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李洛能将戴氏心意拳改革演变并称之为“形意拳”

清同治三年甲子(1864),李洛能、车毅斋、孟^如等人将戴氏心意拳改革演变并称之为 “形意拳

李洛能因忙于镖务,怕耽误弟子学艺,是年冬,便将弟子车永宏引到师父戴二闾处请求 栽培。戴二闾看了车永宏演练的拳艺后心中非常高兴(这时的戴二闾年事已高),顿时精神 焕发,满口答应李洛能的请求。从那天起,车永宏每晚步行数十里,由太谷到祁县小韩村师 爷处学艺。戴二闾年复一年地将戴家拳的拳、械套路悉心传给再传弟子车永宏,并为其补足 了十二形。数年以后,车永宏拳艺大进,终成一代名师。直至戴二闾卧病在床,尚以箸作械, 传授枪、剑等器械套路。戴二闾临终前,将《姬际可自述》、《拳论•十二法摘要》及戴龙邦乾 隆四十三年(1778)所作的《心意六合拳序》重订墨本等相赠,并口授“习武当以武德为重,艺 成务要扶危济贫,传艺要以不欺人为本”等戴氏祖训。车永宏得戴氏心意真传后,同孟籍如 先生,师父李洛能,师弟贺运亨、李广亨以及弟子李复祯等一道潜心于心意拳术之研究、改 革、创新之上。在多年的技击实践中,先后对戴氏心意拳式、拳名、拳理、拳法等,深入地探 索、研讨,改革成起落自如、防护严谨、打中有顾、顾中有打、打顾结合技击性特别强的一种拳 术。他们对拳谱中“此拳以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的论述作了认真研究,李洛能率先提出 了以“形”代“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张(权黎明,2007 )。

心意拳在练法上有“象形取意"之意,李洛能认为心意近于一理,用“形”取代“心”,“形 意”之名更为贴切,更符合心意拳的拳理、拳法,因此提出将“心意拳”命名为“形意拳”。自 此,中国形意拳之名开始出现。李洛能、车永宏、孟^如等人将戴氏心意拳改革并称之为“形 意拳”,是经过多年实践和不断探索逐步完成的,而李洛能则是在心意拳向形意拳衍化过程 中起关键作用的传人(王文清,1995)。

他们首先将原先称为“坐银剪步”的步势改称为“形意半马步”,将三才势桩功(子午桩) 改称为“三体式桩功”,并附歌诀云:“三体一站四象明,下部鸡腿中龙身,熊膀猴相在上体,形 意拳中此为根。”他们对心意拳的每一项改革,孟^如先生都作了记录备忘。经过多次反复 研究“心意”与“形意”的内涵,认定“心意”本同一理,均成思于内;而“形意”则兼具“外形”与 “心意”双重含义,即内与外的结合,思与行的统一。

四、 形意拳术理论逐渐完善

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李飞羽同弟子车永宏创编了第一个形意拳对练套路,初名“五行生克拳”,后改称“五行炮”。李飞羽晚年归冀后,车永宏继承师志,不遗余力,继续改革、完 善形意拳术,先后创编了“挨身炮”等9个对练套路以及拘马拼、狮吞手、十三炮法等。至此, 由李飞羽师徒改革创新的形意拳术理论逐渐完善,内容日趋丰富。

“六合”,本心意六合拳之基本法规。所谓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合称 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俗称外三合。形意拳源于心意六合拳,故六合为法 仍为本拳之基本拳理。拳谱谓:“心之发动曰意。”而意之含义亦有来意、去意,攻意、守意之 分。意本源之于心,心动而后有意,心意固须合一。又谓:“意之所向为拳。”而意之所发赖之 于气,气之行使,意气固须合一。然气之表现为力,力之大小表现于四肢及周身,气有督促之 功,力有取舍之能,有气方有力,气顺力可发,气力固须合一。拳谱云:“手去脚不去为无根, 脚去手不去为无主;手到脚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割草。”

阴阳相合乃形意拳拳理之基本要求。拳之一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随;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退合拳 谱云:“天地阴阳相合能降雨,武艺阴阳相合能胜人。"劈拳似斧,取劈物之意;崩拳似箭,取射 物之意。龙有升降之形,取捕捉之能;虎有伏身之形,取扑食之勇。此拳以“防御为能”为其 特色,套路严谨,拳法多变,风格独特。

他们的创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凝聚着他们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在车永宏创编对练 套路过程中,太谷上庄王家扩院拳师马大春来访,二人在交手中,马大春以为形意拳门没有 腿法,即以打上引下伏身去抱车永宏的右腿,满以为这一下可把车永宏抱倒。不料,车永宏 在向王长乐学得少林弹腿后,以形意拳的功法特点,改编成为“形意弹腿”,而且他功夫扎实, 当他见马大春一伏身想抱腿时,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右腿向里摆起,往下一翻,一个二 起脚,顿时将马大春踢出一丈开外。在以后编拳时,他把这一腿法编入“五踩六捶”中。车永 宏首在同门中试传时即备受欢迎。不久,太谷城乡学此拳者日渐增多,而且很快传入太原、 榆次、徐沟、平遥等地。

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 ),李洛能回归直隶深州故里,车永宏成为山西太谷镖业的主要镖 师。车永宏完成镖务即与孟^如先生,师弟贺运亨、李广亨、宋世荣等在一起研究、改革、创 新形意拳术,并为不断完善其内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武柏年先生专门空出他的•'吉安堂" 大院,作为车永宏传习拳艺的场所。车永宏等人经过数年努力,又将从王长乐处所学的少林 弹腿改编为形意弹腿共十二路,用来作为形意拳的入门功,并创编了“连环手”、“九套环”、 “十六把”、“十二连捶”等对练套路。改变了传统的“快攻直取”技击方法,逐步确立了“快打 猛攻、乱而取之”和“引进落空、智而取之”的两种技击风格。以“防御为能”为特色的形意拳 其拳术逐渐为武林所认可。

中国传统武术,以“踢、打、摔、拿”为技击方法,简称“四击”。技击中又有“手、眼、身法、 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及“动、静、起、落、站、立、转、折、快、缓、轻、重”十二形,综合称为技 法二十四要。车永宏创编的形意拳套路则以“防御为能”为其特色。民国初年编修的《太谷 县志》记载了车永宏形意拳术这一风格。志云:“此术(指形意拳)……以'防御为能,为特 色。”车氏门人称此技为“顾法”,车永宏之“顾法”可谓上乘了。他将形意拳之技击方法“快攻 直取”和“足踏中门抢地位、直打硬进无遮拦”等均作了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车永宏总结了戴氏心意拳精义,吸取了少林拳法之精华,综合创编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十 个徒手对练套路“五花炮”、“五行炮"、“五踩六捶”、“九拳”、“九套环”、“连环手”、“挨身炮”、 “劈捶”、“十二连捶”、“十六把”等。这些套路都将“防御”置于首位。强调没有“防”,“攻”则 必败的道理。以二人搭把后的姿势为例,左手出势防上盘,右手在脐护中盘,两膝紧扣护下 盘。此势既是防护之势,又是进攻之势。车氏所有各套路拳都能体现此种“防御为能”的特 色。它有一攻一防之套路,也有互为攻防之套路;有快打猛攻之法,也有引进落空之技;还有 拳脚并用,挨身近打之套路,也有进退,互换攻防位置之套路;有从中门进击之技,也有从侧 面进取之艺。还有从侧后迂回袭击之术。诸套路既有传统拳法、步法之运用,又有新创的手 法、步法及脚、腿之用法。车永宏为防护全身之要害,还编有防护要道歌诀。

歌诀云:“上防咽喉下防阴,中防脐腹与当门,肩部要防合缝穴,腹侧两肋不露空,头防太 阳与灵通,鼻准耳门和耳根。后面紧防脑海穴,气It肺海及命门。致命之处紧防护,倘不注 意会丧生。"由此可知车氏形意拳之防御至重至尽矣。

浏览5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