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拳种之一。一种将攻防招术
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的拳术。亦称 “游身八卦”、“龙形八卦”、“形意八卦”、“阴阳 八盘掌”等。由于传习者多以转掌走圈似循八 卦八个方位的连线,加之其技法讲求纵横交 错,随走随变,以变应变,合于《周易》中“刚柔 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惯 称之为“八卦掌”。
关于此拳的起源,其说不一。孙禄堂在《八 卦拳学》(1916)自序中说:“八卦掌不知创于何 时何人”。据《蓝篯外史》“靖逆记”载:“嘉庆丁 已,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 得其术。庚午春,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 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
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 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 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文中所提冯克善、 牛亮臣均为当时天理教起义的领导人,双方通 过“八方步”互识了拳法。据此,有人认为他们 所习拳法即为八卦掌的雏形。由于此拳法来源 于秘密抗清组织,故而,拳法最早的师承关系 未公开。其源流亦不可考。(文中所提嘉庆丁 已,即嘉庆二年,1797;庚午春,即嘉庆十五年, 1810)。
另据光绪九年(1883)春二月所立董海川 碑文记:“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 务……。及长,遍游四方,乃过吴越巴蜀。举凡 名山大川,无不历临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 冠授以武技,遂精于拳勇。……”光绪三十年 (1904)春上浣的碑文记:“师董公……访友于 江皖,迷失道人乱山中……一道者装,童颜鹤 发,遥谓之曰:‘汝来何迟乎?’遂授以击刺进退 之法,炼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平日未闻未 睹者……。”故孙禄堂《八卦拳学》云:“闻有董 海川者……涉迹江皖遇异人传以此技。”据此, 亦有人认为八卦掌是董海川自南方习而传 之。《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认为:八卦掌创 始于董海川,其流派形成于1866~ 1894年 间。很可能是董海川将自身掌握的各种拳术与 南方道士的“转天尊”绕圆走圈导引术相结合, 创编成为八卦掌的雏形——“转掌”。
另有一说,八卦掌是由明末清初四川峨嵋 山一带碧云、静云两道士所传。
八卦掌的传人以河北人居多,有的是谨遵 师承,有的带艺投师。在长期的传习中,逐渐形 成了多种风格和练法。
八卦掌以站桩与行步为基本功;以绕圆走 转为基本运动形式,走转的足迹路线分为走阴 阳鱼、走八卦图,走九宫等。它充分发挥掌比拳 和勾长的优势,以掌代拳施击打之能,以掌代 勾行拨掳之巧。该拳系之手法以掌为主。其掌 型分为龙爪掌、牛舌掌。八卦掌基本掌法有:八 大式(定势八掌),老八掌,或称八母掌(变势八 掌),六十四掌;还有八卦暗腿、截腿与连环腿
等练法。腿法内容丰富,讲求磨、拉、撑、败、 转、裸、窜、钩、垫、盘、扫、碎等。单练套路有龙 形八卦掌、连环八卦掌等。对练组合与套路有 八卦掌使用法,八卦对子、八卦掌对练。八卦 掌系的器械套路有子午鸳鸯钺,鸡爪阴阳镋和 判官笔等独特短小的双兵器,内灌水银的七星 杆以及以械大而重著称的八卦刀、八卦枪、八 卦剑等。
八卦掌动作姿势要求:顺项提顶,松肩垂 肘,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胯搿膝,十趾抓 地。八卦掌以趟泥步沿圆走转为主要运动形 式,讲求一走(凝视转圈走);二视(在转行或转 身换掌时,双眼始终注视两掌,谓之手眼相 随);三坐(转行时两腿不得伸直,采用屈腿坐 胯,在转身换掌时的一瞬间,要有“坐桩”的动 作);四翻(转身动作采取鹰旋翻身降落时的那 种灵敏洒脱之势)。另外手法为:推、托、带、 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 十六法;步法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 分明,行步如趟泥,前行如坐桥,出脚要磨胫, 走圈内脚直进,外脚内扣,两膝相抱,不可敞 裆;身法为:拧、旋、转、翻,圆活不滞。整体讲 求能进能退,能生能化;虚实结合,变化无穷; 每掌发出,以腰为轴,周身一体。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表现为:轻灵敏捷,拧 旋钻翻;掌随步换,随走随变;圆中有圆,如环 无端;前探后坐,上伸下缩;形如游龙,坐如踞 虎;视若猿守,转如鹰盘。八卦掌系“以动制 静”,“避正打斜”,“以正驱斜”为技击要诀。强 调通过不停的走转变招避开对手的正面攻击, 以我的正面(顺势)打击对方的斜面(背势),充 分体现了动中求变,迂回进攻,以巧取胜的战 术原则。八卦掌不仅是一门技击术,也是一门 健身术。据研究表明,经常从事八卦掌练习, 能全面改善人体各系统的机能状况,取得强身 延年的效益。 (徐伟军)
浏览3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