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功法取用自己的心意,领气运行,归穴归位,使自己周身之气 阖聚心头,并结成一太极球来运行,从意领气,循经导络,以调整气 息、血脉。它将意念寂定有穴有位导引、人体象形导引、持法造型姿 势导引、声法调整气息导引、循经血脉拍打导引、站坐卧行功夫导引 等六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气机在体内的有序运行,进而达到阴阳 平衡、疏通经络、散瘀化滞、升清阳、降浊阴、阖真气、聚元气、人 精华、出糟粕,净化人体之精、气、神。
- 本功法具体内容
- 起点。将姿式调整好,进行呼吸,寻找气感,并将气聚于 心头,结成太极球,然后,准备意领气行。
- 吸气,使气由心头沿正中上升至喉咙。
- 再领气上行至上腭。
- 由上腭转人人中穴。
- 由人中上行至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
- 沿鼻柱上行至天庭(即额部中央)。
- 由天庭上行至头顶(即百会穴)。此时吸气已满,闭气片 刻,并找气感觉到位。
- 再以意领气由头顶下行转人脑后,同时开始轻轻呼气。
- 由脑后沿颈椎徐徐下行至脊骨(胸椎)。
- 沿脊骨下行至腰腧。
- 由腰腧再下行至尾闾骨根部(尾椎末端处即长强穴)。
- 此时呼气已毕,闭气片刻,再用鼻深吸气,使气满下丹 田,再闭气片刻,同时找到气感,并领之由长强穴向前行人肾根,同 时用口慢慢地呼气。在由长强穴走向肾根的时候,必须提肛相助。
- 再由肾根向左转行,人于左股外侧。
- 由左股外侧下行至左侧外踝(左胫外侧)。
- 再由左外騍行至左足背。
- 再由左足背行至左足大趾。
- 由大趾行至左足二趾。
- 再行至左足三趾(即中指)。
- 再行至左足四趾。
- 再行至左足五趾(即小趾)。
- 再向内转行至左足心(涌泉穴)。
- 再由左足心上行至左内踝。
- 由左内踝再上行至左股内侧。
- 由左股内侧上行转人小腹之关元穴。
- 再由关元穴右行转入右股外侧。
- 由右股外下行至右侧外踝。
- 再由右外踩下行至右足背。
- 由右足背再行至右足大趾。
- 再行至右足二趾。
- 再行至右足三趾。
- 再行至右足四趾。
- 再行至右足五趾。
- 再由右足小趾转行至右足心。
- 再由右足心上行至右侧内踝。
- 再上行至右股内侧。
- 再由右股内侧上行转入小腹,行至气海穴。
- 再由气海穴上行,直至左乳房中。
- 再由左乳上行至左肩外侧。
- 再沿上臂外侧下行至左腕外侧。
- 再行至左手背。
- 再转行至左手拇指。
- 再行至左手食指。
- 再行至左手中指。
- 再行至左手无名指。
- 再行至左手小指。
- 再向内转行人左手心。
- 再向上行至左腕内侧。
- 再上行至左肩内侧。
- 再向下转行至上脘。 .
- 由上脘向右上行至右乳房中。
- 再向右上行至右肩外侧。
- 再沿右臂外侧下行至右腕外侧。
- 再下行至右手背部。
- 再行至右手拇指。
- 再行至右手食指。
- 再行至右手中指。
- 再行至右手无名指。
- 再行至右手小指。
- 再向内转行至右手心。
- 再由右手心上行至右腕内侧。
- 再沿右臂内侧上行至右肩内侧。
- 再上行至廉泉穴(喉结上方与舌骨下方之间的凹陷处)。
- 再上行至承浆(面部颏唇沟正中处)。
- 再向内行至舌中。然后向下返回心头。
- 本功法要领及作用
修炼本功法要聚气结球,要用真心真意来领气运行至气道、穴 道,意念中要找到气运的感觉。
此功夫经过六十四气道、六十四穴位,这些都是人的生命的要害, 也关系到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人们能以意领气,循行导引,在心的 作用下,将精气神贯注于各个气道和穴道,则气海通畅,一些失常的 症状就会因此得到调整和校正,使之恢复到正常。这会使一般的病症 消除于发病之前,这也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中医历来有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说法,针对 的就是养生、保健、治病三个境界。能养生之医,是为上医。
总之,任何一个修炼者,都要从“气”开始修炼,要培养真气, 涵养正气,使人体内的先天元气、后天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能和谐平 衡,充沛周身。人的内气充足了,身体才能健康。而修炼是要讲究时 间、地点和方法的,修炼者首先要保持身心两方面的虚空和洁净,排 除各种世俗杂念;其次是要克服心中的欲望,心为身之主宰,心有所 动说明欲念不绝,从而影响修炼的质量。所以要求心中清静,调息养 气,双目垂帘,返光内照,这样才能降心火归于丹田。按照八卦的说 法,心是火,属“离”,性好动;肾是水,属“坎,性 好静;在气的周流中,它们在丹田中相互交融,达到“坎离交济” 式的平衡,肾水上升到心田,心火下降到肾府,这样,人的阴阳也就 实现了平衡,百病都不会找上门来了。
触摩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1.触摩按压的方法和意义
触摩按压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背、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施 术,以测知其冷、热、软、硬,是否有压痛感、痞块或其他异常变 化,从而推断疾病性质和部位的一种检査方法。
触摩按压诊断法属于中医“四诊”中切诊的内容之一,它是医 师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人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等情 况的方法。按诊的方法,最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灵枢• 经水》中有:“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说得更清楚: “其诊法,宜按摩数次,或轻或重,或击或抑,以察胸腹之坚软、拒 按与否;并察胸腹之冷热、灼手与否,以定病之寒热虚实。”而众所 周知,经络理论中“以痛为腧”的方法亦属于此列。所以,按诊在 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性,尤其在捏拿技术中,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按诊的手法大致分为触、摩、按、压四类。触用手指腹或手掌, 掌分为全手掌心、掌中心即(劳宫掌)、大鱼际掌、小鱼际掌,轻轻 按触患者肌表局部,如额部及四肢皮肤,以察觉凉热、润燥等情况; 摩是以手掌抚摸局部有无肿胀部,察觉局部的手感情况及肿物的形状 大小、长短以及软硬、肿胀的程度等;按是用手指、手掌或屈曲的指 关节突起部按压人体伤病部位;压是用手指、手掌或尺骨鹰咀有节奏 地用力向下按压,与按法相似,但用力较重,多用于肌肉较丰厚的部 位。在临床上,各种手法是综合使用的,经常先用触摩再用按压,用 力劲由轻及重,由浅人深,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状况。
触摩按压诊疗时,医者要认真体贴病人,施术操作时手法要先轻 柔缓和,后慢慢加重加快,不要突然施重力暴力快力猛力等。另外, 医生要注意手指的清洁卫生,冬天要保持手指掌的温度,要求患者主 动配合医生,随时反映自己得到的感觉,医生要边检査边注意观察患 者的表情变化,了解其病痛部位的所在。
2•寻找病体感觉的几个步骤
触摩感觉的种类
- 触摩温;(2)触摩凉;(3)触摩寒;(4)触摩热;(5)触 摩疼痛;(6)触摩高大;(7)触摩肌表;(8)触摩肌里;(9)触摩 气虚;(10)触摩气实;(11)触摩运化快;(12)触摩运化慢; (13)触摩部位变形长;(14)触摩部位变形短;(15)触摩部位组织 软化;(16)触摩部位组织硬化;(17)触摩部位运化静;(18)触摩 部位运化动。(即温凉寒热、疼痛高大、肌表肌里、气虚气实、快慢 长短、软硬静动,十八种触摩感觉。)
触摩部位感觉反应感而有觉、觉而有知、知而有神、神而有 用、用而有事、有事有作、有神通灵。感知有疼、痛
、酸、痒、麻、 木、凉、热、风、火、冷、寒、流、动、串、走、行、定、轻松、舒
适、通畅、愉快等。
触摩诊断部位头面五官、胸腹、颈项腰背、口、眼、鼻、耳、 眉;前胸后背、大腹、小腹、臀胯、四肢关节、大臂小臂、大腿小 腿、手足腕跗、筋骨皮肉毛皮、男女生殖器官等。
浏览6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