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的核心是说明如何分清虚实的问题。
一处有一处虚实的“一处”表面上看是说单一的一处,但 是,实际上如果从人的身体上说,在推手技击中,每一点都是一 处,这样人体上就有无穷点,应该说,无论是粘住那一点,都在 这一点上出现虚实。单是这样认识,里面并没有费解的地方。关 键是与后面一句“处处总此一虚实”的联系。
其二、总此一虚实。
破 锦 中 国 太 极 卷破 锦 中 国 太 极 卷总此一虚实,就是一总虚实。上面说,身体如果与人相粘, 粘点处无论是多少点都在点上出现虚实。从流行的四正推手看, 一般粘着处有三点,这三点都要有虚实。可以说明“一处有一处 虚实”,但是怎样说明“处处总此一虚实”呢?也就是如何形成 一个总虚实的问题。先说在一点上对抗,粘着处有三点,对方只 在一点上用力,那么,在这一点上出现虚实,而同时,自己全身 在这一点上形成一个总的虚实。这是一点虚实与全身虚实的关 系,如果虚实只在粘着处一点上出现,这点虚实与自身没有联 系,就没有形成“处处总此一虚实”的态势。这样说应该是清楚 了。但是如果对方在三个粘连点同时用力,自己如何形成“总此 一虚实”呢?从双方粘连后的运转特点看,主动一方的运动总是 呈现一定的方向,并且在粘连处出现圆弧性的运动轨迹。在懂劲 的条件下,迎接一方会在粘连处顺一个方向前进或转动,此时三
破 锦 中 国 太 极 卷
破 锦 中 国 太 极 卷
破
锌
中
@
太基破
锌
中
@
太基点粘连处虽然有三处虚实,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总的虚实,对 对方来说是这样,而对自己未说也是这样。那么,就出了 “处处 总此一虚实”的运转态势。“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 实”,所包含的玄机就在这。如果没有懂劲的条件,全身散乱, 只是在粘连处各自单独进行虚实应对,这就没有做到“处处总此 一虚实”的要求。以上的说法是在特定假设条件下作出说明的。 实际推手技击时千变万化,虚实转换一刹那间完成,与过去说书 常说的那样,“说时迟,那时快”,这全是身体的懂劲、神明功 夫作出的虚实反应。用文字无论如何也难以详尽地表达出来,笔 者也只能说其大概,这种情况是根据笔者与有关的专家和太极拳 爱好者一起实践得出来的。
破
锌
中
@
太
基
破
锌
中
@
太
基
(5)虚实与总论主题贯穿之间的关系。
很明显,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就是在全身完整一气的基 础上实现的。如果身体不贯串,身法散乱,在一处有一处虚实 时,就没有全身的虚实这个后援的支持,因为一处虚实与总此一 虚实是相分离的。所以说,这段原文实际上也是围绕总论的主题 来展开的,不是独立的与主题不相关的文字。总体虚实分清楚, 是全身贯串的一个内容。
(6)后人对虚实问题的补充。
在总论的影响下,后世的太极拳对虚实问题的实践、研究和 总结获得了新的成果。如由杨式太极拳的第二代传人杨班侯传出 的太极拳《九诀》中有一诀为《虚实诀》可谓是经典秘诀,其全 文摘录如下:
虚虚实实神中会, 练拳不谙虚实理, 虚守实发掌中窍, 虚实自有虚实在,虚虚实实神中会, 练拳不谙虚实理, 虚守实发掌中窍, 虚实自有虚实在,虚实实虚手行动。 枉费功夫终无成。 中实不发艺难精。 实实虚虚攻不空。虚实实虚手行动。 枉费功夫终无成。 中实不发艺难精。 实实虚虚攻不空。这个秘诀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了总论关于虚实的思想。将虚实 的操作更加具体化,将虚实与“神”、“手”、“掌”、“发 (放)”等联系一起说明,其中“虚实自有虚实在”这样的绝句 包含有难以解释的内容,是其神秘的所在。
虚虚实实神中会, 练拳不谙虚实理, 虚守实发掌中窍, 虚实自有虚实在,
虚虚实实神中会, 练拳不谙虚实理, 虚守实发掌中窍, 虚实自有虚实在,
虚实实虚手行动。 枉费功夫终无成。 中实不发艺难精。 实实虚虚攻不空。
虚实实虚手行动。 枉费功夫终无成。 中实不发艺难精。 实实虚虚攻不空。
《九诀》中涉及虚实的还有“搠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 意攻。” “挤他虚实现”等,这些都是杨露禅、杨班侯父子高超 太极拳艺的实践总结,是对总论虚实论的演绎,已经引起了太极 拳爱好者的关注。
浏览273次