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千多年以前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直之 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傍”飘逸潇洒的高雅风 格,以技法高超为能。这种高超的剑术以深奥的剑理为指 导。深奥的剑理表现的是智慧,而不是匹夫之勇的“斗鸡 之技”。好勇斗狠之夫无不持“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的思想。这种主动是人的本能表现,“后发先至”思想是人 的后天智慧。这是后来的“以静制动”的思想先导。
汉刘向《说苑》卷十五〈指武〉记载:“鲁石公剑,迫则能 应,感则能剑,眩穆无穷,变无形象。复柔委从,如影如 响。”这段文字提出“感”、“应”二字,超越了意念的范畴。 说明当时的剑术已经达到“无形无象,随感而应”的高水 准。“复柔”含以柔克刚的意思;“委从”含不以我为主之 义,舍己从人。“如影如响”表明,鲁石公剑法又胜越女剑 法一筹,从“追形逐影”上升到剑像“影子”一样,如“声音” 一般,伴随着对手。这段文字所含剑理非常深奥。
庄元臣《叔苴子》中指出:“教剑者有法,及其能剑,忘 其法并忘其剑矣。”又指出:“未忘法而用剑者,临战斗而 死于剑”,指明剑术的训练与实战之间的关系,贵在灵活运 用剑法。这与鲁石公剑的“变无形象”是一致的。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二《俞公剑总歌诀》记有: 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二十个字,把剑理讲述得非常透彻。自从太极拳出现 之后,人们谈论“刚柔”很多,然而人们少有知道450年前 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俞大猷(1503 ~ 1580)在《剑经》中对 这一太极拳重要原理论述得如此精辟,他提出“柔”的实际 用法,“柔在他力后”,即“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当对手“旧 力略过,新力未发”之时,此乃用刚之机。“彼忙我静待”是 从临阵的战斗中用血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抗倭中,戚继光 说:“彼(指倭寇)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程 宗猷说:“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遭之 者身多两断。”所以,无论敌如何张牙舞爪,乱砍乱杀,我 不为所惑,“彼忙我静待”,以静制动。“知拍任君斗”是静 观敌人“跳跃”,掌握彼之攻击节奏,没有不胜之理。这与 《吴都赋》中之越女“应节入”是同一道理。
由上可见中国古代剑术之高超,剑理之深邃,是从实 战的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
第二节剑术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剑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其他武技相比较更富传统 性,剑术理论完全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华传统文 化对剑术影响最大的属《易》,易是太极阴阳学说的根 本。其余有《老子》的刚柔论、兵家的虚实论、儒家的中庸 之道、道家的吐纳导引、医家的经络之理、技击家的动静 之举。
浏览4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