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式
太
极
拳
入
门
与
提
高
图4 - 63左揽雀尾 -丁步抱球
拳名释义:太极拳中将对方手臂比做雀的头尾,用双手持取 雀尾,并随其旋转上下,像轻柔抚摸雀尾的尾羽,将对方手臂缠 绕击之,令其逃不脱,而形象的比 喻为揽雀尾,此势内含“棚、捋、
挤、按”四种劲法,称“四正手”。
(1) 丁步抱球:身体重心落于 右腿上,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 着地,右脚尖稍向外撇;同时身体 微向右转,右臂平屈于胸前,左手 随体转动,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肋下,
与右手相对成抱球状(左手心向上,
右手心向下);眼看右手及右前方
(见图 4-63)。
【外形要求】定势,两掌心基本相对,如抱球状,右臂的大、 小臂之间夹角约为120°左右,手腕距膻中穴约三个平拳距离,腕 低于肩,肘低于腕,整个臂呈弧形,左手基本与脐同高,两腋下 能容一平拳,即虚腋。右膝与右脚尖相对,左脚踝与小腿肌肉放 松。第一动作左脚收至右脚内侧,第三动作右脚收至左脚内侧。 如动作熟练后,腿部有足够支撑力量,能掌握变换身体重心的要 领时,也不必脚尖点地,只要前进脚经过支撑脚的内侧后,即可 向前迈步。类似动作与此相同。
【内意活动】意想“气”沉于左脚涌泉穴,右胯根松力,以 腰脊为中轴,带动上体右半面转体约45°,胸中线对右前方45°, 同时劲由左脚蹬地通过背随腰转动传于两臂,以右臂为主,内含 捋化之意,接着意想会阴穴处向下划一浅弧线,重心移向右腿, “气”沉于右脚底,左胯根微内收,带动大腿,大腿带小腿成丁 步。
【呼吸配合】接上势采用拳势呼吸,为吸气,也可采用自然 呼吸。
【技击作用】接对方来拳,通过转腰旋臂棚住对方来拳而捋 化其力,同时蓄势为下步借力打力做好准备,这是太极拳技击中 的特点,不以硬相抗,而是接对方力化之即打,化打相合。拳谱 称“引进落空”。
【教学要点】教学着重体会以腰为轴的“旋腰转脊”带动全 身运动,还应注意手臂的滚旋,教者可用双手像扭方向盘一样, 两手推扭学练者两髋以体会。
(2)弓步棚臂:重心逐渐前移左腿,上体向左转,左脚向左 前方迈一步,脚尖向前,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 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棚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 向刖方推出),左手和則臂局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向
24式太极拳入门与提咼£)下落于右胯旁,肘微屈,手心向下;眼看左前臂及前方(见图4 一 64、4-65)0图4-64左揽雀尾 -弓步棚臂过渡图4-65左揽雀尾 -弓步棚臂定势【外形要求】定势,左臂成弓形,大、小臂之间近似90°,左 掌心与膻中穴相对约三平拳距离,左手腕自然外臌,不可以向内 勾手折腕,右腋下有一平拳距离,右掌根与髋相距约两平拳,右 掌心向下指尖自然向前,两臂保持弧形,俯视两臂构成一个立体 的“S”形;弓步要求两脚之间横向约一平拳(10cm左右),纵 向约3?4脚长距离,左膝盖与地面垂直,两臂均呈弧形。动势, 棚出时,两肩下沉,两臂均成弧形。分手、松腰和弓腿三者必须 协调一致。
24
式
太
极
拳
入
门
与
提
咼
£)
下落于右胯旁,肘微屈,手心向下;眼看左前臂及前方(见图4 一 64、4-65)0
图4-64左揽雀尾 -弓步棚臂过渡
图4-65左揽雀尾 -弓步棚臂定势
【内意活动】意想右侧肾俞下沉似托起左肾俞,“气”沉右腿 至右脚涌泉穴似树植入地里lm,左胯根微内收,依次带动左腿 向前迈出一步,裆中似有一个大气球臌胀即“开裆圆胯”;劲起 于右脚蹬地,命门穴后撑,尾闾穴前送,经过背贯于左臂及右 掌,全身有上下、左右、前后饱满,有撑“气”感,所想劲力点 有热胀感。拳谱谓之“气遍身躯不少滞”。
【呼吸配合】随弓步重心渐渐前移,两臂棚撑,逆式深呼气, 若只求健身则以自然呼吸为宜。
【技击作用】接上势,引进对方力,蓄以待发,右手下按对 方来臂,上脚插于对方脚后,脚尖内扣管住对方下盘,乘势用左 臂棚发,令其跌出,体会太极拳“动必进步以占势,进必套插以 跌入”的技击特点。劲力上接上势“引进落空”,本势即为“合 即出”。
【教学要点】上左脚时,右腿易出现“跪膝”毛病,教者可 以手固定学练者右膝以及要求学练者加强腿力练习,步子不宜过
大。
浏览9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