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谈拳术者,每云有内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 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质皆皮相之见也。 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
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 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 形式有刚柔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 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予练 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 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扑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 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气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 者,皆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予因袱被往 晋。寒暄之后,询及拳理,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 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 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 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实动中静,静中动,本 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
动静即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试
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于何分之?彼 神 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气浮 孙 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蔽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 禄 太刚过燥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 g 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 堂
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 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曰:’求 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
余曰:“然则鄙人可谓得拳中之内劲呼!盖气已下沉,小腹 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 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 ”先生曰: “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 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 皆有体用。拳术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 飞鸟,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夫外家。若练至中和, 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 t 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 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 极,物物一阳刚。'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乎。羲经 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 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
予静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式 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 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试观古来
名将,如关壮缪、岳武穆等,皆以识春秋大义,说礼乐而敦诗 书,故千秋后使人生敬仰崇拜之心。若田开强、古冶子之辈,不 过得一勇士之名而已。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一则 客气乘之,自表其所守,良可慨也。
宋先生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予自审尚未能见 身体力行,有负前辈之教训。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刊之 发行,予服务馆中,亦即两载,才识浅陋,尸位贻讥,故以闻之 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附录四:拳意述真(摘录)
孙禄堂
一、李洛能简传
李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农、 老农皆一音之转也。直隶深县人,经商于山西太谷。喜拳术,闻 县境有戴龙邦先生者,善形意拳,往访焉,觌面一见,言谈举 止,均甚文雅,不似长武术者,心异之,辞去。他日请人介绍, 拜为门下。时先生年三十七岁也。自受教后,昼夜习练,二年之 久,所学者,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并半趟连环拳耳。虽所学 无多,而心中并不请益,诚心习练,日不间断。是年龙邦先生之 母八十寿诞,先生前往拜祝,所至之宾客,非亲友即龙邦先生之 门生。拜寿之后,会武术者皆在寿堂练习,各尽其所学焉。唯先 生只练拳趟半,龙邦先生之母,性喜拳术,凡形意拳之道理并形 式无所不晓,遂问先生为何连环拳只练半趟。先生答曰:仅学此 耳。当命龙邦先生曰:此人学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看来倒 是忠诚朴实,可以将此道理用心教授之。龙邦先生本是孝子,又 受老母面谕,乃尽其所得乎心者而授之先生。先生精心习练,至
四十七岁,学乃大成,于形意拳之道理,无微不至矣!每与人相
武
较,无不随心所欲,手到功成,当时名望甚著,北数省人皆知 神 之。教授门生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李太和、车毅斋、宋世 孤 荣诸先生等。于是先生名声愈著,道理愈深。本境有某甲,武进
禄 士也,体力逾常人,兼善拳术,与先生素相善,而于先生之武 堂 术,则窃有不服,每蓄意相较,辄以相善之故,难以启齿。一日 会谈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某甲之蓄意相试,毫无防备之 意,而某甲于先生行动时,乘其不意,窃于身后即捉住先生,用 力举起。及一伸手,而身体已腾空斜上,头颅触入顶棚之内,复 行落下,两足仍直立于地,未尝倾跌。以邪术疑先生,先生告之 B:是非邪术也,盖拳术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见不闻之知觉,故 神妙若此,非汝之所知也。时人遂称先生曰:神拳李能然。年 八十余岁,端坐椅上,一笑而逝。
二、簧诲川筒传
董海川先生,顺天文安县,朱家坞人,喜习武术,尝涉迹 江皖间,遇异人传授,居三年,拳术、剑术及各器械,无不造其 t 极,归后入睿王府当差,人多知其有奇技异能,投为门下受教者 络绎不绝,所教拳术,称为八卦,其式形,皆是河图、洛书之 数,其道体,俱是先天、后天之理,其用法,乃八八六十四卦之 变化而无穷。一部易理,先生方寸之间,体之无遗,是以先生行 止坐卧,动作之际,其变化之神妙,非常人所能测也。居尝跚趺 静坐,值夏日大雨墙忽倾倒,时先生跌坐于坑贴近此墙,先生并 未开目,弟子在侧者,见墙倒之时,急注视先生忽不见,而先生 已跌坐,于他处之椅上,身上未着点尘。先生又尝昼寝,时值深
秋,弟子以被覆之,轻轻覆于先生身,不意被覆于床,存者仅床 与被,而先生不见矣,惊而返顾,则先生端坐于临厅之一椅,谓 其人曰“何不言耶”,使吾一惊。盖先生之灵机至是,已臻不见 不闻,即可知觉之境,故临不测之,其变化之神妙,有如此者, 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即此义也。年八十余岁,端坐而 逝,弟子尹福、程廷华等,葬于东直门外,榛椒树东北,红桥大 道旁,诸门弟子建碑,以志其行为。
三、孙禄会谈习武体悟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 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 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唯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 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 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 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 底处(即阴蹒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 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 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 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 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 “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 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 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 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 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
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
武
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 神 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
孙 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 桂 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 土 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 堂
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
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 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 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 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之用于丹 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 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 厂」 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
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 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 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
t 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 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 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 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 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 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 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 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
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 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 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 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 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 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 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 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俱能躲 闪。因其功夫人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 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 录之。
浏览6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