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世代习武,耕读传家,从1372年陈卜自山西 洪洞移居至此,转眼间历9世。这时,陈家出了一位武学大师,他是陈 卜九世孙,陈氏太极拳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太极始祖”的陈王廷。 陈王廷自幼喜武,陈家有祖代相传的陈氏长拳,陈王廷在父亲教导下,10多岁就精通了十八般武艺。后来,他随父亲 陈抚民四方远游,寻访名师。父子俩进山西,折河 北,绕道山东,历时半年之久。父子俩共拜访18位武 术名家,陈王廷获益匪浅。

中年之后,陈王廷蛰伏在陈家沟,忙时耕田,闲 时练拳授徒,不问世事。他一生醉心于武学,日常间 挖掘整理民间各门各派拳械,较其异同,考其疏密, 并精读医学宝典《黄庭经》,以此为乐。

陈王廷闯荡江湖几十年,他见识的武功多了,尤 其,他长期研究各门各派武术颇有心得,更何况他的 拳法,早已不是家传太极长拳,潜移默化中糅进了其 他拳种精华。

陈王廷于是想在此基础上,创编出一套新的拳陈家沟大极拳石雕法,并且,这套新拳应该:一可以技击搏杀;二可以强身健体;三老少咸宜,妇孺能练。

有一天,陈王廷发现了太极图,使他豁然开朗: 太极本无极。无极之境是静止的,意理行而生太极, 太极动则生阳,动极而静,静则生阴。阴阳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进而推及万事万物。太极之理正可 以作为拳理啊!

陈王廷回到家来,他杜门谢客,足不出户,整日 苦思冥想,一直持续了 3个月之久。后来又跟当地名 医学习医理,钻研《灵枢》、《素问》、《黄帝内经》等 医书和《黄庭经》、《周易》等书,按照人体结构,经 络走向,血脉循环,穴位分布等生理特征,采纳各种 武术流派的精华。

着重吸收了明代末期名将戚继光《拳经》中的部 分招式,据古人“气血淤阻,病由之生,气血通则病自愈”的医学论述和“以柔克刚,静以制动”的道理,结合自己习武 心得,辨虚实,定阴阳,编起一套与众不同的拳法来。

这套拳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而太极,由无相生有相,由静而生 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变化,动作多呈弧形,做圆周或半圆周运动。

因为陈王廷所创拳路是以太极阴阳图为本,并在多方面具备太极 阴阳图之性与形,所以,他给新拳正式取名为“太极拳”。

陈王廷又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采择汉代诸家优秀拳路的特长, 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 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

1799年,河北广平府永年县杨家出生了一个胖小子,父亲欣喜地 为之取名“福魁”,后字露禅。

杨露禅家世居县之南关,以务农为生,他自幼好习武,但因家 贫,迫于生计,为城内西大街杂粮摊帮工,空闲时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 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的 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 开,他见杨露禅忠厚好 武,于是便推荐他去陈家 沟学习陈氏太极。

当时,陈氏第十四世 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 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 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 极拳精炼归纳,创造性地 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 太极拳一路二路。

当时,从陈长兴习拳 者,皆陈氏族人,异姓者 只有杨露禅和一同前往的老乡李伯魁两人而已。

杨露禅第一次去陈家沟习武,碰了很多次壁,最 后只好去陈长兴家当佣工,陈长兴鉴于杨露禅执礼之 恭顺,求进之诚恳,持之以恒之决心,终于被感动 了,收为徒弟。杨露禅刻苦学艺,终获太极拳技艺之 大成,后来创立了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后来到了北京,清代王公贝勒等从其学拳 者很多,被认命为旗营武术教师。从而使太极拳从民 间武术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武禹襄与杨露禅是同乡,1812年出生,自幼就酷 爱武术,曾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萍那里学赵堡太极拳,备悉理法,并于同期得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

武禹襄在得此太极拳谱之后,多有参悟,更有新 的阐述,从此,无意仕途,放弃科考,终身致力于太 极拳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创立了独 具特色的武氏太极拳。

杨露禅之子杨班侯和他父亲一样,以武技在世上 传奇,有关杨班侯比武取胜之事不胜枚举。杨班侯性 情刚烈,对弟子要求严格苛刻,故从学者少。但有一 高徒乌佳哈拉•全佑,从杨班侯学得杨氏小架太极 拳,后改汉姓为“吴”,传与其子吴鉴泉。

后来,吴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 改定型成另一家,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吴鉴泉一 生之中培养了大批学员,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禹襄回乡后,将武氏太极拳传其甥李经纶,武、李二氏均系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甥舅也皆饱学,对拳理也易于 理解融会,所以都有所成就。

李经纶,字也畲,他将太极拳法传子宝廉、宝让,弟子有同乡郝 为真和清河县葛福来。

形意、八卦大师孙禄堂就曾师从于郝为真,1918年,孙禄堂宗老 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 理、依先后易之数,终于将太极、形意、八卦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 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

孙禄堂一生以教拳为业,足迹遍祖国各地。1915年至1932年期 间,孙禄堂除撰写了《太极拳学》外,还先后著述《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 著和文章。

孙禄堂虽名满天下,然而俭素质朴如初,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权 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不图虚名,遇同道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

晚年,他隐居乡间,预言自己去世之日,不食者两旬,而每曰书 字练拳无间。临终时,孙禄堂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椅上,嘱家人 勿哀哭并说:“吾视生死如游戏耳。”

除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板后又发展出武氏太极拳、赵堡太 极拳、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禅门太极拳、八卦太极拳、 忽雷太极拳、原始太极拳、养生太极拳等流派,成为民间最为 普及的拳法。

浏览1,4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