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拳第1部


一、高占魁的政治倾向|中国红拳第1部





从《少林拳法秘诀》和《高山史略》等有关专著和史料里,找到了重要的根据和 大略的痕迹。首先有被唐豪称之为“清末一篇充满反清情绪的武术书籍《少林拳法 秘诀》的作者尊我斋主人”曾与高占魁有过非同一般的交往,“与订交六越月”。也 就是说高氏与反清复汉的革命党人有过长达半年之久的直接接触。由此可以推 断,高氏亦必尊我斋主人反清同党无异。



其次在高氏桑梓故里至今流传着一首高氏反清诗:“猛虎跳跃大翻身,英雄大 名贯古今。一朝入林三声吼,推倒清廉转乾坤。”诗中反清之意非但显而易见、溢于 言表,甚而达到势不两立的地步。若此诗确系高氏所为,则其身份当不言自明;若 为高氏后人或门人所为,亦不难看出高氏生前反清思想何等强烈和影响至深!第 三,高氏再传门人王希贞撰著之《高山史略》,记清同治初年高氏及“闻石达开大渡 失利后,怆然涕下,抚刀叹息数日默然不语”。假设二人无共同强烈的反清思想基






础,那么与“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黄金如粪土,肝胆硬似铁,策马立悬崖,弯弓 射胡月,人头当酒杯,饮尽仇隹唯血”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早已直接或间接有过相 当的联系,而表现“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愤惋惜之情,倒是不可 思议的事了。何况高山青年时期访教大江南北,《高山史略》记有于江西高、石相会 传说。通过以上言行,从高占魁与反清革命党人结交长达半年之久,及为史家列入 正史的歌谚“推倒清廉转乾坤”的誓言,到闻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而“怆然涕下”,至 国民二军军长胡景翼(字立生或笠赠,陕西富平县人,红拳拳技受教于高占魁弟子 岔口金仲)与冯玉祥、孙岳于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终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爱新 觉罗?溥仪逐出故宫等事迹,鲜明而粗犷地勾勒出高占魁一生的政治倾向和贯穿 着反清思想的主线。



总而言之,高占魁是一位确有影响的拳技超群、对中国武术作出了杰出贡献的 红拳一代宗师,而且在政治上还是一位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汉历史洪流,颇有影响, 值得纪念的仁人志士。



4. 鹦子入川



高三“飞腿鸥子”的绰号获名于四川。关于高山入川的因由有四:第一,高三祖 上即为川楚巨商,在湖北沔阳为烟商,开当铺于成都。其三世祖在自贡为盐商,在 当地的四大家族之“三畏堂”和“四友堂”中,出白银三千两之股,共同开发“天子 井”大获成功,黑卤自喷至丈余,月产卤水三千担,获利甚丰。此与高三之五世孙高 文彦所述其祖在成都即经营典当相符。其后商路又扩充有煤运、盐运、瓷器等。第 二,受陕商之邀,赴川做“护卫”之事。清代中叶陕商撤金淮扬,关中四大家族投资 四川金融和井盐。清四川巡抚刘蓉称:“川盐名厂井灶,秦人十居七八。”可见川中 陕商邀高入川,实乃利益所在。再者,高三先辈数代经商于成都盘根错节,又与官 府交往深厚,在当地颇有影响,加之高三又为武林名家,以此相请入川。此间,有一 个鸥子高三飞腿击败名震四川的“马黑子”的故事,一直在武林界传为佳话。提起 “马黑子”,在四川成都一带无人不晓,此人系川中一有名拳师,咸丰十年在成都抚 衙任武术教头,有力千钧之勇手击碎石之技,其目中无人,傲势称霸。高三性格侠 义,疾恶如仇,对“马黑子”行径本有气愤,加之,马与其徒弟对陕商有所欺辱,一日,



两人相约教场比武,当地总督坐镇观看,观众如堵,此时只见一人轻如飞鸟,由众人 〈勾知头上越过落于场中,抱拳放对。总督惊呼:“好一个飞来的噩子!”“鹘子”由此得 /,名。二人跑拳打手,行场过步,吃跤觅跤,各显其招,“马黑子”凭借力大武强,猛冲 —〈猛打,步步紧逼,高三前一回合只是审势守防,探其虚实,当“马黑子”用“黑虎掏 卜q心”连袭高三时,高三运用轻功闪绽腾挪,与其周旋,伺机以其绝技刁打“六合手” 孝厂*26



“迎面贴金”“判官脱靴”,将“马黑子”击倒在地。高三揖礼,呐喊:“承让!” “不打 不成交。”据说,二人之后义结金兰之好。第三,秦人以周秦汉唐正统思想自居,仇 满不共戴天,高又系反清党人。自贡为川南重镇,尚有南明残余势力,而执事者多 为李自成旧部,高三至自贡实为联络当地反清会党袍哥太平天国石达开李兰部北 上反清复汉。高三以双重身份在自贡的“西秦会馆”以武会友,与袍哥会首联络,以 传授武艺为掩护,反清的目的十分明确。第四,传授武艺。高三在四川资阳、灌江 口、成都、自贡、绵阳等地均有弟子承传,红拳跑拳打手得以流传。四川自贡的“西 秦会馆”中至今还保留有高三曾在那里传艺献技的“演武场”和“献技楼”。



出于对先师的敬仰,继承弘扬红拳文化,陕西省武术协会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办 公室、三原县马额镇、高家堡村,为这位拳技超群、对中国武术作出杰出贡献的红拳 一代宗师,立碑书志。



(十六)具范兼熔的红拳大家李邦彦



李邦彦(1846-1926),字清山,生于道光二十六年,殁于民国十五年,行九,陕 西泾阳县蒋刘镇二阳庄人,师承临潼黑虎邢三撑斩衣钵正传,专精九拳变化、三十 六排手、二十四母双头棍,后复得神枪赵武伍氏陆合枪法绝技,三次入甘寻访,终得 少林白眉棍法(单头十六母子棍)于宁夏固原毛皮顶,于三原从江南镖师得江南九 手排子手法,与山西神拳马猴子为友,短兵精擅双铜。其膂力超人,有单臂举马车 轮往返于菜地家中之传。实乃学识淹博,武技全面,兼有“东枪(陆合枪法)西棍 (母子棍)”之长的红拳中兴一代大家。其入室弟子有咸阳马庄镇克寺村张汉鼎、 渭城镇族侄李万福、兴平南位镇定周村冯崇德等。遗有《二阳堂》拳谱二卷传世。



根据其一生从武实践和实战,积拳法诸家之长兼而铭之,参以己意总结著有 “李邦彦拳法”(又名:“虎身法”)。



李邦彦清末携弟子李万福等三上甘肃寻得少林绝技白眉棍法,有书为证:《李 邦彦史略?三上甘省求白眉》。



明代武艺典籍《耕馀剩技》编者新都县程冲斗演习白眉棍法,时人赞曰:出新意 于矩度之中,奇妙理于豪放之外,霏霏乎若云之蔽月,飘飘乎若长风之卷锦。白眉 棍者少林最负盛誉而具妙艺之名棍绝技也。历为棍家推崇,而能者自秘轻不示人。 邦彦公慕其名久矣。虽师从八家拥邢三之五花神棍双头母子兼取神枪赵武伍氏陆 合枪法正传。清末携家侄弟子渭城李万福,沿渭河西向越陇坂至天水访棍名家,以 武会友,致意求教之,然棍家以家传绝技不得外传为由拒之。邦彦公遂以语言激之 曰:“尔棍倘真能敌吾枪者,可否一试胜负乎?”曰:“诺。”岂不知邦彦公兼以枪名关 中,深得神枪赵武陆合枪法嫡传,而有枪挑喉结之绝技。二人各持枪棍游场校艺,






无过三招,以圈枪穿指之法,棍落手伤。败于公之枪下,公曰:似此之技,及便奉送 于吾,不取也,此非实授之棍,难入吾之巨眼矣,缘其非白眉也。次年,又西行入甘, 无获而还。即此,邦彦公终不悔也,遂有三访白眉之举。师徒二人于深秋风尘仆 仆、起旱步行奔涉于邠长(陕西邠县、长武)之路。一日设场献技后,一中年男子衣 着破旧,面容疲惫,趋公前曰:师父,吾经商外省,多年亏本,盘缠用尽,无以还乡,食 行无着,距家尚远,敢请使吾携摆棍杖家什供我食宿,返回家园,哀声连连。邦彦怜 之,三人迤里前行,登蛇崛越六盘之山,至固原地。邦彦公师徒与其素不相识,食同 食,宿同宿,更不知其为武林中人也。即至固原地,彼曰:师父,吾家离此大路仅 二十余里,感诚一路照应,非师无以还乡,自此作别。公曰:吾在此等候,俄延数日, 如有所需,可再相见。此人还家实出父母料之外,大喜过望,虽赔本不顾也。多年 不知音讯,又不见人还,焦虑无着,今人返家,其他也就不在话下了。当问及如何返 回之事,慨然相助之因,其父大怒,叱责其曰:恩人已近家门,还不相请是何道理哉? 公至其家叙话之后,其父感公义曰:吾家世代习武单头白眉乃绝技,向不外传,亦晓 此棍杖技法,不知能实用否?令儿下场演二三棍法,公本高人,一见知,此即三上甘 中 省所求之白眉棍法也,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荀子?劝学



* 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之谓也。



阚 李万福曾言:单头白眉棍之所出地,在固原毛皮顶,天冷冷不过毛皮顶。红拳



家经两次实地考查当为甘肃镇原县毛曲井也。传白眉棍者之姓名亦因年深月久淡 跃 忘无从考究矣。



g 李邦彦之师弟屈逢江(1843-1923),陕西咸阳大泉村人,得赵武相传之伍氏陆



租_合枪法,遗著有光绪十九年《生玉堂》本拳谱、枪谱七卷。枪谱尤为精详,首次披露



出至今流传于关中、咸阳、兴平、周至、长安、泾阳、户县、西安之陆合枪法承传的 岑 历史渊源,澄清了 500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陆合枪的承传变化和真实脉络。



该拳谱还记有红拳拳械八法、陆合枪本扎套子、对扎套子、十路端打和铁九拳等 理 套路。这些珍贵的红拳史料和谱本系屈逢江本人亲手墨笔行楷,抄写其师赵武 之枪谱、拳谱并编纂而成的。以其字生玉为堂号取名《生玉堂》本。此本是1985 年咸阳秦都武馆馆长秦武龙(马泉镇陈家台人)与其学生吕佑民在一个偶然的机



会发现的。



屈逢江的《生玉堂》本内容丰富,价值空前,在谱本匮缺之情况下,尤显珍贵,其



7 A对后世红拳的历史技法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七)红拳名家,人才济济,气象恢宏,播于四方



卜Q 赵桂芳(1812—1882),生于嘉庆十七年,殁于光绪八年,陕西凤翔府人,为乾隆



肾L28



年间红拳神手师宝龙入室弟子,红拳名家。《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志》载有:其 人“允文允武,中武进士,善以双槌克敌。”颇有政绩,为河州州牧。观王富海演示天 启棍法,确有独到之处。赏识其能,结为武友。唯恐绝技失传,一代宗师名不彰于 后世,《河州志》专辟“拳勇”一目,记之州志。传红拳于河涅(今甘肃、青海省交界) 之地,今载《续修导河(民国时临夏之称)县志》:“王富海,俗名王大脚,咸同间年近 古稀,精技击,幼从山东得一拳术,名曰天启棍,内分十二门三十六着,习之娴熟,有 滴水不能侵身之妙,故陇上武术家,称大脚为宗师,其子麻狼,其徒魏廷贤,均得其 口授,称雄一方,遂为州牧赵桂芳(亦深于此道者)所赏识,由是声名大噪,凡齐鲁技 师、来河卖艺者,莫不甘拜下风,旷世绝技,至今犹传为美谈。”此人对红拳西传以及 天启棍的承传和发展贡献极大。



周斌(1848-1853),陕西临潼县人。清代王祖源所编《内功图说》记有:"…… 咸丰甲寅从先兄滞迹关中,识临潼人周斌,周乃关中力士最有名,余习与之游,又偕 往河南诣嵩山少林寺,住三越月,尽得其内功图及枪棒谱以归。”由此看出,红拳与 少林寺武技的交流深远频繁,红拳名家周斌在此二拳派的交流上,起到融会贯通的 作用,其寓意不可低估。



在清末声卓武林的名家颇多,如甘肃平凉邓木林,山西野人黄三,临潼赵天有, 咸阳许大汉,岐山蔡顺义,扶风张化龙,渭南翻拳常金秀,高陵卢封机、肖金城, 等等。





浏览6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