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式太极拳


一、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杨澄甫式太极拳





杨振基



我这里谈的是家传的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及其发展情况。



杨式太极拳是由我曾祖父杨福魁创始,后经祖孙四代不断丰 富发展起来的。从我曾祖父杨福魁学成教拳开始,到现在约有一 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杨福魁,又名福同,字禄禅,大约40岁后到北京教拳时改禄禅 为露禅,后露禅名字与他的拳艺一样名扬社会。



我曾祖父杨露禅出生在直隶(现河北)广平府城南一个贫穷 农民家里,幼时失学,随父种田,稍大后打短工,当小贩。对此, 1931年编纂的永年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杨福同,字露禅,南关人, 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佣于太和堂药行。”当时永年是广平府治 所在地,为冀南的名邑,经济繁华,文化发展,尤其是由历史沿袭下 来的习武之风更盛。我曾祖父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且下过一 些功夫。一天,我曾祖父在永年城西街太和堂药店对面摆粮摊时, 有些地痞无赖去太和药店寻衅,盖因该药店系河南怀庆府温县陈 家沟陈氏所开,买卖兴隆、资本充实,这些人想敲诈一下外乡人,结 果被药店伙计很轻松地收拾了。我曾祖父是练武人,很注意这场 格斗,见药店伙计们的拳路新颖,轻灵奥妙,技击中显示出很大的 优越性,于是决心到太和堂府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药 店经理陈德瑚见我曾祖父态度诚恳,学拳心切,便介绍他到陈家沟



去学艺,这就演出了人们所熟知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



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圣地。我曾祖父步行八百里来学拳是有 一段曲折的。按照陈氏的规矩,太极拳术一般是不外传的。陈德 瑚是将我曾祖父作为雇工介绍给陈家沟当时掌门拳师陈长兴的。 陈氏规定只让我曾袍父在前院活动而不得到后院,这是对这个外 乡人的防范。起初我曾祖父以为后院住内眷,一直不敢步越雷池。 后来,我曾祖父在陈家一住半年并未发现陈家练拳,心中有些疑 惑,始觉陈家不让去后院有些蹊跷。为了窥其真相,一夜我曾祖父 爬到前院树上,见后院一群子弟正在月光下练拳,高兴异常。以后 得机会就到树上看拳,然后默默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偷拳”之后, 因我曾祖父有较深的武功基础,拳术进步很快。一次和陈氏子弟 玩耍,无意中发劲将一个子弟推了个嘴啃泥,这事引起了陈家的注 意。陈长兴亲自让我曾祖父说明缘由,并让他表演一番太极拳。 陈长兴见我曾祖父学拳心切,为人诚实且已有陈氏拳术的真味,便 破例收了他这个外乡子弟。经过朝夕苦练,六载后我曾祖父回到 永年。当时永年武林各门,闻我曾祖父学艺归来,迭次上门“求 教”。在一次这样的“求教”中,我曾祖父失手跌跤,懊恼之余,再 下陈家沟学艺,又一住六年。回来后与名门较量,虽然没有吃亏, 但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我曾祖父自度,虽然从师学艺十二载,但并 未得到太极拳的精髓,遂第三次前往陈家沟“深造” o陈长兴念其 求进心诚,习艺身勤,颇受感动,就将太极拳之奥秘悉心传授之。 这样,我曾祖父勤学苦练了六年,拳路娴熟,功夫纯真,武艺精进, 成了陈氏门中的佼佼者。



我曾祖父艺成回永年后,武林中再也没敢与之较量的了。我 曾祖父在永年开馆授徒,将所学东西,尽心教授给乡里子弟,为永 年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太极拳好手,使永年成为太极拳的中兴之地。



我曾祖父四十岁以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在京期间,所向 披靡,名遂大噪,誉为“杨无敌”。光绪皇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稣



—2 — 见他比武胜后称赞说: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猱,手如运球, 犹太极之浑元一体。并亲书对联一副相赠:“手捧太极塞寰宇,胸 怀绝技压群英。”于是清廷亲贵王公,贝勒多从受业,后任旗营武 术教师。



我曾祖父练拳之初,其目的无非是制敌保身,中年亦以此为子 训。到北京传拳后,看到不少跟他学拳的人,瘦弱的变肥壮了,有 病的变健康了,他逐渐体会到了太极拳具有“延年益寿不老春”的 功能,便把太极拳当作强民身,救弱国之术。这时他对太极拳的认 识有了社会化的变化。他的思想对第二、三代传人有很大的影响。



我曾祖父杨露禅于公元1872年逝世,终年73岁。杨式太极 拳由其子钮(班侯)、鉴(健侯)继承和发扬光大。





浏览5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