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长盛不衰, 就是现在的高科技时代,兵法也有其特殊意义;而散打同是中华传统文化, 与兵法更是不可分割。兵法的正确运用,对提高散打竞赛战术充分发挥技术 素质,战胜对手,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 者,每战必殆。”在激烈的散打竞赛中,若不了解对方的技战术水平、身体 状况,就很难取得竞赛的胜利。在竞赛过程中,要达到知彼知己,应在竞赛 之前,通过寻问、访谈、观看录相、报导,观看对方的实际竞赛等多种方法 了解对方,然后采取相应的战术决策。在此基础上,利用场上“火力”侦 察,用开头的二十多秒钟,以试探、猛攻、引诱多种手段和战术了解对方的

心理、技战术情况,随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打法,要么以毒攻 毒,要么出奇制胜。面彼知己的难点在于知彼,同时也要充分了解认识自 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要充满信心。在知彼知己中最常见的错误:
一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对方,由此产生骄傲轻敌、盲目自信 的冒险主义。一但在竞赛中技战术运用不利,达不到目的,即产生悲观情 绪,导致失败。二是过低地估计自己,过高地估计对方,由此产生失败,甚 至恐惧情绪,长了对手威风,灭了自己士气,动摇了必胜信心和战斗意志。 也许对方不如自己的实力,只因不了解对方,或被对方的假象所迷惑而失 败,对于意志坚强的队员,或可出现奇迹;若双方一战,却达到了意想不到 的目的,使信心大增,立即改变战术,而反败为胜,同时也在于教练员对队 员的了解、信任与鼓励。所以在知彼知己过程中,既要充分认识了解对方, 又不能因一时失利而着急,应充满信心稳扎稳打;同时灵活应用技战术,要 善于观察、分析,识破对方,采取相应的战术对策控制对方;在技术上要抑 敌之长,克敌之短,长短结合,灵活运用。
二、先计后战
汉高祖刘邦曾讲:“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姜太公言: “先谋后事者昌,以谋为本。”散打竞赛中的先计后战,主要是一方面从自 己队的整体上,安排每个级别,在这方面要纵观全局(参加比赛队的全局,自 己队的全局),整体水平是一定的,关键是如何安排每个级别,若每个级别安 排的恰到好处或微妙之极就会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在安排级别时,关 键考虑如何抑制对方、对何发挥我方的技战术。另一方面是自己队有一个长 期训练计划,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系统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 强度,合理安排技战术。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 者,不足谋一域。”教练员培养队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为 了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要敢于锻炼,不能以一时得失而告终。作为参赛运 动员,更应先计后战,从接到竞赛任务开始,如何完成教练员的安排,如何 弥补自己的不足,针对自己的对手采取怎么样的技术与方略,这些心中都应 有数,都应先计,一但实施计划策略,就要果敢,善于在竞赛中抓战机,决 不能优柔寡断。同时还要计出万全。散打竞赛,总是一方以已之长,控制另 一方,情况随时都在变化发展,所以自己的计谋(战术)一但被对方识破,或 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要随情而变,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以立于不败之 地。因此教员在训练时,应使队员充分了解掌握多种战术,并且能灵活运用战术,能因敌而制胜。
三、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是散打进攻发起阶段谋略运用的要旨,战术选择的总则。“凡战所谓 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 所备,如此则胜。”(《兵镜吴子十三篇》)o吴殳在《手臂录》的《攻守 篇》中说:“善攻者,攻人之所不守,善守者,守人之所不攻。”在散打竞 赛中大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多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术,这样才能使 对方真假难分;防不胜防。“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 可谓,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 事。”对手的“所忽”和“不足疑”的心理障碍,正是我方进攻的最好时 机。对方的不意和我方的突然性是散打竞赛取胜的常用手段。但它们是相互 依存的。没有突然的进攻,难以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这主要体现在对 方没有充分准备时,就攻击对方,如裁判喊:“预备——开始”之际,我就 进攻对方,打破双方跳一阵再进攻的常规。攻其不备的时机,多用于开始阶 段和对方进行新旧动作交换阶段。出其不意,则在于对方准备不足或防备松 懈之时,我应大胆实施攻击;若对方防守严密,我应主动进攻,让对方把破 淀暴露出来,我趁势击之;若对方技术全面,我应寻找战机,出奇制胜。关 键是隐蔽自己的意图,制造对方的错觉和不意,迫使对方出现判断和行动上 的错误,为我出奇制胜创造机会;同时,要把战术出奇与技术出奇相结合。 这样,才能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战而胜之。
四、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最理想的用兵之道。它的意义是以强大的 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的斗争,用全胜的计谋争取战争 的胜利。这在散打竞赛中,若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具备一定的 实力做基础,一方面力足,反应快,耐力好;另一方面战术意识强,心理素 质好,在技术上既全面又有“绝招”,使对方教练、观众、裁判、对方都感 觉你实力雄厚。欲达此目的,还应迷惑对方;对方害怕时,我更让其害怕; 对方感到不如我时,我更让他感到不如我。对方感到我看不起他时,我更表 现看不起他(但内心要谨慎从事),或者通过信息把我强大的实力,传给对 方,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实战中,往往是一方以迅雷不 及掩耳之势,攻击对方。另一种方法是以高超的技战术控制对方,使对方进 也忧退亦忧,从而产生思想情绪而致败。如果我实力不如对方,就无法达到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同战争一样,没有强大的实力,就无法威慑 对方和以外交政策战胜对方。
五、 致人而不致于人
《鬼谷子》讲:“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 人者,制命也。”《尉僚子》也说:“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唐 太宗在兵书中指出:古代兵法千章万句,最主要的是莫过于“致人而不致于 人”。
在激烈的散打竞赛中,若要致人而不致于人,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基础, 即技法全面,身体素质良好,熟习战术,这样才能在实战中灵活应用技战 术,主动进攻对方,控制场上局势。在竞赛中,优秀队员大多牵着对方的鼻 子走,把对方的节奏打破,让对方随着自己的节奏打,累时就慢打,或打防 守反击,素质好时,就猛攻猛打,使对方素质没有发挥的余地,累时跟不上 节奏;另一方面,当对方牵制着我时,我应沉着冷静,打破对方的节奏,当 对方体力比我好时,我以技术战胜对方;当对方技术比我好时,我采取体力 战术,快速进攻或反击,使对方没有还手之地,从而反败为胜。散打竞赛, 实质上就是控制与反控制,其战术技术都是如此,只有控制了对方,才能充 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随心所欲,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
六、 兵不厌诈
《孙子兵法》中讲:“兵者,诡道也。”孙武把诡道之术归纳为:“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 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在散打竞赛中“诈”也到处可见,有时,对方能而示之不能,用已之 短,抑对方之长,对方骄傲时,让其更加骄傲,我寻机而胜之。“诈”体现 在一个运动员对战术了解运用的熟练程度。不了解诈,就不能更好地运用战 术,不能更好地控制和战胜对方,但教练员,运动员都应清晰地认识到,没 有素质、技战术做基础,“诈”将成为空中楼阁。即使对方中了我方的“诡 计”,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时反而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善用“诈” 者,应因敌而变,因情而异,随情设“诈”,对方因“诈”而败,即达我设 “诈”的目的。设“诈”的深与浅、轻与重,因我方目的而定,视对方技战 术水平而用。

第五节“奇正相生"哲学思想在散打运用中的分析
《孙子兵法》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 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 生,如循环之无端,熟能之?”(《篇》)“奇”与“正”是用兵的一对重 要范畴。一般说:正面作战为正,它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明攻为正,暗 袭为奇;实攻为正,佯攻为奇。也就是说:常规为正,奇法为奇,两者关系 辩证统一,奇中有正,正中有奇,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随情从势,变化 无穷。这里充分肯定奇正之间、互相转变,不可胜穷;强调要“善出奇”以 制胜,不可守阵规而致败。
一、 现代散打中“奇正相生”的特征
武术散打运用奇正变化的思想非常普遍,散打中奇正概念亦丰富多彩, 如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等等。而且在实战中,奇 正虚实的变化更是瞬息万变,极为重要。
如果把散打竞赛双方看成一对矛盾范畴,那么就会很易得出,这攻防双 方,随时都体现出矛盾的互相转化,奇正思想随时存在。既有正的进攻、奇 的防守,又有奇的进攻,正的防守。如一方进攻为“正”,另一方防守为 “奇”;但攻并非一味进攻,防也并非一味防守。实则是攻中有防,防中有 攻,才能真正地体现“奇正”兼融,矛盾双方互存。故散打竞赛运用奇正原 则,着重讲求战术的更新、多变。当对方认为我意在此时,我却实为彼;当 对方认为我欲攻上时,我却打下;当其认为我要用拳时,我却拳虚而腿为 实,总之,虚实相生,奇正互化,真假难辨。让对方迷惑不解,攻而不及, 防不胜防,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 散打“奇正”与军事"奇正”比较:
明朝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第十卷中说:"……而相长短之异,其用唯 杨家之法,相虚实,相奇正,相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 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少林打擂秘决》中记载“攻骤 退疾,虚实兼施,”恒林大师曰:“不得时者待之,危者避之,得机者击 之,得利者连击,击则连三,暴劲制敌。”这就体现出武术散打避其实击其 虚的打法,形意拳家郭云深拳论中说:“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 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杆,谓 之实。已手在彼之上,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并非专 用意虚实,只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 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尽也。”拳经云:
“……拳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这充分说明了奇正在散打中的重要性和 它本身变化无穷的特点及意义。又如八卦拳所谓“走为百练之祖。” “走” 中就包含了许多奇正变化;要求阴阳俱含,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刚柔相 济。由此可见散打中的奇正,主要体现在攻防意识的正确无误,合乎实际。 在既定的战术意识实践中要大胆实施,勇往直前。并且要掌握一定的绝招。 象拳言“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指的就 是技击技艺多样复杂,不可能样样精通,招招熟练,而应根据自己本身的身 体素质和特点,熟练地掌握一种和几种招法,从生理上讲也就是达到自动化 的程度。
在军事上用“奇”和“正”,可以说是力量使用的两种形式。
在对抗过程中,如果说示形欺敌是为了造成对手的不意和错觉,为出奇 制胜创造条件的话,那么,出奇制胜的最后实现,还需要从战术战法上去构 思。示形是对企图的伪装,而奇正则是对力量、技术的具体运用。活力对抗 固然是力量的比赛,而力量在比赛的过程中还要改变原来的形态。力量技术 和力量技术的使用是两回事情,前者只是指物质力量的大小、技术的好坏, 后者则取决于智力的发挥。军事和散打比赛,同是一个道理,胜负之分,不 完全取决于实际力量大小、技术高低,更主要的依赖于力量、技术使用艺术 的高低。
散打奇正,在技术上要求手法多变,步法虚实相间,多年的训练比赛告 诉我们,奇正在散打中极为重要,奇正变化掌握的好坏,关系着胜负、存亡 之理,同时也真正地体现出掌握散打技击水平的高低。
- “奇正相生”的思想在散打实践中的体现。
奇正变化尽管在散打中到处可见,恒具体到每个运动员来说,并非易 事。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掌握技术的实际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心理素 质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对奇正变化有一定的影响。散打是激烈的对抗性项目, 他不但要求参赛者有良好的耐力、力量、速度,而且还必须更好地掌握技 术,靠科学的动作技术来发挥身体能力。显然技术对发挥身体能力起到“桥 梁”作用,而良好身体素质又是学习掌握技术的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奇 正的结合属于战术战略上的结合,散打比赛中如果自己的技术、身体素质都

中国竞赛
和对方相当,但若战术运用不对,很难战胜对手;反过来战术的运用也是凌 驾于技术和身体素质基础之上的,若没有技术和身体素质做基础就根本谈不 上战术的运用。怎样用奇,怎样出奇胜敌?不能就奇谈奇,也不能靠小说家那 种离奇的想象,而需要根据出奇制胜的一般规律去灵活思考。所以,我们在 散打中运用奇正思想时,一定要很抓基本功、基本技术的训练,在形成牢固 的动力定型后,训练队员运用战术的能力,让队员采取自己的战术针对不同 的对手把自己的技术充分发挥出来,强调技术的变化和战术的有机结合。只 有这样多次反复地在实践中大胆应用,才能在比赛时运用自如。
三、“奇正相生"的思想在散打训练和竞赛中的运用
散打竞赛,如同对阵作战,每战各异。在激烈的散打竞赛场上,很难寻 到完全相同的两场竞赛。
- 批亢捣虚。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 •虚实》)o《明史•倪岳传》:“捣虚批亢者,兵家之长策也。”
散打竞赛如同用兵作战一样,法不过攻守,术不过奇正,料敌度势不过 识别虚实。然而,守者虚实相间,攻者奇正并用,就会把散打描绘的无穷无 尽,微妙之致。散打竞赛要避实击虚,首先应准确地判断出对方的虚实布 局。“水趋下则顺,兵击虚则利,”就是这个道理。但散打中临阵破敌,并 非是都能如愿以偿的。进攻者或因判断失误,本想乘隙击虚,反而碰了钉 子,或因击虚而没注意牵制实,形势急转直下,“吃肉”反而成了 “啃骨 头”。这些现象在散打中到处可见!
-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散打竞赛过程中,随时间的流失,体力、精力也处于消失状态。当自己 的实力与对方相差时,对方如猛虎下山,山洪暴发,自己则避而待之(机而击 之),等对方锐气已过漏洞出现时,再趁机而击之。这主要体现先发制人和后 发制人的战术。先发制人是进攻者的策略,后发制人是防守者以弱胜强的策 略。古人云:“先发制人用其阳”,“后发制人用其阴”。所谓“阳”就是 双方初战时的锐气。散打竞赛一上场双方求战心切,取胜心强,但许多选手 因受环境的影响举动往往是盲目的,所以临战时得冷静,如果自己了解对手 就可采取强攻猛打,先把对方的锐气打掉,使对方失去反击的能力,从一开 始就取得交战的主动权,这对整场竞赛的胜利将产生重大效果。紧接着就可 趁胜追击,直捣龙府。对一些经验不如自己的人,更应是这样。后发制人,则强调“避其锐气,蓄盈待竭”。后发制人用其阴,尽敌阳节,盈我阴节, 待敌势去而击之。
抓对方空隙要果断,充分体现出散打的快、准、狠特点。另一种是后发 先制,要求完成整套攻防时,起对方晚先对方至,这更要求自己比对方有预 见性,充分掌握对方的特点及技术战术规律。
- 弱守强攻,怯防勇战。
孙子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攻不足者守有余。”制定战术时,要从敌我双方的实力比较出发,要 以“主”待“客”,寻找战机。“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岂有不 胜之理,是固守以待敌有可破之势,而出奇以攻,无有不胜。”(《百战奇略 •守战》),散打竞赛关键抓住时机,小心防守,勇猛攻击,对对手如何进攻 首先想到几种不同的情况,然后随情而变,一旦发起进攻,就要以必胜的信 心,无畏的气概,英勇果敢地和对手拼搏。
- 扬长击短,扬短抑长。
兵有长短,扬抑有致,亦奇正取胜之道。
对于扬长击短,散打运动员一致都比较注意。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物 降一物,散打对抗更是如此。擅长腿的就怕擅摔的。千招有千解,把拳、 腿、摔作为“武器”来讲,“武器”的专一性愈强,它的功效就愈高,同时 它的长处与弱点的反差就愈明显。
长和短也有其条件限制,长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而短 处同样要表现于一定的条件之下。若擅腿的遇到不会摔的这就是已方的长 处。反过来说如遇到会摔的,而自己不会防摔,这成短处了。
扬长击短,即发挥自己之长、隐蔽短处,寻找对方短处,以抑其长处。 要善于攻对方的弱点,攻其弱点,使敌强点也变弱。与扬长击短相联系的是 扬短抑长。即首先显露自己的短处,隐蔽自己的长处。这看来十分拙劣,其 实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不让对方对我有其它的了解。散打竞赛,不是一厢情 愿的事情,我要发挥长处,对方却避而不触。我要尽力回避短处,对方偏要 积极寻觅。扬短抑长,以自己短处来欺骗对手,隐藏自己的长处,而到关键 时刻打出“杀手铜”,则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扬短抑长,是一个科学的 策略,不仅适用于技术素质的发挥,也适合战术思想的巧用奇正——以拙劣 的手段,掩护最高明的行动。

- 兵贵神速,缓兵待击。
刘奇在形意拳论中说:"……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 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散打实战强调速度,包括出拳、出腿的击打速 度(反应速度)、摔法中的动作速度、步法移动速度,等等,拳言,“拳打人 不知”,“拳似流星眼似电”,都讲求快,以快破万招;先发制人贵速,主 动攻击贵速,捕捉战机贵速。也就是散打的所谓“拳快打拳慢”之理。但快 慢疾缓是辩证的统一,强调快,并不排斥缓。相反缓在散打中有时更显得宝 贵。如自己体力不如对方时,应缓;当自己被动时应缓;要善于在缓中取 胜,即常言切莫有操之过急之理。
- 散打思考战术的重心应放在出奇用变上。
一般来说奇正多是配合运用的。通常情况下恰当地运用技术力量,首先 得考虑到保持自己的平衡稳定,打破对方的平衡稳定。以正为主,为奇创造 条件,或以奇为主,为正制造机会。散打水平发展愈高,力量技术的协调愈 重要,奇与正、虚与实的结合也愈紧密,就愈显示“以正合,以奇胜”的意 义。奇正结合无固定的模式,要以对方的变化而灵活确定。
- 乘敌之弊而用奇:
散打是比体力、技术、智力的全面对抗性项目,当自己不如对方的实力 时,应采取灵活巧打战术;当自己多方面都胜于对方时,应踏洪门而入。奇 正的结合属于战术策略上的结合,根据实现目的途径之比较,主次的划分, 强调质的差异性和量的灵活性。大凡用于奇的力量,宜轻,不宜重,宜活不 宜呆,宜小不宜大,用于正的力量,则多为重、大,有较强的实力。散打竞 赛可乘之弊更多,《兵蠹•乘》中讲:"……骄可乘、劳可乘,懈可乘、饥 可乘、渴可乘、乱可乘、疑可乘、怖可乘、困可乘、险可乘。可乘者敌也。 揣其可乘而乘之,善制敌者也。”
- 利用不虞之途用奇:
这里的虞,预料。不虞之途,即敌预料不到的路线。《孙子•九地》 讲:“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散打对抗,突变无穷, 成功的因素常常存在于对立面之中。“人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不敢走向困 难”,在散打竞赛中,正因为不虞之途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对方才 可能不加防备。对方的“不虞”,正是我方达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 先决条件。在实战中能利用好角度、时机是件很难得,但也是隐藏着很成功 的事,在这方面,原曾获八次全国冠军和二次世界冠军的庄海同学做的比较 好,他能抓住许多时机,能从不同角度进攻和反击对手,显然这与他长期的 科学训练,控制击打的力度是分不开的!如果他没有一个好的控制力度做基 础,要想从不同的角度出击,用连贯动作,就比较困难。
- 通过创新战术用奇:
“新奇不过是平凡中的第一次上演。”战术是比较富于变化的艺术。在 散打中用奇奥妙,莫过于创新二字。创新才能超出对手的思维界限,收到出 其不意的效果。散打竞赛中许多出奇制胜的战术,赛后看起来是那样的简 单,可赛前、赛中,许多人都想不到,看不破这简单的奥妙,这也说明是与 平时的训练有关。

- 技术出奇:
散打竞赛中,技术是很重要的因素。掌握了新的散打技术,如同掌握了 新武器一样。如1987年全国散打比赛,广东队的横踢腿,杀伤许多对手,最 后以其特长而取胜。又如在2000年中国散打王总决赛中,解放军体院队员柳 海龙,打破常规蹬、踹、踢的技术,发挥其下劈腿的特长,形成真假、常规 与特长交替运用,最终摘取了 “散打王”。这说明很多问题:一个散打运动 员、要想在赛场上久于不败之地,不但要巩固旧技术,更要学习新技术,敢 于运用新技术。所以我们在训练竞赛时,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多和其它队以 及国外队交流,不断丰富我们的散打内涵。
- 活用奇正之术,变化奇正之法。是每个散打运动员临场处置情况必须 把握的艺术。散打对抗中,尽管奇与正的变化“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 河”,但最终都是以我之“奇”击敌之虚,以我之“正”对敌之实。唯有善 出奇击虚者,才真正地领悟到了其中的要旨。(《唐李问对•中卷》)中说:
“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 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总之成功地用奇,始终要和对手构成一种反 照。随着赛场的形势,奇与正互相转化而变。不知用正,焉知用奇,不知用 常、焉知用变。
出奇制胜的关键在于临机应变,一方面要善于创新,不断寻求“第一 次”;另一方面要在常法,常规基础上交换,只有在用常的基础上才能用 奇,也只有在奇的创造下更好地用常。研究散打“奇正”变化要善于抓住奇 正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根据散打竞赛规则,灵活 地掌握和运用散打竞赛技能,决不能僵死地、一成不变地认识“奇正”。
“奇” “正”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应在普遍掌握多种招法的基础 上,结合自身条件和招法掌握的优劣情况,选定自己的奇特招法,进行全面 要求和训练。同时还要在实战中长期地实践,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实践经 验,通过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自己过硬的独特 的“奇” “正”招法和战术意识。
第六节散打竞赛场地运用的分析
擂台乃是运动员双方在进行体能、技能、智能公平竞争的场地,场地对 双方都是平等的,当听到裁判的“预备——开始” 口令时,脑子中既要有整 个擂台的面积,同时又要考虑到进攻、后退,包括裁判在内的局部面积。竞 赛双方,如同两军作战,各自的背后是警戒线,假如警戒线是条河,双方只 有背水一战;这样进攻对方、抢占地盘越多自己的活动范围就越大,对自己 就越有利。当自己逼着对方打,把对方逼得面临死亡时,对方要么被打下擂 台,要么靠摔、推之类把我打下擂台,要么,从两边闪出,从而死里逃生; 或擂台边沿意识好的,以边沿引诱我方,“先置死而后生”如此种种。这 样,自己应迅速移动,再逼打对方,否则,对方反而处于优势,形成反攻于 我。另一种情况是,自己的擂台观念不强或不如对方的擂台经验,在这种情 况下,就应有意识地在中间作战,以免发生失误,最好是在中间地带将对方 击败。采取的办法,主要有:拳打脚踢,摔防结合。不管对方采取何种方式 引诱我,我都拒之不理,以不变应万变。或对方变我亦变,稳扎稳打,步步 为营,最终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决不能操之过急,中对方的“空城计”, 也不能看到了时机,而草木皆兵,恐惧不前。关键在于除技术素质外,还要 有洞察力,要善于观察对方,识破对方的计谋,寻到对方的破淀,抓准机会 给对方以创伤,而不在乎地盘的大小。在竞赛时,新运动员总爱向后看擂台 边沿,生怕掉下,这也是人的正常心理,因竞赛规定一局有二次下擂台,该 局即为负方。但往往是自己回头看还未稳时,对方抓住时机即强攻猛打,我 方不得不下擂台或在擂台上处于被动地位(若是计谋、应当别论)。有经验的 队员,在擂台上猛攻猛打时,亦可知自己的所在位置。因擂台长宽各8米, 中间线两边各是4米,一看眼前,就知自己的后面,还剩多少场地。一看到 三个擂台角,就知自已处于死角,应速从两边突围,否则,自己就有下擂台 的危险。若真的到了边沿,无法闪出,就应采取抱摔之法,决不能起高腿,

以免被对方推下擂台。自己的重心宜低不宜高。有时对方看我即将下擂,就 急着冲来,或用重腿击,这时,一方面自己反应要快,另一方面要因情而 变,有时可来“兔子蹬鹰”,有时,顺手牵羊或“顺水推舟”。
第七节散打竞赛中距离运用的分析
距离是一个位置与另一个位置之间的长度。在散打竞赛中我方与对方中间 的部分,称为距离。双方用抄拳可以互击时,称近距;双方用左右冲拳、撞 拳能互击时,叫中距,用腿,可以互击时,叫远距,靠步法的位移才能用腿 击中对方的叫超距。击打力度大小与双方的距离有直接关系。在竞赛中,为 什么有时全身是劲,却打不出力量来,击打对方时,要么差一点击不到位, 要么技术动作不能充分把力量发挥出来,形成推力或者憋劲。这主要是没有 一个好的距离感。同样,距离也受时机的制约,只有在特定的时机,距离才 能起到特定的作用。所以谈距离不能忘了时机。运动员对距离远近的感觉, 恒量度,称为距离感。
距离感在散打竞赛中很重要,老运动员往往利用灵活的步法,突近、突 远,把对方控制在自己的击打距离之内,同时,不给对方机会寻到合适的距 离,使对方始终处于无法击打的状态。最佳的距离,除了要最佳的时机相伴 外,就是能否最大限度的将力量打出,就是讲应有一个好的击打角度。无论 何时一个好的击打角度,也离不开距离,只有善于在击打时轻重结合,控制 好自身平衡与稳定,才能重创对方。才能远近距离都能把技术、力量发挥出 来。
散打中的距离感、并非一下子练成的,是经过长期的打靶、沙袋、实战 培养苦练才培养出来的。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 打沙袋练习。随着沙袋的移动,而不停地击打,自己在打的同时,培 养了距离感,也练习了步法的灵活性和提高了功力。
- 打手靶、脚靶练习。当队员掌握了动作、技法后,教练为了培养学员 的距离感和反应,经常采用打靶练习,教练员靠步法,突近、突远、左右移 动,让队员随着教练的移动而打靶。教练给队员出信号靶时,在初练阶段, 队员总感到打不出力度,时间长了,力度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 打实战练习。从打靶、打条件实战,过度到实战。只有在实战中,才 能更准确地把握距离,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加大拳、脚的攻击力和准 确度。
- 空击练习。它是培养队员反应与距离感的较好的方法。在实战中,没 有良好的反应,就抓不住时机,同时也很难寻到合适的距离。
- 训练与实战相结合练习。
步法是提高距离感的基础,没有灵活多变的步法做基础,就难寻找到合适 的距离,有较强的距离感,才能不断提高实战意识和能力。所以在做步法练习 时,要和实战紧密相结合,从难从严要求。
- 在游戏和实战中练习。
在做“击背”、“逗腿”游戏或实战时,要有目的的去寻什么情况下,适合自己 的距离感。从形态上寻找,还要从对方的心理上去寻找。总之,距离感的培养不 是单一的,而是和步法、身法、反应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实战中,对方没击 中你,而你击中了对方,这里面就有一个距离、反应、步法、身法、速度时机等各 种因素的存在。所以在培养队员的距离感时,不要忽略其它因素的重要性。同 时,要善于在实战中总结,去实战中摸索适合自己的距离。一看对方的上盘,就 知自己的腿能否击中对方;一看对方的脚便知自己的拳能否击中对方。实战是 立体的,距离也是立体的,从不同的角度击打对方都需一个很好的距离感。
第八节散打竞争中角度运用的分析
角度是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所形成的夹角。在散打竞赛中,角度颇为重 要。一方面,只有掌握了角度,才能更好地击打对方;另一方面,利用角度来增加 动作的击打力。在竞赛中,双方一相处,即形成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双方 各自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出动作的最佳位置。武术中讲“外三合”(肩与髅合,肘与 膝合,手与足合),既是动作技法上配合,同时,又是与对方实战角度的形成。用 自己的侧面,对着对方,以自己的肘膝这条线与对方形成对照。同时,以自己最 小的击打面向对方,并且尽力寻找对方最大的可击打面。散打竞赛,本身就是一 种运动中的格斗,为了更有利于进攻对方或防守反击对方,双方都在不停的移 动。寻找对方与自己的时间差和可击打的角度。一种技法进攻无效时,则有另一 种技法,改变角度来击打对方。如用左侧踹进攻对方无效时,则以左侧踹腿为假 动作,用右横踢或右转身后踹为真实进攻。在擂台上,寻找击打角度时,往往是 把与对方的夹角和擂台的边沿角度考虑在内,既要考虑擂台战术,又要考虑与

中国散打训练岂竟赛
对方的立体角度。寻找对方的角度时,首先应保持自身的协调性稳定,平衡性, 只有灵活掌握了不同角度的击打技术,才能更好地击打对方。
第九节散打竞赛中控制与被控制运用的分析
散打竞赛拳来腿往,竞争异常激烈。为什么有的队员一上场就能主动进 攻,频频得利;而有的队员处处被动,欲进不能,以退不能呢?除了技术素质 之外,主要是战术中的控制与被控制问题,控制在战争中是一方掌握住另一 方,不使其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在散打竞赛中也是如此,竞赛过程就是一 个控制与被控制过程。为什么场下精神百倍的新运动员,一上场而深感技术 用不上呢?主要是被对方控制住了。控制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 从技术上控制对方。若我的技术比对方好,就用技术控制对方,或 先发制人,或后发先制,使对方始终处于被动位置。也就是牵着鼻子打,使 对方感到打拳拳没用,击腿腿不灵,丧失取胜的信心。
(二) 从步法距离上控制对方。
也就是利用灵活多变的步法,在距离上控制对方。一会儿把对方引进 “室内”,关门即打;一会把对方拒之“门外”,使对方松不下去,紧不上 来。有一种身不由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感觉。在利 用擂台控制对方时,对方擅长腿,我不给他发挥腿击的场地,对方善拳打, 我不给他使用拳打的空间,从而达到我战胜对方的目的。
(三) 从节凑感上控制对方。
主要是以自己或慢或快的节奏把对方的进攻或防守节奏打破,使对方跟 着我跑,对方若体力好,我打完即走,不给他拼打的机会;对方若体力差, 我节奏加快,累跨对方。我若体力好,就以快节奏打,若体力差,就以慢制 快,使对方闲不得,忙不得,从而战胜对方。
(四) 从战术上控制对方。
一场成功的散打竞赛,并不是单一的条件所致,而是取决于综合的因 素,既包括素质、技术,又包括战术,还有即天时、地利、人和,从战术上 控制对方,主要是采取相应的战术,不给对方发挥的余地,使对方有力留在 台下,有气憋在心里。这样首先应识破对方的企图,把握对方的战术进行相 应的战术变化。最终实现我战术的目的。
若对方控制了我。我应尽快改变技战术,加快或减慢自己的节奏,迅速 识破对方的具体企图,寻找对方的弱点,我一旦寻到自己发挥的余地,就要 沉着冷静,果敢实施,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浏览8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