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正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有一名大将军,据说可能是 小梁王柴贵,他被周世宗派出征战,统一十国。恰在这时,赵匡胤发 动“陈桥兵变”,被拥立为帝,建立北宋。

这名将军在征途中得知朝中 发生政变,早就厌倦官场的他决 定出家,这时他的军队正好赶至山东,于是他带领亲兵来到山东 临清,在龙潭寺内削发为僧,法 号“昆仑。

昆仑大师武功高强,他看到 当时社会流传的武术多为拳法,而失于腿法,所以创编了一门适 应士兵征战、偏重腿功的军旅拳 术。因其发源于“龙潭村”,所 以被称为“临清潭腿”。

由于昆仑大师出家前爱兵如 子,因此他的部下对其非常钦 佩,在昆仑大师解散了部队之 后,不少士兵仍愿意追随他,于 是就定居在临清附近。昆仑大师 将自己所创的潭腿功夫传授给了这些士兵。

潭腿创建后,立刻在鲁西地区引发了一股“潭腿 热”,作为自古便有尚武之风的鲁西地区来说,潭腿 的普及相当迅速。

另外,因为靠近大运河,这也使得鲁西地区的武 术交流比较发达。很多商人雇了当地的保镖之后乘船 沿大运河南下或者北上,这样一来,就把鲁西地区的 功夫带到了外地,使得鲁西地区在当时已经俨然有了 一种领袖武林的气质。

赵匡胤即位后不久,便发下 皇榜文书昭告天下,举行全国比 武大赛,以选出最好的拳种。结 果,昆仑大师的徒弟们以潭腿一 举夺得了当时的第一位,成为 了 “宋朝十八家”之首,并与 串拳、大洪拳、小洪拳、华拳 和少林拳并称为当时的“六大名 门”,使临清潭腿声名大震。

临清潭腿共有10路,包括迎 面腿、夹裆腿、里合腿、外援 腿、单飞腿、斜飞腿、十字腿、 挂肩腿、单潭腿、跺子等。有昆潭腿套路派众多仑大师为临清潭腿所制定下的古传。十路临清潭腿的词;

一路顺步单鞭势 二路十字起蹦弹 三路盖马三捶势 四路斜踢撑抹拦

五路栽捶分架打 六路勾劈各单展 七路掖掌势双看 八路转环跺子脚

九路捧锁阴阳掌 十路飞身箭步弹 学者莫嫌势架单 奥妙精深在里边在以上10种腿法练习有一定基础后,方可练习跳 跃和简单的连环腿法。跳跃腿法有二起飞脚、双飞脚,昆仑大师开始传,留下潭腿十路拳脚、双飞燕、金鸡蹬、旋风脚、拧旋子、回身摆莲、跃身摆莲、野马 奔槽、野马奔蹄。

基本的连环腿法有前后扫堂腿、勾挂腿、回马腿、撩阴腿、风摆 荷叶、里合外摆腿、踢弹返身腿、截腿、抹腿箭腿、蹬踹腿、汤莲 腿、扁跺腿等。

第三阶段则开始练习步法。如:弓步、马步、丁步、虚步、仆 步、歇步、提步、点步、盖步、背步、卧步、登步、跳步、偷步、掏 步、挫步、扭步、俏步、摩擦步、玉环步、连环步、龙形步、蛇形 步、鹤形步、鸳鸯步等。

以上各种基本功和基本动 作学会后可以轮流反复进行练 习。潭腿谱中写道:“练拳不 练腿,终归要后悔”,况且临 清潭腿功用上讲的主要是腿,所以习练本功法一定要把腰腿 功夫练好。

在宋代与辽、金的战斗 中,潭腿以自己独到的特点,取得了不凡战绩。当时,辽、金的士兵在徒手状态下更擅长 “摔”和“拿”等技巧,这种 技巧最适合近身搏斗,而善 于利用腿部攻击的潭腿,当时 恰恰是克制近身肉搏的最好功 夫,于是就成了对抗游牧民族 的实战功夫之一。

潭腿克敌制胜,名扬天 下,因此在两宋时期,江湖中 学习潭腿的人很多。到了明 代,潭腿已然发扬光大,朱元 璋手下的开国大将常遇春,就 是当时的潭腿名家。

在最初的潭腿中,有不少 招式都是攻击敌人下肢的,比 如膝盖或者脚腕。人的膝盖和 脚腕往往是最脆弱的地方,一 旦受到重力袭击,就会失去重 心平衡。既可以制服敌人,又 可以不伤他性命。

明代正德年间,河南嵩山 少林寺的相济禅师拜访了临清 龙潭寺。相济禅师的武功很不 错,尤其擅长少林寺的绝学罗 汉拳。而他此行前来龙潭寺的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拜会当 时龙潭寺的住持、昆仑大师的 传人跃空大师。

原来,当年潭腿的创始人 昆仑大师在开创潭腿时,只创 下了 10路腿法,经过多年来的 广泛传播,潭腿形成了多种流 派。原因很简单,每个学会潭腿的人都会闯荡江湖,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 对于潭腿进行修正,这也就造成了潭腿流派较多。

但是在当时看来,最正宗的潭腿莫过于龙潭寺的 潭腿了相济禅师很快与跃空大师成了朋友,两人既可以 谈禅论佛,又可以切磋武艺。也是在这个时候,相济 禅师从跃空大师那里学会了潭腿1而作为交换,相济 禅师也将自己的绝学罗汉拳教给了跃空。

后来两位大师在切磋过程中,又对潭腿进行了改 进,尤其是作为相济禅师来说,他在原有的10路潭腿 基础上,又融合了少林的内功,重新为潭腿加了两 路,这也就是“十二路潭腿”的由来。

而学会了罗汉拳的跃空大师,也将罗汉拳的拳 法,融汇到了潭腿中,以此来弥补了潭腿在拳掌功夫方面的不足。相济禅师回到少林后,将潭腿功夫传之 少林武僧,少林寺后人又将潭腿的拳架加以改动并添 增两路,故称“少林潭腿”。

少林潭腿为“头路出马一条鞭,二路十字鬼扯 钻,三路劈砸车轮势,四路斜踢撑抹拦,五路狮子双 戏水,六路勾劈扭单鞭,七路凤凰双展翅,八路转金 凳朝天,九路擒龙夺玉带,十路喜鹊登梅尖,十一路 风摆荷叶腿,十二路鸳鸯巧连环”。

清代末期,临清潭腿名家贺子琴先生与其师弟张 木连先生在北京德胜门外石佛寺设馆授艺,所传弟子 及后代传人,有成就者甚多。潭腿遂在北京广为传 习。贺子琴先生传弟子有金启亮、英启等人。

金启亮原名爱新觉 罗.王福,号“余一”, 满族正黄旗。师承贺子 琴,精通拳械,尤擅临清 潭腿功法。不但能用双脚 踢人面部,而且能用脚尖 踢漏一寸厚的松木板, 武林界人士誉为“潭腿 金”。英启的弟子洪连 顺,曾任国民二十九军 大刀队教官。张木连的 弟子何德全,又称“双枪 何”,曾在南京国术大赛 中获双枪冠军,并得花梨木杆银枪头的双枪奖励。由此,潭腿得以发扬光大。

除临清、少林等代表之外,典型的潭腿功夫还有教门潭腿、精武 潭腿和通臂潭腿等。

教门潭腿相传是由昆仑大师晚年所传的清真教回族传人发展而 来,故又称“教门潭腿”。在练法上中盘腿法稍有变动,出式为汤瓶 式,发腿与裆平。

其套路为“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三路劈砸倒拽 犁,四路撑滑步要偏,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七路盖抹 七星式,八路碰锁踩转环,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弹”。

精武潭腿是清代末期大侠霍元甲精武体育会传统功法,其套路 为:“头路弓步冲拳一条鞭,二路左右十字蹦脚尖,三路翻身盖打劈 砸式,四路撑扎穿撩把腿弹,五路护头架打掏心拳,六路仆步双展使 连环,七路单展贯耳脚来踢,八路蒙头护裆踹两边,九路腰间碰锁分两掌,十路空中箭弹飞天边, 十一路勾挂连环机巧妙,十二 路披身伏虎反华山。”

通臂潭腿源自清代河北沧 州一带通臂门的基础功法,将 通臂拳法中的单劈手招式融 进,使之在操肩、操腰方面有 独到之处。

其套路为:“头路顺步似 单鞭,二路十字蹦脚尖,三路 滚劈贯上下,四路绷点撑抹 剪,五路绷拳滚肘势,六路抹 打摘心拳,七路缠拦连环腿, 八路劈挂迎门箭,九路绷锁穿 胸脏,十路跃步飞箭弹。”

各路潭腿法均讲究内外两 功同行,拳腿并用。潭腿不过 膝,即七寸弹法。要求二目平 视,舌尖微添上腭,津液下 咽,气沉丹田。呼吸从鼻孔, 含虚抱气,不令气散,用意但不用力。

潭腿功在于内,形领于 外,滋精育气,气意相融。讲 的是伸缩吞吐之功,抑扬顿挫 之法。单腰摇曳,身法传神。

刚柔互用,弹韧相兼,威而不猛,柔而有力。并要步法快、巧、稳。

潭腿身动似槐虫,身活似龙形,闪如轻风退拔刀,蹿高纵远似狸 猫。步法似蛇形,行走似猫行,抬腿如风,落地如针,拳似流星眼似 电,腰似蛇形腿似钻。

潭腿重点则在内功功力上的培养与发挥,强调威则能动,逼则能 用,以简克繁,以逸待劳,变无形象,攻缺击要,巧打击梢,出奇制 胜。潭腿充分利用腿长、力大的特点,讲究“拳三腿七”和“拳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

潭腿套路,朴实工整左右对称,讲究压则缩、放则伸的弹射之 力。压力越大,伸放越快,坚而韧、软而柔、刚柔相济。因此,注重 伸舒展放,收缩紧压的练习,功在于内,形领于外,含虚抱气,气意 相融,单腰摇曳,身法传神,威而不猛,柔而有力,讲的是伸缩吞吐 之功,抑扬顿挫之法,达到拉长韧带,灵活关节,贯通气力的效能。

潭腿在演练时讲究低盘下势,对肩、腰、胯等部位的支撑力和运 动力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下盘需稳健有力,因此,非常注重粧功的 练习。其桩法有单鞭桩、担山桩、三合桩、伏龙桩、伏虎桩、混元 桩、对门桩、双掖桩、四平桩、七星粧等十余种,以定架稳势、调练 气息、培养内功、修炼真气为主。

潭腿训练中,弹起腿由屈到伸向前弹出,膝部挺直,脚面绷平,小腿轻快有力,力达脚尖。下盘腿法也称“寸腿”,高 不过膝,低不过寸,站立腿微曲,身稳如山,出腿如箭;中盘 腿与腰相平,支撑腿直立或稍屈;上盘腿法即腾空箭弹。

潭腿以腿功见长还表现在远打、近打、贴打、靠打、进 打、退打、高打、低打8个方面,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而且要 进步快、退步速,缩得稳、站得牢。


 

 

浏览2,20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