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炼丹家在烧制“金丹”的同时,也不排斥“内修气老子 的养生学说和修炼方法,也被炼丹家们所继承和发展。一些古代 的炼丹术士们,既外服金丹,又内养精气。魏伯阳就既懂烧炼之 术,又精内养之道。
他在《参同契》中写过这么一段——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
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于珠。视之不见,近 而易求。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 末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这里的“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勺 就是来源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营魄抱一”,“涤除玄览”,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气
魏伯阳形象地把“真气”在腹部聚积,比喻为“温养子珠”; 把“真气”在体内运行,比喻成一棵向上生长的“灵株”。他这种 用“炼丹”术语表述体内“行气”的做法,给后人以启迪。
晋朝大炼丹家葛洪,认为成仙之道当首推“炼丹”,但是他也 非常重视“内养气也许是受到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气“早服谓 之重积德”的思想的影响,葛洪在他的著作《抱朴子?极言》中, 提出了一种“养生以不伤为本”的主 一
故仙经曰:养生以不伤为本…… ?
或问:所谓伤之者,岂非淫焰之间乎?
太微
抱朴子曰:亦何独斯哉……才所不逮,而困思乏, 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 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 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 饮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 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
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 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 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 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 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 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 皆不欲冒之……
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谓久则寿损耳。
葛洪不仅在养生理论方面很有见解,而且在修炼功法方面也 颇有建树。他把老子的“腹部呼吸法”和战国的“行气术”,发展 成为一种“胎息”功法。
《抱朴子?释滞》中详细谈到了 “胎息"——
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胎胞之中,则道 成矣。初学行气,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 十,乃以口吐及引之,皆不欲令自耳闻其声气出入之声。 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 候也。渐习渐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 少,日还一日矣……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 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 行气,无益也。
入宋以后,“炼丹术”逐渐偃旗息鼓。但是,它那一套“炼丹” 的术语和比喻,却被“行气”的修炼者们所借用。也许是受到了 魏伯阳的启发,有人发现“炼丹”与“行气”有许多地方可以进 行类比:“丹”是“铅”与“汞”结合的产物,“气”是“精”与 “神”结合的产物,那么,“气"就相当于“丹”,“精”与“神” 就相当“铅”与“汞七“丹”在炉中炼,“气”从体中出,那么, 身体就好比是“炼丹的炉鼎”;“炼丹”讲究抽添,“行气"讲究呼 吸,那么,呼吸就好比是“炼丹的火候气
如此一来,岂不是可以将“炼丹术语”,套用于“行气功法”, 把“行气术”改造成“内丹术"吗?
浏览1,0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