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劈手
见手即上莫迟疑,外交步法得先机;
前手拦住后手打,身手齐放意气力。
双劈手,是练习整劲的基本方法,亦是应手进攻的
有效手段。任敌人左右进攻,我以偏闪步避开敌人进攻, 同时以双劈手控制敌人手臂,打击敌人肩、头部。
,双劈手的重点,是腰部带动手臂运动,体现“腰为 立轴,四肢为轮”的整劲,手劈脚落。双手一举一劈, 一手向后拉,一手向前劈。双手还是上下运动,由于腰 部的横向运动,使手的运动也变成横向运动,这种横劲 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会使对手感到离心力。
五十一、云手势擒拿手
云手势动必占先,得势反手向外牵;
见手即上莫迟疑,制敌只在一瞬间。云手式,在许多拳种中都有。形态不同,用法各 异。世人多因太极拳而学“云手势”。又因其练法轻描 淡写,故多以为“云手势”于技击无用,此不得传授 之说耳。
我师陶德安先生所传云手势,为摔跌、擒拿并 用之法。要求身形协调合一,动则可一招制敌。观其 形,干净利索,不稍踟蹰;察其态,举重若轻,泰然 潇洒至极。
少摩拳的先辈们,以他们卓越的贡献在中国武术史 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少摩拳所传承的技法、功法,独 特而实用,这凝结着历代武术前辈的心血。对于专业的 学者来说,少摩拳是一种传统武术本源的活标本,有着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一个活跃于擂台的武者而言, 少摩拳是技击和技法的结合体,可以直接指导竞技实践。
第一节少摩拳打法的特点
一、注重单势训练
单势训练,是少摩拳技击的基础。苦练单势,是获 得技击能力的关键,少摩拳的实战性,在于它的单势训 练法。
少摩拳没有套路,而只有直接用于实战的几十个单 势。在开始学习时,要求弄清每一势的来龙去脉,从发 力的方位和步点,到敌方可能进攻的方向、力度的应对, 都有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那就是拳练千遍、万遍后,• 拳术的基本法则烂熟于心,能够贯穿于练拳的整个过程 中,对于练拳的形态、劲力的运用、步点的变化等细微 的窍要,都运用自如,拳法的理论和实践完全融会贯通,
以确保在实际运用中一上手就先破坏对方进攻之力,使 其无立足之地,进而达到我方进攻的目的。
少摩拳在训练中,要树立假想敌意识。少摩拳的 大多数单势不适合对练,原因有二:一是很多着法就 是为了一招制敌,发力即伤人;二是如果练拳时总是 不发力,只比画动作,在需要动真格的时候就会缺乏 攻击意识,发力动作的到位程度和实战状态有较大的 差距,就会成为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善手”。
所以,少摩拳除了器械训练以外,很强调在单势训 练过程中的假想敌意识。要求练拳时无人似有人,每个 动作都要有针对性,从身体的不同部位,步法的落点, 以及假想敌人可能距离、方位等等,都要一丝不苟、审 慎为之。如此练习优势在于,可以尽情发力。在旁人看来, 这样带着假想敌的训练,一招一式,皆有章法,进退、动静, 形神兼备!
在单势对手训练中要求:高捧、低压、里钩、外挂; 破中有打、打中有破、闪中有打、打中有闪;抢中不让中、 奥妙在其中。在破坏敌方攻击力的同时,以迅雷不及掩 耳之势发起进攻。破坏和攻击同时进行,不能二次发力。 因为擂台上没有时间差可以利用,如果破坏了敌方之力, 我方攻击没有跟上,敌方又重新调整步法,就会使我方
贻误战机。所以平时训练一招一式时,动作必须连贯, 不能拖泥带水。金石生师祖在讲解拳势的运用时,对我 师陶德安如是说:“不能有一、二、三,要一气呵成!”
第二节少摩拳打法的八大原则
凡技击之道,以击倒对手为目的。各门武术,因其 形式和内容而有差别。少摩拳的打法,以其技法上的独 到之处,形成了一些打法的原则,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 和学习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阵胆为先
金石生师祖在向我师陶德安先生讲解少摩拳的打法 时,再三强调少摩拳打法有四个要点:“一打胆,二打眼, 三打身法,四打闪。”
一打胆。金石生师祖说:“一打胆,就是说武将 上战场,要有不死就得伤的思想准备,在战场上一定要 狠、要果断,要抱定一击必杀的信心,否则自己会被累. 死C3生死关头,不容稍做迟疑!”
胆,又称胆气、胆量,胆是指人的勇敢无畏、自信 果断的意志品质,是武术搏击中必需的素质。有胆者能
第六章少摩拳的打法
从心理上战胜自己,从气势上战胜对手。在技击中,有 胆还是无胆,往往是胜负成败的关键因素。无胆者常会 ,表现出心慌意乱,手足失措,临场大脑一片空白,攻防 毫无章法,无心恋战,战则常致落败;而有胆则表现出 敢打敢拼,从容镇定,无所畏惧,目光犀利,头脑冷静, 实战欲望强烈,且抱有必胜的信心,能逢强不弱,遇弱 益强,从而能够战胜对手。
i 二打眼。《拳经拳法备要•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
>中说:“百拳之法,以眼为纲。反侧前后,求察阴阳。” 足见眼法对于技击的重要性。
在技击中,和对手相对时,眼就是标尺,每一动作, 先要看准进手和出脚的位置。所谓意在动先,实际就 是眼在身体运动前探测、估算以及察言观色,准备应 对敌手的过程。
在练习中,眼睛应当做到与手脚相随,基本原则为: 看动不看静,看高不看低;动作转换时,眼随手、脚转, 目光宜近;定势时,眼随手脚的方向往前看,目光宜远。
眼法的正确运用,是心意与气、力相合的基础。练 拳时不可憋气拿劲,眼要随着拳势而动,讲究眼睛所 表示出来的神色及精神状态要平和。如果每一用劲, 每一动势,脸色都很紧张,那是心不静的表现,在练 拳的行家看来,那叫作“拳相”,所以在练拳时要安详、 自然。
眼为心之苗,眼也是人的精神状态的体现。一个拳 手在场上能够专注、冷静,并能应变各种不测的情况, 是战胜对手所必备的要素。
三打身法。擂台上以击倒敌方为上,那是身体整体 运动的结果。打身法要求意到、身到、足到、手到,讲 杀伤力度,一定要运动到位。少摩拳的身法,在“少摩 拳五要”一篇中有详细介绍,兹不赘述。
四打闪。闪则活,则能掌握赛场的主动性,要灵活 多变,伸缩如游龙之灵便。所以能避其锋芒,转化阴阳,
以顺击背,立于不败之地。
武术有规矩无定法,讲究巧识机变,顺势因势才 是把式。在实战中,双方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制服对方, 其反应动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故不可能在对方攻击之时 从容地思索,然后用已经准备好的招法还击,所以临场 发挥和应势变化至关重要。以不变应万变,最基本的方 法就是闪。闪能避开打击,闪能趋利避害,闪能掌握主 动。闪,在短距离内,即是身法,在一步之外,即是 走。走不是逃跑,而是走动、运动。在敌我情况不明的 前提下,走为上。“走、闪、逗、弓丨”,都是闪,都 是走。在擂台上,机会瞬间即逝,所以把握战机非常重, 要。走,是寻找战机;闪,是捕捉战机;逗、弓丨,是制 造战机;而适时地打击敌人,就是利用战机。所以,闪 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是有利于掌握场上主动的策略。
作为一个武者,学武的过程就是练胆的过程。刘丕 显祖师说过:“一个拳师,在擂台上,只能被打死,不 能被吓死。”戚继光言:“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 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 杨班候也说过:“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操 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有胆、无胆,关乎 人的性格因素,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能够使人“有胆”。 武术的锻炼目的,就是为了强大心智与体魄,就是使弱 者强大之法。学习了武艺,除了苦练知己功夫外,还要 敢于实践,敢于应用。
少摩拳打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注意处理打击方 式和打击部位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武术的打击方式,对手臂而言,有拳和掌两种。 掌的用法又有以掌缘击人者,有用掌面击人者,有用掌 尖刺人者。用拳或者用掌,并非为了哗众取宠,并非为 了观赏性。拳和掌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体现了不同的 技法和打法的原则,那就是:逢软硬打,逢硬软打。
从人体的结构来说,人体有骨骼的部位就是刚、 是硬;没有骨骼的腹部、腋下、关节就是柔、是软。 在技击中,硬和软,刚和柔,是一对矛盾关系,处理 得是否合理,决定着在擂台上是否能够趋利避害,赢得胜利。
少摩拳关于“逢软硬打,逢硬软打”的原则,正是 少摩拳作为传统武术的价值所在,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 髓所在。这样的技法,不违背生理的规律,使自己不会 受伤;从心理上讲,主动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擂台上, 就会没有顾虑,敢于进攻,敢于发力,而不盲目。当我 遇到敌人面部在前,可用掌击;当敌人软肋暴露,可用 拳打。逢硬软打的部位,可用掌根、掌缘或者爪(勾手) 打击;逢软硬打的部位,可用掌尖刺,可用拳击,可用 手臂打击。遵循正确的方法,才能避免受伤,以最小的 代价,取得胜利。所以,传统武术用掌或者用拳,并非 为了好看,为了表演,而是为了择机而动、因机而变。
那么,何为软硬?头、足、四肢等骨多肉少的部位,
就是刚;颈部、肋下、腋下等骨少肉多的部位就是柔。
软硬部位的不同,决定了应用手法的差异。
软硬,既是刚柔。自己练功时,也须明白。少摩拳 为了进一步阐述人体刚柔的关系,还有“八刚十二柔” 之说,抄录如下:
八刚:大小臂左、右为两刚,大小腿左、右为两刚, 前胸、后背为两刚,上头、下臀为两刚。 ,
十二柔: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肾经、心包络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十二 经的走向和位置,可在中医书上查找,兹不赘述)
第六章少摩拳的打法
三、斜进正打.正进斜打
斜进正打,正进斜打,是说在擂台上对战时的方位 问题。少摩拳讲究步法变化的方位关系。要求在步法的进 退、闪展中不拘一格,因势而变。运用出其不意的步点, 来寻找战机、制造战机、捕捉战机。最典型的说法,为金 石生师祖所云:“偏闪正进,正进斜打。”基本意思是说, 凡运用偏闪向敌方斜方向进身,在进攻时就要向正方向发 力。比如“扑风掌势”:在敌人向我进攻时,我偏闪上步, 并以左手钩带敌手,破坏进攻之力,继而以后手直接进攻 中门,打击敌人颈部,使其仆倒,叫作斜进正打。斜进正 打典型的动作还有“旱地拔葱势”,在敌人以外摆腿向我 进攻时,我即偏闪上步,横身截腿,正身发力。反之,凡 运用正方向向敌方进身,在进攻时就要向斜方向发力,谓 之正进斜打。比如乌龙盘柱势,运用两手正进控制敌人, 然后以撤轮步退步斜身造成敌人离心式的倒地。
斜进正打,正进斜打的关键,在于步有折叠,力有 转换。每一进步、退步,力的方向都有变化,使敌人不 能适应,从而造成我顺人背之势,我方的胜算自然会增大。
四、遇强便走,以顺击背
在擂台上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就要移运动。好打 不如会走,因为走不为败,在走中还能寻找敌人的破绽, 进而寻找自己的战机。少摩拳中的“走、闪、逗、引”之法,
是寻找战机打击敌人的重要技法和原则。
走,是寻找战机;闪,是捕捉战机;逗、弓,是制 造战机;而适时地打击敌人,就是利用战机。
手不并力,力不重向
手不并力,力不重向,是少摩拳技击的重要原则。 在技法上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两手运动要因势而变,避 免双重用力。如果两手用力方向大小一致,就缺少变化, 易为人制。所以,少摩拳要求前手用横劲,后手用顺劲, 正进斜打,斜进正打。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手法因此 多有变化,产生机变而为我所用。
六、 抱中不让中,遇顶则拿、遇偏则击
抢中不让中,奥妙在其中。妙在哪里呢?妙在时刻 能守住身体中线,保持自己的身体重心,使自己在运动 中随时保持重心稳定,不至于因动作不当而后倒前栽。 保持重心,还能使自己发力浑整、有力。抢中就是抢战 机,对方出现重心不稳时,要果断出击,一击必成。所以, 必须抢中不让中。
遇到对方以力对抗,步法、身法呆板,缺少变化时,、 就要多用拿法和摔法,运用步法和身体来变化方位、体位, 使其失去身体重心,从而打击或摔倒对手。
遇到对手身体动作随意、涣散,手、足运动常常偏离
身体中心,就要果断出击。以正击背势所必然,击则必胜!
七、敌劲芾破、切莫冒进
在擂台上,欲战胜敌人,必然先要能抵御敌人的攻击。 要反击敌人,必然先要破坏敌人进攻的劲力。破劲,就 是运用适当的技法或者雄浑的功力,打破敌人进攻的企 图,使他的进攻路线偏离中心,对我方失去打击力。破劲, 不但要打破敌人肢体动作上的外形结构,更重要的是, 要打断敌人精神上的思维连续性。就是说,当敌人在按 照自己的主观想法袭击我方时,受到意外的格挡或打击, 身体的结构力点会被破坏,支撑的桩腿会出现位移等情 况。同时就会出现思维上的间断,通俗地说就是“一愣神”, 对方会出现“脑子一片空白”的现象,少摩拳把这种打 击方法叫作“惊神法”。
如果没有成功地破坏对方的进攻劲力,对方的根—— 即桩腿或身体重心没有动,没有运用惊神法打他个“一 愣神”,就不具备进攻的条件,如果贸然进攻,就可能反 为敌所制。
八、破劲在歩、在腰,拔龈与否知老嫩
凡上阵技击,都必须破敌进攻之力,然后施以打击。 但是运用的方法,就千差万别。若要行之有效,须知_• 破劲之手在敌之身体,而用力之本在我腰胯,在我步法。
腰胯不动,步法僵死,用力则局部僵死之力,不会形成 有效的打击力。读者可试之,其验立见!
技击中用势之老嫩,分时机之老嫩和劲力之老嫩。 若我向敌人进攻之手发力,破劲与否,可看对方的根, 即身体重心是否被拔起破坏,身体平衡是否打破;若是, 我立即进攻不可稍微迟疑,机不可失,此谓正得其时。 如果没有破坏敌人重心,没有拔其根就进攻的话,那就 是时机太嫩,时机不成熟,进攻就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风 险。如果已破坏敌人的重心,但是没有及时进攻,敌人 已经调整步法或重心,那就是时机太老。机会已经失去, 再进攻就会为敌人所乘。
劲力老嫩,是指敌人重心在我方力量作用下已经 偏离中心,我顺势即可打击敌人。欲知劲力老嫩,务 要知其远近。动静之间一有疏忽,近则失之于嫩,嫩 则力有不逮;远则失之于老,老则己身难起,敌人易逃。
如果运用技术动作不恰当,还想将敌人打击得更 狠一些,用力过大,反而失去时机,这叫作劲力过老; 如果还没有打动敌人重心,就用拳势进攻,则劲力太 嫩。比较典型的拳势为“搂击手”,在我左手已将敌人 重心破坏时,只要顺势随着上步,以右掌扑面即可击住|> 对方。如果想再加一把劲,回身再发摆拳,对方可能瞬 间就逃出我方击打范围。发劲的老嫩,要配合时机的老 嫩。在这种前提下,首先应当强调劲力的顺达和应机变
化,在不能预知的情况下,是否能发出很大的功力,则 关乎平时训练的方法和效果。其次,也有距离之老嫩。 少摩拳对于步法有“三步为调、二步为走、一步之 差、半步为赢”之说,这也很好地阐释了运用拳势过 程中步法和攻击、防守的距离关系。
哭于少摩拳
抆击的几个间題
一、说闪、展、腾、挪
闪、展、腾、挪,是少摩拳步法和身法的基本技法。
闪,是身法和步法。闪,为少摩拳的常用身法和步法。 少林拳中有外盘或边盘的说法,其他拳种也有叫作外交 步。少林《拳经拳法备要》中说:“闪乃身法,脚步之根本, 而实拳家之秘法也。与人对敌之时,前后左右,皆可攻入, 而周身皆到更无破绽可窥。此为拳家第一妙诀,但非其人, 实不可妄传耳。”
少摩拳的技法中,强调巧中取胜,不用蛮力直接对 抗、格挡,所以多用偏闪来化解敌人进攻,并制造打击 敌人的机会。偏闪步,就是从对方身体左右两侧,上步。
其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作为侧翼进攻敌人的策略,又能 化解敌人的直接进攻。如能运用得当,进可攻,退可守。
展:是发劲的状态。展,是开展之展。少摩拳讲究 攻如蛇形,并非取蛇曲卷之意,而是要效仿蛇在攻击猎 物时的动态,那就是展的状态。 <
手臂和腿,曲中求直的伸展是展,蹬腿长腰也是展。
腾,是腾手法、腾身法,并非跳跃。腾手法和腾身 法,并非少摩拳独有的技法,其他武术也有类似的动作 和技法要求。但是将腾手法、腾身法系统地列为一门技 法,或者说专门列为学习、研究的课题,并有专项的功 法训练,则仅见于少摩拳。
腾手法之妙,在于运用身法和手法为我的进攻之手 腾出空间,将敌人置于背地。腾手是破坏敌人进攻的重 要方法,基本方法总不离横来顺打,顺来横破,高捧低压, 里勾外挂。腾手法为技击重要前提,欲取其人必先破其 劲力,截断对方进攻的路线,为我的反手进攻腾出空间 和位置。腾手法,为技击之大要。
腾手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战略。我以前手破坏 敌人进攻劲力和重心,打断其精神的连续性,俗称打他 “一愣神” 〇这可为后手的进攻创造机会,然后因势用势, 必为我所破,故也可称为惊神法。
腾身法,就是运用身法和步法,为我进攻的手臂、
腿和身体腾出进攻路线,也是腾出空间的方法。腾手法
第六章少摩拳的打法
的四门八法:敌来进攻,我主动破坏彼劲,腾出空间而 相机进攻。如高捧、低压、里勾、外挂称为四门,为手 臂运动的基本法则。加上拧腰、摆胯、蹬腿、长腰四种 身法,合称为八法。
具体方法,有三类:一是运用偏闪、迂回,避开敌 人进攻,然后打击敌人。比如扑风掌势、大鹏展翅、旱 地拔葱等。二是直接与敌人短兵相接,运用适当的步点 和身法封住、截断敌人进攻路线,反手打击敌人。比如 霸王摇橹、野马奔槽、钩镰手、搬拦互换等。三是在敌 人进攻时,运用步法、身法的技巧,不格不挡直接攻击 敌人背点和空挡破绽。比如白马卧蹄、乌龙盘柱、隔山 掏火等。
其实,在技击中,每一次攻击、每一个拳势都存在 为自己腾出空间,然后打击敌人的问题,否则,进攻将 不能实现。腾手法,既是一种技法,也是技击中普遍应 用的重要原则,顺之则赢,背之则出现硬打硬闯、盲目 攻击乃至落败的结果。
挪,是步法,是挪步。金石生大师对于步法的尺寸 有一'段极为经典的总结:“二步为调、—^步为走、一*步之差、 半步为赢。”
当敌我双方僵持时,要制造战机,就要游走,制造 假象,以调动敌人的注意力,调动他的身体重心,要让 他动起来,失去重心,最少需要三步,故三步为调。
二步才能走到敌人侧面,少林拳叫作“边盘”,陕 西拳叫作“外交步”,少摩拳叫作偏闪。走,是寻找和 制造战机的过程。一步之差是说,一步的距离可以格挡 敌人进攻之手,但是直接进攻,距离尚有不及;半步为 赢是说,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即步法动时)我 手脚齐动,此步法中捕捉战机之妙法。若敌步未动,其 真劲未出,我出力则盲目。待敌步动,我进半步以逸待 劳,故半步为赢。在我方已经破坏了敌人的进攻之力时,
再进半步,就能有效地打击敌人。
这半步为赢之妙,在于其机动性。在敌我双方对阵时, 双方相对的尺寸,既相对距离至关重要。当敌人进入我 方进攻位置时,我即可伺机骚扰和打击敌人;而我进入 敌人攻击范围时,也有相同的风险。所以,与敌对阵时, 应当保持相应的距离,一般成人的身高为1.75米左右, 能够相互攻击的范围大约是1.5米左右,要两步才能到 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敌人进步攻击我,我只需退半 步,即可避开敌人攻击。退步并非无原则地后退,退步 要有转换,退步退后步,始终不在一条直线上,让敌人 的进攻不能轻易得逞。相反,敌人要进攻我,必然要先 进人这两步的范围,只要敌人进来,我乘势进半步相迎,* 就能以逸待劳,轻易打击敌人。这半步之间的一退一进, 就是“挪”。
挪步,可以化解敌人的进攻,可以迎击敌人,也可走、
闪、逗、弓,为打击敌人创造机遇,半步之妙,决定着 进攻时机的老嫩。
二、 五心吐力
五心吐力,是少摩拳发力的核心技术。从大的方面 是说,五心吐力是劳宫穴、涌泉穴和丹田(心意)五穴吐力。
细的方面是说:膝窝、腋下、脚心、手心和肚心 (心意)五个部位通过筋骨开合,心意、力量与呼吸相 合,暗暗向外吐力的状态,目的是使力量沉雄而浑整。 五心吐力,是实战中发力的重要技法,是少摩拳对于劲 力发放的必然要求。在《少摩拳五要》之《劲法》篇中 有详细的介绍,请读者参考。
三、 滚手而进,滚手而出
众所周知,技击是两个人的战争,双方的打击都需 要一定的距离。但是场上的情势瞬息万变,不会以我们 的计划和想象而有固定的套路。更多的时候,两手或身 体已短兵相接,避之不及,唯有引化彼力而制之。如何 引化彼力呢?那就要改变敌人的进攻方向。有许多人在 讲“化劲”时,讲“化”而不讲“变”。其实“变”才 是“化”的基础,变是改变力的方向,先有变才有化。
如何能做到改变力的方向,化解敌人的进攻?那就 是运用步法、身法使敌人进攻的路线或者力点重心发生
变化。滚手而进,滚手而出,就是一种改变力量方向的 具体手法和身法。两强相遇,盲目躲闪或者后退都可能 受到打击,而应顺势进攻,运用滚手进,滚手而出的 手法、身法。例如“豹掉身势”“外挂手势”等技法。
认手、认腿、认步
在打法训练中,首先要做的是认手和认步。认手就 是练习如何预防和反击敌人的手法,认步就是练习如何 认清敌人进攻步法的来龙去脉,这是技击训练的重要组 成部分。
喂手,是单势训练的一部分,先静态练习,再固定 动作配合练习,然后行步练习。前进喂手、退步喂手、 左顾右盼喂手,对不同的身高势有差别,因势打势,不 拘一格。胜势如霸王摇橹,攻势如闪通背。目的在于弄 清每个动作的具体用途,以及相关的手法、步法。
待单势练熟后,两人一组,以固定的动作配合练习(器 械或对练)。在两人对练时,一人攻击一人防守,渐次 过渡到随意出招进攻,另一人根据来势因势打势。
认手是为了能够应手,由认手到应手,即视来犯之 手的各种方位和距离而应手打击对方。熟悉各种进攻手 法的路线,并根据来犯之手的各种方位而应手。
认腿,和认手的方法一样,先静态,后动态,训 练依据敌人腿的不同进攻方式,及时做出躲闪或者攻
击。依据敌人腿的各种力点,截腿、应手接腿反击, 如旱地拔葱、判官脱靴等认步,则是锻炼综合技击能 力。两人一组,以固定的动作配合练习(器械或对练)。 在两人对练时,先以固定的单势动作和模式,一步一动, 一人攻击一人防守。待熟练后,渐次过渡到随意出势 进攻,另一人根据来势步点的距离、位置以及步法, 因势打势。
五、运动整沛性问题
少摩拳讲究技击运动的整体性,其整体性包括形整、 力整,更要求思维的整体性。金石生师祖曾说:“‘手 脚齐到方为真’的说法还不够究竟。因为手脚只是外形, 应当说,身体的外形动作加上‘意、气、力齐到方为真’。” 因此他得出形、意、气、力相合,就是整劲的结论。他 认为人体作为劲力运用的整体,要从精神状态、呼吸和 力量多方面来阐释运动的整体性。认为人体运动的外形 与精神、呼吸相配合,才是真正的“整劲”,才符合整 体运动的要求。
比如云手加靠手势,前手如果没有将对方身体“要” 起来,后手打人就不能实现。这就是后手打人,前手用 力的道理。
一个拳手在擂台上,去就要坚决地去,回来时就要 稳稳地回来,后手的攻击才会顺达。从本质上还是讲究
运动的整体性,不只是身体动作协调一致,思想意识也 要与身体动作同步进行。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自 己平时训练的自信以及对敌手的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才 不会有恐惧感和困惑。
在与人互搏时,如果距离不够,伸手打人,是一 手之力。腰来腿不来,是局部之力,不算力整;用劲 力而没有身体的协调合作(身法),不算力整;只有 身体的动作,而没有步法进行方位和距离的调整,不 算力整;只有肢体的运动,而没有意识的指导,犹如 没有旌旗的军队,不算整体的劲力,那种技击只能是 想象的技击!
当您闲暇时,攥着一把花生米,吃到最后一颗,总 是印象最深。那一颗如果是苦的,就觉得一把花生米都 是苦的,如果是香的,就觉得那一把花生米都很香,是 不是?
我把技击运动的整体性的问题,放在最后强调说明, 就是为了让读者加深印象,让您了解这个问题的价值所 在。我以为,技击运动的整体性,正是中国武术的精髓 所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滋味,识者自知。
生大师遒事
金石生大师的一生,是为武术而生、为武术而奋斗 的一生,并且也因此名扬天下,也因为武术而留下许多
传奇的往事。
一、国市馆比武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后,武学宗师刘丕显 就在河南响应,于幵封成立了河南国术馆,由陈泮岭担 任馆长,刘丕显担任副馆长。河南国术馆成立后,培养 了许多优秀的武术人才。1936年入选奥运会武术表演团 的9名成员当中,有3名来自河南国术馆。陈鑫的《陈 氏太极拳图说》和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都是在刘 丕显宗师的直接帮助下,才得以出版。因此,河南国术 馆在当时中国武林享有盛名。
在河南国术馆,除了每天的训练、学习以外,还经• 常召集武术比赛。多年以后,金石生大师回忆这段往事 时说:“当时三月一小打,半年一大打,每年还有年度 比赛。奖品很丰厚,参加的人很多,比赛很热闹。”但
是宗师刘丕显有六大弟子,其他五位都是中年人,唯有 金石生大师当时二十出头,最为年轻。第一次年度比赛时, _全国各地来了许多武林高手,与金石生的师兄弟编在一 组的是几位僧人,他们盘腿坐在地上,一双硕大的拳头 不停地击打地面。开封是黄河古道,地面都是沙土地, 旱天就硬得像石头。而那几位僧人,顷刻之间就把坚硬 的地面打得细碎,几位师兄看后都有些担心。金石生大 师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心里更是忐忑不安。尽管 师父训练的都是真操实练的功夫,但一见那一双双摧祜 拉朽的铁拳,心里一下没了底。这时刘祖师从旁边走过, 笑着说:“一个练家子,只有让人打死,难道还能让人 吓死! ”并且为他们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和对策。金 石生大师和几位师兄弟,一听师父的话,马上恢复了信心。 那一次,他们几位都运用刘丕显祖师教授的少摩拳战胜 了敌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金石生大师也从此扬名武林, 不断在全国和地方的武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1935 年,第二次国术大考中,金石生大师获得全国拳击第一, 并入选1936年奥运会武术表演队。
1936年,第11届夏季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 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正式组团参加,全国各地武术界人 士 100多人报名参加预选,南京中央国术馆、河南省国
术馆、上海市国技馆等4家武术团体的15名选手进入最 后角逐。同年5月11日,张之江等人在上海申园健身房 对国术队队员进行选拔。最终,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 金石生、张尔鼎、寇运兴6名男选手以及翟连元、傅淑云、 刘玉华3名女选手人选。此届奥运会,中国派出69名运 动员参加了7个比赛项目,却未能获得一枚奖牌。然而,
由9名武术运动员组成的中国武术表演队却令世界各国 刮目相看。
第11届奥运会将各国民间体育表演赛安排在正式比 赛之前,地点是驰名欧洲的汉堡动物园。按大会安排,
运动员第一天先在汉堡街上做娱乐性的游行或表演,第 二天就聚到动物园做正式表演。表演团在奥运会开始前 身穿古色古香的武术服,手持刀枪剑棍等各式兵器,向 德国居民和各国观光者表演了各种武功绝技。各国观众 对朴素而神秘的中国武功惊奇不已,纷纷围观。
张文广的查拳,刘玉华的双刀,郑怀贤和寇运兴的“龙 虎对棍”,金石生的九节鞭,温敬铭与张文广的空手夺 枪,傅淑云的绵掌,翟连元的花拳……共10多个项目。 表演结束后全场观众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队员们退场时, 无数记者、观众拥向中国队员,争着与他们握手,气氛• 非常热烈,队员们不得不在热情的留学生帮助下才得以 冲出“重围”。
在这次奥运会的表演活动中,金石生大师还曾与欧
洲击剑冠军斗剑,留下一段佳话。由于武术表演团精彩 的表演,主办方为他们安排了一些参观活动。其中一天 ,上午安排表演团员们到一个著名的酒庄参观,并且举行 了隆重的午餐会。金石生大师和大家一起,在主人的盛 情邀请下,品尝了各种美酒。席间,德国人提出,中国 的武术表演很好看,不知实战如何?你们中国的剑术能 否与我们欧洲重剑冠军比赛,来一场中西剑术格斗?当 时中国政府的代表团长戴季陶,询问武术表演团,谁能 迎战?当是时,金石生大师应声道:“我能应战,决不 负国人期望! ”主办方当下就腾出场地,请双方上阵。 金石生大师持中国剑静立场上,而欧洲人则操欧式重剑 前来挑战。与大师斗剑的是一位荷兰人,是欧洲重剑冠军 按照欧洲人的习惯,击剑比赛要戴上面具和护具,金石 生大师提出,我们中国人的剑术比赛不用面具,那位荷 兰重剑冠军很有礼貌地表示,尊重中国人的提议,对方 不戴面具,他也不用。
比赛一开始,那欧洲重剑冠军ft施展击剑急进快攻, 运用短、平、快的西洋剑法刺向大师的面门。这时的金 石生大师,还没有来得及适应,加上中午在席间饮了许 多酒,还有些微醺的感觉,冷不防被一剑刺在右鼻梁上, 一团血花在脸上绽开。许多年以后,大师在向他的弟子 陶德安先生谈起这件往事时,感慨地说:“那一瞬间, 我全身一机灵,酒劲全醒了。”当大师再上阵时,全没
有了先前的迟疑,放手施展出少摩剑的绝技,攻守之间, 闪、展、腾、挪,进、退、跳、跃,已是收发自如。大 师后来说:“西洋剑直进直退,远没有咱中国剑术的技 法丰富。”再看那荷兰重剑冠军,脸上、胸前已是血花 四溅,煞是狼狈,不一会就弃剑认输。因为这次斗剑, 德国方面特别聘请金石生大师在奥运会以后,留在德国 为德国军队教授中国武术。大师也因为那一剑的教训, 终生不再饮酒。
浏览1,4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