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太极拳的各项身型技术要求可以发现,太极拳其实是对 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 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传统太极拳称其为 全身弹性的棚劲,从而达到技击、健身等目的。因为肌肉具有伸展 性、弹性和粘滞性。肌肉在外力(牵拉或负重)作用下可以被展长 的特性为伸展性,当外力取消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称弹性。太极 拳正是利用肌肉这一特性在意识的调控下,通过肢体之间的适度 对向用力,使肌肉、骨骼产生对拉互争的运动,提高肌肉的伸展性 和弹性,增大肌肉的收缩力,注意这种运动和纯粹靠外力刺激练习 不同,突出一点是用意识的调控和用力的适度,练出的是一种太极 拳的劲,太极拳称作棚劲,这样的运动可以使肌肉本身的收放能力 得到良好的锻炼,肌肉内密集的微血管网畅通,增强组织细胞的新 陈代谢,刺激体内的一切生命过程,增强肌肉及其他所有组织器官 的气体交换作用,可以使体内得到更多的氧,提高各组织器官对氧 的利用率,最终通过提高肌肉的弹性实现增长劲力的目的,同时促 进血液循环速度,扩大血管流通的横截面,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的 硬化,消除因血行受阻引起的疾病。
具体做法:①躯干上下的对向拔长:头顶项竖,腰松沉气。② 躯干前后的对向撑拔:胸含背拔,前去后撑。③四肢相向的撑长拔 伸:肩沉肘垂,胯开膝屈。
以上运动均在意识调控下才能加强太极拳劲的产生。
2. —动俱动原则
《太极拳论》讲“一动无有不动' 太极拳将天地比做一个大宇 宙,人体为小宇宙,人为太极之体不可不动,这种动是在意识调控 下的周身协调运动,包括内脏、体表、四肢百骸,所以太极拳运动要 求在动作过程中,一动倶动,全身从思想到肢体以至各个部分,尽
24式太极拳入门与提高可能多地参与运动,而且是高度协调精细的运动,绝非局部动,或 分开无序动,这一点应在练习中不断体悟。
24
式
太
极
拳
入
门
与
提
高
一动俱动原则的掌握,重在找到人体运动的中心环节,并以它 领导全身各个关节运动,作到一动倶动。
具体作法:①做动作,以腰脊为中轴,突出丹田的运动,带动全 身运动。②动作中,以腰脊为中轴,手足四肢在固定的范围内运用 离心力和向心力运动,作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③逐项作到意 动、眼动、身动、手动、步动等内外形神俱动。
3. 节节贯串原则
这里主要讲劲力的传递过程。拳论说:“劲起于脚根,主于腰 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是要求全身节节松开,一松到 底,节节贯串,周身一气,其中腰为主宰,腰是节节贯串的枢纽,相 当于中转站,也是人体的最大关节所在部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 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原理,所以太极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强调源 动于腰,一动百动的技术要求。
具体作法:①做动作,先将各大关节依次松开,又要虚虚对准。 ②用劲时,遵循三节的运动规律,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的双向用 劲。③发劲时,突出将全身各个关节汇集的力集中于腰脊,由腰脊 而发。
4. 相随相合原则
相随,指的是太极拳中的一致性,如提膝挑掌。提膝与挑掌相 系相吸,上下相随。相合,一方面是指外表的关节位置上的对应, 如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另一方面是意想劲力的合,如手 到、脚到、身到、劲到,产生合力。24式太极拳的搂膝拗步就是要 求手的搂推,与身体松沉相合,一致完成。
具体做法:①手脚相随,凡出脚对应的手似一线相牵。②手胸 相吸,凡出手同侧的胸部似与之相连同动。③尖节对应,包括三尖
相对、三节相合、窍节相合。
5. 阴阳相济原则
这是一个总则。太极拳离不开阴阳,拳中表现为上下、里外、 大小、虚实、开合、刚柔、快慢等等的运动,有人称“太极,是由人体 内在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辩证的统 一结合”。所以说太极拳正是一个身体的辩证运动,一方面要阴阳 分开;另一方面又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却又分不开;最终又是一 个相济、渐变、换化、互补的关系,如“白鹤亮翅”,虽然手上举身却 下沉,身下沉头却上领,手上举肘却下垂,拳论中讲的“左重、右虚、 屈伸、俯仰”无一不是阴阳的关系,总之,阴阳相济,阴阳分清,阴阳 合一,万变不离阴阳之理。
浏览3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