深厚功夫相结 合,编创了一系列在特殊场合打击歹徒、防身自卫的格斗技术。这些技术都是结 合普通人的体能和可能遇到的袭击制定的。
本德利从他10岁(1960年)的时候开始学习柔道,接着于1968 ~ 1969年 到北卡罗莱纳州学习空手道,并在之后许多年中在特种部队服役。这期间,他被 分派去指导、培训空手打斗技术,之后又成立了柔道和自由搏击俱乐部。
在教授空手道和自由搏击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参加各种搏击比赛。在这之后 的37年间,他先后获得过7个不同组织和级别的冠军。他现在是自由空手道黑 带和柔道六段。不仅如此,他还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创编了日常生活中的自卫 防身技巧。
本氏自卫术实战中的应用典范:“当一个歹徒攻击我时,就应该事先有防卫 的本能。这个本能从哪里来?就是我们平时的课程和训练。”本德利告诫自己的 学生,他说,“我在与对手打斗的时候,事先要注意一是对手有几个人,二是对
手是否持有凶器。倘若是面对一个对手,我将用我擅长的柔术来迅速制服对手。 而如果对手较多,那我就只好使用跆拳道或者空手道的联合击打术。对了,记住, 此时你不能也做不到同时进攻多个对手,遭到围攻,倘若能够辨别出哪个是领头 的家伙,而且自己已难以逃脱时,我就可以竭力利用极具威力的动作将其重创, 使自己化险为夷。”对于单个的对手,本德利说他会使用柔术来制服他。此时, 逼近对手,用近程武器重创他的两肋、小腹或者其肾部。攻击这些部位可以使其 疼痛难忍,为我瞬间解决战斗创造机会。
本德利在教授他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柔术攻防要领的同时,还要把攻防技巧智 能化。所谓智能化,就是伪装自己进攻和防守意图。如果对手企图进攻你,你可 以假装屈服,使得对手放松警惕匚这时,如果在对手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 击其要害部位,你有可能一举成功。
虽然本氏自卫术在技术设计上具有明显的攻击性,但及早发现和避免危险也 是课程中重点强调的,它能使你感觉到某种情景下的潜在危险,并做出消除危险 的决定。学员学习如何衡量对手的技术优劣、身体素质、精神气势,并据此形成 行动方案。本德利说,一个真正的格斗家,会极力避免直接对抗,大部分涉及肢 体冲突的事件是可以避免的:自卫是从确认威胁和潜在危险的情况开始的,然后 采取措施回避打斗。但是如果形势逼得你不得不进入战斗,那你就应该全力以赴 投入战斗。
与持枪、刀歹徒搏杀,一向是包括黑带级格斗高手所谨慎的事情。
对枪的防卫要使之仅仅停留在威胁阶段,不能使对手有开枪射击的机会。一 旦对手开枪,对于防卫者来说,纵使有通天本事,恐怕也难逃被击中的命运。所 以所有防卫的重点在于对手开枪射击之前就对其发动进攻。
你一旦被对手用枪逼住,首先要做的就是举起双手。这一动作完成了几件事, 首先,你这样做的举动.会给你的对手一个错误的信息,他会认为你已经屈服了, 起码不会立即反抗;其次,将双手抬起放到了一个有利于夺枪的好位置,因为该 处距目标较近,夺枪反攻容易奏效:待时机成熟,你与他距离适中时便于以较小 的动作抓住手枪,令它偏离你的身体。紧接着用一只手击打整个枪体后部,另一 只手拽开枪筒,同时朝相反的方向迅速转体,躲开手枪的直射范围。然后用拽住
枪筒的那只手从下向上向前推,此时也可用膝关节对其攻击,以使对方尽快倒地。
如果与持刀对手相遇,本德利还是主张,倘若有机会脱离战场,还是不要与 持刀的歹徒格斗。因为不论歹徒的实力强弱,刀子本身就为歹徒增添了胜算。
当你无法避免地要与这样的歹徒短兵相接时,你可以顺着他持刀手臂的反方 向移动,努力避开他的刀锋,卸掉他的攻击力。本德利不主张轻易进行夺刀的尝 试,因为那是要具有相当的实战能力之后才可以尝试的。
本德利在讲授对付持刀对手时告诫他的学生:“当与歹徒打斗时,不要夺刀, 要瞧准机会擒住其持刀的手腕。一旦抓住,就要以双手合力将其手臂逆时针扭转, 或者用手腕锁将其持刀手腕固定住,迅速夺下其刀。”
"安全生活”自卫术
“安全生活”自卫术的创始人是马克•戴维斯(美国著名自卫防身大师), 此种自卫术是一种自我防卫及暴力预防处理课程。它授予人们安全意识及危机预 防行为的概念,并运用于生活中保护自己。
“安全生活”自卫术强调街斗中的脱逃能力:“安全生活”自卫术在使用时 要遵循一些简单的规律,如躲避、逃跑和拆招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开始要尽量 避免可能发生的打斗,如果情况不断升级,那就要马上离开 若被对手袭击而无 法离开,就要快捷迅猛地制服他,然后离开
“安全生活”自卫术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它要你学习制人于死地的 技术。而另一方面它又让你避开暴力。“安全生活”自卫术带给你自信,它同时 又让你放弃进攻,平静处世。
11.三个阶段
在过去的30年中,马克戴维斯一直担任个人自我防卫顾问并教授瑜伽功。 这一经历使他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安全生活”并使其有所发展,而不仅仅只是一 个概念。除了教授基本的自卫技巧以外,该课程还为参与者提供三个阶段的练习, 通过周围潜在的和真实的状况来分析周围环境:
第一阶段,矛盾冲突前阶段。直觉是探测危险最好的仪器。因而你要特别留
心和注意你的所见所感。如果你觉得可能有危险存在时,那也许就是真的。“你 通过观察细微的或不是那么明显的身体线索,来判断敌意是否已经产生,”他说, “或者你有’正有问题发生’这样一种感觉。所以,矛盾冲突前阶段可以说是意 识到潜在威胁的一个最基本的阶段。”
第二阶段,空间侵犯阶段。当对手欲攻击你时,空间侵犯也就随之而来。每 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当侵犯者进入这一区域时,你就会觉得不安, 因为你需要用这一空间来判定是否要还击。要想达到此目的,首先你不应让对手 靠近,即尽量与对手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断地用语言说服他放弃暴力。如果他 没有后退的打算,那正是出击的时候。
第三阶段,搏斗阶段。如果你没有用计谋和智慧去避免与对手之间的暴力冲 突,“安全生活”自卫术提倡快速攻击对手并乘胜追击直至对手彻底丧失战斗力 为止,以便让你安全地脱离危险。
2.基本技巧
“安全生活”借用非常实用的手法和步法,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 中轴线不受侵犯。它着重强调要运用主导的手法来将进攻的动力化解,并打乱进 攻者的平衡。为了增强稳定性,你应该把你的重心放低。在打斗时,你的最佳反 应应该是完全躲开对手的进攻,如果不能完全躲开对手的进攻的话,应该尽力躲 开对手对你身体上的重击。只有完全躲开对手的击打,这样才算是成功的闪躲, 不能完全闪躲开对手的击打,就会使自己受到某些伤害,同时也使对手有机会对 你实施后续的攻击。
当对手欲以拳向你攻击时,迅速预判出来拳的速度和方向,在对手来拳击中 目标之前,抓住时机击打对手前臂将来拳格挡开。格档时只需轻推对手的前臂就 能将对手的猛击由原来的攻击路线挡开使其攻击无效。通常我们以左手格挡对手 右直拳,而用右手格挡对手的左直拳,格挡由于向侧方引开对手的来拳,使其发 力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由于出拳后惯性的作用,击空时最容易失去身体平衡,此 时,就是你出手反击的最佳时机。反击可供选择的技巧包括戳眼、抓耳、掌击下
巴或鼻子。不要过分在意运用何种方式进行击打
掌指攻击是“安全生活”自卫术比较推崇的技术之一,它的实用性恰恰在于 它往往不为人所熟知,也不会轻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当然习练它的人很少。正因 为如此,它才具有迷人的魅力,我们可以在与对手打斗时突然发招,往往会令对 手大吃一惊。总结它的优势,就是击打距离长,富于变换,击打面积小,压强大。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先发制人。这在与对手格斗时,尤其是面对强大的对 手时显得尤为重要
扫踢是“安全生活”自卫术比较常用的腿法 “安全生活”自卫术的扫踢技 术可分为两类,即对腿部外侧的扫踢和对腿部内侧的扫踢。扫踢最典型的方法是 攻击对手的前腿,目的是使其站立不稳,通常要连续攻击才能奏效。如果你击中 对手前腿,使其失去平衡,则需再续以其他招式。后腿扫踢的攻击目标通常是对 手的大腿部位,阻断对大腿的血液供应。扫踢对手膝关节外侧时,你必须略微倾 斜身体,使身体远离对手,然后再实施扫踢。扫踢对手膝关节内侧,你得先迅速 逼近对手,接着出腿踢击。你的扫踢击中目标后,对手的腿将因此失去重心而倒 地。此时你再给他致命的、毁灭性的一击。在腿法攻击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正面 用脚尖踢击对手的睾丸以及用脚掌下压蹬踏对手的膝部或小腿。这些动作很容易 学会,并且不会对你的平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其他在自卫混战中有效的武器包括肘击、膝击或用头部撞击。肘部对于女性 特别实用,因为身体力量的强度可以充分发挥却不会累人。
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采用一些基本的控制和抑制技巧,目的是使对手受到 惊吓、摆脱对手并趁机逃走,而不是要和对手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肉搏战。马克•戴 维斯告诫说不要使你的自卫术变得很复杂:“你应该利用简单的技法,直接的技 巧可以使你从冲突中摆脱出来。你的重点是步法、简单的抵挡、攻击及躲闪的动 作而不是忙于摆各种花架子或者做一些需要很多技巧的动作。”
在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法国法律中规定不允许在格斗中使用拳头。因此, 巷战时,格斗士开始采用他们的脚作为武器。瞄准的目标主要是腰部以下。一只 手放低保护裆部,另一只手则击打对手的面部。
尽管法式拳击技法准确来源于何处还不清楚,但是许多学者推测,该体系的 踢击技术来源于一个或者多个风格独特的功夫,以及希腊的击技,甚至美国格斗 技术等。另外的历史学家则认为.它其实起源于法国17世纪的街头格斗术。
米歇尔•卡修柯斯把这种法国式巷战技术归纳为系统的格斗技术。不久之后, 该系统就引起了法国贵族的注意,他们愿意学习这种有趣的格斗方法。卡修柯斯 后来在该系统中补充了中高位踢击方法。
法式拳击这个名字是在1838年由米歇尔•卡修柯斯的一个最优秀的学生查 理•勒库创造的。一次惨痛的失败使查理•勒库受到震撼和启发。那是他在一场 搏击友谊赛中意外被对手击败,这次失败让他茅塞顿开:经过一番艰苦细致的思 考和揣摩,他把法式拳击技法中的腿功和英国的拳击精华结合到一起,总结出了 这套独特的法式拳击搏击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式拳击逐渐销声匿迹了。但是,法国拳击手皮埃 尔・巴鲁济重新振兴了该体系。他投入了大量财力和人力,使该体系又复活了, 他还建立了法式拳击协会。到19世纪60年代,该体系又重新繁荣起来。今天, 法式拳击即是一种全接触运动,又是一种自卫体系,全世界有好几百个学校都在
开设此项运动。
尽管法式拳击的动作优美,但它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且简洁实用的自卫术, 它在实战中可以用拳和脚进行防御。
法式拳击的基本技术和普通拳击一样,主要是刺拳、勾拳和直拳。
法式拳击的腿法技术有以下几种:胫骨下踢、侧踢、旋转踢或后踢。在腿法 的变化中又包括旋转、跳跃和十字步。一个经验丰富的拳手通常可以把这些技术 穿插结合形成数千种技术。
踢击的目标是对手的腿、身体或头部。法式拳击手最喜欢的进攻是先用一个 下踢,接着用鞋尖踢击对手的身体。
伪装是法式拳击的主要战术,实战时,踢击并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各 种假动作诱惑对手使其露出空当后,再迅速攻击对手的要害。
用腿法攻击上体时,一般不轻易攻击头部或颈部,而是放在更容易攻击的胸、 腹部位。腹部的正面、腰肋的两侧都是踢击集中的部位。对于这些部位的攻击, 一般都选择在对手向前攻击而疏于防守之际。被一个训练有素的人踢中,会使对 手感觉像被汽车撞过一样,胸闷、气急、直冒冷汗而立即无力再战。擅用腿法的 人,常先用拳法虚晃引敌防守上部,再实施腿法踢击对手中下盘的空当,使对手 上下不能兼顾。如果你的对手试图用右手击你,在其右手要伸未伸,但其重心已 转移之际,你可以趁机以腿法攻击其大腿。这样对手受到踢击后,其大腿会变得 麻木,使其攻防不便。当你的对手将其重心转到前腿上时,你就可以使用扫踢给 对手以毫不留情的打击。如果你每次都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战机,那么你的胜利将 会来得非常容易。
在欧洲,法式拳击已经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格斗系统之一,无论是在拳击场上 还是在街头。在将来,这种格斗技必定遍布世界的各个地方
俄式摔跤格斗术
桑搏是俄罗斯传统的格斗技艺,因为以摔法为主,所以又称“俄式摔跤”。 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是一位桑搏高手,但有些媒体却将其称之为柔道高手。事实上, 桑搏技术包括拳技、踢技、掐技、封锁关节、压迫穴位、抓技、利用武器等各种 技术。
桑搏是一门军事战斗艺术,也是一种自卫方法。在桑搏中,身体可利用的每 一部分都被充分利用。因此,每一位拳手都须具备包括良好的体力、意志和智慧 等必要的素质。
如果问桑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是谁创造了这一搏击技艺,要获得恰当 的回答,恐怕得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前就曾存在花样 繁多的地域性、种族性的军事搏击技术。如今,这些军事搏击术被融合在一起, 称为俄罗斯搏击技术(RMA )。
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那时俄国虽有30万军队,却不是十几万日本军 队的对手,即使在白刃战中,他们也打不过矮小的日本人。这促使俄罗斯人专门 研究日本军人所训练的柔道与空手道,并用来丰富自己的军事格斗术。
列宁在1918年组建了一个由伏罗希洛夫领导的从事俄罗斯和外国军事技术 的研究组织,并要创建出在全国统一标准化的一套完整的军事格斗形式。于是, 调查人员走遍了前苏联、蒙古、中国、印度、日本、非洲以及欧洲,进一步深入 发掘世界各地多种形式的武术技巧,收集并建立起军事技术的庞大档案。当这些
浏览7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