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三十七心会论》曰:“腰脊 为第一主宰 丹田为第一宾辅 ”即是说后丹 田(命门穴周围)为第一主宰,而前丹田(关元穴 周围)为第一宾辅。这是太极拳的特点所决定的, 是用劲时自然形成的,也完全符合太极拳健身的原 理。太极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际广“刻刻留 心在腰间”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力由脊发” “气敛入脊骨”等等,都说明腰脊为太极拳精气的源 泉,是劲力的发动之处,也是气运行的始发点,当 然也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相换的起点。 而太极拳是以老子“虚其心,实其腹”为炼养原则 的,虚心即须束肋含胸,实腹则须气沉丹田,气沉 丹田是指意注(不是意守)小腹关元穴周围之(下) 丹田(现代人体运动力学认为此处为人体重心所 在),以意行气,务令沉着,使小腹有充实感。具模 式如陈鑫所注“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 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 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归丹田。盖心 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又说:“至于中气 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
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以归此?此不过 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于肾,肾 水足则气自壮。”气能沉丹田则腹心松净,而后气能 腾然;气能腾然则鼓荡,而后意气换得灵。气之鼓 荡,即为自然之深呼吸,吸气蓄为合,呼气放为开, 一呼而气沉丹田,一吸而气贴脊背。开合鼓荡,活 泼变化,气动身随,载沉载浮,忽隐忽现。此即 《太极拳经歌诀》所谓“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 妙无穷”。哼哈二气即丹田之阴阳二气。丹田动则无 有不动,丹田静则无有不静,内动导外动,外动合 内动,内气潜转,劲由内换,如长江大河,取之无 尽,用之不竭。至用之时,气沉丹田,敛入脊骨, 含蓄其劲,待之而动,力由脊发,则沛然而莫能御 也。
《太极拳使用法?大小太极解》曰:“气能入丹 田,为气总机夫,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 身,意至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此 句所言之“力”即是“劲' 二者是统一的。肾藏元 精,命门总主两肾,故命门主之,丹田元气所注, 心藏元神。前之丹田为元气所注之处,为气总机关; 后之腰脊命门为精气之原,亦为劲发动之处。前后 成贯注之势,在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和松腰落胯的 条件下,在心神的主司下日日贯输,终日乾乾之功, 进而不止,日久自到。精气神凝合伏结而成丹,即 太极浑元劲也,亦即混元气也,脐下和肾间动气也。 秦汉医籍《难经?六十六难》指出:“脐下、肾间动 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当然亦是太 极拳之根本。
从上述可以看出,以后丹田腰脊命门为主宰, 着眼处在劲;以前丹田关元,即(下)丹田为宾 辅,着眼处在气。劲(力)与气合,主与宾合,提 挈全身,以劲为主,突显太极拳的武术功能及以动 为用的运动形式,是动中求静的动功。以气为辅, 决定太极拳动中必须求静,以静为体,根于虚静, 以阶及“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的神 明境界。
太极拳理论提出了腰脊命门与丹田的关系,是主 宰与宾辅的主从关系,也是我国武术理论上的一个重
然而太极拳作为拳术以应敌,拳弥六含,瞬息 万变。故其所谓丹田,究其实质,是寓寄精气神之 整个形体,是无处不丹田的。正如向恺然所说: “总之守在何处,舟自何处生,故名丹田。”又如陈 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说:“夫太极拳者,千变 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 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 四肢百骸相连而为-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 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卜 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 后相需。所谓一以贯者,其斯之谓欤!”此论吉劲归 一,言全体内外归一,言三丹田归一或吉五丹田们 一,皆相近似。下丹田炼精化气,中丹田炼气化神, 上丹田炼神还虚,三丹田或五丹田合一,则精气神 合一,心与意合,气与力(劲)合,“而后百骸筋 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 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一气”。太极之内劲至此境 界,“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 何坚不摧”。这正是太极拳周身无处不丹田的神明功 夫的写照。
正如笔者在本章太极意法中所说,太极拳所谓的 气沉丹田,是采用腹式呼吸法而使气下行,虚胸实 腹,稳固下盘的自然现象,而绝非意守丹田。同时指 出气沉丹田亦非腹部之局部要求,而是整体的要求。 一呼而气沉丹田,一吸而气敛入脊骨,以气运身,务 令顺遂。绝不可格外用力,勉强使呼吸与拳势配合, 以致憋气而造成偏差。顾留馨老师指出:“不论练拳 或推手,当气沉丹田以意运劲略一贯于脚跟之一瞬 间,决不可下蹲作势,否则会形成缺陷、凹凸、断续 之病,气势一有断续,便形成两股劲,不是一股劲, 便不是气势鼓荡,一气贯通。”太极拳本意为浑圆, 以圆为体,以阴阳为用,太极各劲非圆满不灵,能圆 满则活。圆而不满则凹,满而不圆则凸,皆非真圆, 即非圆满,不圆满则不能自始自终一气贯通,不能一 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这是气沉丹田时所 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浏览5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