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赞确立佛山咏春拳的近代体系之后
醉心武学和医学其武德和医德远近闻名
人称佛山赞先生。
梁岩和承父衣钵
梁赞择徒甚严门槛极高据其族谱记载当时公常曰人无善性莫学拳术。故能得梁赞衣钵者少之又少。最有名的徒弟叫陈华顺他是叶问的启蒙师父。陈华顺绰号找钱华所谓找钱即是帮人兑换银子换散钱赚取佣金的职业。另外的徒弟如猪肉桂、大山树等只存在于技击小说、坊间传说等。梁赞娶妻三房生有九子八女。在众多子女之中次子碧和最能继承赞先生的本领。
梁赞次子梁碧和字态能别字瑶石号宝林生于大清咸丰丁巳年六月初二(即1857年7月22曰摘自梁氏族谱)。以往影视、小说等将梁碧和说成梁璧、梁壁皆误又说梁碧和的哥哥叫梁春赞先生将医术传给长子梁春功夫传给次子梁璧等等都是杜撰。其实梁碧和的兄长叫梁元福。按照武林传统中国功夫多是传子不传女儿子们都有向父亲学得真传的机会只不过一方面看儿子有无兴趣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看父亲肯教多少罢了。
在梁赞的众多子女之中梁碧和是跟父亲学得最多的包括拳术和医术。这倒不是因为父亲的偏爱技艺和财富在继承中最大的不同便是继承财富可以不劳而获而继承技艺需要天聪和努力。无论是功夫或医术都必须学习既需要先天的悟性又需要后天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而个人的造谓和境界又与自身的学识和经历息息相关。所以在武林世家中能在族内代代相传且显于世者凤毛麟角、殊为不易。梁碧和便是赞先生之后梁氏宗亲的个中翘楚他自幼追随父亲耳濡目染、深受熏陶酷爱父业、勤奋好学又曾跟着赞先生去过香港、安南(今越南)等地所谓幼聆庭训、秉承家教神态举止也酷肖其父待人谦和、斯文儒雅。
梁碧和与叶问
梁赞在清朝光绪甲午年五月二十七日(1894年6月3。曰)去世而叶问刚巧在前一年1893年出生。在叶问-—岁的时候因为陈华顺租用叶家的宗祠作为武馆叶问得以拜年老的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不料几年后陈华顺因病去世叶问则继续跟随师兄吴仲素学拳。到叶问十五岁的时候得到姻亲的资助来到香港圣士提反书院读中学。在香港叶问遇上了梁碧和。
关于梁碧和是如何去的香港叶问前传的电影和漫画里说是因为梁璧破旧立新改革梁赞的正统咏春拳引致与家人不和而出走香港这当然是编剧们为了剧情需要的戏说。事实上梁碧和的咏春拳完整得自父亲可以说是最正统的。而梁碧和之所以没有继承梁赞的荣生堂而去到香港谋生多半是因为时局和环境的变迁导致个人际遇的变化晚清至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动荡背井离乡
到异地发展是很常见的事情。另一方面梁赞曾经从事天地会的秘密反清活动在江湖也是赫赫有名的英雄身处乱世难免惹下一些麻烦为保护子女安全授意或安排功夫最好的梁碧和到香港隐世生活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叶问与梁碧和的相遇在文艺作品中添加了不少戏剧性色彩。据说叶问初次见到梁碧和时并不知道眼前的老人家就是自己的师伯当叶问自报家门是梁赞徒孙时梁碧和并未表露身份相反他有心想试一下这个师侄的武功达到何种程度。而叶问年轻气盛经不住这位老人家的一激旋即脱卜长衫与梁碧和动起手来。可是当叶问与梁碧和甫一接手便大为惊讶!老人家的手似乎柔软无比叶问发出的力好象进入无底洞般被吞噬得无影无踪也不知梁碧和用什么方法叶问只感觉自己的身形被一种力量吸引想抽身亦无法自主跟住便被梁碧和不费吹灰之力击飞!叶问吃惊不小暗想自己得到陈华顺和吴仲素的真传练功毫无懈怠身手虽不敢称一流却也罕逢敌手与人切磋多有胜算如今被这老人家一接一送自己便已落败连对方用何种手法也没看清这是何等骇人的功夫!叶问并不服气要求再试梁碧和欣然答应。叶问施展所学而梁碧和从容应对在瞬间又接连击倒叶问两次!这下叶问终于气馁拿起长衫一声不吭地欲转身离去。梁碧和干是叫叶问过来表明身份叶问才知道输在自己师伯手上。
关于这次比武地点有不同的版本有说是在梁碧和自己的杂货店铺之中叶问无法破解梁碧和的高深步法被逼到墙角不能动弹有的说是在九龙避风塘的一条船上双方在极狭窄的空间里魏手比拼腰马结果叶问被梁碧和发劲打落水等等不论何种版本过程都极富传奇色彩。事实上咏春弟子在当时少之又少叶问与梁碧和既然份属同门叶问到香港后去拜见师伯是极其容易平常的事情双方极可能是早就认识或有中间人联系的。而文艺作品为了增加1戏剧性和传奇性在过程中加以渲染和夸张说成是不打不相只的邂逅也是惯用的手法。
叶问在香港跟梁碧和深造咏春拳接近三年得以学到了梁赞最为完整的咏春拳技击体系弥补了在佛111未能领略咏春拳全貌的遗憾。而梁赞的医术也许是年青的叶问没有时间或没有兴趣才没有学到事实上叶问后来从事军警方面的职业也无须靠医术谋生。然而即使没有专门学但与中医术有关的点脉、内功等功法叶问也有通晓而有保留下来所以我们今天得以看到梁赞传下来的医书药谱。
叶问系的门人都知道叶问后来所教咏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陈华顺式一种是梁碧和式手法身法多有不同。两种咏春都是梁赞所传为何风格迥异?也许是梁赞因材施教的结果也许是梁赞偏爱自己的
学拳就学冰春奉券溟嘉管学拳就学冰春奉券溟嘉管子嗣个中原因只能是梁赞本人才知道了。叶问忠实地继承了两种风格的咏春相互印证参透并达到至高境界能有如此际遇也注定他曰后成为宗师级人物。后来叶问授徒时也将两种风格的咏春分而教之相信也是为了利于各自传承和尊重两位长辈。梁碧和将赞先生的咏春心法倾囊而授令叶问领悟到佛山咏春拳的完整体系无论是密不透风的中门手还是以巧打力的食外门叶问行拳渐有当年严咏春、赞先生的风姿。更重要的是叶问在梁碧和身上学到了一套做人的方法性格沉稳、低调谦和不象一名武师倒象一个教书先生叶问生前也自言受梁碧和影响最大。在叶问心目中梁碧和是他的第二位恩师。但是对于梁碧和而言早已看淡名份他坚持叶问称自己是师伯叮嘱叶问尊重师父和同门并要叶问在未成熟时适当保守秘密不要轻易显露在师伯处学到的不同功夫因江湖险恶人心难测若太过张扬易招致旁人妒忌。日后如果技艺有成声名鹊起时便说此种功夫是佛山梁碧和所教可也。
学拳就学冰春奉券溟嘉管
学拳就学冰春奉券溟嘉管
曰后叶问学成回到佛山已晋身一流高手之列同门中有感觉其数年不见身手功力却为之一变行拳风格有别于常见者背后似经高人指点但无论众人如何追问叶问皆严守口风避而不答令众人大惑不解。
梁碧和于清宣统辛亥年九月二十二曰(1911年11月12日)去世落叶归根与父亲梁赞同葬在佛山石湾。梁碧和之后其宗亲后人淡出于江湖未向功夫方向发展。然而一个好的师父只需调教出一个旷世杰出的弟子便已足够姑且不论是否本家族内子弟。以叶问日后的造诣令咏春拳独秀于武林当可告慰梁碧和甘于做影子师父的苦心孤诣。后人赞日
技高儒士教孺子香江侠隐轻浮名。
浏览4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