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婉容,女,1927年生于北京武术世家,原籍河北省。
1951年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副教授,河南大学客座教 授。原北京体育学院竞赛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体育分会委员, 北京市高等院校竞赛委员会委员,北京体育大学老年体协副主 席。中国箭协裁判委员会首届主任,又连任第2、3、4届主任, 历时17年,现仍为射箭国际裁判。
其祖父孙禄堂、父亲孙存周、姑母孙剑云、三姊孙叔容均 为著名武学明师。孙婉容幼从父学,武德兼修,修习孙氏三拳、 剑械等,随时得父施教,聆听其教导,无论习武、生活、做人 均以“无德不立”为示,武艺并进。当时与表姐陈丽辉同练三 才剑对练时,得到师叔刘文友的指导,刘与其父各执一方示范 身教,孙、陈二人各一方从学,进步很快。常与师兄姐祖雅宜等共同演练,交流切磋,相互促进。
上世纪50年代初,随其父孙存周去北海体育场、四民武术社看教学表演比赛,观实战以及 公开正式比赛等,看其父在武社进行形意、八卦拳教学指导,去文化宫看父表演剑术,倍感奇 妙!当时还有其他武林高手的精采表演,广学博览,以广视听。再听其父现场解说,获益良多。 后因需要与父嘱,重点修习太极拳、剑,仍要继续习练孙氏武学。进行一些小型教学辅导或与家 人交流技艺,并可随时向父求教,直至父亲1963年逝世。
“文革”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正式授拳。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海淀 区等地举办多期孙氏太极拳学习班、辅导员培训班,为省市、地区等地习练者进行辅导,以及对 来访的国际友人,如日、美、德太极拳代表团或个人授课辅导。学员多人在各级比赛中获优异成 绩,更有一人获全国第一名。前后有组织的各类学习班如中华武术大讲堂、海淀区武协辅导员学 习班等至少举办了 7期,从学者约三百余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参加有关武学的各类社 会活动,如研讨会,来访国家、友人技术交流座谈会,国际、全国太极拳名家论坛及技术交流 会,出国教学访问座谈等。直至今。
从1990年到现在,先后被聘担任北京市及各地孙氏拳及孙氏武学研究会、协会、分会、研 究中心等10余单位的理事、副理事长、名誉会长、顾问、总顾问等职。
孙婉容从教惯不收徒,庭传武学,上有先姑母剑云、先姊叔容领军扛鼎,晚生深幸。但又从 未间断过传技于后人和从学者。直到2005年中,先姑先姊不幸相继去世,此后方收徒传技,不 期然而然矣。
孙婉容与先姐孙叔容等人编著《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
I第一章 孙氏太极拳简述
本、《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孙氏太极剑及对剑》等书。
孙婉容与家人拍摄了《孙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简化套路及竞赛套路共3路教学录像带,并 担任主讲,早已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还拍制了 “中国太极拳名家大讲堂”《太极会中州》 光盘并主讲。
应邀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文化开始》作现场直播——关于太极拳的访谈,并制成光盘。
编述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项目条款)、《体育运动竞赛组织与编排》(单项章节), 其它项目的编著(略)。
编著有《中国太极拳传世经典 孙式太极拳剑》一书,并亲为套路图示示范。
孙婉容已八秩有余,仍从事编写整理武学文稿、修拳、教学工作,参加有关弘扬、推广、交 流武学文化的社会活动。继续向门生传技授拳,及个人的授拳教学工作。自曰:余虽愚钝,浅见 薄识,无求无索,然为传承武学故,不才必力赴从之。
(六)孙宝亨
孙宝亨,男,生于1933年,河北人。本人是武林一代宗师孙 禄堂之嫡孙。父孙存周、姑母孙剑云均为武林大师。
幼承庭训,习练孙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及剑术等。当时 武术名家吴子珍、刘文友等常到家造访。获益良多。在高中和大学 时,常在学校及运动会上表演太极拳,每每获得极高评价。
195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从医及教学工作40 余年。
上世纪70年代在唐山铁路医院任职时曾传授孙氏拳,有多人 习练。自80年代初,随姑母孙剑云受邀参加上海太极拳名家表演 及交流大会,与郝家骏、王喜奎等师叔交流请艺。北京孙氏太极拳 研究会成立,姑母孙剑云任会长,余为秘书长、并组织及主持大会的召开,本会得到国家体委武 术处、北京武协、北京市体委、北京各大媒体的关怀和支持。
曾在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从事运动医学的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国际运动医学研讨会,对提高 运动员的体能作出了贡献。把运动医学的理念合理地融入到传授孙氏太极拳、剑中,使之更加老 少咸宜。
著述有《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孙式太极拳竞赛套 路教与学》、《孙氏太极剑》。并曾在《武魂》、《武林》、《体育与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 关拳术及运动方面的论文。
2004年任北京孙禄堂武学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2005年任北京孙禄堂武学文化发展中心 第二任理事长。先后组织参加了多次全国性孙氏太极拳交流研讨会,例如在2005年江苏盐城、 2006年北京怀柔、2007年河北定兴、2008年北京,均极成功。还受邀出席2009年保定和深水孙 氏太极拳交流会,2010年深圳孙式武学及纪念孙禄堂诞辰150周年的大会。
其他方面,2006年曾受邀参加马鞍山国际太极名家论坛,还曾被韩国太极拳学校聘为教授。
2009年,参加本书编辑,并担任本书中“孙氏太极剑”有关章节单练套路图示的示范者,拍 制拳照。
目前,本人广泛教授后辈,依先人宗旨,无偿授艺,只要喜爱皆给予指导,因人施教,现初 有成者有子、女及门生等十余人。
[第一节
I三拳合一
孙氏太极拳的特点孙氏太极拳的特点
孙氏太极拳的特点
孙氏太极拳的特点
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在修习形意拳、八卦 拳、太极拳已入化境的基础上,提炼出太极拳的普遍 规律,融合了孙氏形意,八卦两拳的精华,以武氏太 极拳为参考系创编的。所以说孙氏太极拳的最大特点 就是三拳合一。孙禄堂一再强调,三派拳术形式不同, 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能于人者一也。 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抱元 守一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始,以虚无终,能与儒、 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
■m三拳合一的特点
(一)“九要”规范身形
三拳的共同基础表现均以“九要”规范身形。通 过“九要”以求阴阳互济、内外中和。九要者何? 一 要塌腰,二要扣胸,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 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钻落翻分明。
1 .塌
腰塌住劲,尾闾上提,阳气上升,督脉之理也。
2 .扣
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
3 .提
谷道内提(提肛)也。
4 .顶舌顶上腭,头顶(竖项),手顶也。
5 .裹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时必往里裹劲 是也。
6 .松
松开两肩如拉弓,不使膀尖外露也。
中国太极拳传世经典一孙式太极拳、剑
I第二章孙氏太极拳的特点
7 .垂
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
8 .缩
两肩与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
9 .起钻落翻
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如水之翻浪,是起落也。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 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
另有八要说,指内力修为,其内容如下:
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 相通,万象归根也。
(二)以三体式为基础
孙氏太极拳是以孙氏无极式和孙氏三体式为基础,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 地,一足悬起。练各形式时有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 之单重者,即得其中和之起点,故曰万变不离三体式。
(三)以劲力为统御,中和为宗旨
孙氏太极拳、形意拳及八卦拳三拳皆以劲力为统御,中和为宗旨。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 洞,心无其心,则心空也,身无其身,则身空也,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为真空,乃至实 至诚也。合乎蓄神养气之道。
(四)培养浑圆一气的球劲
孙氏太极等三拳所培养的都是浑圆一气的球劲,三拳虽然劲力、形、性有所不同,但都符合 动静合一、周身均匀、感而遂通的要求。
(五)以《易经》为指导
孙氏太极拳包括三拳,皆以《易经》为指导,通融天理,具有体用不遗,修身育德之效。
浏览1,7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