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 有以下两种。图1所示的太极图为一种宏观的宇宙运 动模式,它的出现较早,故称“古太极图”。在其周 围配上八卦,即成太极八卦图。它反映着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而这一切又都在积 极的运动中体现出来,并展示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发展过程。它的基本思想已在 《易》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图1
另一种影响较大的太极图是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 根据陈挎所传的无极图和道教的太极先天图修订而 成,并作有《太极图说》加以说明,人称“无极图”, 如图2所示。
阴静阴静阳动阳动万物化生
阴静
阴静
阳动
阳动
图2
太极图详尽描述了万物生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 在规律,进入了量的阶段,其中揭示人体内部的运动 机制为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自古至今,对于太极图来源的解释,众说纷安。 有说是我国上占时代伏羲氏所画,有说是商末周文壬 纪昌所画,有说是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纺轮 纹样演化而成,有说是古人看了黄河和洛水汇含处的 清浊旋转的旋涡启发而成,有认为源于远占人对自然 各种事物的观察,如螺壳的螺旋,风、水的旋涡,野
草出芽时的旋转状,母腹中胎儿的蜷曲状等等,这种 盘旋结构是有生命活力的象征。太极图分左旋和右 旋,以右旋为主,如图3所示。
右旋右旋
右旋
右旋
图3
有学者认为,当前流行的太极图始于宋代,经朱 熹刊在《周易本义》上,才得以流传至今。我们认为 把太极文化、太极图的产生,归于牵强的历史人物, 还不如归于自然,因为它源于自然,师法造化。历来 的学者及艺术家都无例外地把文化及其相关的艺术看 成自然的一部分,只有投入自然,让个人的品格和修 养与自然达成相融的境界,用生命的贯注才能创造永 恒不朽的文化艺术。太极文化及其相关的太极艺术自 然也不例外。
“易” “太极”文化在民间的广泛应用和流传莫 过于太极拳了。太极拳的问世,是顺应自然的先驱。 太极拳之所以叫太极拳,就是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是 “太极学说”。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
杨式蠢 i全释
蜜事 一理讼篇
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陈氏太 极拳图说》作者陈鑫说:“它理根太极,故名太极 拳。” 乂说:太极拳是“以易为经,以礼为纬,出入 于黄老陈鑫在《太极拳推原解》中曰:“斯人父 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言气而理在其中),酝 酿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气在其中),三教归一, 亦此理,即宇宙(太极是体,阴阳是体中之气勺四方 上下口 ’宇’,古今往来曰’宙’。)之万事万物,乂 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 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观经悟会法》bl: “太极者,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也。以《易经》 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 其寰中,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可见,太极拳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行功原则,其命名体现了周易原理。故《太极歌》咏 “太极原生无极中,浑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 变,万象包罗易理中”。
亦有不少太极研究者认为,太极拳与易理学说并 没有太多的关系。因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创始者是 一位精通理学,熟读周易或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而 创造太极拳的,也未见哪一位太极拳家同时也是周易 与朱子理学的大学者。倒是大多文化程度并不高,而 是靠勤学苦练的太极大家。也难怪历来的拳学真经是 一个“练”字。
浏览6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