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级跳远技术动作
三级跳远是通过一定距离的直线助跑,然后进行单足 起跳(第一跳)、跨步跳(第二跳)、跳跃(第三跳)等三次不同 形式跳跃技术动作,最后落入沙坑的跳跃项目。它对运动员 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是提高身体素质、跳跃能 力和跳跃技术的重要练习手段。比赛的规则要求与跳远基 本相同。
2. 起源和发展
三级跳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公元前的古 奥运会上,就设有五级跳远比赛的项目。后来,以三次完成 整个跳跃的比赛活动逐渐普及,并且很快在苏格兰、爱尔兰 和英格兰地区广为流行。但人们普遍认为,和现代比赛方式 相类似的助跑三级跳远运动的发源地是南苏格兰地区。
此前,人们在三级跳比赛中采用的是“爱尔兰式”的''单 脚跳+单脚跳+跳跃”和“希腊式”的“跨步跳+跨步跳+跳 跃”。后来出现了“苏格兰式”的“单脚跳+跨步跳+跳跃”。 “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的跳法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争 夺,事实证明,“苏格兰式”可以使人跳得更远。现代三级跳
远就是在“苏格兰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最初的三级跳远技术是比较低级的,人们对这项运动 的技术特点认识比较肤浅,只重视第一跳和最后一跳的远 度,而把第二跳只作为技术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早期三 级跳远的成绩进展幅度不大。
在1896年第1届奥运会上,三级跳远被列为正式比赛 项目,美国选手詹姆斯以13.71米夺得金牌,成为现代奥运 会的第一个冠军。第1~3届奥运会,美国包揽了三级跳远 桂冠。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流派脱颖而出,开创了日 本田径在30年代的黄金时代,并连获第9 ~ 11届奥运会三 级跳远金牌。
40年代后,前苏联选手在重视第一跳的基础上,加大了 '第二跳的摆动幅度和力量,采用了双臂大幅度摆动,使运动 成绩提高较快,克列耶尔跳出了 16. 17米的好成绩。
50年代,开始以巴西和前苏联为代表的技术流派在国 际大赛上的争夺。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巴西选手以 16. 22米获该项冠军,并创了新的世界纪录。前苏联选手获 得亚军。
I960年,波兰选手施密特以17. 03米的成绩成为世界 第一个征服17米大关的人。
60年代后期,前苏联流派再次扬威世界,其代表人物是 萨涅耶夫,他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从1968年~ 1976年,他连 续9年列世界三级跳远年度第一位。他四次参加奥运会,三
次获得该项目金牌,三次创造三级跳远世界纪录。成绩分别 为1968年的17. 23米和17. 39米,1972年的17. 44米,成 为世界田径史和奥运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70年代,巴西流派又涌现出一位代表人物,叫奥利维 拉,在国际比赛中以17. 89米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 纪录。并在1977年、1979年和1981年世界杯赛中三次获得 该项金牌。
80年代,美国选手班克斯跻身世界优秀选手行列,在 1985年以17. 97米打破世界纪录。
1995年,英国人爱德华兹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型跳法, 首次在比赛中突破了 18米大关,以18.29米的成绩,打破 了保持11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女子三级跳远于80年代开始举行国际比赛,并列入奥 运会比赛项目。女子三级跳远的技术风格越来越接近男子 运动员的技术。二十世纪末,女子三级跳远的世界纪录,已 经达到15. 50米以上。
3. 奥运会史上三位获得金牌的亚洲选手
奥运会历史上三位获得三级跳远金牌的选手均为日本 运动员。他们是织田干雄、南部忠平和田岛直人。
1928年第9届奥运会上,日本选手织田干雄以15.21 米夺得金牌。1931年他又以15. 58米创世界纪录。1932年 第10届奥运会上,南部忠平以15.72米创造新的世界纪 录,并夺得金牌。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田岛直人以
16. 00米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和夺得金牌,成为现代奥运史 上第三位获得田径金牌的亚洲选手和历史上第一个进入 16米大关的人。
4. 中国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
中国的三级跳远运动有较长的历史。1923年首次举行 了三级跳远的比赛。1936年,著名“三跳”运动员王士林以 14. 36米的成绩创造了旧中国的最高纪录。新中国成立后, 三级跳远水平迅速提高到16米以上。1964年田兆钟以 16.58米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相当于当年奥运会的第二 名。1981年邹振先以17.34米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新的亚洲 纪录,并取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第二名。
1990年在北京第11届亚运会上,陈燕平和邹四新以 17.51米和17. 36米的成绩获得冠、亚军。遗憾的是因超过 规定风速,未能成为新的亚洲纪录。
中国女子三级跳远发展也较快。李惠荣在1992年便跳 出了 14. 55米的成绩。任瑞萍的全国纪录为14.66米。
5. 完整技术动作
三级跳远技术包括助跑技术、第一跳技术(单足跳)、第 二跳技术(跨步跳)、第三跳技术(跳跃)和落地技术。
6. 技术类型及特点
三级跳远的技术类型主要有三种。
单足跳单足跳跨步跨步图15三级跳远技术图图15三级跳远技术图
单足跳
单足跳
跨步
跨步
图15三级跳远技术图
图15三级跳远技术图
(1) 高跳型,也称“力量型”。二十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 运动员创造。特点是第一跳高而远,水平速度损耗较大。三 跳间的比例为38%、29%、33% o 90年代后,已很少有人采 用这种动作。
(2) 平跳型,也称“速度型”。其特点是助跑速度快、前两 跳身体重心轨迹低而平,第三跳高而远。三跳间的比例为 35% .30% .35% o
(3) 中间型。又称均衡型,其特点是具有平跳型的快速 助跑和较低平的身体重心轨迹,保持第三跳的远度,又具有 高跳型强有力的腿部力量,用来适当增加第一跳的远度。三 跳间的比例为36%、30% .34% o
第一跳38%第一跳38%第二跳29%第二跳29%第三跳33%第三跳33%
第一跳
38%
第一跳
38%
第二跳
29%
第二跳
29%
第三跳
33%
第三跳
33%
高跳型
| 35% | 30% I 35% |
平跳型
| 36% ] 30% | 34% ]
中间型
图16 三级跳远各种类型比例示意图
7. 场地和器械
三级跳远的助跑道、起跳板、起跳线和沙坑与跳远要求 的规格相同。在大型比赛中,起跳板至落地区(沙坑)远端的 距离不得短于21米。至近端的距离,男子不得少于13米, 女子不得少于11米。
浏览2,4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