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推手和不练内功不同。不练内功主要练抻腰压腿,要求脚要踢得高, 姿势要优美,配以音乐伴奏,它适合表演,容易学会。它在普及太极拳运动方 面,起到了极大作用。内功太极拳推手,首先要把内功练好,拳架学会,练上一 年腰,再练推手比较合适。此时才能做到太极拳论的要求:“不是手快打手慢, 也不是力大胜力小。”凭借手快和力大取胜,那是外家拳。内功拳推手的原则 是:“以静制动,牵动四两拨千斤。”因为它以内功支配外形,也就是说四肢运动 靠内功支配。例如,自行车和摩托车,自行车的运动,完全靠四肢的运动,力气 大,蹬得快,车就跑得快。摩托车也是两个车轮,但它不靠四肢用力,它内部马 达产生一种能量,支配着车轮飞快运转。内功太极拳推手,他的四肢用不着乱 动,在内功支配下,微微一动即可产生奇效,也即所谓四两拨千斤矣。
太极拳推手是知彼之功,同时也可以验证自己打拳是否正确。推手是练随 意平衡,也就是说在对方攻击下,自己是否还能保持平衡,你是否能保持太极拳 要求的圆运动。如果你不能保持随意平衡,说明你犯了拳论所要求的“勿使有 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也即犯了缺陷、凹凸、断续之病。我们 的口诀是:“形体圆球转,周身是弧线,内气做后援,碰上如触电。”
(一) 不丢不顶
丢顶是在进攻中常见的病。扁抗是在后退中常犯的病,上下一条线,全左 右转,一扁就转不了啦,一难受就要反抗,是犯了抗病。特别是身体强的容易 犯,有劲但不能用劲。身体弱的使点劲还关系不大,因为他僵不了。
(二) 多练听劲
散手就是太极拳的应用,叫採浪花或乱採花。“内功老六路”八十六式几百 个动作,每一动都是用法,就是活步,这还不够,这就是说太极本无法,动就是法。
听劲本来就是权衡。衡量对方哪儿使劲,使多大劲。通过身上的感觉、皮 肤的接触感觉到他哪儿用劲,知道他哪儿发劲(后面单讲),斯其根自断。通过 感觉“听”出对方是哪儿发劲,我们通过意念断其劲源,这个不难练,主要是手 上不能用劲,手上用劲就聋啦。不但手上能“听”,身体各部位都能“听”。. (三)练虚实
虚实要分清,练到最后是: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总此在哪 儿?在丹田。
mmm
伤式太裁本老六路
练坯力,推手发力原则:薄、顺、短、脆、远。
坯力——(才能以小力胜大力)当对方搛住自己的手臂,他手攥住处为一 圆周360度,假如他手之握力360公斤,则每度只有一公斤,我们可找他的薄弱 环节发坯力,微微一动即可将彼击出。
顺力——顺劲力。当对方来了力要把它顺出去,顺到哪儿,顺劲有三:一, 顺到他身上;二,或者顺到与他与我都没有关系的地方;三,如果功夫大也可以 顺到自己身上把它卸掉,一般开始练要顺到对方身上。
短——发劲要短、要促,如发弓。
脆——发劲要脆、要冷。
远——发劲时意念要远,发劲时往远看,往上看往上打,往下看对方就往下 钻,只要管住对方你不要动,你往地下看,他就往地下栽,这就凭着实践经验和
意念。
以上是发劲的秘诀。
(四)人体钟形
揉四手时脚步不动,身形动量只有旋转和开合,所以学推手时,必须先学掌 握对方的旋转和开合的内外相合方能懂劲。总之,是要把旋转和开合的内外之 劲互助互随方能有用。下面先把问送劲略谈一下,以悬挂之古钟为例,因为钟 的中心有一条中心线,下有钟垂可以旋转,钟线可以上下纵伸,因此可代替人的 身形,下有钟口即是胯圈,上有钟蒂即是肩圈,中有腰圈,现把垂直线分为五段, 即是五点:
1. 钟内钟垂的垂直线分为五点。部位和名称如下:钟蒂在咽喉下名叫顶 点,垂直线正中间之点也即对方腰圈的中心名为灵活点,顶点和灵活点之中名 为上死点,最下一点即钟垂名为下垂点。灵活点下、下垂点上,名为上死点。
2. 各点的性质和作用如下:
(1) 钟蒂——点在咽喉下,名叫顶点又叫“绝命点”,因该点在咽喉下为点 穴之门,位于正中不易摇动。乃技击时看全体变动之准星,也即发劲之0的。
(2) 上死点,该点因受固定位置的影响,动量较滞,所以叫死点,又因在正 中间的灵活点上所以叫上死点(也就是发劲之点)。
(3) 灵活点位于垂直线正中间,此位置最灵活旋转,变化灵活,最难控制, 因此在发劲中以该点为问点,发劲时必须把该点问出反应来在击死点,在问时 最好用手势(即颤动之意)也就是问劲,无定向方能得意。
(4) 咽喉 顶点(绝命点)图 8-93咽喉 顶点(绝命点)图 8-93下死点,位于垂直线下部受到钟垂下坠之重力影响,动转较难,变化不 大,所以名为下死点(也就是发劲之点)。
咽喉 顶点(绝命点)
图 8-93
咽喉 顶点(绝命点)
图 8-93
(5) 钟垂位于垂直线下端,钟的下口之中,又位于两胯之中,最为重要,它 是全身的中心,它一动就影响全身,所以一般练太极拳的又把它作为稳固下盘 之用,因此最难练活,若求练活非有真传不能得也。
3. 点和点的互相关系和变化如下:
各点都位于一条垂直线上,互相都有连接关系,例如上死点下是灵活点,下 死点上也是灵活点,因此两死点都含有灵活性的一半,一旦被击时,都受到灵活 点的影响而变化灵活。假设上死点变化灵活时,顶点就会有停滞,此现象必然, 此时必须照顶点击之;若下死点变为灵活时,灵活点就会僵滞,此现象与上相 同,此时非照灵活点击之无疑。
4?点和点互相有关连,若某点被击时直线必受影响,必然会产生弧形,钟 垂上提,此现象必然,经此变化应如何发问?
点和点相连在一条直线上,某个点一旦被击时,而直线必受影响,自然会产 生弧形。例如顶点和下垂点生弧时,两死点位置不动,必须由原垂直线到弧线 的最弯度之距离,用弹簧力引出弯度之反应,再招死点而击之。若顶点和上死 点产生弧线形时,死点必移于弧线最弯度亦用弹簧力而击之,以下各点和点中 产生弧线与上同。
丢顶是进攻时常犯之病,扁抗是后 退时常犯之病。对方一来劲接手后先指 对方腰为问劲,再打上死点,对方不易 化。问劲时先问灵活点,灵活点只能问 不能打。对方坐步时打他的下死点。
进攻时,一般打中点,问劲一般先问 中点再打死点,中点上下两点为上死点 和下死点,打着死点他就跑不了。但是 有人会问为什么打不着?因为你打他也 在变,你一打,他一收就变了。所以不要 先打死点,要先打灵活点,当他一有反 应,暴露了死点,再打死点。
/!'功太裁本推夺?技/!'功太裁本推夺?技古钟图(见图8-93)。
/!'功太裁本推夺?技
/!'功太裁本推夺?技
WHHWHH〇〇扬式太教本老六路
W
HH
W
HH
〇
〇
以上所述均为太极拳初级和中级的理论。太极拳高级阶段,棚、捋、挤、按 皆非似。因为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对方的力刚接触我身,彼阳我即阴,彼阴 我即阳,对方如球碰壁还。
所以我们练气变手,开始不要用力,不用拙力,经过不断地锻炼,再找到劲 源,从劲源发出去,浑身哪儿都别用劲,按照“根松摧,中通顺,梢发透”的要求, 劲从劲源出来,把它发透了。开始练时用开合来代替,最后练到气变手就不用 开合了,一伸手中气往右一转就是拿,中气往左一转就是发,它比身体开合要 快,当练到意变手时,就用思想去想一想,意念配合内劲,意比气来得快。“气变 手”——当对方推外侧时我则用气冲到内侧。
拳谱说:“用气则滞,无气无力者纯刚。”但无需故意去用气,故意用气会出 偏,就像气功一样,打拳不能光用气,包括意念不跟着气走,跟着气走易出毛病。 但意念也不能跟着劲走,意念老是单开一条路线。拿劲引着,打拳一开始调息 三次就是调气,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开始调息以后就不用管了,就像挂钟扭 摆,扭完以后就让它自己走,我们放松就是练意,意到气自然就会到。王宗岳 《拳经》云:“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这说得非常清楚,不是力胜,是什么呢? 是内功,是身体内的神、意、气。所以练时不要用力,不用力才能练好。
发劲意何解? “有如敬宾朋,用手轻相扶,所指绝无空。”“双臂轻灵似门 帘,沾连粘随紧相连;彼若进攻坠深渊,彼若后撤丈外翻。”
浏览9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