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绝技秘本珍本汇编续集


二、飞蝗石|武当绝技秘本珍本汇编续集





1 飞蝗石构造



飞蝗石一物为暗器中最便利最节,一省一种实为随地皆有俯拾即是之物。既不须费钱购买又不须费时琢



磨而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信手而



拾信手而发其便利为何如也。但于 图-6飞蝗石



山野之间寻取坚石以青石为上麻石次之黄石最下。所取之石宜细长上锐下丰。至其四边形式则不必拘泥即椎形、方形、六角形等等皆无不可。依其形状言略似蝗虫故名为飞蝗石。长约3寸其周围大小亦可不必拘定。若其重量每石6?7两不等。拣得此种石块贮之以备应用。出行之时则用一囊佩腰间贮石若干块于其内。囊以草制长约1尺阔约7寸。长端两角用带为1环斜挂于劲项之间。囊两边中?各有一带用以缠缚于腰际以免行走时袋之岩动。带袋法须视其人贯于发石之手而定。惯用右手发石者袋宜悬于左腰下。惯用左手发石者则袋宜悬于右腰下。盖取其临事时取石便利也。此种飞



蝗石在暗器中最为简单。惟其用法则有两种。一则当暗器一则为探路之用。凡夜行人在屋角墙头欲下窜时必先用石探其下面究竟是否实地抑或有河池及其他埋伏。探明,之后始可飘身而下,不至有所危险。此探路石子江湖上亦统称飞蝗石。



2 飞蝗石练法



飞蝗石练法亦不甚难大略与脱手镖相似惟专用甩撇之劲而不用推送之力。其靶设立亦与脱手镖相类惟不能用木靶宜用土垣。因镖头尖锐容易钉木板。此石顶端虽亦锐利但终系石棱不如镖头锋利势难钉入木板。不能钉入打着与否漫无标准。如用土垣则庶可打



入耳。土垣高6尺厚阔各2尺。垣上用石灰画圈若干大小不等其最大者直经若1尺最小者直径约2寸。练者先立距靶1丈处练打最大靶然后逐渐收小至最小一靶为止。他命中后人所立处即移远2尺更练。命中后再移逅2尺。如此逐渐移远直至3?4丈以外亦能最小靶而百发百中则技可用矣。发石时手法用阴手者多。握石与握镖相同。如右手握石则先将手向上一扬即翻腕向下用力向前甩去取的。此为打正面者若打侧面靶而右手发石则宜侧身立,左肩向靶右手握石如前向右面一扬即转腕用力向左面撤出以取的。此2法为飞蝗石正工皆用阴手者。至于陌手亦未尝不可用。但如冲击等法每感力不易充故不恒用。然在临事仓促时偶尔一用亦足以解目前之危。飞蝗石之效用不如脱手镖纯靠重量击人。则又不如流星锤其击在人身有遮蔽之各部但足使人略感痛?楚而不能使受伤。故用飞蝗石者在击敌时一则取人头



面各部。盖一无遮蔽且眼鼻等处脆弱之极最易受伤。再则宜取手腕足踝两节骨。因此两个节骨,最不电痛。打着腕骨则其兵刃必坠。打着踝骨一时必难行走。除此以外虽着人身亦不会发生若何效力。



3 飞蝗石流源 1



飞蝗石一物初时固无人用归武器。唐代突厥乱作裴行俭率兵讨之。有部将秦某与番酋战不敌。败走旷野马又中酋矢倒。秦仆地自计不能生还酋又将及计无所出惟瞑目待死而巳。忽手触一石块侥幸心生以为若持此石一击而中则非特生命可以保全且立得大功。乃持石以待酋至见其伏地不动疑已死。略迟异审视间秦即飞石掷之中酋首。秦又一跃至举刀砍之携其首归营。一石之微竟获巨功。秦名于是大著而军中自此称秦飞石而不名。秦亦注意于飞石练习。及平番奏凯中原亦争传其事练习飞石者亦众。嗣后沙场争斗恒见有用飞石制敌者如野史所称没羽箭等事亦由此牵附。有陈师凤山者技足惊人曾画无数小圈于石垣之上书数目于圈中。圈之位置固犬牙相错漫无规则。而所编数目亦任意为之不依规矩。师立百步外用飞蝗石依其次序打之固皆中的不误。飞蝗石且皆没入石垣中者约1寸。以石击石毁壁而入此非飞蝗石坚于垣上石也实以发石者功力完全贯于飞蝗石上故能破坚而入。功夫如陈师。固非易矣。能臻其境则人体虽有遮蔽亦必能穿胸洞胁。上述仅取人头腕躁各部者实为平常人而说非指此功夫深精而也。



-369二



_





浏览6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