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意拳武术拳种。又称太阳功、悟真大道、混元功、太 行功夫、太意功。是流行在太行山一代的传统武术,故名太 行意拳。
此拳传于山西省潞州泽沟忖师家。据师家谈为其袓上隋 末唐初人师广林所创,师广林能文善武,精通医道,他根据 自然法则和老庄道学首创“太阳功”。练功要求“求实悟 真”又称“悟真大道”,因此,人称他为悟真大师。当时已 初具养生、格手和隔山照(即隔物透视功能,现称明眼)三
大功夫。
该功法传到宋代师继,又有了新的变革,师继在演练 “太阳功”时深刻体会到要光芒四射,必须做到天体、人 体、地体相合,即上天合,与地通,亦后左右,混兀 一体,求得混元之力。在太阳功的基础上师继又创为“混元 功”,时人把师继尊称为“混元公”。
传至元代师宇清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功夫的求得,全 在于练功之时,意念调整的结果。于是师宇清又将混元功发 展为“奁拳”。
到了明代的师起盛,认为功夫的取得,不仅是意念调整 饷结杲,这受太空、“灵虚”的影响,于是又将意拳易名为 “太意功”。
至清代中叶,师太生和师旭武认为以前的种种叫法,故 术都有其理,但又不够全面。于是,他二人又将师氏家传功法 易名为“太行意拳”。此命名含义有两层,一曰太行,以山 命名,说明所处的地理环境;二曰太行,以意领先,神游太 空。意为调整,拳为格斗。并明确地把太行意拳分为养身、 格斗和明眼三个部分。
师太生有三7,长子天乐,次子天福,幼子天寿。长子 天乐能继家学,功夫最深,他根据父亲的旨意,创建“荣志 堂”,的在于推广和发扬祖传功夫。天乐亦生三子,崇功、 崇德、崇玉,他们均精医术,继宗传功法,并不遣余力的进 行传授、推广。其孙师书秀是经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代 的遣老。他自幼刻苦好学,努力上进,不仅继承家学、善医精 武,而且,还能细心钴研,精益求精,创新提高。
太行意拳的代表人物,除上述历史人物之外,当今钉师 景旺、师江旺、师胡旺兄弟,以及候双孝、李松珍、冯贵德、
常钦普等。
太行意拳的基本拳理,一是源于自然界的变化法则,二 是源于道家学说。古代人们为求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受 自然之启迪,创养生之法一一静功,亦即住功。站牲求固如 同栽树,俗话说:栽树没巧,深埋实捣”,即是固也。练功 站桩时要念口诀曰:“脚踏地,头顶天,怀抱大树背靠山” 就是说要用脚尽力下踏地,头尽力上顶天,两臂象抱大树一 样的意念。才能达到其固也。如果要求得高深的功夫,还必 须象道学所说:“清静无为”才行。如同一桶混水只有静 下来才能澄得清,静的越深,清的越明;无为才能无所不 为。若想得,而求不得,为何?想得越多,杂念必重,重之 必实,实之必紧,紧之必僵,僵之必邪,死而不活,何能养 身,更谈不上求得高深的功夫,故太行意拳至始至终要求以 意导气,顺乎自然,其总的要求如下:
头部:鄂收顶撑,头有向上领起之意,舌舐上鄂,口微 闭,双目垂帘。
上肢:肩横肘撑,两臂弯曲如弓,五指自然分开,掌心 含空。手高可过头,低可过胯,但远不伸直,近不贴身,两 手距离,近不触指。
躯干:胸腹自然,脊柱顺其生理自然弯曲,并节节微拔, 有上拉之势。
下肢:两膝曲撑,与两脚方向一致,两脚足心含空,有悬空蹬疗。
总之,周身关节,都要有,但又要似曲非曲,似直非 直,动作舒适,表现出自然的拳势结构,做到“三点不成一 线,四点不成一圆”,总的形象是:“脚踏大地似磐石,你 抱大树背靠山,头悬天空飘飘然”。
浏览2,0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