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旺世传陈式太极拳


四、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陈小旺世传陈式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同学生上学是同样道理,从小学到大学,逐 步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没有小学、中学的文化基础,就接 受不了大学的课程。学习太极拳也是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循序 渐进,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学习太极拳 从开始到成功,可分五个阶段,也称五层功夫=每层功夫都有 一定的客现标志,表示功夫的现有水平,第五层功夫为最佳。

现将每一层功夫在练习中达到的标准和技击表现作如下 介绍,目的是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了解自己的现有水平.知 道还应进一步学习哪些东西,以利一步一步地进行深造。

第一层功夫

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 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而初学者一下 不可能掌握这些要领,但应按照逐式要求的方向、角度、位 置、手足运行的路线等进行练习。因此,这一阶段对身体各 部位的要求不必过于强调,适当地简化。如对头和上体要 求虚领顶劲、含胸塌瞜,第一层功夫只要求头自然墙正,立 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即可,这和初学写亨一样, 只要笔划对就行。但练拳时,从肢体上看,动作僵硬,外刚 内空,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有断劲、顶劲,系正常 26 现象,只要坚持每天认真练习,一般有半年时间即可熟练拳 架,并且随着动作质置的提高,将舍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 的活动,即达到以外形引内气的阶段。由招熟而逐渐懂劲的 过程,为第一层功夫。

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达到的效果是很有限的。由于动 作不够协调,运动不成体系,姿势达不到标准,存在着催劲、 断劲、丢劲、顶劲,拳架上有凹凸缺陷处,内气仅有感觉, 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 腰,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所以第一层功夫练拳 适应不了技击如与不会练武者较量,尚有一定灵活性,虽 用不巧,但知道引进落空,有时偶然把对方发出,自己确难 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何为阴阳? 按练习太极拳来说:虚为阴,实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 为阴,刚为阳。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二者又 可以互相转化,把二者按十份计算,练到阴阳相等,即为五 阴五阳,这也是练习太极拳的成功标准。第一层功夫“一阴 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不能做到刚柔相济,运用自 如。所以,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逐势的技击含义木必追求。

第二层功夫

从第一层功夫末期,有内气活动的感觉开始至第三层功 夫的初期,为第二层功夫。第二层功夫是进一步克服练拳时 身体内外产生的僵劲、丢顶和动作不协调的现象,使内气按 照拳架动作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运行,达到一气贯通,内 外协调一致。

完成第一层功夫,已经能够熟练地按逐势动作初步的要

求来练刀.有了内气活动的感觉,还不能掌握内气在体内 运行,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具体要求 和互相配合的关系皆未准确地掌握,如:含胸过度则弯腰弓 背,塌腰过度则挺胸凸臀,因此必须进一步严格地要求,准 确地掌握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矛盾,

使之统一起来,达到周身相合(即内合和外合。内合

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合——手与足合、肘与膝 合、肩与髋合>,内外俱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 一合,开合相承。其二,在练拳当中出现顾此失波的现象, 即某个部位动作较快,过,产生顶劲某个部位动作较慢, 不及,产生丢劲,;者皆违背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陈式太 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不离缠丝劲。拳论中说“缠丝劲发源于 肾,处处呰有,无时不然”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严格掌 握缠丝法(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法)和缠丝劲(即用缠丝法 练出来的劲),需在松墒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等要求

以腰为轴,节节贯串手往里旋转,以手领肘,以肘领 肩,以病领腰(指的是该侧的腰,实质上还足以腰为轴手 往外旋,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手。表现在上肢是 旋腕转膀,表现在肢枭旋踝转腿,表现在眍干足旋腰转背, 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 旋转曲线。在练拳的过程中,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 或不得劲之处,就坷以依据缠丝劲顺遂调整一 睹腿,以求 得动作协调,这样即可使动作得到纠。所以,在注意身体各 部位的要求,使之阇身相合的同时、掌握缠丝法和缠丝劲的. 运动规律,是第二功夫练过程中解决矛盾的手段和自我 纠正的方法。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练拳者开始学拳架,架子熟练就能 感觉到内气在身体内活动,于是很感兴趣,不会有厌倦之感。 但有的进入第二层功夫,却感到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同时往 往对要领产生误解,掌握不准确,练起来很别扭,或者有时 候练得非常顒遂,发劲也是呼呼带风,但推手时却用不上,

因此容易产生烦闷情绪,失去信心而中断。只有以百折不挠 的精神,处处循婉蹈矩,刻苦盘架子,把周身练成一体,一 动全动,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达到在运动中不丢不顶, 任其变化、圆转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淸, 访良友理明路通,持之以恒,终将成功。拳论中说人人 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说“只要用功之久,而一 旦豁然贯通矣 ”一般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层功夫。达到一气 贯通的程度,便会恍然大悟,此时练拳信心百倍,越练兴趣 越高,欲罢不能

第二层功夫初期的技击表现与第一层功夫的技击表现一 样,实用价值不大。第二层功夫末期已经接近第三层功夫, 尚有一定的技击作用。下面按照第二层功夫中期阶段的技击 表规进行介绍(以下第三、四、五层都按中期阶段的技击表 现进行介绍)。

推手和练拳是分不开的,练拳时存在什么问题,在推手 时就会出现什么破绽,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所以太极拳要求 周身相随,切勿妄动。推手时要求“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 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第二层功 夫是寻求内气贯通、调整身法、达到节节贯串的阶段,而调 整身法的过程就是妄动,因而在推手时还无法指挥如意,对 方会专门寻找这些薄弱环节,或者故意诱使你产生顶、匾、 丢、抗的毛病而出奇制胜。因为推手时对方的进攻不会给你 调整身法的时间,而是扣用你的缺陷,乘陳而入,使你受力

失重,或被迫退步,勉强地化去来力。当然,如果对方进攻 速度较慢,劲力短<进逼不紧,给了调整身法的余地,你也 能比较埋想地化掉对方的进攻。总之,第二层功夫期间,不 管进攻和走化都是勉强的,往往是先下手为强,后手遭陕3 此时尚未完全达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虽能走化,但还易 出现丢和顶抗等毛病。因此,在推手时不能按搁将挤按的 次序进行,所以说“二阴八阳是散手

第三层功夫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步骤,即 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圏而无圈。所谓《圈”并 非指手脚运行的轨迹,而指内气疏通第三层功夫是由大圈 而至中圈的阶段。

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即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 意。在第一层功夫中,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和掌握太 极孿的外形姿势,第二层功夫时注意力主要是发现运动中身 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贯通。进入第三层 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轻而浮,

沉而不儸,.即外柔内刚,柔中寓刚,周身相随,禁忌妄动。 但不可只頋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忽视动作,否则,就会 产生神态呆滞,致使气不仅不能畅通,反而会造成气势换散 的病象。所以说“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在第一层和第二层功夫中,虽已掌握了外形动作,但内 外尚未合一。有时应该吸气,由于动作値滞,吸不满应该 呼气,由于内外不合,呼不净。所以,练拳时要求自然呼吸< 而进入第三层功夫,动作比较协调,内外基本上合一,一般 30 ;

的动作与呼吸能自然准确地配合,但对一些比较细致、复杂、 疾速的动作,还需有意识地注意与呼吸的配合,进一步使动 作与呼吸协调一致,逐步达到顺其自然。

第三层功夫基本拿,握了陈式太极拳内外要求和运动规 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动作比较自如,内气比较充足。 这时需进一步了解拳势的技击含义和使用方法,要多练推手, 检验拳架、内劲和发劲,以及化劲的质量。如拳架能适应对 抗性的推手,则证明掌握了拳架要领,进一步下功夫就会更 加充满信心。这时可加大运动量,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如抖 大杆子,以及刀、枪、剑、棍等器械和单势发劲,这样练习 两年时间,一般即可进入第四层功夫。

第三层功夫虽然内气贯通,动作比较咐调,在不受 外界干扰,自己练习的情况下,内外也能够合一,但内气还 是比较薄弱,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苜之间建立的协调关系还 不够稳固。因此,在对抗性推手和技击时,遇到一般比较轻 缓的进攻能够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 避实击虚,运化自如。-而一遇劲敌,就会感到捆劲不足,有 欲将身法压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坏不倚不偏、八面支撑、立 于不畋之地的身法),尚不能随心所欲,亦不能如拳论中所说 的那样“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引进和发出对方,也往 往生硬和勉强所以说“三阴七阳犹觉硬”。

第四层功夫

第四层功夫是由中圈而至小圈阶段,功夫已显高深造诣, 接近成功。对具体练习的方法、动作要领、逐势的技击含意、 内气运行,以及注意事项、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等,都已完全

掌握。但练习中还应注意,伸手迈步都需有临敌之意,即假 设周围都是敌人。一招一势,要连绵贯串、周身相随,承上 疟下皆有中气收放、宰乎其中,练拳时“无人如有人”。真正 遇敌交战,要做到胆愈大,心愈细有人如无人”。其练习内 容(如拳、器械等).与第三层功夫相同,只要坚持不懈,一 般三年时间即可进入五层功夫。

.第四层功夫在技击方面与第三层功夫差别很大。第三层 功夫是化掉对方进攻的力,解除本身的矛盾使自己主动对 方被动,而第四层功夫则可以连化带发。其原因是,内劲已 经非常充足,意气换得灵,周身组成的体系比较巩固因此 在推手时,对方的进攻威胁不大,触着即变换身法,很容易 地将其来力化掉,表现出随人之动而不断改变方向,不丟不 顶,内部调整,处处意在人先,动作小,发劲干脆,落点准, 威力大的特点。所以说“四阴六阳类好手”。

第五层功夫

第五层功夫是由小圈而至无圈,有形归无迹阶段。邊论 中说,一气运来志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运到有形归无迹, 方知玄妙在天工第五层功夫期间,动作已经非常活顺,内 劲十分充足但需要精益求精,仍然是费一日之功力,即可 得一日之成效,直至身体空灵,变化无端,内有虚实变换, 外面看不见,这才是完成了第五层功夫。

在技击方面达到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周身处处皆太极, 一动一静俱浑然。即身体各部位都相当灵敏,周身无处不似 手,挨着何处何处击,蓄发相变,八面支撑。所以说“惟有 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 32

化乌有”。.

总之,完成第五层功夫,太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肌肉 收缩与放松、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的活动已建立了巩固的 协调关系,即偶然受到袭击,也不易使这种协调动作受到破 坏,而能随机应变。但是还应继续深造,精益求精〇 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太极拳的锻炼也是如此,终身 不可尽其妙。


浏览5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