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太极剑全书


三十六、如何学好吴式太极剑|传统太极剑全书





吴式太极剑有极丰富的剑法,这一点是十分突出的,在国家审定的太极剑竞赛套路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秉慈先生在参加由中国武术院和中国武术协会联合审定的太极 剑竞赛套路编排时,将吴式太极剑的动作充分融入其中,在太极剑竞赛套路的42个动 作中有17个动作源自吴式太极剑。如太极剑竞赛套路中的第十四式“歇步压剑”源自 吴式太极剑的“单鞭势”和“肘底提剑”;第十九式“弓步劈剑”源自吴式剑的“退步 撩阴三剑”;第二十式“丁步托剑”源自吴式剑的“云麾三舞”;第二十一式“分脚后 点”源自吴式剑的“海底擒鳌” “魁星提笔”;第二十八式“左右云抹”源自吴式剑的 128 “左右横扫千军”;第三十六式的“弓步反刺”源自吴式剑的“猿猴舒臂”等等,这里不 再一一细述。对于喜欢太极剑的朋友,如能练好吴式太极剑,再练其他流派的太极剑就 会觉得很轻松了。那么,怎样才能练好吴式太极剑呢?



(-)学好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剑是吴式太极拳器械中的一种,是在吴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剑 理、剑法上讲都与太极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无论是身型、身法还是步型、步法,眼神的 运用都和吴式太极拳一致。学会吴式太极拳,了解了吴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运动规律, 在学习吴式太极剑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从人的生理结构上看,大脑指挥近端肢体比远端 肢体要容易得多,而剑是人的手臂的延伸,手握剑后明显加大了运动的力度与难度,习剑 者的大脑不仅要指挥各肢体的运动,而且要通过上肢对剑的运动进行控制;不仅要指挥剑 的运动方向,还要能正确地表达出剑的技击含意。这对大脑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手握剑后对全身运动的协调性的要求也更高了。从掌握事物规律的角度看,均应先易 后难,先简后繁。所以我们说学好吴式太极拳能为学习吴式太极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吴式太极剑的特点 现在很多人对太极拳的学习与了解是从国家推广的二十四式太极拳与三十二式 太极剑开始的,而进一步的提高则在于学习国家规定的太极拳与太极剑的竞赛套路。 这些套路虽然融入了各式太极拳的动作,但在编著时就规定了套路以杨式太极拳的 运动方式为基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了解得最多的是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 拳虽然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与杨式太极拳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的。要学好吴式太极剑,不仅要了解吴式太极剑的“川字步型”,身型的“斜中寓 正”和运动中的“动势立身行”的特点,还要能够清楚地区分两种太极剑在运用方 法上的不同。以吴式太极剑中的“沛公斩蛇” 一动为例,在杨式剑中如果遇到这类 动作,一般都会用仰身架剑来完成,在吴式太极剑中则用了穿剑、云剑、压剑、截 剑这样一组动作。又如在“李广射石”的前两动“虚步后截” “独立云剑”中,吴 式剑是在转体与独立时通过旋转右前臂完成穿、云、压剑的动作,而杨式剑通常在 转体的过程中用右手挽剑花来完成。只有掌握了这些看似不大的区别,才能真正体 会到吴式剑的与众不同。



(三)掌握吴式太极剑的运动规律



1 .带重心转动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吴式剑在完成弓步动作时身型从侧面看是斜的,从头顶 的百会穴到脚后跟成一个大约45。的斜线,而鼻尖、膝尖、脚尖三尖相对,成一垂直 129 于地面的直线,这样可以近似地将人与地面看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由于要求重心大 虚大实,这时前腿是支撑腿,起到力量的主要支撑作用。吴式剑“起势”的第2动 “弓步右挤”完成时就是这样的。但当做第3动“右转进指”时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 题——带重心转动。带重心转动在吴式剑(吴式拳)中多次出现,如果没有一个妥 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身体向前倾斜的情况下要完成转体是很困难的。我们完成 这个动作的前半部分时文字是这样叙述的:“敛臀立身;剑指沿剑柄向右前上方划 弧,并引导身体向右转体45。。”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完成第3动时首先要敛臀立身, 转腰,不改变下肢的运动状态,只使上体向右旋转体45。。由于身体的这种直立和旋 转的复合运动,分散了集中在支撑腿上的部分力量,使得前脚可以碾转,完成扣脚 动作也就是说,吴式剑和拳的带重心转动是通过立身和转腰,稍稍分散支撑腿的 承重力,形成实中有虚,达到带重心转动。这是吴式剑区别于其他太极剑的一个很 有代表性的运动规律。



2 .以剑引身



在吴式拳中还有一个代表性的运动规律,即以指尖引导身体的运动方向,在吴式剑 中则引申为用剑引导。如第四十二式“蜻蜓点水”第2动“右臂内旋至虎口朝上,剑身 直立,用剑尖引导立剑上挑,腕同腰高;同时将身体上引直立”。同样第六十二式“农 夫着锄”第2动完成后第3动“独立反刺”前一段是这样做的,“松右肘,屈右腕,右



手外旋,右手剑立剑上挑,并引身直立"。吴式剑用这种方法保证了全部动作路线都是 弧线运动,完成圆的运动。



3 .马步过渡



小马步、半马步在吴式剑中都是最常见的一种步型的过渡方式,从起势中就开始出 现。如起势的第11动“屈右膝,同时身体微右转,重心下踞、渐右移,收右脚跟成半 马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再如,第五式“翻身劈剑”第2动“内收右脚跟,屈 膝成半马步,外展左脚跟,重心移至右腿成右隅弓步”;第六式“进步截膝”的第1动 “松左膝,屈左膝,收左脚跟,身体左转,重心左移至两腿之间成半马步”;第七式“卧 虎当门”第1动“屈左膝,身体左转,收左脚跟成半马步,重心左移至两腿之间”;第 十三式“沛公斩蛇”第1动“身体微左转,屈右膝,重心后移至右腿成半马步”。从以 上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正是通过屈膝、收脚跟、转体这一组动作轻灵沉稳地将重心 转移,使重心的整个转换过程圆活连贯,毫无生硬造作的感觉。



4 .剑指



剑指在吴式太极剑中举足轻重,它的作用,按运动方式分,一般有四种。



(1)平衡作用。当主要是为了起平衡作用时,剑指手心的朝向视持剑手的手心朝向 决定。如果持剑手心朝上,一般情况下剑指手心也朝上;持剑手心朝下,剑指手心也朝 130 下。如在第十七式“单鞭索喉”的第2动中“右手剑立剑反手向右前西南方直刺,腕与 肩平;左手剑指向左后方外旋穿出成仰指,手心朝上,腕与肩平”。又如第三十六式 “抱月势”的第2动“右手内旋,右臂前伸,剑尖向前划弧,然后右手剑用剑的前下刃 向右平斩;左手外旋,随右手前伸,再向左水平展开,两手心均朝下”。



(2)稳定作用。为了加强剑在运动中的稳定性,当平托剑持剑手手心朝里时,吴式 太极剑要求剑指附在剑镖的位置上,手心朝前。如第七式“卧虎当门”的第2动“屈右 肘,右手外旋,右手剑以中下刃划下弧向上平托于右肩前,手心朝里,腕与肩平;左手 内旋,剑指向左、向上、向右划弧,附于剑镇,手心朝前”。第四十五式“云麾三舞” 的第6动“右手剑用剑的后下刃向身体右后划弧,上托剑至右肩前,手心朝里,腕与肩 平,剑尖朝西北;左手剑指附于剑镖,手心朝前”。持剑手手心朝里,剑指手心朝前, 两手形成一个合力,保证了平托持剑动作的稳定。



(3)辅力作用。左手剑指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常常会起到一种助力的作用。如 第六十一式“鹘子翻身”第6动中“随重心前移舒伸右臂,右手剑立剑向西北方反 手前刺,腕同肩高,虎口朝下,手心朝外;左手剑指附于右腕骨,向刺剑方向推, 以助刺剑”。



(4)主动作用。在吴式剑中左手剑指不仅有辅助右手的功能,它在某些动作中起到 了主动完成动作的作用。第二十式“梢公摇橹”第1动中“左手剑指向右后推剑镖,使 剑尖立剑向左脚跟方向下穿”。第四十二式“蜻蜓点水”的第3动中“左脚以脚跟为力 点勾脚向前蹬出;左手剑指向上推剑镖,剑指朝上;松右臂弯,使剑在左脚外平剑下 点”。接下来的第5动“重心完全移至左腿;身体微前俯,右腿以脚尖为力点向身后举 撩;左手剑指向下压按剑镖,以助右手剑以剑尖引导上崩,剑尖略高于头”。在这些动 作中,左手剑指是完成动作的关键。





浏览2,0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