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备式
身体自然站立,两足距离比肩 略宽,足尖微外摆,两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视,面向西(图三-1 > ?
要领:预备式是动作开始前意 识和姿势上的准备。它要求:内固 楮神,外示安逸,虚领顶劲(头要 正直,顶要虚虚领起,好似头顶有 —物勿让其掉下来>,展微闭,齿轻 合,下颏微内收,沉肩(两肩微前 合,并放松下沉),含胸塌腰(胸不
内凹外凸地含住),脊背要有上下对拉之意,裆要开,并有圄 虚之感,两膝微屈,立而不挺直,全身放松,气沉丹田。
上述要点,不但在预备式时了而且在整个拳套的任何动 作中,都必须时刻注意。外,各钵位虽各有要求,但彼此 都是互相联系彩响的。如:肩微前合和松沉,就易做到含胸 塌腰,精神内固,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屈膝,则裆易开而圆0
(二)站桩(中定步法)
① 站粧功对身体各部位的要 求同预备式。两脚距离根据姿势的
图三-2高低而定,然后将两手抬起,高于 肩平。肘下沉丨手心相对> 两腿不 分虚实,身体中正站立下蹲,大魅 与躯干成90°,仍为无极(即两腿不 分虚实>,故为无极桩功(图三-2、 3)〇
图三-2
② 也可摆成举架单练,如:单 鞭、斜行等,但不作为过渡的动怍。 分开虚实者(如单贬等势)为太极 桩功。无极桩和太极粧皆为中定步 法〇
站桩是最简单的一种练功方法。 可以不做任何过渡动作,集中精力, 对姿势反复地检査,调整身体各个 部位使之达到标准。动作虽是简单, 但十分重要,是练太极举必练的基 本功法之一。姿势准确,不倚不偏,八面支撑;上虚下实,气沉丹田,做出拳论中所 说的“静如山岳”之势。桩功站好,在走架时就能保持身法, 达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以内气催外形,有动如流水,才能达到滔滔不绝之势。
(0正面缠丝
动作:①身体中正站立(同预备式),右脚向右开步,约 80厘米。右手抬起于颏前,手心朝外,指尖向左;左手叉腰, 拇指在后,四指在左0前。身体略蹲,重心偏右,身体保持 中正,裆要开圆:图三-4)。
② 重心由右向左移,随重心左移,身体左转约30°,右手 由上向左、向下划弧半圈(图三5、6、7)。
③ 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随重心右移身体向右转30°, 右臂内旋向左、向右上方划弧,还原成图三-2。两手可交 替练习(图三-8)。
要领:①从图4开始复归原势,重心由右腿移于左腿, 又由左腿移向右腿右手在体前划圈一周。图三4图三-7,右 手以小指领劲(小指在前)由办向里转,为顺缠丝;由图三-7 — 图三-8 —图三4,电以小指钡劲的顺缠丝转换为以拇指领劲 的缠丝,却是由里向外划孤半圈,动作称为逆缠丝。
② 身体向右转时,要将右肩松开,一般易用僵劲。
③ 在转体和顺逆缠丝变化时,要保持身体中正和圆挡松 胯。身体向左转时,左髋略向下沉;向右转时,右鹘亦要向 下沉。
④ 顺逆缠丝的变化,不光是手心内外地翻转,而是下肢 的虚实变换和上肢运劲的方向、角度转化在手上的表现。开 始练习缠丝劲时,要注意身法自然协调地配合手法> 协调一 致,则内气畅通。逆缠时有内气向外催的感觉;顒缠时有气 归丹田,内气回收感觉。如果只顯手上的缠丝变化,不与整
田三-6
个身体协调配合, 就失掉了缠丝政 的锻炼价值。其 它各种缠丝劲都 一样。
(2>惻面缠 丝
动作:①身
法要求同正面缠 丝,只是身体略
向右后转,右手略向右后转,手心斜向外,重心偏右腿
(图三-9)。
(右手向后、向下划半圈,身体向右后微转,重心移向 左腿(图三-10、11、12>。
饫右手向前、向上划弧、重心从左腿移向右腿<图三- 13、14—图 9 )。
要甥> 有手向后、、向划孤,为顯缠,同时重心偏左。
图三-9图三-10图三-11 : >,田三-
图三-9
图三-10
图三-11
: >,
田三-
图三-13*图三-12
图三-13
*
向前、向上屈肘会臂划孤,为逆缠,重心移回右腿。
<3)穿掌缠丝
动作:右手置于右髋前,手心朝上,指尖向左,重心
略偏左腿(图三-丨5>。 ..
次重心移向右腿右手从右腹前向上经左肩前划骐至磨.
前(图三-16、丨7)〇 .
涔右手从上构肉划蘇半圈,盩伞由右腿于左酰 ;.
二
(图三-1.8、19、20—图三-15)。
(4)双手缠丝
动作:①身法要求同预备式, 右足向右前方约45°迈出一步(距 离约80厘米),双手上挪,左手手心 朝上,指尖斜向左;右手手心斜朝 下,指尖向左,高与肩平,重心偏 右(图三-21》。
② 左手顺缠右手逆缠,同时向 右后划弧,胸向右后方转,重心移 向右腿,当左手运于右膝盖上方时, 重心移于左腿,随之向左转体,双 手弧形向下,左手由顺缠变逆缠, 右手由逆缠变顒缠(图三-22、23)。
③ 双手仍以左逆缠右顺缠由 向下、向前划,当右手转到左膝盖 内侧时,重心移于右腿,睽随之微 向右转体,双手弧形向上,左手由 逆缠变颠缠,右手由顺缠变逆缠 (图三-24、25—图三-21)。
要领:此势两手的运行线路为 —立圆,重心两次移动。手上的顺 逆缠丝变化与重心的变化要自然协 调地配合。重心向右移动时,左手 嗯缠右手逆缠;重心向左移动时, 手变逆缠右手变順缠。
<5)单手小缠丝
秦图三-18图三-19图三-20 ^0
秦
图三-18
图三-19
图三-20 ^0
图三-21 图三-22 图三-23动作:①身 体自然站立,右足 向右开半步,约 50厘米,左臂下 垂,右手手心贴于 右?1上,指尖向 下(图二-26)。
图三-21 图三-22 图三-23
②右手(指 尖)自下而后,屈
19
时弧形提,重心略向右移(图三-27、28、29)。
③右手(指尖)自上而下,由后向前翮腕,蓽心略向左 移(图三-30、31)。
要领:此势以手背貼肋转半靥心略向右移,为逆缠 以掌根贴肋转半圈,重心向左移,、为喁缠。右手在右叻萍运 动为一圆圈,要以腰脊旋择和重心的转换来带动手的转动。
(6)双手小缠丝 、
动作:①单手缠丝是一只手貼于髋前,此势是两手贴髋 前(图三-32
②双手在左右同时各翻转一圈,与单手缠丝动作相同, 唯重心不来回转换,靠胸腰运化,上下折叠来完成(图三- 33,34,35, 36, 37>〇
要领:在胸腰运化,上下折叠时,要保持圆挡松髋,两 手自后向前以手背贴肋转半圈为逆缠;此时腰腹、两髋随之 稍上升,并要求配合自然。手指贴肋翻转半圈时为顺缠;重 心随之稍下降。
(四)基本步法练习
()上步
① 由预备式开始,身体微左转使两足并齐,松髋屈膝略 下蹲,左手手心略朝卜,指尖斜向前右手手心斜向内,指
尖斜向下(圉三-38)。
② 左手顺缠,右手逆缠,自下而上,由左向右搁起,左 手手心斜朝上,梅尖斜向前,右手手心斜朝后,指尖斜向上; 同时左足向左前方以足跟擦地上步(图三扣、.〗〗>。
③ 重心前移千左腿、胸先略向右后转,左手由顺缠变逆
图三-39 图三-40
图三-39 图三-40
图三-38缠;右手由逆缠变顒缠,腰随之再向左 转,双掌继续向左划孤;当重心移于左 腿时,右足跟上一步,落于左足旁{图
图三-38
—~42)〇
<2)退步
① 由预备式起,左手上举,略高于 肩,手心斜向右,指尖斜向上,左足以 足尖着地于右足内側,右臂下垂(图三- 43)。
22 .
22 .
② 身体略向右转,随即向左转,以 转体带动左足尖貼地经右踝内侧,向左 后方做弧线形退步,同时左手经右胸前 向、向后立圆划弧与左足跟落地的同 时,左手置于左髋前,手心朝下,指尖 向右前方(图三-44、45)。
③ (重心左移,身体左转,右手哮着 转体向上顺缠,左手自然合,当重心 移到左腿,身体向右转,右足以足尖贴 地经左足内側向右后方退步,右手由顺
(
图- 43缠变逆缠,经胸前向下立圓划弧置于身 体右側,左手由后向前自然作平圆划弧 于左前方(图三-46、47、48)。
图
- 43
(3) 右横开步
① 预备式站立,左手叉腰,右手侧 平举,手心斜朝外,指尖斜向前(图三-
49)。
② 右手向下、向后、向里孤形顺缠,
同时重心控制在左腿,身体微蹲,右足 提起,随即以足跟内侧%轻貼地横向铲 出(图三~50、51)。
③ 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上、向右由顺缠变逆缠;左足 向右靠半步(图三-52、53、54>。
左横并步与右横开步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4>独立步
预备式站立)然后双手叉腰,右腿屈膝上提,以膝带足 向前、向右、再向后平圆划圏(图三-55、56、57、58、59>。
图三-44图三-46图三-45图三-47图三-48图三-51图三-52图三-50图三-49
图三-44
图三-46
图三-45
图三-47
图三-48
图三-51
图三-52
图三-50
图三-49
产 -59,步法训练,襻在缠丝劲基本训练的 基础上进行。只有在掌握顒逆缠丝劲变 化的基础上进行步法训练以后,才能较为 准确地掌握族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上述练功基本方法的运动霣一般掌 握在: 砝桩:十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一 小时。 缠丝劲每种方法可箪握在30—的圈。 步择;> 每》四十步左右。 、.. * . -2 -
产
-59
,步法训练,襻在缠丝劲基本训练的 基础上进行。只有在掌握顒逆缠丝劲变 化的基础上进行步法训练以后,才能较为 准确地掌握族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上述练功基本方法的运动霣一般掌
握在:
砝桩:十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一
小时。
缠丝劲每种方法可箪握在30—的圈。
步择;> 每》四十步左右。
、.. * .
-2 -
浏览6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