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一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也是比技术、赛胆量、见真情的活动。当然,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了心上人。由于这种活动风险性较大,只有那

些射术极高的选手才敢表演,而且箭镞也是不伤人的软镞。


  1. 苗族射弩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

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

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

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

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生活的地区常有各种野兽出没,且历经多次战争,因此

苗族很早就有了射弩活动。云南苗族以前曾以其迁徙不定的生

活、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和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而闻名,被称为“东方的吉普赛人”。射弩在苗寨开展得十

分普遍,每到比赛时总会引来众多人前来观战。从古至今,弩是

苗族形象的典型代表,始终体现着苗族的民族气质。苗族的男子

从小就开始练习射弩,一般 10 岁左右练“娃娃弩”可射 10 米的

目标。他们托石块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物吊在手腕上,以增强

臂力;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

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就参加射野兔、野猪等活动。在苗族,射弩好

325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手和能制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备受人们尊重。

  1. 彝族射弩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

米撒、撒尼、阿细等不同称法。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

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

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

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彝族是中国最古老

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皆

源于古彝族。

彝族使用弓弩的历史久远,在其先民的传说中,也有类似

“后羿射日”的故事。彝族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深山密林里野

兽经常出没,弓弩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防身武器,又是重要的

狩猎工具。男子外出,都是弓弩不离身。猎取大野兽时,一般箭头

上涂有毒药。谁要是猎获大兽,就会受到大家的祝贺和尊敬。彝

族的习俗是,猎获野物不管大小全寨平均分配,即使在路上,也

是见者有份。兽头和兽皮唯有击中者可独得。

  1. 拉祜族射弩


拉祜族主要分布于云南澜沧和双江、孟连、镇沅、耿马及西

双版纳等地。位于西双版纳的拉祜族把弩和葫芦等物作为本民

族的象征。新年初五是拉祜族人上山狩猎的节日。届时,猎手们

汇集寨边,选一棵大树去皮一块,画上野牛、马鹿、野鸡和小鸟

等,将自己的银手镯放在树下,然后点上自制的香烛,在三十步

开外射箭。射中什么意味着出猎就有什么收获。射弩是拉祜族男

子喜爱的运动。拉祜族男子上山打猎、下地劳作,必带弩。拉祜族

男子从 14 岁就开始准备弩,随长者上山打猎。

拉祜族逢年过节都要打靶射箭,用以娱乐,形成了一套传统

326的教育方式。比赛一般分为村寨对抗和个人对抗,分立姿和跪姿

两种。拉祜族有一种独特的大弩,要两人才能拉开,射程较远,用

来猎获大野兽。

  1. 独龙族射弩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史称独龙族为“俅

人”或“曲人”。现有人口 5816 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

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

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等地。

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

“撬”。清代以后称为“俅人”或“曲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

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作为民族称谓。20 世纪 40 年代,由

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的社会生产

力水平很低,基本上还保留父系家族公社的特征,使用原始的

木、竹制简单工具,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年产量很低,所以

采集和渔猎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补充。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

有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和传递信息。

独龙族人民勤劳、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猎获

的野物,凡参与狩猎者人人有份。他们重信义,守承诺,有着优良

朴素的道德观念,被称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民族。

独龙族特别善于用弩捕猎,和其他民族射弩不同的是,独龙

族射手们在行猎活动时每个人的箭镞都要做上自己的标记,比

如簇尖设计成扁头或圆头等不同的形状,目的是在猎获猎物后

一看便知道猎物是谁射中的,这样在分配猎物时就可将兽头和

兽皮分给击中的猎手,并以此表示鼓励。

独龙族入山行猎时,要祭“仁木大”。以酒和面兽若干作祭品,

礼毕后,将面兽抛在山坡上,众人用弩射击,预卜未来收获。

327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1. 瑶族射弩


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

敢的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

西、贵州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受

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

文化。

据史书记载,早在宋朝,广西巴马县东山乡一带的瑶族群众

就用弩狩猎、防盗,因而有操弓搭弩之说。那里的群众家家户户

都有弩,男女老少都善射。后来,射弩逐渐成为瑶族的一项体育

活动。每年春节、祝著节和其他喜庆活动,都要举行射弩比赛。比

赛时,射手站在一定距离处,每人射三或五支箭,中多者为优胜。

  1. 哈尼族射弩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墨江、元

江、江城、普洱、镇沅、澜沧及西双版纳等地。据哈尼族迁徙史诗

《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载,哈尼族先民擅长用树枝、棍棒、石块、

竹箭等作为武器获取猎物和抵抗外部势力的侵袭,久而久之,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作为哈尼族历史悠久的传统

体育项目之一的射弩运动,至今在哈尼族山寨仍很盛行。哈尼

族的祖先最先将射弩用于觅食,狩猎,抵抗毒蛇、猛兽和战争,

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运动项目。哈尼族的弩是在哈尼族弓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防身自卫

武器和狩猎工具,而且还是哈尼族男子威武雄壮的象征。因此,

哈尼族男子外出时,弩不离身。

二、射弩运动的发展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

带,它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

328在一起”,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文化的缺失必然会

导致民族精神的缺失。一个没有科技的民族一打就垮,而一个没

有民族文化的民族不打自垮。因此,保护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

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

新,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同时,各民族的文化不

仅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也属于整个人类、整个世界,是

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不仅事

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

文明进程。

民族传统体育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健身、修身、娱乐价值享誉世界。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通过体育活动

传承、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习俗、礼仪和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保

护工作,对于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迎来了崭新的阶段。

1953 年 11 月 8 日至 12 日,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

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本次大会体育项目分竞赛、表演和特邀表

演三部分。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摔角(跤)、短兵和步射,表演

项目有武术(分棒术和器械等)、民间体育(分石担、石锁、弓箭

术、弹丸、爬杆、跳板、中幡等 22 项)、骑术(各种马上技巧表演 9

项)三大类,特邀表演有马球、蒙古式摔跤、狮舞、杂技等。这届运

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第一届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在

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推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增强民族团结产生了重要影响。1984 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

329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这次体育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

弩运动虽然未在本届运动会上出现,但同类项目弓箭术、弹丸以

表演项目形式出现,步射以竞赛项目形式出现。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刚刚开始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

受到影响。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初,民族传统体育迎来了新的

发展春天,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恢复,1984 年国

家体委、国家民委规定自 1982 年开始,每 4 年举办一届全国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举办地方

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此举大力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

的发展。

射弩是一项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属赌胜竞

技类中的技巧性竞技项目,体育人口主要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

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朴的民族风貌、浓郁的民族特色。为保护、传

承和弘扬这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国积极开展了对射弩

运动的挖掘、整理与提炼工作,制定了射弩运动的竞赛规则,推

广和普及了有关射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 1982 年第二届全

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表演了精彩的射

弩技艺。1985 我国加入了“世界弓弩联合会”,并于同年成立了

“中国弓弩联合会”,随后参与了一系列国际弓弩比赛。1986 年 8

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将射弩列为正式

竞赛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将射弩设为民族运动会竞

赛项目。从此,射弩运动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

自 1986 年至今,射弩运动得到了长足的普及和发展,有关

专家对射弩运动的竞赛规则做过多次修改,使其得到逐步完善。

射弩器材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和改进,在民族传统弩的基础之

上,将传统弩的木质弓片、竹质箭、箭槽等改用新型的金属复合

330材料,将原先用动植物筋皮制作而成的弩弦改用钢丝绳,对民族

传统弩的标准做了大致的限定,既解决了以往因民族传统弩形

制各异而造成的比赛不统一问题,又充分考虑了少数民族文化

的多元性。

从 2007 年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射

弩竞赛项目分为标准(现代)弩和民族(传统)弩两大类,并将原

先女子射距从 15 米改至 20 米,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会射弩项目发展更具民族性和现代性。2010 年 12 月 5 日至 7

日在贵阳举办了首届全国射弩邀请赛。此次邀请赛由国家民委

文化宣传司、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主办,贵州省民委、贵州

省体育局、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承办。比赛分个人和团体项

目,其中个人项目按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分别设立男女立

姿和跪姿 4 个小项的比赛,团体项目则设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

准弩混合团体两个小项。本次邀请赛共有 8 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的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目前,除了全国和地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比

赛,还有冠军赛、邀请赛等,大大丰富了射弩赛事,为射弩运动的

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图 1-10 民族传统弩比赛

图 1-11 民族标准弩比赛

331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第三节 灿烂的射艺文化

弓弩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原

始社会至清朝中期这一漫长悠远的历史岁月中,其无论作为先

进的劳动工具还是先进的军事武器,在历代帝国的军事、政治中

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我国古代对射技十分推崇,

古人视射技不仅为一种军事技能,更视其为国之大礼、立德正己

的教育手段和健身娱乐的活动,并形成了灿烂的射艺文化。

一、射艺文化的萌芽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传说远古的时候,天上

10 个太阳齐出,烈焰焦烤,江河干涸,大地龟裂,草木枯死,百姓

遭受空前的灾难。于是,天帝派遣天神后羿下凡,赐给他“彤弓素

矢”,为民除害。后羿面对苍穹,弯弓搭箭,一口气射落了 9 个太

阳,吓得最小的一个太阳战栗着躲进了扶桑木的浓荫。后羿又一

鼓作气,射河伯之目,风伯之膝及其他危害百姓的妖怪恶兽等,

为民除害。于是,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百姓又能安居乐业。

后羿射日是一个关于射艺的古老的传说,反映了当时原始

社会人们对于弓箭和善射者的崇拜,是最初的射艺文化的雏形。

在原始荒蛮时代,弓箭是最具威力、最先进的武器。人们利用弓

箭狩猎获得了丰富的生活资料,用其来抵御猛兽的侵袭和外族

的侵略,可以说弓箭是当时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正因如

此,人们形成了对弓箭和善射者的崇拜。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

始社会,弓箭被赋予了万能的神力,即使是被人类奉为神灵的太

阳也屈居其下,而拥有出色射艺的人更是被视为能战胜一切妖

魔、克服一切困难、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英雄。后羿射日的传说正

332是远古人类射艺文化的发端。

二、历代射艺文化表现形式及其发展

(一)以射艺为主的教育文化

“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

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

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

古人很早便将射艺作为一种技艺和教育手段,用于教育后

代。远在 3600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序”,《孟子》中说

序者,射

也。”可见序是图片14学射、训练武士的专门学校。

射箭是当时战场上重要的作战方式,因此,商朝极重视对贵

族青少年的射箭训练,沿袭了夏朝的习射制度并有所发展,亦有

专人从事习射的管理工作。学校中教射箭的方法为“五射”:“白矢”,即射穿箭靶,看见箭镞;“参连”,即连珠箭,三箭连发;“剡注”,谓矢之疾;“襄尺”,谓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这 5 种教学法为以后学习射箭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西周时期,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并根据年龄的差别,规定不同的内容。15 岁后学射、御。可见射

箭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男子自少年起就普遍习射,射也成了

男子本领大小的象征,被称为“男子之事”,男子以不会射为耻。

西周教育重视射箭能力的培养,但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军事

的需要,通过“射”对学生实行礼乐教育,侧重德行的修养,为社

会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礼记·射义》强调射箭要“内志正,外体

直,然后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说明射

箭除了强身健体、增强武艺外,还是培养人品质和素质的良好手

段。其实儒家的射礼,实际上就是逐步诱导射手学习礼乐,使心

333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志与形体都合于“德”的教化过程,是一种培养和考察品德修养

的教育形式。

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 476 年),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

提倡诗、书、礼、乐、射、御,与传统的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大体

相同。射,指射箭;御,指驾驭战车。在诸侯兼并、战乱频繁的春秋

时代,射、御是重要的军事教育内容。孔子本人也常习射。据《礼

记·射义》中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其擅长射

箭自不待言,但孔子注重体育和健康是以“仁”和“礼”为准绳的。

因此,他崇尚礼射,他教导学生比射箭时既要力争胜利,又要讲

究礼让。从射艺在古代教育中的发展可以看出,古人不仅将射艺当

做一门技艺来传授,而且通过射艺的习练来立德正己,培育受教

育者的高尚道德,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可以说射艺是古代学校体

育教育的发端。

(二)以射艺为礼制的射礼文化

“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足

以见射艺在中国古代军事中的地位,因此,射艺备受历代统治者

的重视。

西周时期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宣称以

“礼”治天下的“礼制”,其中“射礼”是西周统治者以射艺为载体,

334进行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的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使射技成为寓

政治、道德、体育、娱乐于一体的仪礼。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王在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前,都要

在射宫举行隆重的“射礼”。射术既是当时评判男性贵族与“国

人”能力大小的尺度,也是西周王朝选拔人才的标准,同时也关

系着国家的强弱盛衰。

古代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4 种。大射是天子、诸

侯、卿大夫祭祖、祭神前所设之典,以射选择参加祭礼的贡士。宾

射是天子因诸侯来朝而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与群臣燕息之

射。乡射是举行乡饮酒礼时所行的射礼,用以竞技、选贤,表长幼

之序。4 种射礼,仪节有别,所用弓、箭、侯(箭靶)、乐舞等都相应图片14

而异。《周礼·司裘》

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靶

心);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是共糜侯,皆设其鹄。”如同当

时的时代特征,处处彰显着等级色彩。周王朝时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伦理框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尊礼”成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

春秋时期,孔孟更是将射礼传统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融进

了儒家的礼乐教化体系,射箭成为春秋“六艺”之一,其文化内涵

得到充分彰显。

据《周礼》记载,在射礼的整个流程中,第一番射是不计成绩

的,只要求外表和体态合乎要求;第二番射才属于正式的比赛,

射中箭靶才能计算成绩,称为“主皮”;而从第三番射开始,射手

不仅要容、体合于礼,要射中箭靶,而且射姿还要与乐节相配合,

要按照音乐的节奏发射,以体现射手的深层修养。

据《礼记·射义》记载,孔子与弟子在矍相(古地名,在山东

省)的园圃中举行射礼,围观者层层密密如同墙。立司马时,孔子

335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派子路手执弓矢延请围观者参加射礼,说:

“除了败军之将,对国

家灭亡负有责任的大夫,以及为了贪财而成为别人后嗣的人之

外,都可以入内。”于是,大约有一半人惭愧地离去。比赛结束,将

要旅酬,孔子又让公罔裘和序点邀请人就座。公罔裘说:

“从少年图片13

到壮年都有孝悌之行,到了六七十岁依然好礼,不从流俗,修身

以尽天年者,请到宾位就座。”于是又走了一半人。接着,序点说:

“有好学不倦,好礼不变,到了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依然言行合

于道的,请到宾位就座。”于是,刚才留下的人又走了不少。可见,

孔子赋予了射礼太多的内涵,只有有德行者才配参加射礼。射礼

中的宾,更是作为道德形象来要求人们取法,只有德行超群者才

有资格担任。这对于提倡正气,形成公众舆论,警世导民,具有重

要意义。

与射礼相仿的还有投壶之礼。有人推测投壶乃是射礼的变

异,或者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

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

多,不足以备官比耦,因而以投

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

仪。 投壶,以箭矢投入壶中为

胜。壶束颈鼓腹,壶中盛以小豆,

使箭矢投入后不至于弹出。箭矢用柘木削制而成。投壶可在室

中、堂中或庭中举行。壶放置在与主、宾席距离相等的位置,一般

约距投射者二矢半。根据箭矢的长短,实际距离也略有变化,投

壶时先由主人奉矢,司射奉中,派人拿着壶,到来宾面前,请求以

投壶娱乐嘉宾。宾主拜揖行礼,宣布投壶之令(规则),主要有:必

须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

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等等。投壶之礼春秋

投壶之礼336时多见。《史记》《汉书》皆不记宫廷有大射之礼。《通典·军礼》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 51 年),与诸儒于石渠阁讲论经义,议及大射礼与乡射礼用乐之区别。《后汉书·明帝纪》云,东汉永平

二年(59 年),

“临辟雍,初行大射礼”。这是史书始见记大射之

礼。两汉时,军队中别有一套秋射比试之法。东晋咸康时,庾亮曾

依据礼经制定乡射之礼。后齐的射礼,史籍记载较详,每年三月

三日及季秋举行,季秋为大射,在专设的“射所”行礼。三月三日

射礼规模较小。图片11

唐代在射宫举行射礼,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两次,射礼基本

上照礼经制定,但必由皇帝初射,群官射中者有赏赐。开元初,有

人奏告射礼“耗国损人”既不观德,又未足威边”,曾一度取消。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唐玄宗又以“永鉴大典,无忘旧章,将

射侯以观德,岂爱羊而去礼”(《全唐文》)为理由,恢复秋季大射,

但仍未能持久。五代时亦未见有射礼举行。

北宋大体沿用唐代制度,南迁后即未见记载。辽、金、元各有

其俗,射法与中原古制不同。明太祖比较重视射礼,明洪武三年

(1370 年)举行大射礼。他认为,只由武夫弯弓习射而文士不解

弧矢之道是不对的,下令太学及郡县学生都要学习射箭。然而,

这一诏令似乎并未长期执行。

清代射礼在大阅及秋狝时举行。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

阅兵南苑,树侯而射。康熙帝亲射五矢,箭箭中的,驱驰而射,一

发又中,遂传为佳话。这也可以看到清初对骑射军训的重视。

(三)以射艺竞赛为主的体育文化

周代的射礼活动非常盛行,射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进一步增强。射礼既是一种礼制,也是古代射艺比赛的最早形

337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式,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比赛了。

周代射礼的核心内容是射箭比赛。每次参加的射手为 6 名,

分为 3 组,每组 2 人。赛程共有 3 轮,每轮比赛,每人均射 4 支

箭。《诗经·大雅·行苇》中曾描述,敦弓既坚(彩绘的雕弓多么刚

劲),四 既钧(每人都是同样 4 支箭),舍矢既均(待大家都发射

完毕),序宾以贤(就凭成绩来定贤能)。

比赛时,第一轮是初射,由 3 组射手轮番比试;第二轮,芒、

客和众宾也参加比试,败者罚酒;第三轮,也是难度最大的,要奏

乐,射箭者要随音乐节拍发射。孔子曾说:按音乐节拍射箭,既要

听,又要射,真是很难啊!

射箭时,有专人各司其职:有人专管布置靶架,有人专管靶

纸(侯),有人负责丈量距离,有人给参加礼射的诸侯排列秩序

(编排),有人供应防护用具,有人用音乐伴奏,有人管节拍,有人

数射中的箭(裁判员),有人负责从靶上取箭,有人负责提供奖

旗,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射礼比赛已经具备了严密有序的组织、

清晰明确的规则和奖励制度,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的竞技比赛了。

秦汉三国以后,随着射箭在卫国强兵的军事战争和民间竞

技活动中地位的日益凸显,促使有关射箭的著述大量付梓,仅

《汉书·艺文志》中就汇载有《逢门射法》《李将军射法》《魏氏射

法》等 8 种 69 篇,说明不同特点的各家射法已经形成。

民族大融合时代的两晋南北朝,射箭的竞技和娱乐色彩渐

浓,并产生了正式的射箭竞赛活动。魏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银

杯赛”,许多文物资料的发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北朝的魏孝

武帝十分重视武功,为了提倡射箭,他经常举行射箭比赛。一次,

他设置了一个银杯,把它悬在百步之外,命十来个善射的人共

射,谁能射中银杯,就把银杯赐给他。后来,一个叫王顺的人获得

了杯子,他的名字被刻在杯上。此后,该银杯一直是银杯赛的奖

品,被每次比赛的胜者暂领,上面也刻上他的名字。这是到目前

为止,有记载的最早出现的银杯奖,与现代竞技体育竞赛中获得

奖杯,并将获奖者的名字刻在奖杯上有非常相似之处。

“武举制”是唐代武则天首设的一项选拔与培养军事武艺人

才的制度。在其中的 9 项测试科目中,仅射箭就占了 5 项,即长

垛、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反映出射箭这项军事体育活动在唐

代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宋代的射箭活动,在民间十分普及,民间出现了大量以习射

为主的“弓箭社”。与此相适应,为推广射箭活动,北宋于元丰二

年(1079 年)颁布了《教法格并图像》,对步射执弓、发矢、马射等

射术,均有文字说明和图解。这一时期,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

发,统治者从礼制的角度对射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其他活动进行

了规定。如投壶,就是由最初的射礼发展起来的,这种活动主要

是贵族阶层用于饮宾中的游戏,以箭投壶,中者为胜。司马光从

礼仪的角度对投壶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格定,这就是《投壶新

格》。这种活动形式直到明清时期还在流行,反映了射的多样化

演变和传统礼制形态向体育娱乐活动的渗入。

辽、金、元以迄明清,射箭活动十分盛行。清朝时期,由于满

族人入主中原,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活动也带入中原,射箭得到了

更广泛的开展。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曾经将“木兰秋狝”定

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提高了整个射箭

的开展。当时流行的娱乐射法有“射月子”“射鸽子”“射捆”等,并

都有较高的技巧要求。这表明此类射箭活动已逐渐脱离军事而

具有明显的娱乐性,属于体育活动的范畴了。

339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三、射艺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射艺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

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弓弩文明和军事、政治、文化、礼仪、娱乐、教

育结合的结晶,是中华族气质、性格、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表达载

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一)立德正己

射艺文化的教育价值

射礼是古代射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我们民族气质、性

格、思想的重要表达载体。射礼倡导人格的塑造和精神文明的培

养,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

道德自省。射礼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

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

射礼的诸多细节中,处处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比如,主

持乡射礼的是宾,而不是地方行政长官。宾是尚未获得官爵的处

士,但德行卓著,由宾来担任射礼的主角,彰显了提倡尊贤的风

气。在射礼的三番射的环节,大夫身份虽然比较高,但射礼要求

他们也要与士一一配合为耦。这种不论等级身份、崇尚德行、讲

究平等的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二)内外兼修射艺文化的人文体育价值射礼中蕴涵有华夏特有的人文体育精神。中国自武王克商之后,开始脱离神话时代,转向人本主义时代。儒家特别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精神与体魄都是由人自己主宰的。人类不

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还要有健全的精神。只有在健全的精神

的前提下,体魄和技能才有价值。射礼在保留田猎之射形式的同

时,

 

 

 

 

 

 

浏览9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