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练的不是开砖碎石的横 气,而是瞬间万变的真气,即吾心中阴阳之气,故本派谱中曰: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 刚。”表现在技击上,武当拳讲究功深为能,故常能借敌之力, 制敌之身。而且艺精者,不论敌手如何运转都能够借力使力, 使敌人的力量和自己的内劲,形成保护自身,打动敌人的合 力。就武当范畴而言,乃运用拳套以应战,而成为实用拳术,盖 其既可凭手脚功夫以御敌,亦能藉其精湛技艺以伤人。一切技 术来源,均由拳中化击,由熟生巧,变化无穷。皆以徒手较胜
负,足证拳艺为百艺之首,况乎学习其它器械。无论攻防技巧, 要不离“上下左右前后浑然一劲”之诀微。并以“精、气、神”为 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是为六合,始可以克敌制胜。同 时出手要老辣,攻击要“稳、准、狠、疾”,始可以稳操胜券。所谓 “进打中,腿打肢”,“手似两扇门,全凭脚打人”等,提示在武当 拳的技击中毋忘用腿,于攻击上身,毋忘攻其下肢之要诀。
武当拳术之鼎盛,以明、清为最。当时除少林之外家拳外, 张三丰之内家,亦颇盛行,二者各有千秋。据《小知》录云:“外 家以搏人为主,人亦得而乘之;内家则以静制动,寻机搏杀,故 犯者应手即仆”。据拳谱云:“外家主搏人,而跳跃奋踉,故往往 得为人所乘,内家主于御敌,非遇困厄不发,发者所当必靡,无 隙可乘。故武当拳术之尤善。仅此内家一二,已定胜外功。”我 国拳术流传,迄今亘数千年,其间变化甚多。论其渊源,一般均 可分为两大主流,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其法虽殊,其宗则一。 外家源于少林,内家发自武当。内家拳经曰:“张三丰即精于少 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其实外家并非专习外功,而内家 固以练气导引为主,运气使劲,坚实内脏,但亦非专习内功,亦 有外功法行之。此二者之拳式,无论表里如何,其最终目的同 为内则强身延年,外则藉技御敌,实殊途而同归。
据考所谓张三丰创造武当拳,文说不确,他庆是一位集大 成的中兴者。因为武当拳的渊源当应追溯到张三丰之前。这 在武当拳各门派中的师承传递中也多有记述。如,在众多武当 拳门派拳谱中记有:“武当之先,天地根源。老子设教,宓子真 传。玉皇上帝,还坐当筵。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与此术,教 成神仙”之句。武当神剑门则传有:“先有太和,后有武当;成于 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家”的口诀。而且,在一些武 ? 194 ?
当门派中,还保存有一首张三丰留存的五言古风诗:“天地即 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 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 许。”可见就连张三丰也承认武当拳的渊源历史是非常悠久 的。还有资料记载,张三丰还吸收了前代道家冯一元所创的 “穴道术三十六手”。另外,民国年间曾在上海、桂林等地流传 的六合八法拳,它的创始人为后唐、宋初曾在武当山修练达 20余年的著名道家人物陈抟(张三丰修道得传于终南山火龙 道人,而火龙道人又为陈抟之弟子,以此而论,张三丰必定也 受传于陈抟),陈抟,字图南,在武当山感五^龙君授以蛰龙睡 法,在九室岩辟谷服气20多年。陈抟后移居华山云台观,著有 《无极图》,他认为万物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法理”存 在。陈抟的宇宙生成论与炼养理论,一从儒家《易》理中吸取宇 宙生成论;二是吸取老子“复归于无极”及“归根日静,静曰复 命”的思想;三是继承了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摸拟自然的丹道 理论;四是继承了钟吕金丹道的内丹练养术。这样经过“滋养 之至接续而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就是得到练功方法了。
清代技击大师黄百家在《昭代丛书别集》之“内家拳法”中 说:“张三丰即精于少林,复而翻之,是名内家”。这段记载说明 了张三丰的一段经历,即张三丰生于元定宗丁未二年,幼年入 道,青年入仕,后弃仕访道,在名山大川间游历过数十年。这期 间,他不仅博研了儒、释、道三家经典理义,并在游历中出于防 身的需要,便在他幼年入道学到的武功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 步的修习。所谓“即精于少林”,即指他确实学过少林武术,但 为什么他又要“复从而翻之”呢?原来,他在精习了当时的少林 武术后,发现,这时的少林武术与达摩祖师所创造的少林武术 已背离很远。他认为,达摩所创的武术主旨是在于导引养生, 取理于他的《洗髓》、《易筋》二经,技击之用只是其次,这与道 家的哲理与武功之用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达摩所传的少林 武功在当时已深隐佛门,而流传于世的少林功夫只是从民间 带进佛门的武术。这些武术只是经验的打斗之术,讲力讲速, 于佛道二家修练之旨背道而驰。因此,它欲还符合佛道二家修 练之旨的本来面目,所以就来了个“复从而翻之”。他的“复”, 即继承融汇了道家拳法精华;他的“翻”,即抛弃了世俗的少林 武功,追寻到了佛门原始武功。使佛道二家的正宗拳法溶于一 炉,这才创造出即利于养生修性,又利于推广谱及的武当拳法 来。
浏览1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