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武术家马凤图先生,生于1888年,逝世于1973年, 享年85岁。今年(1998)是先生诞辰110周年,又适逢他去世25 周年,由甘肃省政协、民委、体委及海内外武术界人士共同发起, 将于10月间在古城兰州隆重举行纪念活动.作为先生的子嗣,我 受各位师友学长和亲族的嘱托,谨以此文简要介绍先生的生平和 武术成就,略述先生的武术思想,以表达我们对先生深切的纪念。
马凤图字健翊,回族,河北省沧州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习 武的农民家庭,小时读过私塾,参加过晚清的武童生应试训练,并 从祖父马捷元' 父亲马化堂、舅父吴懋堂学习劈挂、八极等家传 武术.12岁起痈从盐山黄林彪(传村)先生,系统学习通备拳法, 兼学中医,从此奠定了终生以医武为伴的学术路径.1909年(宣 统元年)考取北洋师范学院,在校加入同盟会,从事过秘密反清 活动.民国初年,赴东北从事教育工作,又曾赴湘、鄂等地工作 和游历.1920年携二弟英图和长子广达在河南加入冯玉祥将军的 国民军,进入军政生涯。1926年随冯军刘郁芬部进入西北,先后 在宁夏, 甘肃、青海担任过县长、军法处长、专员、厅长、省府 委员等职务。40年代初退出政界,在大学兼过课,后来挂牌行医, 直至以中医师身份终老于兰州。解放后担任过西北军政委员、省 政协委员、甘肃省回族教育促进会代主任、省民委委员、体委委 员、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省武协主席、连州市中医学 会主任委员等多种社会职务.
马凤图的从政经历,为他在三陇大地赢得一片清誉。事实上 从政既不是他的初衷,也完全不适合他过于耿介的性格。仕途多 艰,备历坎坷,所以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勇退的念头,只是为生 计所累,不得不一再延缓了退出宦场的时间.他对传统文化怀有 很深的感情,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涉及,有所探研。他有很好的经 史根底,喜欢读史。对宋、明理学兴趣也很浓,曾专攻陆王之学, 但最推崇的还是清初崛起于河北的颜、李之学,一直以颜、李学 派的信奉者自居。由于久居陇右,对西北史地及民族、宗教等问 题颇留心,有不少独到见解。1938年史学家顾颉刚、白寿彝等来 西北考察,曾屡屡向他请教,这在顾、白二位先生的日记中都有 反映.金石碑版和书画鉴赏也是他的兴趣之一,其它如诗词、戏 曲、古典小说,以及民族教育、世风民俗等都有所关注和涉猎。但 相比之下,一生寄情最深,吃吃探研不止的则是武术、医学和书 法,他晚年曾经以“三艺老人”自号,指的就是这三门学问。他 说过,三艺之中,武艺第一,可以成一家言;医艺第二,可以救 死扶伤,也可以为人师;书艺第三,不能成家,也不能为师,但 能做到一生临池不辍,从容挥毫。的确,他的大字,特别是榜书, 遒劲雄浑,气度严整,当年曾得到于佑任、范振绪、寇遐等不少 秦陇书家的推赏.
马凤图经历了自清末到新中国建立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他阅 历丰富,见识高超,加上好学勤思,博闻强记,故能在许多领域 取得成就。然而,他一生寄志最专是在武术,成就最高也在武术。 这一点,他生前颇为自许,身后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推崇。
他的武术活动绵延70多年,留给了我们丰富珍贵的武术遗产.我 们一面感到庆幸,一面又不能不以继承和发扬他的遗业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感到压力,特别是在武术现状令人忧心的今天. 以我的肤浅认识,概括言之,马凤图一生的武术成就主要在以下 三个方面。
第一,创设武术机构,推动武术的体育化进程
清末民初,民间武术社团蜂拥而起,许多武术家和社会人士 都参与了这一活动.这是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转型的重要历史现 象,也是传统武术完成其体育化进程的重要环节.这一现象已引 起当代武术史研究者的注意,成为一个热门课题.马凤图是这一 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1910年(宣统二年),他在天津读大学时,受同盟会“燕支 部”之命,与叶云表、张恩绶等人发起创立“中华武士会”,次年 正式成立.该会以提倡中华武术文化为宗旨,主张强身励志,发 扬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以“中国之武士道”(梁启超语),对抗 日本的“武士道”,同时也企图借此联络武林人士,扩大反清力量。 会址设在天津自治研究所,成立大会在河北公园天津教育公会举 行.当时,华北许多武术名流都曾积极参与中华武士会的创建,其 中有太极拳家李瑞东、形意拳家李存义、八极拳家李书文、劈挂 拳家肖公甫及天津地方人士高万合等,还有各家的高学弟子如形 意郝恩光、李玉琳等,八极张德忠、霍殿阁等,劈挂沙子祥、马 英图等,人物极一时之盛.中华武士会从筹谋到正式成立历时一 年之久,马凤图做了大豌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庚子拳乱”后, 在重灾区的天津,许多人对武术怀有偏见,武术界自身又多宗派 门户之见,某些武术人士江湖习气根深蒂固,能把大家聚合到一 起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经马凤图与叶云表等年轻人的奔走 协调,终于促成这一当时北方规模最大的民间武术社团的成立,马 凤图被公举为首届理事会副会长兼总教习.不久,他远走东北谋
求职业,就基本脱离了武士会的关系,但他对中华武士会的创物 之功,在当时的京津武术界多有好评.
1925年,在西北军察哈尔都统署任参议的马凤图,受都统张 之江将军之命,在张家口创立白刃战术研究室,并依托该室,成 立了 “新武术研究会”,以室主任兼任会长。当时,西北军首脑冯 玉祥赴苏联访问,张之江主持军政大局,他积极经营张家口,力 图为西北军创立一块立足之地。张之江对武术夙有兴趣,对兼资 文武的马凤图非常赏识和敬重,郑重委托马凤图制定全军统一的 劈刺教材;同时努力延揽武术人才,研究武术改革发展的新途径. 力图使研究会成为一个实体,并逐步发展出一套可以推广到全国 的民族体育训练和竞技体制.经马凤图举荐,研究会吸收了包括 王子平、马英图、洪立厚、刘鸿庆、王桂林等一批武术(含摔 跤)人才.研究会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南口大战”爆发后,西北 军全军转入战争,研究会即陷于停顿。研究会存在期间,马凤图 结合军用劈刺教材的编创工作,对古典刀剑武艺和明清以来流传 有绪的陆合大枪体系,还有北方传统的棍法等,做了一次认真清 理,取得多项成果.此外,对不久以后在南京创立中央国术馆的 张之江将军来说,研究会实际上是一次实验,是一个前期准备,不 仅是认识和组织体制上的准备,而且也是人员方面的准备.可惜 “五原誓师”后,西北军主力转向经营西北地区。为联络西北回族 地方势力,受冯玉祥指派,马凤图以代表身份先期出发,自此滞 留陇上。因为这个原故,他未能参与中央国术馆的创立,这是马 凤图一直耿耿于怀的憾事,也是张之江引为遗憾的事情。
浏览4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