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拳械录


一、疯魔棍|中国武术拳械录





动作名称



(1)抡枪上势(2)刀出鞘(3》扎 枪扑地 (4)转身撩棍扑地 (5)挖心 摘眉(6)骑龙式(7)大锹掘地(8)走 马上任 (9)老翁耕田 (10)老虎蹶尾 (11)退步甩棍 (12)舞花扯旗 (13)转 身摔棍 (14)老翁破柴 (15)绞棍跳起 扑地 (16)进步甩棍 (17)抹脖钩腿挑 裆 (18)上步盖棍 (19)倒三枪鸿雁出 群 (20)风卷残云 (21)背棍拨棍拦腰 (22)舞花(23)提撩棍(24)樵夫担柴 (25)抡劈四门(26)转身刺心(27)坐 步拦枪 (28)黑白鸥子 (29)转身摔棍



(30)滑步提撩(31)转身摔棍(32)刺 心拨寻蛇 (33)钓鱼棍 (34)勒马横枪



(35)坐步扣拿(36)闷棍(37)拧身背 棍 (38)跃起抡棍旋风棍 (39)背棍 (40)敬德倒拉鞭(41)左右抡劈(42)劈 棍扎枪 (43)倒把劈棍 (44)乌龙翻江 (45)舞花(46)十字披红.(47)刀入鞘 收势 套路特点:疯魔棍又名五十四棍,俗名瞎 子棍。其中棍式枪式最多,是马英图与挚友 倭刀教授、通臂拳师郭长生默契切磋,根据 六合大枪、梨花大枪、疯魔棍、阴手枪、倭 刀的招式编成。此棍集枪、棍精华之大成, 招式发而不隐,一气呵成;暴而不柔,使力 尽发而不留余地。适于体高、力大者演练。 体现出挑、点、崩、抢、劈、撩、拦等棍法 特点。独成一格,朴实无华,招招不空。



2,劈挂刀



动作名称



预备势



(1)虚步抱刀势(2)劈刀势(3)转 身劈势 (4)斜砍刀势 (5)转身抹刀



(6)劈刀势(7)转身劈刀势(8)斜 砍刀势(9)转身虚步抹刀(10)劈刀势 (11)滚劈刀势<12)拦腰刀势(13)转 身虚步抹刀 (14)劈刀势 (15)转身跃 砍刀势 (16)敬德倒拉鞭势 (17)跃身 转身拦腰刀势 (18)虚步抹刀 (19)右 撩刀势 (20)霸王举鼎刀势 (21)理刀 势 (22)偷步下劈刀势 (23)翻身刺刀 势 (24)转身藏刀势 (25)虚步抹刀势 (26)左斜砍刀势(27)右斜砍刀势(28)左 跳砍刀势 (29)反手拦腰刀势 (30)缠 头裹脑势 (31)收刀势



抱刀收势



螳^拳传说为山东即墨人王朗所创。但 王朗为何时人又何时创拳均不得详考。著名 螳螂拳家梁学香,在遗留的拳谱《入门全 解》中记有“昔者王朗老师,做为分身八 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 穷工



螳螂拳于清代乾隆时期,已经在山东的 胶东各地流传,尤其在莱阳、海阳盛行。牟平 人刘汝芬深怕“升平日久,四海同化,八荒 从风,而武事废”,为了。以贻后学”,于道 光二十二年(1842年)所记的拳谱中,就有 “分身八肘"、“乱接”、“崩补”的螳螂拳套 路。1935年编修的《莱阳县志》载:“自乾嘉 以来,始稍稍可知,云而地螳(躺)、长拳, 螳螂三派为著……,习螳螂拳术先是小赤山 李秉霄° ”近代著名螳螂拳家“三山”之一崔 寿山,在其遗留的《螳螂拳谱》序中记有:



“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赵秋围 不第,抛却毛锥子匿迹林泉,其所与交游 者,类皆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能取内外两 家之长而兼之,独与螳卿之术得其精粹 ……,得其术者惟赵公讳珠,赵传之梁涛学 香,梁传之姜讳化龙,姜传之吾师宋先生子 德讳耀99



据此推演,王朗所创螳螂拳约为明代, 或明末清初之际。



“六合螳螂”,传说为同治年间一个叫魏 德林,又名就三的军犯,自登州(今蓬莱) 越狱潜逃,匿于招远串林家村林氏庄园中, 伤愈后,为报答调养之恩而授艺传“六合短 捶”,又叫马猴螳螂(取马猴步型,取螳螂 臂而命名),演称为六合螳螂。因魏的手指 间有肉膜相连,状似鸭趾,人传为“鸭子巴 掌”,后来的所谓“光板螳螂”即由此而附 得,其实并无“光板螳螂”可言。后林世春 得此拳术,经过勤学苦修,艺成后遐尔闻 名,被黄县(今龙口市)丁悦来当铺聘为拳 师。在此传丁子成,丁子成传赵乾一、单香 陵等人。



“七星螳螂”由清末科武举王永春,字 云生(1854—1926)所创°王世居山东登州 府福山县芝品社烟台西关王家胡同,幼学长 拳、地躺,后师承螳螂名家神手李之箭(山 东平度县崔家集李家庄人),艺成后,遇云 生结合自己多年的练习体会,潜心研究,悟 出七星捶,七星勾,七星步等法,以自家堂 号“魁德堂”之魁字立名,而“魁”又是七 星之首,故称七星螳螂。拳中将头以下七个 部位与七星名称相对应,称做“分身七星工 范旭东为王之传人,林景山、罗光玉、王传 义等皆授业于范之门下。



分布



山东、辽宁、吉林、上海、北京、广东 等地。



拳理



螳螂拳之意,取螳卿之勇,《庄子?人 问世》中记:“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挡 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韩诗外传》也 说:“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 问其御,御日: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退, 不量力而轻就敌。”据说这种勇武精神,博 得齐庄公的赞赏,并亲自下车,将其移于草 丛。”临铁轮而无惧,庄公回车嘉其勇则 演为齐人隆技击的尚武勇士之精神。



螳螂遇敌沾连崩扑,勾挂锯锤,曳腰耸 距,昂首奋臂,磬空纵送,忽就而忽却,瞻 前而顾后,奋臂轻击,迅雷不及掩耳。王朗 并历代拳师察其动静,取其神态,赋阴阳、 刚柔、虚实之理,施之以上下、左右、前 后、进退之法,演为攻防技法之妙,形成独 具特点,别具风格的螳螂拳法。



螳螂拳整体要求为“螳螂体、太极手、 寒鸡步工“螳螂体”不是模拟螳螂形体,而 是取其螳螂对敌体用之要意,因而要诀中讲 到“凡立势不可站定,凡交手须是要走,千 者万者,走为上者,进为高者,闪转腾挪为 妙者工“太极手”则指手法总论为走弧人 弦,攻防互为表里。形成攻中有防、防中寓 攻、动静相兼、快慢结合、声东击西、指上 打下、打下翻上、一打一探、上提下滚、起 落交错、动手高低左右、接手互拳互就的螳 螂打法。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刚中有 柔,柔中有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技击 原理。“寒鸡步”则示之以步法要诀,形成 “前腿欲直而非直,后腿似屈而非屈”,便于 起动进退,宜于飞腿使足之势,体现“闪转 腾挪”之灵巧,以达歌诀中所述“阴阳要转, 两手要曲,前腿要直,后腿要弯”之用意。



螳螂拳对“力、劲”有专论,“限于肩背 者谓之力,能倏达于四肢者谓之劲,拳之 用,不贵于多力,而贵于多劲,对练功有 专解《论演式》中讲到“演式如写真,写真宜 肖,演式亦宜肖工即对动作方法要刻意求 真,达到形神兼备。



螳螂拳对技击部位有“八打八不打”之 说。八打为:“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 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臂后骨缝,五打肋 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合膝骨胫,八 打破骨千金。”八不打者:“一不打太阳为首, 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心两臂,四不打 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 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对动作有“八刚十二柔”之要求,八刚为, “一刚泰山压顶,二刚迎面直捅,三刚顺步 双掌,四刚叠肘硬拱,五刚贴门靠臂,六刚 硬崩伏底,七刚左右双棍,八刚摔捋两分产 十二柔为:“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 手而滚手,棍手而漏手,直捅而勾手,探手 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扑手而 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 手。”



用法中有“七长八短”之分,七长为:“顺 步清长,摇步入手,缠封双掌,迎面捅捶, 剿手破掌,反身疾入,韩通通臂。”八短为: “迎面头捶,靠身臂捶,蹲身膊捶,粘拿胸 捶,双膝双肘产



技击方法有“十二字诀,“打法十三门, “十二肘法,“十二步”"二十三脚”。



。十二字诀"为:提'拿、封、闭、粘、 拈、帮、帖、来、叫、顺、送。



“打法十三门》为:代打、叫打、提 打、捆打、拈打、拿打、截打、就打、封 打、空打、扑打、闭打、绪打C



“十二肘法”为:顿肘、腆肘、提肘、 盘肘、撞肘、格肘、插肘、臂肘、杠门肘、 挑抱肘、滚龙肘、双腆连环肘。



“二十步”为:小步、过步、偷步、提 步、下步、顺步、摇步、箭步、缩步、颠 步、倒步、玉环步、寒鸡步、登山步、骑马 步、妗跳步、踏花步、转林步、蹬蹋步。



“二十三脚”为:杵脚、腆脚、破脚、鸳 鸯脚、迎面脚、迎折脚、架梁脚、岑错脚、 跺踏脚、跺指脚、P此肋脚、撩阴脚、反尖 脚、踢裆脚、旋风脚、攒臀脚、挂面脚、扣 心脚、外破骨脚、一摩蹬脚、双起连环脚、 鳌鱼侧身脚、斧刃脚。



在传习演进的过程中“六合螳螂”吸取 人体内外三合之理,在实践中又有新的发 展,形成了以“勾搂手、磨盘手”等手法「内 踩外铲腿、弹腿、展拍腿”等腿法、“跟步、



盖步”等步法为主的动作特点。并总结出“五 字纲工“三十二字诀”的习拳要诀。“五字 纲力为,一活、二顺、三刚、四柔,五化」三 十二字诀”为:勾搂探挂、撑挑劈划、刁砍 锯钱、粘黏刺医、推帮挤靠、抹漏封扎、闪 展崩合、缠捆避拉。



特点



螳螂拳出招先叫手,对方接势而应变, 抢中门靠身短打,动作弧中求直,手脚并 用,快速敏捷,招式组合连发◎



歌诀为:



出手点睛抢中门,挨近短打须靠身; 弧中寻机刚直入,黏粘搬贴发寸劲; 虚实真假多变化,刚柔互为法中蕴; 手脚并用招势连,螳螂拳法日日新。



六合螳螂拳与“七星”、“梅花”比较起 来则暗刚多于明刚,柔劲多于刚劲,因而人 们总结为:



勾搂磨盘弧中求,捎里打外钻隙走; 依势连环多柔劲,触发瞬时变刚头; 展拍跟步取巧妙,曲折龙形鬼神愁。



功法



1.行功积力。此谓练功的初级阶段。 以练习腰、腿、臂的柔韧、速度、力量为 主,并辅之以“排打功”(又名三回九转罗汉 功)进行训练。排打功由老师按照一定的程 序:站势、吸气、调气、排打、导引,来排 打学生。一可强体健身,二可祛病,更主要 是为习拳而积功、积力。



2,送打沙袋。将沙袋平置或吊起,运 用掌、拳、肘、腿按一定方法推送和击打沙 袋。以增加手、臂、脚、腿的力量和提高肢 体的抗击打能力。



3.演习手法。①攻防练习。一攻一 防,攻者不防,守者不攻。熟习之后,两者 互换。②散打°以螳螂手法、胭法进行攻防 实战练习。



套路





浏览2,7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