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教程


一、唐代始行武举制,对摔跤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中国式摔跤教程





当时摔跤的称谓除“角抵” “相扑”外,又有“手搏”之称。唐代摔跤形式如何,其说法不一。但敦煌藏经洞里, 藏有唐代壁画相扑图,图中人物赤身裸背,光腿腆足,形象十分生动,与如今的曰本 “大相扑”酷似。据说日本“大相扑”即是从唐代传去的。



从唐代开始,拳击运动逐渐兴起,现在日本人仍叫拳术为“唐手”。和摔跤相 比,它的规模还很小,但拳术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古老的摔跤运动中击和摔两类技 术的分离,摔跤逐渐向以摔为主的方向发展。



宋代摔跤称“挣跤”或“相扑”,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宫廷军队中设 有专门的组织对摔跤手的训练进行管理,并有一套对相扑手进行甄别、考试、选拔、 晋升、赏赐等的严格制度。军中有军头司(又叫内等子)管辖职业“相扑手”;由“左 右军”中选拔相扑手120名,供朝廷大会、圣节、御宴时为皇帝“当殿相扑”助兴,而 平时相扑手则做宫廷护卫。



宋代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摔跤的赛事形式不断 丰富,赛制也愈加多样化。北宋城市瓦肆已有“小儿相扑”和“女子相扑”,有人因此 而出名。南宋市镇角抵更发达,出现了“角抵社”“相扑社”等专门组织,其成员大多 为职业性,高手颇多。仅《武林旧事》中就列举了赛关索、董绕大等53人,其中女子 中较有名的有嚣三娘、黑四姐等。他们相扑技艺高超,在各项比赛中享有盛誉。南 宋抗金英雄岳飞带领的岳家军的相扑遗风流传至今,在山西忻州地区形成了“挠 羊”风俗的摔跤活动。



当时的相扑活动形式大致分两类:一类为正式争胜负的比赛(如“打擂”),由官 府出面组织,如临安南高峰“露台争跤”即属此类。另一种是平时在瓦舍等市民游 艺场所进行的表演,属群众娱乐性活动。“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标手之资。 先以女脆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替力者争交”(《梦粱录》卷20《角抵》)。



宋代时,相扑有较大发展,北宋首都开封每年都举行一两次相扑比赛,并且成 为一种流行的娱乐表演节目,甚至出现了女子相扑。史料记载,正月十八上元节,



首都开封有“妇人裸体相扑”。女相扑手身穿无领、短袖的比赛服装,进行相扑表 演,引得观者如堵,连皇帝都去观赏。但此开放之举,却遭到朝廷重臣、著名史学家 司马光的激烈反对,他认为这样有伤风化。为此上书皇帝,请求禁止,酿成“妇人裸 体相扑风波”。但女子相扑并未因此绝迹,到南宋时,首都临安举行男子相扑,总是 先由女子相扑手进行表演,以招揽观众。但是也有历史记载宋代相扑(争交)时, 上身全裸(女人穿短衣),下身光腿赤足,足下登鞋。宋代相扑广泛开展于公元 1110?1127年北宋末期,《水浒传》中的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 坐衙”,燕青打擂争跤王,已将“摔”的技艺描述得淋漓尽致。书中所述动作就是现 在中国式的散手跤,穿裆掼。所说宋代已将摔跤技艺升华及推向普及阶段。南宋 岳飞抗金御敌,全军上下以跤健魄。也就是从这个朝代开始,摔跤竞技已形成,并 单独分门立派。宋代摔跤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元朝是蒙古族贵族建立的王朝,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元朝 统治者严禁民间相扑等习武活动,以便“态悍之术不作,凶桿之技不传”。所以汉等 民族中相传的摔跤活动很快衰落了。但蒙古族有自己的摔跤运动,称“巴邻勒都” 或“搏克”,与宋朝中原的相扑不同,在元代之前的规则与现代的“自由式摔跤”相 似,即摔倒后,仍然相搏,以令对方双肩着地为胜。元代初期,由于社会安定,摔跤 活动性质向观赏转移,蒙古族摔跤发生了变化,胜败的标准是将对方扑放于地,这 与现行蒙古式摔跤的胜负标准是一致的。蒙古族贵族十分喜爱摔跤运动,他们有 自己的选手和摔跤队。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搏克)之一,不仅男 子,女子也善其道。《马可?波罗游记》曾记载,海都之女艾吉阿姆用搏克选婿,结 果没有一个男子能战胜她,她因此而赢得了一万多匹马。这个故事已广传为草原 佳话。



元代时,中国摔跤运动主流与形式上的变化对后世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摔跤 活动都有深远影响。元代蒙古族人主中原,其摔跤成为主流,相扑被边缘化,明清 之后,便少见有关相扑的记载。相扑在中国消亡,但在日本却延续下来。日本有关 相扑比较确切的文字记载,是8世纪初编纂成的《日本书纪》,书内记述第三十五代 天皇(公元641?645)为了接待古代朝鲜百济国使者,召集了宫廷卫士举行相扑竞 赛。尽管有专家称,在公元4?6世纪,中国角力已随大量东渡的大陆移民传到日 本;相扑在中国出现后,也很快传到日本。但日本的相扑是否由中国输入,目前没 见到明确记载。徒手相搏,或一较高低,或闲暇游戏,应该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男系 社会里最通行的竞技游戏。因此,摔跤之类的活动,各民族当中都曾存在。但日本 的相扑不仅和中国的角抵相似,也与敦煌石窟中相扑图中的相扑打扮一致,这很难



说是一种纯粹的巧合;从日本有关相扑的文献记载正好和中国相扑发展时代相呼 应看,很难说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至少“相扑”一词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大概不会 有什么异议。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反蒙古族的风俗,力图恢复唐宋旧制,大力提倡相扑,相 扑在宫廷和民间又有所恢复。但因为拳术在当时有了很大发展,削弱了相扑的重 要地位,所以,击、摔结合的相扑,始终没有恢复到唐宋时的盛况。明代许多名为 “角力”、“相扑”的历史资料,实际指的都是拳术。



明代时,相扑被列入六御之内,成为军队训练的重要武技之一,军队中有专门 研究相扑技术的机构。明末,明王朝为平侵倭寇骚乱和农民战争,曾派官员出使日 本,将中国的相扑术传入日本,19世纪末后被革新为今日的柔道。



清代时,顺治、康熙皇帝等看到采取民族隔离政策的局限性与不可行性,于是 主动学习并吸收汉文化,在本民族原有的“布库”基础上,吸收蒙、汉各民族的技艺, 大力提倡相扑。摔跤活动较唐、宋更为盛行,风靡全国。不仅在平地摔,还进一步 发展到马上摔跤。大凡宫廷宴乐、礼宾集会和时令佳节,皇宫都要在大庭广众下进 行布库表演,场面十分壮观。清帝每年“木兰秋围”围猎之余,还要蒙古诸台长和盟 长“恭进筵宴,习武合欢”,进行所谓“塞宴四事”的活动,其中布库的比赛尤为精彩 和激烈。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塞宴四事图》,就是其情况的反映。



满族原来固有的“布库”,汉译为“撩脚”或“撩跤”,主要以脚法为主,兼带擒拿 之技,具有独特的满式风格,是满族人民擅长的技巧。这种摔跤形式注重脚的勾、 掠、绊、撇的使用,一旦负者倒地,不得再攻。这与近代的中国式摔跤极为相似。汉 族的角抵常用手臂搏斗,亦用腰功制敌,蒙古族的角力重力取,二者与库布还稍有 不同。清代时,布库从原先的以脚力取胜,吸取汉族角抵、蒙古族角力等技能后,发 展成以臂、脚、腰三功结合,技巧与力量相统一的“善扑”,使中国近代的摔跤运动大 体完备。满族的布库、汉族的角抵相扑与蒙古族的角力相搏是中国近代摔跤运动 的三大来源。



清廷侍卫府专设有“相扑营”,后称之为“善扑营”,是清王朝的皇家摔跤队。善 扑营专门搜罗和训练善扑能手,为宫廷表演相扑取乐,定期与蒙古各部摔跤能手进 行比赛。平时担任宫中守卫,御试武进士时充当执事。



善扑营编制有300名相扑力士,由正都统统领,下设翼长。善扑营分东、西两 个营。相扑力士满语称“布库”,俗称“扑户”,又称“扑虎”。布库分成头等、二等和 三等三个等级,头等最高,按照等级发给律薪。善扑营还是专门研究提高相扑技术 的机构,每个扑户都自练绝活。清末中国跤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集中表现在讲求 “四两拨千斤”的摔法的技巧上。除上述“官跤”外,民间消遣娱乐性摔跤叫“私跤”。 京、津、保定各地多有私跤场与传授私跤者。清末,善扑营瓦解星散,官、私跤合流,



跤技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总之,摔跤运动由于清代皇帝的大力提倡以及满族、蒙族和汉族跤手的交流学 习,跤术不断融合,跤技不断提高,规则不断完善,为我国独树一帜的“中国式摔跤” 跤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中国式摔跤是我国各族跤手共同创造和发展起 来的,是我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一项遗产。



清末与民国时期对中国式摔跤继承与发扬中国式摔跤经历代演练,容纳各族 及各个省份地区的摔法,于清代已为朝廷所垄断并职业化。清代皇室偏爱摔跤竞 技,跤技高手经层层选拔,与宫廷大内高手、武术精英,珠联璧合,进一步挖掘、研 究、整理、演练、锤炼,使这一摔技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所纳高手组成“善扑营”,也 就是保护皇帝不挂刀的职业贴身御林军。



辛亥革命以后,善扑营解体,积200多年专业训练的经验,可想而知当时的技 术水平绝对是不低的,可惜目前没有一部完整地记录当时技术方面的资料。据说 在民间有跤谱流传,也可惜数量很少,拥有者又大多秘不外传,所以市面上很难看 到,这对于中国式摔跤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善扑营解体以后,一部分扑 户流散到民间,成为中国式摔跤的传播者,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在他们的带动 与教导下,一代代人才辈出,一批批高手涌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头等扑户宛永 顺(称宛八爷)收高徒沈友三和宝善林,二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天桥撂地卖艺,一 时双雄并举,使中国式摔跤达到了一个高潮。后来,沈友三移居河南,只有宝善林 一旗独挚,在北京影响极深,当时不论男女老少没有不知道天桥宝三跤场的。



中国式摔跤从清代开始到现代在燕赵河北最为流行,目前我国各地的中国式 摔跤技术都是从京、津、保定流传出去的,所以大家都知道河北是中国式摔跤的摇 篮。华北为强,其摔技精湛又分为北平跤、保定跤、天津跤三大主流。





浏览8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