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手技能学习的快慢,训练水平的高低,比赛时发挥的 好坏,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变量。 因此,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散手的 训练和比赛中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它既可从心理角度去帮助 教练员(包括运动员)在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时,做到 系统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又能为运动员提供一些解决赛前 的心理困难和情绪障碍的方法,提高他们临场心理应变能 力。
第一节散手技术中的心理学基础
一、散手运动的专门化知觉
- 散手运动的专门化知觉,是“距离感”即空间距离知觉 或深度知觉。它不仅包括对自身与对方之间距离的判断、识 别,还有对本身动作之间及活动范围的认识,这主要是靠双 眼的视觉、动觉和大脑皮层相应中枢的协调活动,在充分发 展差别感受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知道,防守时,避开攻 击锋芒的距离越短越好。一个高水平的选手往往避拳锋只有 几毫米之距,这时对方的空当暴露无疑,使其由攻击者瞬间 变为被动的挨打者。可以说,这时反击的成功率极高。主动 进攻时,要求运动员在变换步法、身法、拳法、腿法等每一 刹那间保持与对方最佳距离,做到进则能攻,退则能守。这 种最佳距离可保证进攻时能贯彻战术意图,击中对方的力量
也最大;又能躲开经验丰富对手的反击。可见精细和敏锐的 距离感是散手的技术、战术中最重要的心理学基础之一。
由于距离感既要对彼我双方动作的形态、方向、幅度等 空间特性的知觉,还要对其速度和节奏的知觉。这就包括了 时间感的问题。因此,作为调节、控制双方距离的主要执行 者一运动觉就必须要十分精确和协调。在空间上要对几厘 米、几毫米之间差别的知觉,在时间上对几十毫秒差别的知 觉,以及对有规律的细小时间间隔的知觉,需要通过一定心 理训练手段才能获得。
分解法
它可以和技术训练一起进行,但二者不完全相同,技术 分解练习是简单重复个别动作,而心理训练的分解法练习要 求在分解练习后,留下一定的时间间隔,即给每一动作向大 脑的反馈传递留有时间,对每一具体动作形成正确的动知 觉。如果开始就进行连续的技术动作练习,就难以形成对动 作细节以及各个动作之间衔接的正确知觉。
在初期训练时,可以加强视觉的主导作用。如对镜子练 习、看教练或别人模仿他的错误动作,使他有意识加强对自 己技术动作的控制。另外,言语的提示可以帮助运动员对运 动的感知觉、距离感和运动反应的区别。有些运动员没有知 觉到对方的细小变化,或没有完成躲闪动作就急于进攻。如 果教练在场边及时提示,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知觉水平,调节 肌肉活动,从而形成清晰的运动知觉。
2.限制法
它是在排除视觉直接作用的情况下,加强运动知觉训练 的一种方法。在限制训练中,暂时排除视觉作用,使内部运 动分析器的活动上升为主导地位,由动觉代替视觉执行调控 任务,以加快运动知觉的形成,距离感的精确或改正错误的 技术成分。如戴上黑眼罩打固定沙袋,再打活动的多个沙 袋;有了正确的空间定向和运动感知觉后,再和陪练队员一 起进行单个技术动作的练习,真正实战攻防练习。当然在限 制视觉练习时,可使看与不看的方法交替进行训练,不断检 查、反馈,加速正确动作的形成,以及细微时空感区别的确 立。
3,预报与自陈法
预报训练是让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始终保 持头脑中运动知觉形象的完整和清晰。通过对动作的知觉预 测来监督和校正技术动作。通常情况下,运动员一出手,一 个上步立即会感到其效果如何。一旦根据预报感到节奏不 对、距离感不好或受到对方假动作欺骗时,立即加以调整。 这种调整是以对动作和成败关系正确反映为依据的,是在知 觉和思维基础上进行意识监督的结果。通过这种途径形成的 运动技能、技巧可以受到人的意识控制。既可以迁移到新技 能中,也便于对旧技能加以改造。因此可以提高形成和发展 运动时空知觉和距离感的速度。运动员在训练中对自己每一 攻防动作的结果预报越来越准确,那么他对自己与对方的距 离、判断对手的每一细小动作,以及自己出击的力量、速 度、节奏、方向和幅度的知觉也越来越精确,在他的大脑皮 层中形成稳定的暂时神经联系。
动作的自我表述,是训练运动知觉另一重要手段。运动 员利用口头言语分析、陈述技术动作,理解动作要领,这是 对肌肉动作进行反馈的训练过程。它可以激活头脑中各种经 验对运动知觉的补充或修正,并协调运动觉在大脑皮层中处 于优势地位,距离感等时空特性趋于精确。而内部语言的省略性、片断性、语言不明确等特点是起不到口头言语所起的 作用。
二、注意与反应
1.注意
在散手技、战术训练和比赛中,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注 意品质。散手是一对一的对抗项目。对注意的范围要求比较 狭窄。这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如果将心理活动指向于对 手,称为狭窄外在注意型,这种注意型要是具有积极的性 质,那么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不为场上热烈情景所分心,不 为自己内部念头或情绪所动摇,而能专心致志地注意对手一 举一动,并适时作出相应的反应。要是具有消极性质,就容 易分心,顾此失彼,失去自我控制。如果将心理活动指向自 己内部的思想、情绪和自身动作称为狭窄内在注意型。它同 样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能主动将注意集中于内在的情 绪、思想和自身动作;后者只注意某一种心理内容,经常陷 于片面性,使注意对象成为注意灵活性的障碍。
注意的合理分配与转移是有意注意的特点,也是注意灵 活性大小的两种具体表现。对于散手运动员来说,往往需要 将注意力分配给对手、自身的动作以及内部心理因素。当然 对于三种注意对象并不是每时每刻平均分配注意力,而是在 某时刻将注意中心集中于某一对象,注意边缘部分兼管其余 对象,在双方对峙中,注意的中心在对方身上,边缘部分监 控自己的步法移动,内部情绪的稳定并保持高度警惕。不过 在激烈的对抗时,再将注意力分配给内部心理活动比较困 难。而这些内部心理活动恰恰就是调整自身运动的执行者。 如有时运动员急躁、鲁莽、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技、战术水 平,这就是因为运动员没有注意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意志 ,等心理活动在一个适宜水平,而让自己全身心处于不良情绪 控制之下,而本人还意识不到。可见运动员缺乏对各种对象 注意的合理分配,就会给训练、比赛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教 练员要善于诱导运动员了解、分析自己的注意分配特点,在 训练中经常提醒,帮助他们提高注意分配能力
注意的转移,是两种对象之间先后迅速交替,这可以大 大弥补注意分配能力不足,可以使注意兼顾更多的方面。由 于在散手中,对手只有一个,无器械,所以注意转移的范围 是在狭小空间内进行。这就为注意迅速从对方的动作转移到 自身动作,或内心活动提供较大的可能性。注意的分配和转 移常常由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强度所规定,因此在选材, 平时的训练,以及实战方案的制定应有针对性。
注意,在强度上只是注意的紧张性;在时间上的表现是 稳定性。这二者在散手运动中常常是一对矛盾。在三局比赛 中,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松懈,这样容易产 生精神上的疲劳,或者有时刚刚遭到打击,注意力还在疼痛 部位,头脑中还有刚才遭到打击的表象,这些都可能引起注 意力下降,甚至分心,以致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反应下 降、战术思维迟钝,等等。有经验的运动员会从对方的眼神 中看出这一点,虽然对方还在紧盯着自己,但眼神较为呆 滞,固定在某一点。这是攻击对方的最好时机。所以一个人 要发展积极的注意品质和培养有意注意的手段和方法,即明 确训练、比赛的目的任务,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培养顽强 的意志品质,不断地同各种干扰作斗争,,提高自我调控的能 力。
反应,在散手运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反应快的常常是处 于主动地位。散手的复杂反应,可以通过训练来发展。
掌握散手技、战术的内部规律。如一般组合拳腿总 是长短、上下、左右结合,这样可以加强对动作的预测,提 高反应预备期的准确性。
积累实战经验,尤其是比赛中的经验,储备对付各 种攻击手段和防守反击的技、战术,这样在反应过程中可以 迅速选择有利的应答动作。
提高技术动作的合理性,特别是动作之间的衔接要 简易、实用。如一个动作既是躲闪,又是攻击的开始。
提高大脑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即神经传导的起 止速度和兴奋与抑制的转换的快慢、难易。这和一个人的神 经类型,临场是否具有积极增力的情绪、顽强的意志有关。
浏览1,0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