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剑技击大观


二、第二节剑术之源流|太极剑技击大观





剑术是古人用剑搏击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其源流 久远,可追溯到夏代(公元前22至前17世纪)d既然称为 “剑术”,就是脱离了人的原始自卫本能,它有一定的方法 和技术,习之与不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剑术的来源有 四:第一是人与人的相互搏击;第二是对飞禽、走兽、水族、 爬虫的模仿;第三是吐纳导引术的修炼;第四是古代哲学 思想的指导。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女剑 法》,越女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 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 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 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呼吸往来,不及法 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 表明,早在春秋时(公元前770至前476年),剑术已经相 当完善,技术非常高超,理论也很完备。



《庄子-说剑》记载剑术理论,庄子说:“夫为剑者,示 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公元前 369至前286年)是战国时人,他对剑术的论述如此精辟, 表明当时不但剑术的技术水平很高,而且剑术的理论水平 也极高。



战国时期,车战衰落,步兵兴起,剑在战争中的作用增 大。同时,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剑的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青铜剑为钢剑取代,剑的长度加长,达到和超过一米,更加 锋利。然而,由于钢铁的抗腐蚀能力远较青铜差,所以少有 保存至今的完好钢剑。东汉以后,骑兵大量涌上战场,剑作 为集团战争的兵器逐渐被刀取代,至唐代兵士的武器装备 已没有剑了。然而,作为一种短兵器,剑并未从历史舞台上 消失,它在民间武术中得到了更加有生命力的发展,成为 民间个体的有力的自卫防身利器。剑术也适应这一新的历 史需要,向新的技术领域发展。剑术走向更轻灵多变,更增 加了技术含量,更强调功法,更富智慧而不强调力量,意念 的重要性超过了力量,最终使剑术更具民族特点,完全是 中国化的。为适应剑术的这一发展,剑器自身也进行了相 应的改变,剑的长度又减短,重量减轻,剑身变薄,刃更锋 利,护手由圆形变为扁形,剑柄长仅供单手握剑。这都是适 应剑术向轻灵发展的需要。



民间剑术的流传主要在俗道两家。史料记述的民间剑 客很多,我们摘其著名者如下:



《文选-左思-吴都赋》记载:“袁公闻越女善剑,路遇 而欲观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于是袁公即 跳于竹林。槁折堕地,处女即接末。袁公操本以刺处女,女 应节入。三入,因举枝击之。”《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记载:“当世莫能胜越女之剑。”《史记-日者列传》记载: “曲城侯以善击刺学用剑,名立天下。”所以汉王充说:“剑 伎之家,斗战必胜者,得曲城、越女之学也。”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记载:兰.陵老夫“紫衣朱鬓, 拥剑长短七口,舞于中庭,叠跳挥霍,报光电激,或横若裂 帛,旋若规尺”,又说:“有短剑二尺余,时公及黎之衽,黎 叩头股怫。……黎归,气色如病,临镜,方觉剃落寸余。”



汉以后,文人骚士习剑者不乏记载,例如:



《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学 击剑。”



晋阮籍在《咏怀》诗中吟道:“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 城”,说他的剑术已经超过了曲城侯。



唐代大诗人李白是一位剑术大家,这从他的诗中可 证。他说:“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顾余不及仕,学 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宋代大诗人陆游《剑池》咏道:“我壮喜学剑,十年客 峨眉气



唐宋以来,道士携剑成为风尚。“神仙”携剑,不是饰 物,剑者利器也,诛虎豹,逐盗贼之用。道士精于剑术者颇 众。《全唐诗》有“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火 龙是一位道士,称火龙真人。《宋史?隐逸传,陈挎》记 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 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正史明白地肯定剑术与道士 的密切关系。



中国武术史上的传奇人物,元明武当丹士张三丰的 诗词散文集《云水集-三十二岁北游》中有:“幽冀重来感



O 慨志,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 行。”又作《悠悠歌》曰:“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 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 倒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道统源流》记 载:“张三丰名君实,字玄玄,元季辽东懿州人,好道善剑 术。”无疑,张三丰是位剑术大家。



古代一些帝王善剑术,有的剑术水平相当高,甚至有 传奇性的记载。魏文帝曹丕就是一位剑术大家。《典论- 自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 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 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常与平虏将军 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骁五兵,又 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 余顾常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 甘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 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 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 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颖。座中惊视,余还座笑曰:’昔阳 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 故技,更受要道。’一座尽欢。”清雍正帝也是一位传奇式 的帝王。《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记:“雍正,康熙第四 子,少年无赖,好饮酒击剑,不见悦于康熙。”



中国今日之剑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 迁,已经失去其技击价值。更因为中国剑术的技击技术未 能转入现代体育竞技运动,所以近半个世纪,剑术的技击 性没有保存下来,成了一种套路表演艺术。过去被武术家 看不起的“花剑”,即剑术花架子套路,反而占据了剑术竞 技运动舞台,中国传统技击剑术,人们已不知为何物。一 些人甚至说:“中国传统剑术不过是古代传说中描写的神 话。”这种说法是妄自菲薄和错误的。中国剑术在历史上 是有战斗力和技艺高超的。以后的章节,将着重介绍中国 剑术的技击技术和理论精华。



中国剑术的历史远比拳术早,其民族性也远比拳术 纯正。剑术从-开始就采用了太极阴阳学说作为理论,指 导剑术的发展。越女剑法就讲“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内 实精神,外示安仪”等剑法原理C,而拳术直到北宋徽宗时 才出现了以太极学说为指导的武当内家拳法(清黄宗羲 《南雷文案?王征南墓志铭》)。所以说,中国剑术是在神 州大陆土生土长的中华民族的击剑之术,没有任何外来 的技击理论和技术的搀人,所使用的剑器也完全是中华 民族自己创造的。





浏览5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