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文解字》中,“止”字的注解是:“止, 下基也……故曰止为足……古文止为趾。”所以,止同 趾,引申为足。“武”字的下面是一个“足”,上面是 “戈”。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二者组合,并以象形
取意,即立足持戈,或持戈而行。
“武”字的形象,像是一位慷慨悲歌的武士,或持 戈静止而立,目视前方,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的气概;或举戈而动,厮杀于阵前、于千军万马中取上 将头颅,为建功立业、为抵御侵略、为保家卫国而战!
武,在冷兵器时代,就是人对于来自外部的威胁时 做出的行为,就是一种用于技击和战争的手段。这正是 武术的本源功能,中国传统武术多有论述,正如《少林 拳经》所说:“拳术为杀人之技,非雍容娴雅之事可比, 少坐延迟,足自戕性命。”所以,武就是杀人之技,就 是战争。
这就是“武”的本源特征。
什么是文化?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答案”。 我个人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符号。文化,
是人类社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现象。文 化有三大要素:时间、空间和人。
具体地说:文化就是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种 族特征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体现。. 如宗教、道德、法律、习俗、文学、艺术、建筑以及与 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知识等等。
武术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和战争过程
中形成的,由此产生的文化基础对技击活动形式的反映。
武术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古代 冷兵器时期,掌握武术的技能足以建功立业,所以吸 引了很多社会精英从事武术行业。武术从业人员的层 次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使武术本身的水平和权威性也 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武术更向军事、兵法、 宗教、传统医学、养生学、戏剧、伦理学多个学科和 行业渗透,增加了武术的外延内容。另一方面,武术 赋予人的忠贞、刚毅、坚韧、豁达等优秀品质也对人 们的思想行为,对人的精神风貌和气质产生了潜移默 化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 都有长期军伍生活的经历,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 得悟草书笔法,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由武术本身衍 生出来的武德,与医德或者其他职业道德一样,是这 个特定群体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是武术和伦理学相互 融合的结果,构成了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与文,战争与和平,从来是相对的。
武,就个人而言,是小的方面,是技击。在古代乱世, 匪人成害,弱者受其欺,寡者被其害,富者遭其辱,贫 者俱其怪,百姓敢怒不敢言。甚而伤残手足、以危父母。 以匹夫之身,非拳无以保其身,非拳无以全其家,非拳 无以锄强暴,非拳无以免其辱,非拳无以止其害。此所 谓文以处世,武以济危!
武者,从思想到行为,皆与常人不同。常人相互冲 突,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非学力而有所为。武人, 则基于长期艰苦磨炼,依德而战,依力而强,依智而胜。 武者,亦非一兵一卒之较力也。一人之武,关乎性命。
一国之武,关乎国运!故存之于内心,系之于形骸,放 达于世间万物之理。俯仰、纵横,神能向之,身能往之。 立身、修心、报国一理也。古往今来,智者莫不如是孜 孜以求。
武术,本是搏击杀人之术,自有强身健体的功能, 教之于众,使其养生健身,强壮身体和心智,涵养德行。 这也符合张三丰老神仙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 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武术的思想、方法和它所蕴含的精神,于其他学科 有触类旁通之用,果能善用之,也必然有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武术的很多技法,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和文 化,它所宗法的阴阳学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产生、发展、 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柔弱胜刚强的命题,包含着深 邃的辩证法观念。它告诉我们,事物往往是以矛盾的形 式出现,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 人们一定要把握这一原则,要力求在不利的条件下争取 有利的结果,即柔弱胜刚强;在有利的条件下要避免向 不利的方向转化,即知雄守雌。这种辩证法思想无疑对
我们认识攻守着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武术的观点来说,柔胜刚、弱胜强,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以柔克刚,是哲学意义上的阴极阳否与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理论的具体化。它实现的关键, 就是问题的窍要所在。武术通过处理与对手正奇、虚实 的关系来表现以柔克刚的形式,从而达到技击的目的。 严格地讲,以柔克刚本身不是武术的一种技击方法,而 是舍己从人、后发制人等技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 和“以柔克刚”相应的“不丢不抗”,也并非完全的“不 抵抗政策”。以柔克刚,并非绝对地柔弱胜刚强,它更 强调“知雄守雌”。在技击中,顺应来招之力,充分利 用、发挥自己的有利形势,以整体之力打局部之形,从 而用更小的体力付出,获得更大的胜利,它是一种策略, 一种哲学思想与身体运动相结合的智慧。
武术,不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从狭义上讲,它 体现为武技的搏杀技能;从文化外延上讲,是中国的兵 法、古代哲学、宗教、医学、养生学,以及人际关系等 思想的具体反映,它是中国古人智慧的体现。现代武术 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其表现形态和锻炼目的已发生变化, 逐渐改变了武术的本源特征,造成武术的异化——即向 舞蹈化和体操化趋势的发展。客观地认识武术的本源特 征和作用,对于正确地学习和研究武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武术,作为一种竞技运动,或者全民健身的运动
形式,其作用和功能与古代的武术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 它所包含的意义也有了极大的变化。武术擂台上的对阵, 已经不是为了国家利益或个人间的生死格斗,而是一种 竞技运动,或者一种友谊比赛。武术散打和武术套路, 其他硬功、软功的专项比赛、表演的功能,是其娱乐性 和审美价值的体现形式;而全民广泛参与的武术健身活 动,则体现了武术健身、养生的基本功能。武术作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宗教和中国传统医 学的结合,是中国人民长期追求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内外兼修,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少摩拳是一个完整而又开放的武术体系,它的拳理、 拳法,合理而逻辑缜密,形式完整而不拘一格。就此而言, 我只是一个学习者,以我有限的知识和数十年的努力, 少许领悟到少摩拳的珍贵之处,加以总结,以文字的形 式综合记述了这个武术体系。本书将少摩拳介绍给各位 读者,希望大家由此能了解到中国传统武术本源的一个 侧面,对诸位的学习和研究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由于我本人的武功和学养所限,本书不一定能很好 地反映少摩拳的全貌,虽十年成书,也难免有所疏漏和 言不能尽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海涵!
浏览1,2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