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击剑发展的历史基于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 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古罗马时期。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到 前二世纪中叶,古罗马进行了征服迦太基(北非)、西班牙 大部分、马其顿及希腊诸地区的战争。孟德斯鸠在《罗马 盛衰原因论》中写道:“罗马人为了能够使用比其他人的武 器更重的武器,他们就得受更多的锻炼。他们做到这一 点,是由于他们不断地努力劳动以增强自己的体力。他们 还通过各种练习以取得动作的灵巧,而这种灵巧不外是 正确地分配自己的力量而已。” “他们要学习习惯于全副 武装地奔驰和跳跃。他们在操练的时候要带着剑、标枪、 箭,他们比起普通的武器来,要重一倍。”“目前我们看到, 我们的军队由于士兵的过度的劳动而发生大量的死亡。 但正是由于大量的劳动,罗马军队才把自己保存下来。”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古罗马文化必然是“强者哲 学”。这种强者哲学一直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也是西方技 击术(包含西方击剑)的理论技术核心。西方剑术在强者 哲学的思想导引下,决定他们必然是重剑和以力降人。西 方的道德观推崇强者,弱肉强食,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所 以弱者在西方是不值得同情的,这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 “扶持弱者”完全对立。这点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深刻教 训的。西方文化在剑术上的表现是“进攻!进攻!不停地 进攻”。他们的训练是超强度、超体能的大运动量疲劳演 习。这充分表现在今天的击剑运动上。今天击剑比赛的主 要得分方法是“击刺”,以先刺中对方有效部位为胜,双方 胜负常决定于0.01秒的先后击中之刹那。这种“胜负”对 中国剑术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用于实战中,先后击中 之双方都是死亡,无一可幸免。
反之,中国剑术讲求动作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击 中对手而不能同时也被对手击中。中国剑术不强调力量, 而是充分利用剑器的锋利以弥补力量之不足。所以剑刃 制作得很薄,剑的重量轻。薄而轻的剑器要求灵敏高超的 剑术,所以中国剑术发展了许多套路和招法,用以取胜。 招法不是西方击剑的单项技术组合,例如,击剑的一套防 守反击技术组合可能是若干个格、碰加一个突刺而击中 对手。西方击剑理论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把整体的 剑术看做是一部机器,是由许多零部件构成的,安装起 来,加上油,就能开动。击剑组合与剑法是零件与机器的 关系,把剑法分解成若干攻、守单项技术,平时的训练就 是反复练习某一单项技术,如练习剌,一天要刺成千上万 次。它的技术组合是简单的几个单项技术的先后排列。中 国剑术的招法是整体性的,不单追求自身的整体性,还包 含敌我双方的整体性。中国剑术讲求“得机得势”、“因势 利导”、“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以柔克刚”,始终把对 方放在主位上,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主位上考虑。在自身整 体上强调“知己知彼”;在敌我双方的整体上强调“人不知 我,我独知人”。这与西方的“主动进攻”思想完全不同。俞 公剑诀的“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充分表明了中国剑 术的客观性。所以中国剑术就出现了由招法连接成的剑 术套路。训练方法是反复练习套路以增强击剑的整体意 识和技术。再从套路中拆招,达到“举一反三”的变化和增 强应变能力。中国剑术视“磕、格、碰、撞”为剑术之下乘; 而西方击剑恰好相反,终日练习“磕、格、碰、撞”技术,训 练和比赛场上咔咔地格斗声不绝。这是东西方不同的历 史、文化、人的体质和素养造成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国人 -旦放弃中国的传统剑法,搀之以西方剑术或顺从西方 击剑理论,就是自取灭亡!我们决不能用中国人在世界击 剑比赛中取得的较好成绩和一般国人不可能得到的特殊 专业训练,去掩盖这一基本事实。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首 要任务是抢救和挖掘中国剑术的技击功能并发扬光大。
第二章剑术理论
“术”之一词来自“技术”。技与术,技是方法,而称术 则有理,即必须有理论,术比技的层次更高,故剑术有剑 理。理论是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本 质的东西,一旦总结出正确的理论,理论就会反过来指导 技术的发展。中国在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时期就有剑术的 理论记载。历代的剑术理论大家不乏其人,远有战国时的 庄子,近有明代的俞公(俞大猷)。本章将介绍剑术理论的 发展和剑理精粹。
第一节中国古代剑术理论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女剑法》,有如 下描述: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
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凡手战之道:
内实精神,外示安仪。
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布形候气,与神俱往;
杳之若日,偏如腾兔。 追形逐影,光若佛彷; 呼吸往来,不及法禁。 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这段文字的开头是对剑理的概括,“道有门户,亦有 阴阳气“道”是道理,此处指剑理。“门户”是开门入户,指 剑术入门的关键。“阴阳”之说来自“易学”,《易?系辞上》 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段文字的今解就是:剑术原理 是阴阳学说。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剑术的理论来自《周 易》。易所讲的是“太极学说”,说:“易有大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极”就是“太极”。太极学说 的基本观点是“一物而两体”。易又说:“乾坤成列,而易立 乎其中。”意思是,一物有两个对立的系列,变化在其中。 越女剑法,短短几行文字,充分体现了易学原理。讲到“阴 阳”、“开闭”、“内外”、“形神”、“呼吸”、“往来”、“纵横”、“逆 顺”,均合易理。《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赵晔。越女剑法 的这段文字,是否出自赵晔之手?难做定论,很可能是其 收集的他人之作。然而,越女剑法在剑理上概括之深刻是 有目共睹的。其中一些名句,至今仍被一些拳法、器械之 术引为经典,如:“内实精神,外示安仪”等。对越女剑法的 记载颇多,有的记述含有深刻的剑理,如《文选?左思? 吴都赋》记有:“袁公闻越女善剑,路遇而欲观之。女曰: '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于是袁公即跳于竹林。槁折 堕地,处女即接末。袁公操本以刺处女,女应节入。三入, 因举枝击之。”“女应节入”是高超的剑术,更是重要的剑 理,含“以静制动”的剑机。
《庄子-说剑》记述的史实,充分说明剑技与剑理的 关系,说:“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 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这些剑士“皆蓬头 突鬓垂冠,鳗胡之缨,短厚之衣,瞋目而语难”。可见,这些 剑士都是没有文化的粗人。庄子也善剑,赵文王问庄子: “子之剑何能禁制? ”庄子回答说:“臣之剑,十步一人,千 里不留行。”赵王说:“天下无敌矣! ”庄子接着讲剑法,说: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这是中国剑术最早讲“虚实”和著名的“后发制人”的理论 著述。
庄子又说:“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错,晋 魏为脊,周宋为镖,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 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秋, 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 傍,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这段文字虽然是谏言,规劝赵 王,然而内涵剑理,如“开以阴阳”,说明剑法阴阳学说,也 就是太极学说。又如:“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即按)之 无下,运(意同挥)之无傍”,深含剑机。
庄子又说:“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绶胡之缨,短厚 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 人之剑,无异于斗鸡。”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决命死拼 的格斗很轻视,称此为形同“斗鸡”。
浏览1,1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