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谚说:“沉着为拳艺之本”。一个人在练习推手中掌: 握了技术以后,在推手竞技中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还是个较 复杂的问题,临阵忘拳法的事情是常见的。临场稳定固然与 竞技经验有关,但主要还是意志、心理等素质问题。推手竞 技时不够沉着、镇静,可由种种原因引起,除缺乏临阵经验 以外,怯敌、焦躁、被激怒、求速胜、受干扰、轻敌大意等等不 一而足。总之,心意一趋紊乱,气血便易上浮,动作姿势也 就随之紊乱,这时就只有应付招架,而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 技术了。所以太极拳特别强调一个“静”字。心静才能体松、 气沉、神凝,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 不瞬” “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 素”,这无疑都是意志力的一种表现。但这种意志力是通过长 期心理意志训练来实现的,如平素强调练习推手时务须做到 “有人若无人”,这像就像古代猛将,置身百万阵中,如入无人之 境。换言之,只有志坚胆大,才能排除一切干扰,发挥自己最大 限度的拳艺水平。虽然拳谚也说:“艺高人胆大”,然而意志训 练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唯有把意志训练作为拳艺训练的 —个组成部分,那才能真正做到“艺高人胆大”。反之,平 素艺高,临阵胆怯,这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为此,太极拳 不论走架、推手,平日就要讲究心意宁静、肢体松沉。凡能 头脑冷静,遇事就不致惊慌失措;而肢体放松,则感觉自然灵 敏。这样方能以我之静,御人之动,在对方的活动中找寻机 势,乘隙进攻、抢攻或反攻,从而也就比较容易得手了《 拳谚说臃居静为贵” 具体表现在推手的外观中是不 慌不忙,从容不迫,缓急相宜,缓而不滞,快而不乱,遇虚当守,得实即发。特别在心理上要做到:对力烦躁我不烦躁, 对方愠怒我不发怒,对方拼刚我独守柔,以及在运动中静观 其变等等,诸如此类,都属于以静御动的范围。由此说明,
动、静”二字不只是指肢体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推 手竞技训练,固然也有习静之法,但与养生气功的入静是大 不相同的。然而不论心理上的冷诤与焦躁,身形上的安详与 慌乱,攻守上的沉着与肓动等等,其内外必然相通,所以把 “以静御动,动中处静”作为要领来训练的决窍,就在于 “先在心,后在身”。经过身心结合和因敌变化的长斯训练及 竞技实践,方能逐渐达到“随意而动”和“熟则心能忘手, 手能忘心”的境界。但这“心手两忘”,乃是造诣之精深,而 非初学入门之法。初学者越级追求,那就不免要弄巧成拙的。 其实也不只太极拳强调一个“诤”字,其它拳、械也莫不 如此,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谈到杨家枪法说:“又 莫贵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 穷 ”这也可说是武艺的共同要求了。
浏览7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