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秘宗拳的源流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承袭沿革的数千年中,随着历史的变迁,种种社会 原因和自然原因必然会导致其产生分支繁衍,从而形成了众多风格独特,自成 体系的拳种和流派。
秘宗拳,就以其独有的特色、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技击实用性而得以不断 地发展壮大,成为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历史悠久的著名传统拳种之一。 又称:宗拳、弥祖拳、颜青拳、燕青拳、迷踪艺和迷踪拳等。
此拳灵活善变生化不息,速巧连绵来去难断,手领脚到劲顺力透,内外相 合刚柔相济。讲技击重实用,尤其注重腰腿与身法功夫,处处要求连贯圆活自然。 其拳术、器械、对练、散手技击,体用兼备;其软功、硬功、养生功,内外兼修。
一、秘宗拳的起源
关于秘宗拳的起源,由于年代久远,其承袭沿革踪迹已不可考,因而众说 纷纭。
传说唐朝末年,一少林僧人云游中路遇名曰“琳粽”的群猿戏斗于山麓林间, 群猿展臂舒腿轻灵敏捷,刚柔相济圆活自然,使其心有所悟遂创“爵踪拳”。
传说亦云:此拳由嵩山少林寺一蓬头垢面、身穿破衣,平日以烧火僧的身 份掩其高深武功真面目的和尚——紧那罗王所创。因为此拳出自佛门,后人尊 紧那罗王为此拳之鼻祖,因此称作“弥祖拳”。又因为紧那罗王法号严青,所 以传说此拳谐音又叫“颜青拳”。
另一说:秘宗拳是宋朝武术大家周侗所创,名将岳飞和梁山好汉林冲、卢 俊义、史文恭等都是周侗的高徒。但由于梁山与当时的官府对立,为避牵连, 从学者不便言其所学门派,然而又恐无以示后,不得不明示拳之出处,只好秘辛奉帆述
作“秘宗拳”,。当卢俊义将秘宗拳传于弟子燕青以后,燕青再传,又称“燕 青拳” O
还有说:因此拳在实战交手时,纵横行转疾猝难测,技法玄妙匿影藏形, 连绵圆活生化不息,手脚并用快来速去,致使敌迷而难见踪迹。'遂名曰:迷踪艺。
也有说:因为秘宗拳之始创年代相当久远,其流传踪迹已无从考证,故名 曰“迷踪拳”。
又有说 当初燕青为躲避官府追兵,以巧妙的掩饰技法遮盖了雪地上的足迹, 致使官兵因其踏雪无痕不见踪迹而迷了路,因而称其拳技艺为“迷踪艺” O
再一说:此拳,兼收并蓄选取了中华武术内外多家的招法编成的,因而难 明其宗,故名曰:迷宗拳Q
以上,追溯至唐宋历朝的各言其是之说法虽然众多,但却均无可靠的史料 凭证,无从查考其真伪,仅可视为传说和附会而已。然而,从清代遗存的史料 记载中查明,清代乾隆年间,确有一位以秘宗拳技艺名震江湖、并从此传承有 序的武术大家——孙通,孙通被认为是后人沿袭盛行至今的中国秘宗拳的发扬 始传人。
二、孙通是秘宗拳的发扬始传人
在中国武术的有关史料中,也清晰明确地证明了清代的著名武术大家—— 孙通,秘宗拳技艺精微绝妙炉火纯青,是秘宗拳门里有文字记载的首位先辈师祖, 虽然不能证明他是秘宗拳的创拳者,但后人从此一脉相承,其中国秘宗拳的发 扬始传人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孙通
孙通,字季宽,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间,山东岱州人。
乾隆七年(1742年)时,有位自幼嗜武如痴的山东岱州人孙通,字季宽, 先从学于山东兖州一张姓拳师,苦习多年以后,仍觉不足,则又入少林寺深造 了十余载。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因其业精于勤,而功秉上乘。他不但精通 秘宗拳还精通陆地飞行术、点穴术、擒拿术和卸骨法,并擅长大枪和四门刀等 器械,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界。当他离开少林寺以后,便开始在中国北方
盛宗拳•束此旅之揭盛
地区以精绝之秘宗拳技艺,访明师会高手,四处游历交流切磋,汲取各家之长, 进一步丰富了秘宗拳的内容。他所到之处拳威重现于世,因而名震江湖、威望 大起,人称“万能手”和“铁腿孙通” O他晚年定居于河北沧州授徒传拳。从此, 秘宗拳便开始在民间传播开来,并逐渐成为习练人数众多的较大门派。所以, 孙通是有史料记载的秘宗拳发扬始传人,为中国秘宗拳的继承、发扬、传播和 发展做出了万古流芳之卓绝贡献。
此后,在历史的沧桑中,秘宗拳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沿革与发扬,拳理明晰、 源流有序,后人承袭更加兴旺,尤其盛行于河北、山东和东北三省等地C但是, 因长期的、相对独立的传播发展,百余年来,秘宗拳的各个系脉,自然形成了 各有所长,取舍有别,风格独具,自成体系的不同流派。
以下,先从河北拳系说起,再以东北拳系为主,着重阐述活跃在东北三省 的秘宗拳东北派。
秘卒拳孤述
第二节秘宗拳河北派的传播与发展
秘宗拳先辈孙通之胸怀壮志精益求精,以精湛的秘宗拳功夫四处游历交流, 终使秘宗拳技艺名震江湖而为世人所称赞。在其半生的游历中,他曾在山东的青 州,河北的沧州、盐山、静海及东北等地教传了秘宗拳。他不辞艰辛潜心授徒, 既传下了精深的武艺,又传下了高尚的武德,致使身边高徒甚众,且代代名家辈出。 秘宗拳在中国北方地区得到了进一步流传和发展。
一、秘宗拳河北派的沿革
据前辈传说,当年威震江湖的秘宗拳发扬始传人孙通,外表看起来骨瘦如柴, 形若病夫。但交起手来却如蛟龙出海,猛虎逞威,风驰电掣,锐不可当。然而他 当初却始终自持秘宗拳绝技并不外传。一次,他欲去关外游历(又一说是因犯命 案去东北避难途中),行至河北沧州域内的时候,却因故长期留居下来,并且首 次对外授徒,尽心教传了精微奥妙从未传人的秘宗拳。
孙通为什么能在沧州留居又破例传拳了呢?原因据说有二。一说因其途中身 染重病而受到当地村人照料,痊愈后为报恩才传了秘宗拳C另一说是他以精湛的 拳技功夫制伏了一伙打劫汉子,因艺高人敬,恳求拜师者众,才始传了看家绝技 秘宗拳:另外,孙通之所以能将秘宗拳传于静海霍家也有二说。一说是霍家曾居 于沧州,并有前辈从孙通学得秘宗拳后才移居静海小南河村的。还有一说是孙通 远游东北后返经静海时,在小南河村收霍家前辈(霍元甲之曾祖)为徒,因此传 下了秘宗拳。
孙通传拳以来从学者甚众二著名高徒有:河北沧州一带的陈善、杨鸿宾、王继武、 姜廷举和张耀庭等。其后再传人时,以陈善为主的一支派叫“秘宗拳”;以张耀 庭为主的一支派叫“燕青拳”;而静海霍家为主的一支派后来改称为“迷踪艺”。
另外,还有几支流传,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支派所传练的拳械内容、风
遥■宗拳,束此旅之鹰靛
格特点、功、理、技法等也是大同小异,皆因源出一师,又代代传承关系邻近而 基本保持一致。
二、 秘宗拳河北派的技术特点
河北派同秘宗拳的其他流派一样,皆因其拳法中包含了少林、武当两家,劲 路技法也均有相合之处,而且身动意行以意导动,虽不用力而处处有力,虽不蓄 气却周身气行,最忌劳气拙力;并且以培养内功为宗旨,以求得刚柔之劲为上乘。 所以,世人有秘宗拳实为内功拳之说。
河北派讲究一招一式技法清晰,动作规整,处处要求轻灵敏捷刚柔相济,起 伏连贯虚实随机,进退闪转疾速隐猝,圆和自然攻守合一。而且功兼软、硬、内、 外。其步法复杂,纵横回转轻灵如猫行,如猿纵c行拳时,眼随式走,手到眼到, 以目传神;身法以腰为轴,动作舒展大开大合;高低姿势突然转换,重心大起大 落;却速而不乱,缓而不散,轻而不飘,沉而不僵。勇猛如烈虎,迅敏似猿猴, 柔活如龙蛇,和缓似旋鹰。交手中,远踢近打靠身摔,高崩低砸中间挎。处处注 重手眼身法步之协调一致,使肩、胯、肘、膝、手、脚相合;时时讲究乘彼之势, 借彼之力和借力打力,而易僵为灵化拙为巧。劲走:虚、实、明、暗、横、竖、 开合、拧、裹、惊诈、螺旋、抖放等。使手领脚到上下并用,防中带攻攻防并举。 静,如泰山稳中暗藏玄机,时时寻隙乘势待发。动,则一动无有不动,出手三招, 连绵不断,疾速紧凑,随机应变,生化无穷,一气呵成C
另外,各支流传均对基本功等基础习练极为重视,都讲究必须打好桩功和腰 腿功以及复杂多变的身法功夫之坚实根基。不论习练套路还是技法,皆不可急于 求成,不可好高鹫远;要持之以恒,要脚踏实地的身心同练,才能使劲顺力足, 且功夫逐渐上身并“入骨三分”;必须懂拳意、明拳理,必须精体用、重实践, 以求内外合一,才能精益求精;再由精熟升华至绝妙而达到圆和自然、老道自如、 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上乘境界。
三、 秘宗拳河北派的传习内容
(一)套路的传习内容
- 陈善——“秘宗拳”派
徒手套路有:秘宗架子、秘宗弹腿、小五虎拳、大五虎拳、绵掌拳、秘宗豹拳、 秘宗长拳、练手拳一至六路、秘宗寸八翻等。

器械套路有:四门刀、双刀、双手带、春秋大刀、昆吾剑、青萍剑、拂尘剑、 二郎棍、三路条子、六路条子、三节棍、梢子棍、九节鞭、单拐、双拐、双锤、双铜、 十八钩、六合枪、奇门大枪、大戟等。
徒手对练有:进拳、八折、八打、套环散、秘宗合战等。
器械对练有:单刀进枪、拐子进枪、棍进枪、双手带进枪、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枪、 对三节棍、白手枪、对劈刀、对扎枪等。
- 霍家——“迷踪艺”派
霍家代代相传的“迷踪艺”又称“秘宗架”。除练手拳一至十二路、霍氏练拳、 罗汉拳、霍氏短打和内功精华以外,基本套路中的其他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及徒手、 器械对练套路等均与陈善派大同小异。
- 张耀庭——“燕青拳”派
徒手套路有:燕青架子、燕青靠、燕青拳一路、燕青拳二路、燕青刀等,其 余各类套路方面也与陈善派基本相同。
(二)技法的传习内容
三个支派的交手实战技法,均以“八字秘诀”或“十六字秘诀”为秘要精华。
- 八字秘诀:抱、靠、填、黏、卷、提、挎、撞。字字皆有深邃之内涵。
- 十六字秘诀:抱、靠、黏、拗、提、卷、挎、弹、捋、拿、领、托、截、摔、 挤、拦。
如若能将字字心领神会灵犀随身,则应敌交手中,必进退快速自然,闪展轻 灵连贯,圆和刚柔相济,内外虚实随机,而无不得心应手。
- 以意导动,用速捷巧妙之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等,精熟自如协调施展 而随机衍生出丰富多变的手、腿、肘、膝、步等实战技法。
主要手法有:崩、劈、穿、撞、砸、云、推、撩、捋、拨、按、拍、挥、插、 摔、刁、托、撑、挂、缠、点、拿、搂、挑手等。
主要腿法有:踢、弹、扫、挂、踹、缠、勾、蹬、摆、撩、跺、点、铲、搓腿等。
主要肘法有:顶、压、撞、挑、填、捣肘等。
主要膝法有:提、撞、点、压、靠膝等。
主要步法有:顺、拗、偷、跟、拖、撤、行、坐、击、垫、连环、纵、跳、跃步等。
- 在秘传技法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手法功夫,有人称其为“燕青手”,是专 门用于扣锁敌之手和腕部。同时还传有擒拿、卸骨和点穴术等制敌技法。
- 特别强调功法的习练,以内气修炼为基础,使内、外、软、硬等功法同时兼修, 以培养内功为宗旨,求获刚柔之劲为上乘;还有铁砂掌功、刁坛功、铁臂功、铁腿功、 铁头功、搂桩功、鹰爪功、靠臂功、排打功、轻功等数十种各有不同效能的功法。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且三个支派及其他一些分支均发祥于河北,同时也发扬 于河北,是中国秘宗拳传播的主流之一,所以可合称为:秘宗拳河北派。
四、秘宗拳河北派的著名拳师
陈善(清•乾隆年间)河北沧州孙家庄人。
秘宗拳发扬始传人——孙通之爱徒,聪明厚道,真诚勤奋。得先师之真传, 承先师之衣钵,德艺双馨,武功精湛,其卸骨法、擒拿术和拳脚如铁等硬功尤为 超群,以出神入化的四门单刀会无数高手而称绝,被武界尊称为“赛胜英”
o在 孙通仙逝以后,陈善即隐乡里教传秘宗拳,当时弟子不下百人,且功深名震者甚广。 陈善在河北地域与同门杨鸿宾、王继武、姜廷举及张耀庭等名家前辈,为秘宗拳 的弘扬再传,做出了承前启后的卓越贡献。
陈广智(清・乾隆末年)河北沧州孙家庄人。
陈善之子。其幼承家学,得卸骨法、擒拿术之真传。后成著名镖师,江湖尊称“卸 骨匠”;与著名形意拳家郭云交往甚密。其一生醉心于钻研秘宗拳,广泛教传弟 子,甚至在临终前卧于床上时,仍姝惦念着秘宗拳技艺的继承和发展,还时断时 续地对床前的弟子嘱法传功。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德艺双馨,英风永存。 陈广智堪为后来习武者仿效之典范。在他所教授的众弟子中,其侄陈玉山得到了 他的真传。
莲阔和尚,河北沧州孙家庄白衣寺的住持。
莲阔和尚从学于陈广智,力大功深且技艺全面。其一生专心钻研秘宗拳,坚 持寒暑朝夕练功不辍。随着内外合一的身心领悟和持之以恒的勤奋实践,终因技 艺精深而全面,功力过人而得誉。一生中言直胆壮,好勇豪放,匡扶正义,乐于 助人,德艺双馨,名震江湖,受人尊崇,传人甚多。其弟子中有名曰“秀峰”者
蠹秘不拳概,走
得其真传。
霍元甲( 1868—1909 ),字俊卿,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人。
静海霍家先辈中第四代(即霍元甲之曾祖父)是秘宗拳大家孙通之徒。从此 霍家代代相传秘宗拳,后以内功,旁参各派精华,兼收并蓄,复经几代之丰富, 使武技更趋精纯,形成了独特的霍家风格,霍家后称为“迷踪艺”,又称“秘宗架” O 在家族内世传极为严格,甚至有传媳不传女的规定。传至其父霍恩第时以保镖为业。
当初,驰名武林的霍恩第并未看重霍元甲,视元甲体弱,怕其半途而废或因 败招祸辱损霍家名声而拒不授其武功。但是,天资聪颖毅力惊人的霍元甲能用心 苦练,持之以恒地实践,以后来者居上的雄厚实力出类拔萃,终于使霍恩第改变 了原来的决定,遂将技艺秘诀全部传给了霍元甲,使霍元甲功夫大进,频频以武 会友更展现出其秘宗拳技艺已臻炉火纯青之上乘境界,深得武界的称赞和敬佩C
届时,山东名手、镖局出身的景州虎头庄人刘振声,久仰霍元甲大名,欲拜 其门下,便先投身霍元甲管理的药栈当佣工,见霍元甲果然名不虚传,便苦求拜师。 霍碍于“传内不传外”的祖训不便答应,后在挚信友人的极力开导和大义劝说下, 霍也察其人正直可教,遂打破先例收了刘振声,刘振声成为霍元甲得力的大弟子。
霍元甲侠肝义胆,至交遇难,他携徒潜入京城,不惜性命、不怕株连,冒险 盗回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的“大刀王五”——王子斌的首级,并将爱国义士身首 合葬,尽了利国利民利友之大义。
20世纪初,以秘宗拳为其家传的民族精英、武功精绝的爱国武术家霍元甲, 从河北来到上海,在擂台上屡挫洋人力士,扬我国威长我志气。因此秘宗拳在我 国南方地区,得到了大张旗鼓地宣扬和传播,深博民众的赞誉。为强国强身,为 振奋民族精神,为洗“东亚病夫”之辱,霍元甲又极力倡导发展中华传统体育。
1910年6月,在挚友农劲茹等武界同人协助下,霍元甲创办了 “中国精武体 操会” o由此,秘宗拳名声大震,各地求其术者数以万计。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技,皆败在霍的手下。 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一生坦直,不意中毒而亡。终 年42岁。
霍元甲不幸去世以后,他的弟弟霍元卿和他的次子霍东阁相继抵达上海任教。
在社会各界同胞和其他武术名家的鼎力支持下,二人与霍元甲的高徒刘振声、赵 汉杰等共同继续中国精武体操会的传播和发展。为了发扬霍元甲的爱国精神,孙
中山先生还亲自题赠“尚武精神”四字匾额,予以嘉勉。1910年3月,陈公哲、 卢炜昌、姚蟾伯将“精武体操会”整理扩大创办成“精武体育会”,以“爱国、 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使精武会从上海普及到全国,再扩展到南亚诸 国华侨,成为著名的武术团体,大大促进了秘宗拳在全国各地、由北往南,乃至 南洋海外的盛行流传与开拓发展,推动了秘宗拳在海内外的进一步传习。
目前,霍元甲创办的上海精武总会在世界各地的分会有70多个,包括新加坡、 马来西亚、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家,在海外华人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爱 国精英霍元甲,为中国秘宗拳的继承宣传和发扬光大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霍东阁(1895—1956 ),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人。
霍元甲之次子。其生有至性,聪明机灵,幼承父教,精研武技。当得知父殁, 哀恸欲绝,发誓继承父志,毅然南下来到上海、广州就任精武会教员。由于技艺 高超又诚恳热忱,赢得了公众的一致赞扬,上海许多大中学校及当时广州的海军, 都争相礼聘他去教授武术。
为了进一步发扬中华武术于海外,1925年霍东阁又和侄儿霍寿嵩一起来到南 洋群岛,传拳、演武、切磋技艺,足迹踏遍泗水、吧城、巨港、苏门答腊和不丹 芝里郡等各地。曾有许多欧美拳击家慕名来访,一经交手无不应手跌出,但却不 知为何败落,充分展示了中华武功的威力。.其十多年的辛勤经营,赢得了南洋邻 邦人士的赞誉,增进了华侨与当地民众的友好情谊。
1926年,霍东阁一度回国于天津设馆教拳,其间曾应邀做过公开表演。有报 道说,他以嫡传“迷踪艺”十路练手拳开始,只见他:拳领脚到、势如猛虎、疾 若雷电,屋瓦都为之震动;收式时,面不改色,神态自若,众人皆叹为观止。接 着他又表演了惊人的硬功和轻功,惊喜的观众再次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 次振奋人心的精彩演练轰动了华北,津门武林至今传颂不息。富于进取精神的霍 东阁,六十二岁时卒于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为发扬中华武术献出了宝贵的一生。
李元智(1903—1972 ),河北沧州人。
师从尽得陈广智真传的陈玉山学练秘宗拳。其聪慧勤奋,练功刻苦,拳法精湛, 技艺全面。后进中央国术馆继续深造。在多位名师的教授下,他曾于1929年在上 海举行的国术大会上获得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历任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教 师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术教官。后来在台湾任师范大学等处的武术教师,并且 继续精研和教传秘宗拳。李元智一生勤奋,博学多才,传人甚多,影响颇广,为
中华武术和秘宗拳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沧州一带传习兴旺
由于发扬始传人孙通及其后辈几代人的精心教传,秘宗拳在河北的献县、河间、 任丘、唐山等地区都有广泛传播,尤以沧州一带成了秘宗拳的发祥之地。因为沧 州特定的交通和地理环境及历史沧桑的种种影响,不少村屯皆世代传练秘宗拳。 据说,鼎盛时期仅当地一个县,就有60多个村屯,5000多人在传习秘宗拳。如此 代代承袭沿革和广泛流传,形成了沧州一带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秘宗拳名家高 手辈出。
19世纪80年代初,沧州市武协副主席赵寿山、陈凤歧(陈善之重孙)等名家 以及天津静海霍家后人霍东富、霍自清等都积极参与了秘宗拳的挖掘、整理工作, 并带动广大弟子和众多有志者继续更好地传播、习练秘宗拳。目前,沧州地域的 五个支脉业已传至第九代。如第八代的王玉玺、王风歧、杨玉周、李玉川、刘峻琦、 胡广明等,各支脉献身秘宗拳的优秀后辈比比皆是,为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 统拳种,为振兴祖国的武术事业皆做出可贵的贡献。
第三节秘宗拳东北派的形成与沿革
百余年前,由于武术文化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秘宗拳在我国俗称“关东” 的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迅猛发展。其中,孙通门人的再传高徒——苏明 远,在山东精心教授的部分优秀弟子,先后“闯关东”来到了东北各地传习秘宗拳。 几代人一脉相承行之有效的开创拓展,使这一始终立足本门不断壮大的秘宗拳支 脉,最终形成了传播广泛、影响颇大的秘宗拳东北派。
苏明远( 1862—1932),字殿魁,号武龙,河北人氏。
少时学练秘宗拳,刻苦用心勇于实践,功随年长乃有所成,即以走镖为业。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在山东烟台设场教传秘宗拳。
据说:时其正值壮年,因在沧州惹下了官司,无奈只身避祸来到烟台。
一天,他独自去戏院看戏,坐在前排,不料一群泼皮壮汉蛮横地撵他去后排, 苏虽好言相答,却遭到群骂并拳脚相加,他忍无可忍,迎手便打,结果只几合便 干净利落地将十几个壮汉打得满地翻滚连喊饶命。苏正了正衣衫,拂了拂袖子, 从容地扬长而去。这一群被打得丢盔弃甲的泼皮,原本就欺凌百姓无恶不作,人 人惧怕而民愤极大,这回终于被高人惩处狼狈不堪,使观者开颜而大快人心。此 事被沸沸扬扬广传于市。有年轻力壮酷爱武术者,更是求师心切百般尊崇,在众 人的诚恳拜求下,苏明远才立起了拳门开始以秘宗拳授徒。
一次,在练功休息的时候,他坐在炕的东头跟徒弟们说:“你们好好看着, 我要给你们耍个小把戏……”话音刚落,他不知不觉已经端坐在炕的西头了,众 徒愕然。还有一次,苏让徒弟们把他锁在屋里,少顷,等再打开门锁时,房间里 却空空如也,当徒弟们惊奇地四处寻找时,才发现他正在门外坐着抽烟呢。
苏明远在烟台教拳以来,其内外功底纯青,软硬技法精湛,教拳以德为先, 行事以礼为善,为人笃实敦厚,武界威望彰显,使他本人和他所传练的秘宗拳皆 影响大增。也因此他与当时同在烟台教拳的螳螂拳、弹腿、长拳、罗汉拳、八卦
/秘斥奉枚逑
掌等武林名家相处极佳,皆成执友。不少名拳大家还与他磕头互拜,结为金兰。 例如:清末科武举、七星螳螂拳创始人王芸生,梅花螳螂拳老前辈姜化龙,临清 弹腿老前辈李荣德,长拳老前辈陈德善,罗汉地功拳老前辈李丹伯等名家。其中 王芸生的本家还和他亲上加亲结成了儿女亲家。众老前辈与其此等亲密无间的真 诚关系,更使名拳大家摒弃门派之偏见,经常在一起研讨、切蹉、交流。他们相 互串换,互取彼长,不分你我。甚至各展妙手绝招,创编出新的拳械套路。他们 交手研修中,那些针尖对麦芒、即兴生发而升华的技击妙法,经过收集和整理后, 这些宝贵的共同结晶,被传给各自的门徒弟子。这些跨拳种门户的套路与体用技 法沿传不息,前辈们的逸事,在武术界传为佳话。
近年来,经山东省烟台地区体委查证,20世纪20年代,烟台当地习武风盛, 武术界尊排八大名师:螳螂拳郝宏,姜化龙,王芸生;秘宗拳苏明远;长拳陈德善; 八卦掌宫宝田,王斗;太极拳张越;八位大师名震武林威望千古。
八大名师之一的苏明远老前辈,因谦和的为人处世态度和高深的秘宗拳功夫, 始终倍受武界的钦佩和尊敬,且一生授徒众多。弟子中,功秉上乘者有:“孙氏 三雄”——孙曰盛、孙元一、孙经一;“栖霞三愣”—— 树山、李树峰、李树生; “牟平二德”——周德玉、周德告等。
自20世纪初开始,苏明远的部分弟子及再传弟子为了谋生,就随着当时“闯 关东”的潮流,陆续从山东来到东北地区的大连。在大连建立了稳固的秘宗拳传 习基地以后,有的又从大连去了盖州、营口、鞍山、沈阳、凤城、丹东;还有的 去了吉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鹤岗、佳木斯和当时的海参僦, 甚至还去了朝鲜的新义州等地。在所到之处创建习武场所,精心传练秘宗拳。正 是这几代前辈呕心沥血的开拓,秘宗拳这一支脉在东北地区以大连为中心基地, 逐渐扎下根来,为这支秘宗拳在东北各地广泛传播和兴旺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同时,经过百多年的沧桑和几代人德艺双重的积累、演变、丰富和不断实践、完善、 提高与发展,才逐渐形成了现今习练的、传承有序、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秘宗 拳东北派。
一、东北派的首代始传开拓者
孙曰盛(1878—1944 ),山东牟平北举城人。
号称“孙氏三雄”之首的孙曰盛,是深得苏明远真传的著名高足之一。师兄
衣r宗拳•束力k旅之捣现
弟们称其为大哥,他是这支秘宗拳门师兄弟中第一个 出关,最先闯入东北地区建立习武基地,传教秘宗拳 的开拓者;也是最早导向形成秘宗拳东北派的奠基人。 因此,后人尊其为秘宗拳东北派之“一代宗师”。
1916年春,孙曰盛随着当时“闯关东”谋生的潮 流,从山东烟台只身来到了东北南端的新兴港城—— 大连。在大连市区一座简陋但幽静的小寺庙——九圣 寺里寄居。不久,寺庙里开始人来人往热闹起来。孙 曰盛待人和善,是个热诚朴实助人为乐之人,见谁有 个伤筋动骨、头痛脑热等常见疾患,他都来者不拒热
心相助,手到病除分文不取。因而时间一长孙曰盛便极有人缘,特别是他会武艺 之事被人知晓后,自然也就少不了有种种来访的交流,更少不了与其中心怀不轨 者的切磋。然而,这却使身怀精深绝妙秘宗拳功夫的孙曰盛大显身手。同时,这 些消息也不胫而走,其德其艺倍受众人称赞,虽然他并未正式立门传拳,要求从 学者却不少。于是,这九圣寺便成了孙曰盛传习秘宗拳的初处驻地。
此后几经辗转,直到正式成立“秘宗拳社”,跟他学练秘宗拳的人越来越多, 弟子队伍不断扩大。在他的精心教习下,秘宗拳的一代新人朝夕挥汗刀光剑影, 寒暑研武络绎不绝。真可谓:有麝自来香,何必迎风站。
在平日传习中,孙曰盛的行拳走势举手投足间:功架严谨身手疾速,长击短 打旋活如珠,起伏转折缠绵吸化,迟疾顿挫收放自如;不仅处处展现出身法轻灵巧 捷,技法丝丝入扣,且紧凑连贯瞬发刚至,内外功力随心所欲。
在与人交手时,他神清睿智从容应变,圆活自然机敏善战。出手,则打拿踢 摔拳脚生风,闪转腾挪变幻莫测,分筋错骨玄机隐匿,借力化巧刚柔相济,内外 相合连绵不断,气势勇猛脆快利落。不但对手心悦诚服,众人也十分敬佩和爱戴, 他被尊称为“孙大圣”、“活猴子”。
孙曰盛那眼精手快灵活敏捷的功夫,是当初学练秘宗拳时,在艰苦的练功中 被逼出来的。
当年学艺的时候,其师苏明远对徒弟们相当严厉,即便是吃饭也得练功。比 如吃馒头,不让自己去拿,而是由别人甩给你,手接不着就别想再吃了。特别是 吃面条,一碗面条甩过来,你不但要接住,还要汤水不洒,所以最难的就是接好
浏览13,5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