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剑丛稿


十七、成维光的《拳经》“探马势" 探马、 又在三十二势的“丘刘 势”中提到过“探马”,原词是:“挪更拳法探马均,打人一着命 尽!”探马势又可接“丘刘势”的变化而发。|说剑丛稿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明代,民间流传着被唐顺之、戚继光等确认为宋太祖所传的 拳术,主要传习地是山东,江南也有练者.明代民间拳术分成长 拳、短打两大类,宋太祖所传的拳属于长拳类,这是各家记载一 致的?宋太祖长拳多用腿。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探马 势”采自宋太祖的拳术,“探马”很可能是宋太祖长拳中的代表性 招势,明代颇为流行,后世影响也较大,现在还能从劈挂拳等传 统拳术中见到遗存。



明代民间所传的宋太祖长拳,到底是不是宋太祖创编或传授 的,这个问题不好作确定的回答.明代距北宋已有三百多年,好 事者假托太祖以高标门户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的.但,在没有得到 可靠材料之前,我们也不能率然否定宋太祖传拳的可能性,毕竟 唐顺之、戚继光都是一代杰出人物,唐顺之又是明代以博综淹贯 闻名的大学者,他们的记载应有可信的一面。



另据唐豪先生《中国武艺图籍考》所著录的《陈氏拳械谱》载, 清初河南温县陈氏所传习的拳术中,有个“太祖下南塘拳”.“南 塘”应是“南唐”之讹。宋大祖下南唐的故事,明清时代在民间 广为流传,现在还能见到清人好古主人的小说《赵太祖三下南 唐》、无名氏的鼓词《三下南唐》等,那么温县陈氏传的“太祖下 南唐拳”应该是民间故事影响下形成的拳套,与宋太祖本人并不 相干.当然,这也反映了宋太祖在民间武术界影响之大.



除拳术以外,民间还有以宋太祖命名的棍术流传,而宋太祖 擅长棍法的说法出现甚早,从现有资料看,比太祖拳出现要早得 多.《水浒传》第一回“楔子”中就说宋太祖“一条杆棒等身齐, 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但 它的部分内容早在南宋时就已形成,这是没有问题的.宋太祖凭 一条杆棒打天下的说法,肯定在宋代就已经有了.宋人话本中有 《飞龙记》,一般认为它就是明人小说《飞龙传》的前身。?《飞龙 传》是专讲宋太祖发迹的长篇章回小说,书中的宋太祖善于用棍, 打遍天下豪杰.在南宋罗悻的《醉翁谈录》中,话本《飞龙记》被 列为“杆棒类”,可以推知,《飞龙记》所描述的宋太祖,必是手 执杆棒的好汉.此外,“等身杆棒”或“等身铁棒”这样的兵器术 语,多见于五代和北宋,如发现于敦煌的五代《庐山远公话》里, 就有“手执一等身铁棒”的句子.6这些都使我们相信,宋太祖杆 棒打天下的说法在宋代就已经流行了.



宋太祖到底用不用铁棒,这在正史中未见记载,但宋人笔记 中确有旁证.南宋初蔡修的《铁围山丛谈》卷1载:



“太上(宋徽宗)以政和六七年间,始讲汉武期门故事. 初,出侍左右宦者,必携从二物,以备不虞.其一五拳,一 则铁棒也。玉拳真于由玉,大倍常手拳,红锦组祖以系之。铁 棒者,乃艺祖仄微时以至受命后,所持铁杆樟?也。捧纳铁尔, 生平持握既久,而爪痕宛然。恭唯神武,得之艰难,一至斯 乎?”



所谓“汉武期门故事”,就是实行武艺考试制度.汉武帝时, 名将甘延寿曾通过“试弁”——即手搏测试,取得期门郎的武职, 故称“期门故事”。典出《汉书?甘延寿传》.蔡修是北宋末年 “六贼"之首蔡京之子。据《宋史?蔡京传》记载,徽宗宣和年间, 蔡京四度当权时,“目昏昵不能事事,悉决于李子修。凡京所判, 皆修为之,且代京人奏」可见蔡修确有出入禁中的机会,宋太祖 的玉拳铁棒应是他亲眼所见。根据蔡修记述,我们得知宋太祖确 实从身份卑微到终于当上大宋皇帝,一直持一柄铁杆棒,铁杆棒 上的“爪痕”正说明宋太祖棒不离手,功夫很深。铁质的杆棒,份 量很重,如非膂力过人,棒法精熟者不可能用之于战阵.这证明 民间关于宋太祖棒法如何高明的传说,以及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 关于宋太祖杆棒打天下的描写,并非空穴来风.



大概宋太祖善用棍是实。明人何良臣《阵记》卷2记载,明 代有“赵太祖腾蛇棒为第一”的说法,晚近以来随处可见的“太 祖蟠龙棍”,很可能就是从这个“腾蛇棒”演变而来的.太祖善棍, 又贡为一代开国天子,于是民间便衍义出棍法创始于太祖的说法。 这个说法不是近代才有的,肯定出现较早。清乾隆间,程穆衡引 昆山李南乔的《沙手谱叙》说:“自宋艺祖皇帝留棍法三十六路于 少室山少林寺,遂为棒法开山,知棒法始赵太祖也李南乔的 《沙手谱叙》我久觅未得,故不能详考上面一段文字的出处。而程 穆衡则是乾隆年间江南一位饱学名士,他曾为《水浒传》作注,上 面的引文就出自他的《水浒传注》卅但,我以为宋太祖传棍法于少 林寺的说法,就像大多数关于少林寺的传说一样不足凭信,棍法 始于太祖之说也同样不可信,但宋太祖留下三十二路棍之说,则 未必全无根据.我们不一定要相信“三十二路”的说法,因为这 明显有夸大其词的色彩,但宋太祖留下过自己的棍法,这是完全 有可能的.史载,宋太祖不但骁勇敢战,敏捷过人,而且十分重 视教练士卒的武艺,更善于驾驭豪杰,“得人之死力”。我引录两 条材料,以供了解宋太祖之为人.《宋朝事实类苑》卷1《祖宗圣 训》载:



“太祖始自总戎,为士众畏眼,及戏祚,善训戎旗,隶兵 籍者多以配雄武军。自此或习试武艺,或角力斗殴,以校胜 负,渐增俸缗,迁隶上军。……士皆贾勇思奋,平荷止六十 日,用精兵才七千人。” 同书卷1又载:



“太祖善御豪忠,得人之死力。……左右内侍数十人,皆 善武艺,伉健,人敌敷夫,骑上下山如飞。其慰抚界育,无 所不至,然未尝假其成仪J



与以上引文相类的材料,宋人笔记中亦有所见。这些材料使 我们知道赵匡胤这位开有宋三百年基业的皇帝,不是单凭着权谋 来驱使部伍的,他本人也精通武艺,又能以武艺训练将士,所以 将士奋勇,左右效命.相信“皆善武艺”内侍数十人,都是太祖 亲自简选教习的豪侠之徒,很可能就是通过他们的转相传习,宋 太祖的棍法和拳法得以传布世间,并传之后世,从而为他在中国 武术史上留下赫赫名声.



注释



①优寿 ,明代戚继光拳经捷要笈令译和解析》,文载福建人民出版社 <太极拳术研 HT>.



②参见胡士堂 <话本小说横论》第八章第一节,254页.



③见《敦煌变文集》卷2.



④程穆衡,江苏镇江人.乾隆二年进士,有抄本《家希集》存世,见《嘉业堂薄 书志》卷4.






浏览5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